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 届学士学位论文指向美的道路 作者姓名: 学 号: 专 业: 雕塑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 造型学院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 学术规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指向美的道路是本人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和学习期间在导师指导下为教学和科研需要而创作的作品。本人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第一作者),即著作权人。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和致谢的部分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为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及其他教育机构学位所撰写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学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和毕业创作(设计)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央美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及毕业创作/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印刷本及毕业创作/设计作品的电子版图片资料,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允许毕业创作/设计作品以画册形式出版。学校可以公布论文/毕业创作(设计)作品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毕业创作(设计)作品。(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中 文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作为艺术家关于自身及艺术观赏者的探讨。在当下社会中,艺术审美的要求变得更加困难,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会努力去创造真正的艺术品,而这也对审视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关键词:艺术家 观赏者 作品 审视 美ii目 录目录引言1第一章 增加审美的困难2第二章 各国艺术家的努力3第三章 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7参考文献8致谢99引 言一直以来我们所接受的美式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河,是雾霭茫茫的清幽早晨,是身披薄纱的菜花少女。可也有这么一部分的美,它需要欣赏者付出等同于创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艰难困苦,发挥无尽的想象,拥有与之相称的学识。美不再唾手可得,似乎被束之高阁。但真正的欣赏者会不畏各种阻挠,走上这条指向美的道路。第一章 审美的困难 俄国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在当代艺术中,这种艺术追求显得尤为重要和难得。我们所面对的当下社会,是一个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的时代”,大部分的艺术作品变得可以被大量复制,贩卖,流通,艺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起异化,但随着艺术灵晕的消逝,如何甄别真正杰出的艺术品是摆在艺术欣赏者面前的一个巨大问题,如何获得艺术品的真正价值也是真正热爱艺术的艺术家们所需要不停审视自己作品的一个标尺。而审美的困难因此而来,指向美的道路不再坦荡。我们从小一直被灌输的美术教育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美来源于生活”,可我们往往忘了还有很重要的一句“美又高于生活”。唾手可得的东西所带来的愉悦总是稍纵即逝,可能是这种愉悦太过短暂浅薄,还没到达心灵深处被好好珍藏就已经消失殆尽,我们转眼间就将之抛掷脑后。那些让我们终身难忘的感受总是需要我们历经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在无数次的期盼与之相遇中方能捧至手心,细细体会,久久回味。好的作品无论是采用了哪种形式或材料,无论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它总应该与观看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观看者只有也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提升,才能体会到艺术家所带来的难忘体验。第二章 各国艺术家的努力德国艺术家ursula von rydingsvard是一位用雪松木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与我们印象中的传统木雕有着很大的不同。ursula的家庭在她幼年时为躲避二战给德国带来的巨大影响,移居至美国,但自己国家给其他民族和自己人民的创伤是不可磨灭的,这在ursula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人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看到的只有仿佛被烧焦的心灵在大声呐喊。木条或木片被一条一条或一片一片的认真挤压粘粘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规则却又横冲直撞的巨物,刻意保留的原始的切痕布满整个作品,最后用石墨不均匀地涂抹起起伏伏的作品表面,使之产生了火燎过的效果。完成后的作品没有再现任何生命体的具体形状,但凡是见过这个世界生命奇迹的人,或真真切切感受过生命存在的人都会体会到一种壮美却又被压迫的生命力从中呼之欲出。它不是简单地让观者想起了某个具体的人或物,却能强烈地直击他的心灵深处,我想这样的观者也一定是有着类似的感触,经历过同等的感悟,或是努力了解过,方能感受到这种冲击。只愿感受一时感官欢愉的人们在这类作品之前是无法得到他们想要的。另一位常被提及的著名英国艺术家damien hirst则也是常常挑战着欣赏者们的感知能力。他的作品材料选用更加广泛,动物标本,药品,实验室里的玻璃器皿,十字架,鲜血,将死的苍蝇,腐烂的肉块,这些都可以是构成作品的一部分。人们被这样的作品打动,不单纯是这些材料所造成的生理反应,同时也是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反思,它要求观者不仅仅是欣赏作品,更是要感受艺术家所经历的创作激情,不仅是美妙的也是痛苦的过程。无论是一千年还是在活人心目中物理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或是分割开的母子,触目惊心的死亡变得具体实在而且固定永存,人们所赞扬的鲜活的生命似乎遭到了艺术家的嘲笑,这不由得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或是自我的存在。在赞美诗中,艺术家将一个医用人体模型放大几十倍并用青铜翻制成6米高的巨大雕塑,于是一个普通无人注意的塑料模型也有了受人仰慕的实际和心理高度。而其2003年在“白色立方”所办的个展更是让人们思考不断。无常时代的浪漫,狂喜,挚爱等作品既有一种宗教仪式般的牺牲,又有仪式终结后人们信仰迷失的无措,艺术家不再像一般的画家或雕塑家那样,直接把生命的美好或者痛苦简单的逼真呈现在观者面前,而是需要欣赏者也全力投入到这场对艺术品内在意义的讨论之中,过程是辛劳的,但得到的艺术体验也是无可复加的。还有一位我想提到的令人映象深刻的艺术家是来自美国的ann hamilton.她的一类作品是把自己的口腔作为一个小暗室,对单张胶片进行一次曝光,以此来捕捉人们复杂而又惊奇的神情,整个照片呈现出特殊的独一无二的质感。艺术家将摄影技术又恢复到了它最原始的状态,没有眩丽的特效,甚至图像有些变形,但仔细解读照片,可以看见这些图像不仅是在记录当时,更像是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某种联系。艺术家的另一部分作品是整间屋子,在myein中,四周的墙壁上不停的喷洒红色粉末,而随着红色粉末的慢慢堆积,墙壁上突起的盲文也渐渐浮现在观者面前,屋子里还有轻缓的男女朗读声,朗读的内容就是这些盲文,最终,屋子的整个地面会铺满红色粉末,墙上的原来隐藏的盲文也将清晰可见。而corpus中单间的屋子变成了巨大的厂房,从上方飘落的也不再是红色粉末,而是写了诗歌的白纸,厂房里响着重叠的朗读声,在读“这些诗”,慢慢的,这些白纸和声音充满了整个厂房。这一幕是令人难忘的,事物的反复表现,声音的重复回响,都加深了作品的仪式感,同时也让有心的观者去静静体会艺术家所要营造的作品的特殊气质。艺术家不再是直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简单的传达给观众,而是将其不断丰富或提纯,制成高水准的作品加以呈现,而观者也必须要细细品味,才可吸收到其中的精华。最后一位借用的艺术家是matthew bamey,同样是一位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的独特艺术家。他所喜爱的艺术表达方式十分广泛,雕塑,摄影,绘画,电影等,他都一一涉足过,并且在每一项的作品上都深深的打上自己的特殊印记。无论是早期须冷藏的凡士林雕塑,还是后来的华美诡异的电影,或是有着奇思妙想的绘画作品,他总是在不断的尝试各种进行创作的新手法的可能,为各种媒体或媒介制造跨界的可能,有时甚至可能因为作品各部分的突出表现而无法将其简单归为某一类。1994年至2002年的悬丝系列1-5,突出展现了艺术家的独特才华。在这一系列的影片中,艺术家亲自设计了如雕塑一般的奇异造型,难以琢磨的故事情节,引人夺目的眩丽画面效果,而这一切让人在进入电影的那一刻起便不可自拔,不断挑战极限的视觉感受和电影画面中所隐藏的晦涩难懂的符号语言的煎熬,让观看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毫无疑问,这种付出是值得的,至少它在观看者的脑海中的映象是那么深刻,难以忘记。而更有孜孜不倦者会去寻求那些画面背后的答案,其所得到的愉悦想必也是普通观者所无法估量的。在这时,观者才能拥有艺术家所经历的难得的感受,而两者也在这时才能达成真正的交融。这些艺术家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不同的情感,但他们都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真正触及心灵的艺术感受,而由那些感受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只能引起拥有同样心灵触动的欣赏者的共鸣。第三章 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 作为艺术家,我们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观者,更是个要牢牢把握好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品作品中那种难求的深刻感受的创造者。我们不能只想做些令人晦涩难懂,无人问津的东西,这样对美的追求的困难有了,美的方向却迷失了。美才是努力的重点,指引我们创作的方向。而这里所说得美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只给人带来感官愉悦之感,而是能长久的在人心底激发美的热情,即使它的表面可能有层苦涩的外皮,但这丝毫不能阻止人们对它的热切追求。我们要对作品增加的就是这种美的魅力,能吸引观者不惧过程的艰险,努力探求作品的更深层内容,而观者的不断找寻同时也积极督促了我们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这就对我们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者,而更要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加以自身的独特见解,并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展现给观者,在给观者制造有水准的困阻的过程也是对我们自己心灵的一次考验,“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虽然通往美的道路充满了曲折与痛苦,但只有这样,真正的艺术才会持久的保留在人们心中,难以磨灭。 参考文献:1刀锋【毛姆著 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32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著 李伟译】重庆出版社 2006.103 20世纪欧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网络通信协议规定
- 员工保密协议及违约责任说明
- 退工单写解除合同6篇
- 生物技术在生物能源转化效率提升中的贡献-洞察及研究
- 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研究-洞察及研究
- 戏剧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洞察及研究
- 极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洞察及研究
- 磷酸伯氨喹片对疟原虫生长的影响-洞察及研究
- 社会资本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洞察及研究
- 管道输运事故案例分析-洞察及研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二
-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公司盈利能力研究-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GB/T 45932-2025高压直流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
- 系统运营管理办法
- 清华大学(夏建军):2025年供热碳排放核算和碳责任分摊报告
- 传染病专科重点建设计划
- 文明守纪教育主题班会
- 原发性血管炎肾损害护理
- 药品进货查验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力信息化产业发展态势及竞争格局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