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分析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分析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overseas immigrants学院 文法学院 专业 历史学(师范)班级 2009 学生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 2013 年 1 月 1 日至 2013 年 6 月 1 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保证书本人郑重承诺:汪伪政权的税收状况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真实、可靠,是本人在 卢萍 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毕 业 论 文 任 务 书院(系): 文法学院历史系 专业 历史学(师范) 班 级: 历史091 学生: 学号: 09064060132 一、毕业论文课题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分析 二、毕业论文工作自 2013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13 年 6 月 1 日止三、毕业论文进行地点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 四、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主要国家和地点 2.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目的地选择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动因 3.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生活状态分析 4.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移民原因分析 (二)本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4.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移民原因分析 .明清时期的人口危机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其他因素(如朝贡体系、先进航海条件) (三)对毕业论文内容的要求是: 1.毕业论文应在教师指导下由你本人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 2.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选题进行综合分析。要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解决论文中的问题,论文的主要观点相对前人研究成果应有自己的见解。 3.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有力,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语言通顺。 4.研读15篇(册)以上参考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5.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综述15002000字,正文800010000字。论文正稿要 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要求排版装订。 6.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灵活应用计算机。 指导教师 接受论文任务开始执行日期 2013 年 3 月 15 日学生签名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分析摘要本文试着从明清海外移民的主要国家和地点、目的地选择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动因、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状态、海外移民的原因分析、明清政府对移民的态度等方面深入分析,并结合明清的人口危机、移民海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动因及其他有利因素,揭示当时移民海外的国内国际因素,力图从这个角度深入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 关键词:明清 海外移民 因素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overseas immigrants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d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igration destination and place of the major countries select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dynamic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verseas immigration status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migration aspects such as ming and qing governments attitude to immigration in-depth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expatriate population crisis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otivation and other favorable factors, revealed the immigration oversea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trying to understand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from this angl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t that timekey words: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verseas immigration factors目 录 摘要abstract一、引言二、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主要国家和地点三、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目的地选择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动因四、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生活状态分析五、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移民原因分析(一)明清时期的人口危机(二)经济因素(三)政治因素(四)文化因素(五)其他因素(比如朝贡体系、先进航海条件等)六、总结注释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外文及原文影印件第一章 引言(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海外华人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海外华人在增强国家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而其中大部分作为明清中国移民的后裔,保留了大量古代的优秀民族传统,增强了其中华文化认同感,加强了与国内联系。本文试着从明清移民的历史背景、移民目的地、明清政府对移民的政策态度、移民生活状态等方面分析,揭示当时移民的国内国际因素,力图从这个角度深入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明清海外移民是中国历史波澜壮阔的一页,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全面走向没落的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却一步步走向顶峰,如明太祖废丞相,雍正建立军机处;经济上,江南等地区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出现了资本的萌芽;,文化科技上,中国失去了往日领先世界,明朝科举取士的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清朝的文字狱,禁锢人民的思想;外交上,统治者一味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实行闭关锁国,只与所谓的藩属国开展外交,朝贡体系绑架了统治者的世界意识。所有种种,都是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明清史的研究一直在史学界有重要地位。海外华侨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部分,其中很大部分是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后裔保留了大量古代的优秀民族传统,如汉语汉字,修家谱,清明祭祖等等。今天,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回到祖国来寻根问祖,近代以来,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和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对明清海外移民的探讨显得很有必要。本人试着从明清时期海外移民概述、移民目的地、移民生活状态、明清移民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当时中国崇高的国际地位。(二)国内外学术研究状况目前对于明清海外移民史的成果不少,较多的是在一些夹杂在通史或则专题史,历史地理专著中,而专门史却极其缺乏。杨国桢和博士生郑甫弘、孙谦合著的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高等出版社,1997)把中国海外移民活动,作为中国海洋社会经济的重要成分,从海外移民的海洋经济拓展活动,去研究明清时代沿海社会对外开放的历史运动。这就为中国海外移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具有重大的学术启迪意义。右江民族师专政史系讲师韦国友著明末清初中国海外移民潮的动因(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6月第12卷)指出西方殖民者东来对中国海外移民形成一股外部的拉力;明中叶以后海洋社会经济的兴起和嘉靖时期楼患造成沿海社会动荡,对海外移民形成一股内部的推动力。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论述了中国人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历三波移民高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陈秀容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地理研究第18卷第1期1999年3月)中对明清时期的移民规模有所涉及。汕头大学的冷东从地方史研究的角度在明清时期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一文中论述了潮汕人迁徙运动的历史悠久,为中国的海外移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历史轨迹。 法国的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的第2版)第401页“人口增长和移民”对明清海外移民有简单介绍。(3)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研究范围。本文的题目为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众所周知,海外移民的目的地相对分散,数百年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本文不能对各方面的描述做出面面俱到的详述,所以本文重点在于对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原因分析,揭示当时移民海外的国内国际因素,力图从这个角度深入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 研究方法。本文立足于历史分析法,通过搜集、考订、分析有关的史料,注重对移民的原因分析,力图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方面对此做出较为合理的解答,本文也试图试图突出人文学科的特点。第二章 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主要国家和地点唐宋时代,尽管海外贸易的发展远渐东洋、南洋直至阿拉伯世界,也有许多华商定居的贸易地,但其时海外移民的人数十分有限。入明以后,海外移民才成为初具规模的社会现象,移民地域亦已广布于南洋各地。明前期的海外移民分布区域丰要集中在南洋群岛和印支半岛地区。爪哇的杜板、新村、苏鲁巴益相满都伯夷。苏门答腊岛的旧港、三佛齐,都有不少闽粤沿海的商民在此聚居,许多地方如万丹、泅水、锦石、杜并同是华商集结的贸易中心。婆罗洲(加里曼丹)文明即有华番杂居现象,郑和下西洋经此地区,随之移民昔日众;南婆罗洲的文郎马神与明朝贸易关系荼密。华夷通婚,华商不思归唐,不少定居于此。菲律宾群岛与闽粤相距接近,商民与渔民均常往来,加上贸易及郑和的访问,往往久居者数以万计。 “印支的真腊、迟罗、越南及马来半岛也已有许多中国移民长期定居。 明中叶至清初,移居到东南亚的华民,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万丹,马来西亚的北大年,逞罗的大城等地。到日本的移民,主要居住在长崎、平户。 菲律宾是这时期中间移民最多的地方。l6世纪70年代以前,菲律宾的生产事业和商业还较落后,尚未具备吸引大量中国移民的诱因。在菲华民不多,鲜有记载,如15世纪随郑和大舱到达苏禄的白玉显(当地人溢称为“本头公”,pontaokong)就死于苏禄和乐岛,因他在当地起过不小的作用,至今仍受人景仰。 “据菲西两首任总督列加斯比(ml. de legaspi 的报告,隆庆四年(1570年)五月,马尼拉“城中居住着40名已婚中国人和20名日本人”。一年后(1571年5月)马尼尼拉华民增至150人。 此后,华民急剧增长。至万历十六年(1588年),来菲定居华民已超l 6000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菲华民总数达30000人,就在这年华民道菲西殖民地当局居杀2.4万一2.5万人。但到崇帧八年(1635年),马尼拉及其它海岛的华民又达30000余人。”崇帧十二年(1639年)大屠杀前夕,更高达40 000人。清初华民又复增加,虽又被杀戮,总数仍达数万人。 印尼的巴城是另一华民重要移居地。万历四十七年(1619午),荷人开埠时只有300 400人,翌年增至800人,占巴城居民总人口的40。顺治十五年1658年),巴城己有5000多名华人。到17止纪末期,巴城城区和乡区华民总数知十共约万人。万丹在17世纪韧也有数千华民移住,据万历三十七年(160 3年)三月二十日亲到下港的德国约翰咸尔铿(johan vcrken)记载,“中国人在万丹么合几千人住居,其中大部分是富裕的”。 此外,马来亚的北大年、吉兰丹也有数以千计的华民聚居。l 7世纪的逞罗中国移民则在3000人以上,法国观察家则认为不垃过4000一5000人。一般估计认为,在17世纪移居东南业地区的华民总数约在9月一10万人之间。 明术清初中国人移民日本的数量也颇可观,主要集中在平户、长崎等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仅在长崎的华人谈达23万之众。在被居者不知几千家”并已“婚婿长子孙”矣。清前期海外移民的分布基本上承袭了明中叶以来的区域格局,但又有许多具体的变化。东南亚各商埠和内陆地区的中国移民数量都有很大的增长。华商和潮州人种植业的发展使瞿罗成为中国移民最聚集的地区,人数约达70万一100万;爪哇地区除了巴达维亚中国移民持续发展而外,该岛其他地方也出现不少华集居地,到鸦片战争时爪哇全境华民约在11万一12万之间;婆罗洲矿业的繁荣使个国移民迅速趋集,鸦片战争前夕也达15万之多;马来半岛的种植国区、矿区以及英属海峡殖民地的新埠摈城、马六甲、新加坡等地中国移民亦大大增加;越南、缅甸的中国移民到鸦丹战争前夕也发展到各有l0多万的数量。唯有菲律宾群岛与其它地方相反,个国移民较之明末减少很多。道光二十年(1840年)菲岛注册华民不到6000人。日本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则不及东南亚地区。总之,到鸦月战争时,海外中国移民的总数约在100万一150万之间。遍及东南亚、东北亚各地。可见,明清时期移民的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增加,这正好与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成正比。尽管持续数世纪的移民的目的地多限于东南亚和东北亚,但是要漂洋过海,并定居下来,甚至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不具备先进的航海条件和中国人民自古相传的勤劳勇敢智慧、敢于人先的精神动力,是不可以想象的。移民的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历史交流中,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是朝贡体系,这是移民的重要政治前提。另一方面移民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第3章 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目的地选择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动因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有日本、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等。日本、菲律宾、印尼等现代海岛国家离亚欧大陆的海洋距离较近,以古代的迁徙条件来说,完全是可以克服的,加上拥有优良的港口,有利于船舶的中转停留。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动植物资源丰富,很好解决了新居民的生存需求。这一地带的土壤肥沃,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如稻子可以一年三熟。这些条件都是发展农业的大好基础,对移民有很大的诱惑力。比如以马尼拉为中心的菲律宾是当时华人员集中的地方,“闽粤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1】另一个南洋岛国麻叶窿“地乎田膏肋,收获倍他国”。又有海盐之利,因而也吸引了不少中国移民,故史称“其地多华人” 。【2】当时的中国生产力远远超过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到这些地区,大量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中国。“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方物,利可十倍”。【3】面对这么高额的利润回报,有眼光的商人自然愿意漂洋过海。而海外的日本、越南等国自隋唐以来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汉字汉语普及民间,有利于移民融入当地生产生活。加上当地的政治稳定,战乱很少,如日本16世纪初统一。当地经济的进步和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的提高,如日本耕地面积1600年约150万町步,18世纪初达到297万。可见,海外移民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吸引移民的的条件和优势。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记载,“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着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居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皆逃逸于此”。日本等地对中国商品的巨大需求和相对单一的通商渠道,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东南亚等地广袤肥沃的新大地上,中国自古相传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和工具,有利于海外移民进行垦荒,保证居住地的稳定和自身的生存发展。第四章 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生活状态分析由于地理、社会、历史、国内的生活环境等等不同,移民在保持中华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出现某些新的变化。下面我们从一些散落的资料记载着手。首先,移民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群居性生活,出于语言不通及自我保护的需要,往往以同乡同族同种为单位,(16031639年),在菲律宾的华侨已达25万人以上。16031639年间,西斑牙殖民者曾对马尼拉华人发动多次大屠杀,罹难的华人多达4万人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福建漳州。在爪哇新村村主为广东人,“中华人客此成聚,遂名新村,约千余家”,人口5000。【4】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移民保留了家族式的生活方式。其次,由于受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及追求稳定的家庭,移民一般过着婚姻生活,或是同行的男女,或与当地土著。早在明朝末年“闽、越、三吴之人,位于倭岛者不知几千家,与倭婚媾长子孙,名曰唐市”,明熹宗实录卷五八人口约为30 000人。【5】真腊风土记记载,真腊“国人交易,皆妇人为之,所以唐人(即中国人)到彼,必先纳一妇人者,兼亦利其买卖故也。可以看出,婚姻是移民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决定了奋斗的方向。再有,移民通过经商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由于中国出口的纺织品、瓷器、金银、铁器、药材、书籍等等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如欧洲的权贵以拥有的瓷器纺织品做为身份高贵的象征。有些移民依靠自己的工艺技术和经商头脑,控制着相关产品的销售,如17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越南的港口城市 “市中百货云集,其茶叶、药品、瓷器、故衣诸货,皆中国客船贩卖为多” 【6】在最繁盛的港口城市会安市场上,华侨除了经营越南土特产外,主要经营由海商转运来的舶来品。至于“华人流田者服台鲜华”,成为上层人物。【7】这时期移居东南亚的华人不仅数量多,而且经济势力强大,其中很多人还成为在当地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8】可见,新的居住地对部分移民来说是一个展示自身本领的舞台,合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上自身的勤劳奋斗,融入当地生活,移民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第五章 明清时期海外移民的移民原因分析(一)明清时期的人口危机 随着宋代全国经济中心移至东南各省,当地土地开发达到极限,而同时人口大量增长,造成严重的人地矛盾。就全国而言,清康熙中叶人口破一亿,至乾隆末年人口达到4亿,【9】土地开发达到饱和点。 “悬崖幽壑,靡不芟其翳,焚其芜而辟之以为”。【10】“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辟无余”。【11】人口增长使作为农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人均面积大为缩小。食物供应满足不了食物需求。这种状况又为地主的大量兼并土地所加甚。不妨看一下叫明前中期的人口增长对闽粤沿海地区所产生的经济压力。 在l381年时,广东人口为310万,福建人口为384万但到了1491年,广东人口已增长到382万,而福建人口更是增长到509万。到1626午,广东和福建人口分别为414万和553万。与此同时,人口密度增加了,13811491年间,广东人口密度从每平方公里14人增加到17人,而福建则从每平方公里31人增加到41人。【12】可见,在明朝广东和福建的人口增加颇为迅速,尤以福建为甚。 仅就福建而言,快速的人口增长从元朝即已开始,明朝不过是其继续。若以元初(1277年)为始点,迄止l381年,则福建人口从2935万增加至384万【13】短短100余年时间里,人口增长达13倍。其结果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大为紧张,出现了史载人稠地狭的状况,加之大地主的土地兼并,使得大部分劳动人民无可耕之地。在福建泉州地区,泉南歌开篇就是“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在福建漳州地区,“尝双漳郡,力农者,散处七闽,深山穷谷,无处无之”。人口增长使得“闽中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闽之田里失丈”再“因于徭役,财产窘乏,大异夙昔”。【14】为了谋求生存,福建人以其与东南亚地区的地理邻近和交通便利之利,相率出海,或贸易或帮佣,就像厦门志所描述的,“非细者挟资贩海,或得稇载而归;贫者为佣,亦搏升米自给”【15】福建南安县半山的陈氏家谱也说,“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编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多生寡,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16】 这种人地关系紧张导致一部分劳动人民只能到海外谋求生路的经济状况,到清初并没有得到缓解。在泉州地区,清代的方志描述当时的情况,依旧是“地狭人稠,仰栗于外”。也就是说,明末清初在沿海地区人稠地狭的状况已达到足以引致生存危机的地步其所形成的迁出地迁移“推力”,连明末清初朝廷所实行的“海禁”也无法禁绝。江南地区,这里主要指江浙两省环太湖平原的苏、松、常、杭、嘉、湖六府和太仓直隶州,共计50余州县。自唐宋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农业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可耕地几乎已开垦殆尽,而人口却增加了数倍。到清代前期江南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人均耕地不足2亩。【17】明清以来,由于国内人口剧增,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因而导致无地少地民户的生活无着、困苦不堪,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违禁出走海外谋生。这种类型的移民尤以福建、广东人向东南亚移民为最多。据记载:“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故无地无家之人,一往海外,鲜回家者。”【18】这些海外移民主观上是为了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 可见,土地作为封建社会的生活资料来源,自身具有不可再生性,东南沿海本为丘陵之貌,耕地本来就少,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使人多地少的局面加剧,加上地主的土地兼并及苛捐杂税沉重,广大下层人民处于生死边缘。为了生存下去,沿岸居民只好借助地理优势奔袭海外解决温饱问题,往往显示出了广大农民的无奈及贫穷的局面。(二)经济因素自南宋之后,江南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和财税中心。元时,泉州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官府在此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因此,江南地区长期有对外贸易的传统,对外依赖性较强。明清的时期的江南经济,市镇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发展。江南地区传统丝绸织花技术能够更为精巧的产品。棉纺织业中使用“木棉绞车”轧棉,效率提高四倍。苏州等地人多地少,人民多从事纺织业,“家杼轴而户撰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19】苏州一地,织工和染工一万来人,靠雇于人为生。万历时期上海、松江等地垦田200万亩,其中“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20】嘉定、太仓等地三分种稻,七分种棉,形成规模很大的棉花市场,远销福建。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制造业规模巨大,运销海内外,达于欧洲。有官民窑3000余座,嘉靖时官窑出产精美瓷器443000余件。【21】南京等发达地区城市铺行淋比,民物繁华。每逢集市“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小至斗粟尺布”。【22】16世纪前后中国私人商人资本相当雄厚,已经具有巨大行为能力的社会阶层。如徽商资本主要投入盐业、粮食、木材、药材、茶叶、文具等,也卷入海外性质的海外贸易。“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呛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23】东南田地少人多,土地综合的和市场的多种经营性质。如吴人谈:晓收买沿湖洼芜土地,因地势造为鱼塘和可耕地,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综合收入高过一般农田的单一粮食种植三倍。【24】东南地区农作物亩产量提高,主要人力投入和农家肥的增加,水稻亩产一般3石。玉米、烟草和甘薯传入中国。随着开发的深化,商业性农业开始兴起,明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已出现了各种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种植区。如果树、甘蔗种植以顺德、番禺、东莞等县为中心,顺德县陈村,“周回四十余里,居人多以种龙眼为业,弥望无际,约有数十万株;荔枝、柑、橙诸果居其三四,比屋皆培取荔枝、龙眼为货,以致末富”;番禺县“周围三四十里,多以花果为业”,“梅与香蕉、梨栗橄榄之属,连冈接阜,弥望不穷”;“番禺、东莞、增城糖居十之四,阳春糖居十之六”,“白、紫二蔗,动连千顷”。又如,种香以东莞为著,该县之石涌、牛眠石、马蹄冈、金钗脑、金桔岭诸乡,“人多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植茶则集中在南海县西樵山及广州的河南一带,“珠江以南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每晨茶估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曰河南茶”;南海县“西樵号称茶山今山中人率种茶”;蒲葵种植以新会为中心;南海县的九江则以鱼花为著。【25】西方、东南亚市场对中国商品的旺盛需求对东南沿海地区形成强大的拉力。由于进入16世纪以后,随着欧洲人口激剧增长与它们本身的经济发展不相吻合,在它们向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的同时,越来越依赖东方的商品与世界市场,尤其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及价廉物美、适用的商品更让他们青睐,史载:/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缎杂缯,其土不蚕,惟藉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缎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银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而江西瓷器,福建糖品果品诸物,皆所嗜好。【26】可见,明清经济商品化、专业化增强,大量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及丰收,一方面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商品流通市场,使得商人这一集团势力不断膨胀,掌握了大量的海外贸易渠道和航海技术资本,具备了以较大规模组织海外移民的条件。明末资本主义萌芽,追求广阔的市场和高额利润,同时国内狭隘的市场日趋饱和和微薄的利润与国外巨大的需求和高额回报形成巨大对比,使海外贸易变得更加迫切和频繁。另一方面,农业、手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海外移民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农业进步为移民解决了生活必需品。如随着对日贸易的发展,许多福建居民来到长崎,进而安居乐业,世代从事于中日间的贸易活动。正是因为如此,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唐通事家系中,福建人占了大部分。比如,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筹港出身的刘一水(?1658),可推定在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日本元和四年)之前就定居长崎;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钱林出身的林公琰(1598-1683)在1623年定居长崎。以刘一水为始祖的彭城氏家系,以林公琰为始祖的林官梅氏家系,世代成为长崎唐通事,在中日贸易活动中一直发挥着较大影响。明中后期的福建海外移民在大帆船贸易中,西班牙帆船运载大批白银到马尼拉换取中国日用品,从而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白银在中国货币化,带动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三)政治因素明清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面对新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的新现象,日趋僵化的政治体制仍在拼死挣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越来越阻碍社会的发展,对于海外移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明清两朝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如雍正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业才能创造生活资料,而工商业只会令人堕落,同时也会危害国家的稳定。因此,对于商人总是索取苛捐杂税,使生产成本上升,打击商人的投资热情,从而阻碍了手工及时的进步。另外统治者也希望把人民锁在土地的枷锁上,限制其转入工商业做自由雇工。为了发展自己的事业,有些商人不得不转移到国外。其二,明清两朝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明初朱元璋打着光复中华正统的旗号来对元朝势力进行作战。在残元势力较强的西南地区,明朝进行十多年的征服后最终胜利。然而,紧接着就是对敌对分子的残酷迫害,大量元时的当地显贵受到无情的打击,如郑和家族。除了进行武装反抗之外,很大部分逃难到临近的越南、缅甸等地。清军刚占领南方时,对于复社之类的抗清组织进行大屠杀,比如80万人的“扬州十日”和使嘉定一片废墟的“嘉定三屠”。明朝的遗老遗少为了躲避清军的屠杀,不少乘船逃往海外。如永历帝流落缅甸就有不少随员。台湾郑氏集团覆灭后,不少士兵逃亡东南亚。如明钦州龙门总兵杨彦迪、高雷廉总兵陈上川率3000人移居原柬埔寨东浦地区,是清代广西海外移民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第三,明清实行禁海政策对东南沿海的经济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明初,出于倭寇的横行,不许渔船出海,“禁濒海民私通外国”,“禁止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一方面,限制了向海外迁徙的自由,使规模大幅度下降,相反的,为了躲避重罚,已到海外的国人必然因不得已的因素而定居当地。康熙时期的南洋禁海令其中就有阻止定居南洋的华侨归国之意。禁海后,“即本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糖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无尤有所于通,衣食何所出?如何不之相率勾引为盗也?”【27】沿海经济日益凋零,外贸萎靡不振,沿海居民很多都沦为海盗,并从事非法的走私贸易。有的勾结外敌攻城略地,掳掠人口,这样就出现了被贩卖到国外的移民。最后,清朝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和体现中华上国,雍正初年,清政府留规定所有出洋者三年内必须回籍,超过期限的一概视为“甘心异域”,永远不得回国很多人因此定居海外。【32】一方面,迁徙海外的人员组成主要是汉人,符合满清的排汉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明清时期沿海复杂动荡的局势,清朝统治者害怕海外移民与西方殖民者和倭寇残余等外国势力相勾结。这样的政策就造成部分远赴海外谋生不得不留在当地。(四)文化因素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人都有一种深深的乡土情怀,这本移民海外背井离乡是格格不入的。但在东南沿海特殊的环境下却表现的不同。部分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元王朝重视海上贸易,航海贸易需要海上保护神。元代妈祖信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妈祖,原名林默娘,以女巫身份进行活动死后成为“通天女神”,后来经过宋元统治者的渲染,逐渐成为各地航海者崇拜的女神。“惟圣妃神灵赫,凡航海之人,赖以为司命。”由于妈祖文化本身有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沿海居民在移民海外的过程中受到这种信仰的感染,成为进军海洋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崎唐人从事着海上贸易,妈祖自然是他们信仰的航海保护神。他们在自己的航船上,供奉着妈祖神像,随时祭拜。南明永历八年(1654),福建黄檗山万福禅寺住持隐元隆琦(15921673)率领徒众三十多人,乘坐郑成功部属的贸易船,6月21日从厦门出发东渡,7月5日抵达日本长崎。当时随行的隐元弟子大眉性善(16161673),在诗中记述了东渡的艰险和到达的欢喜,也提到了船上祭祀妈祖的情形。大眉的三首诗作如下:甲午秋东渡舟中作四望虚明水接天,扁舟一叶御风前。若无方寸定针法,任是神仙也罔然。见山遥望云头一点乌,满船拍掌尽欢呼。敲锣擂鼓献神纸,笑杀西来碧眼胡。到岸放下风帆泊晚汀,千家灯火出相迎。细思大海风涛恶,说似石人也胆惊。从大眉的诗可以看出,在风高浪恶的茫茫大海,妈祖是心怀不安的人们真切仰赖的安全保护神。正是这种共同的信仰使得海外移民能更快取得当地民众心理上的认同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五)其他因素(比如朝贡体系、先进航海条件等)明清继承了中华帝国的国威,威震四夷,通过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巨大航行,与东南亚各国建立良好的互访。在朝贡体制下,粤闽两地的许多商人通过合法途径进行贸易移居南洋。加上当地统治者对于华人的特殊礼遇,使华人拥有较高的地位而愿意长期侨居。如真腊出现针对定居华人的法律,规定“番人杀唐人,罪死;唐人杀番人,则罚金,无金则身赎罪”,【29】可见华人在当地的特权。在渤尼,华人也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当地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以归歇处”。【30】可见当地对华人如此高贵的尊重,必然会成为吸引移民到此的重要心理因素,对于对前路迷茫的中国移民来说吧,这生活简直就是天堂了。而同时凭借先进的农业知识,移民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如加里曼丹董波尼人使用犁耙耕种,引进中国的蔬菜、花卉、果品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茶叶等。 明清时期,海外移民很大部分都是结伴乘船移民海外的。首先,沿海居民拥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防身救命本领,如台风规律、海啸防范等。二,中国拥有众多天然优良的港湾,这是地理优势。三,中国数千年来不断发展娴熟的造船技术,造船工厂遍布全国,以沿海地区最为发达,如郑和下西洋208膄的连舯巨舶,耐风破浪。四,中国自古悠久的对外贸易的传统,掌握了远航需要的丰富的天文、地理、气象等航海经验与高超的驾驶技术。远洋的航行,东北信风盛行的冬季,返航西南信风的夏天。在驾风技术上,宋人已能透过操作帆锁变换船帆角度的看法。气象的观测也是古人重要的一环,可以对航行做出准确的判断,保证安全。总结 综上所述,明清移民在当时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远走他乡,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古相传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秀性格,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重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强大的国力。但更多的是移民更多的无奈和悲苦,在重重险阻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背井离乡,踏上一条不知归途的路。可见,不管统治者的政策如何变化都是与当时的国内国外环境息息相关,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从而也反映了移民的艰难。注释【1】明史卷三二三,外国史吕宋m.【2】明史卷三二三外国四麻叶壅m.【3】海澄县志m卷十五.【4】明史卷三二四,外国五爪哇m.【5】朱国桢涌幢小品m卷三0,倭官倭岛9 .【6】( 清) 蔡廷兰 . 海南杂著z. 台北: 大通书局 . 1987.【7】东西洋考m,明张燮撰.【8】移民与中国文化m第150页范玉春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9】中国社会通史m清前期卷,第35页,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0】 崔述:崔东璧遗书无闻集m卷一,第2页.【11】【高宗圣训m卷八,“爱民”十一,乾隆三十一年七月】。遗书无闻集卷一,第2页.【12】这里的广东和福建辖区范围系明朝时的概念,与现今的概念有所不同,而人口数刚系考订后的数据。参见赵文林、谢淑君剧中国人口史m,人民出版社l 988年版,第374 376页.【13】转引自卢增荣福建人口经济地理概述m,裁福建人口口1984年第2期.【14】 n参见林金校、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福建卷)m,福建人民出版刊:1985年版,第67页.【15】 引自厦门志m卷8番市略条.【16】参见林金校、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福建卷)m,福建人民出版刊:1985年版,第7页.【17】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甲表88、乙表76.【18】颜斯综:南洋蠡测m,载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帙.【19】明万历实录m卷三六一.【20】农政全书m卷三.【21】明书m,卷八二.【22】【24】五杂俎m卷四.【23】昭常合志稿m,卷四十八,佚名.【25】屈大均:广东新语m卷2,地语;卷25,木语;卷27,草语;卷14,食语;卷22,鳞语.【2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第26册 福建.【27】谭襄敏公奏议m卷2,海寇已宁比例陈请乞恳天恩俯容补制以广圣孝疏.【28】宋真德秀.西山先生弃丈忠公丈集c.【29】明史卷三二四,外国卷.真腊m.【30】汪大渊:岛夷志略校释m,苏继庼校释,“渤尼”条,148页.参考文献1许檀.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j 中国经济研究史1999年第2期.2杨国桢和博士生郑甫弘、孙谦合著的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 m 高等出版社,1997.3赵毅 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4林观潮明清福建籍海外移民宗教信仰状况研究以日本长崎在留唐人为重点 j 闽南佛学.5法国的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的第2版).6冷东明清海禁政策对闽广地区的影响j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7吴小玲广西北部湾地区明清时期的海商文化与移民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4期)149-155页.8陈西从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视野研究荡地j评明清沿海荡地的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9谢重光试论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报2002年第一期.10丁鼎、王明华中国古代移民论述j,安徽师大学报9(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1997)第4期.11陈秀容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地理研究第18卷第1期1999年3月.12赫海东从中国海洋经济社会人文的视野考察海外移民,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2期.13庄国土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