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探析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探析学院名称文学与艺术学院专业名称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二一三年六月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iv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探析摘 要: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从个人来说,梁启超经手办的报刊为数最多。从1895年他参加中外纪闻的办报工作开始,至1922年改造停刊为止,他的办报活动前后长达27年。对梁启超27年的办报生涯,新闻学界一般以戊戌政变为界,将他的新闻活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他的新闻思想也相应地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而后期的新闻思想则集中体现于他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和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中。梁启超新闻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政治思想的改变。作为报人的梁启超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士人风骨以及职业追求的精神值得当代新闻工作者永远铭记与效仿。关键词:梁启超;新闻思想;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shift of news ideology of liang qichao and its causes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journalism, liang host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newspapers from individuals. from 1895 when he participated in work of a newspaper named “chinese and foreign news” until 1922 when reform ceased publication, his newspaper activities lasted for 27 years. liang qichao newspaper career lasted for 27 years and his news activiti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by news academia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wu xu coup, and his news thoughts are corresponding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early news ideas embodied in his on newspaper office is benefit for national affairs, and late news ideas are embodied in his caution to people of the same occupation , 100th congratulatory speech of qing yi and the newspaper offices responsibility and experience and on liberty three weapons spreading of civilization . liangs news ideology shifted because of changes in his political mind. mr. liang qichao, as a journalist, whose spirits are worthy of bearing in mind and following of contemporary journalists, such as patriotic feelings, spirit of intellectual and professional pursuit.keywords: liang qichao; news ideology; chinese and foreign news; current affairs ; qing yi; xinmin paper目 录一、梁启超生平简介1二、近代中文报纸的发端及梁启超的报业生涯2(一)近代中文报纸的发端2(二)梁启超的报业生涯3三、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转变5(一)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51.关于报刊的性质与功能52.对于报章文体7(二)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思想7四、梁启超新闻思想变化的原因探析9五、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现代意义10(一)新闻人的爱国情怀10(二)新闻人的士人风骨10(三)新闻人的职业追求11致谢13参考文献14第14页 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一、梁启超生平简介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解玺璋著梁启超传(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及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曾用笔名有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少年中国之少年、哀时客等,后人共统计出40余个,蔚为奇观。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维新派的最主要领袖之一,同时也是清朝末年具有较大影响力、宣传力与号召力的著名报刊宣传家之一。戈公振先生曾经评价他说:“我国报馆的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他自小熟读经史,12岁中秀才,17岁举广东乡试第八名,翌年,随父入京都,春闱不第,道经上海,得阅介绍西学的书籍,自此开始留心西方文化制度。同年八月,与陈千秋交识。经陈介绍,于广州认识康有为,遂拜康有为为师,随其研习今文经学,并广泛阅读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及各类西学书籍。1895年,梁启超跟随康有为再次进京会试,不久,中日和议成。梁启超与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上书,陈议变法,从此开始了他的社会政治活动。是年六月,参与中外公报的编纂工作。七月,强学会在京师成立,梁启超担任书记员。翌年七月,于上海任时务报主笔,竭力鼓吹变法维新。十月,主讲时务学堂,并与黄遵宪、谭嗣同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倡言民权,放论大同。从1895年到1898年,他协助康有为先生创办各类以维新为目的的报刊,用以指导当时风靡全国的变法维新运动,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1898年的春天,由梁启超的协助,康南海在京城开保国会。四月,由徐致靖推荐,清廷赏梁氏六品卿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戊戌政变发生以后,梁启超随康有为亡命日本。1901至1902年,梁先生先后发行了影响巨大的清议报与新民丛报以宣传维新主张,鼓吹改良。此间,他在思想上逐渐与康有为发生冲突,对乃师的设立孔教会及反对革命等主张表现出强烈的不满。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洲归来后,其思想又趋向于保皇立宪,并反对革命。在此背景下,新民丛报与民报就立宪与革命问题的问题展开论战,梁启超成为立宪派的代表。此时是梁启超事业的顶峰时期,他的思想和文章在舆论界影响巨大,被誉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到北京,很快卷入民初的政党之争中。1912年,他组织了在当时很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进步党。是年九月,他担任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后来他又当上了袁世凯政府的币制局总裁同时还担任宪法起草员的职务。当时袁世凯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梁启超是支持袁世凯的。1913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了,梁启超对袁的收买不为所动,愤然撰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予以揭露,并与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此后张勋及其同伙逆历史潮流而行复辟帝制之举,他又协助段祺瑞兴兵讨伐张勋。1917年,梁启超出任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的职务。这年的11月,段祺瑞内阁倒台了,而梁启超先生也随之辞职,并且从此以后永远地退出政坛了。1918年底,梁启超开始了漫游欧洲的旅程,了解到了存在于西方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回国之后他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从事学术研究与文化教育活动上。1922年起受聘清华,并且从1925年起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一起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此后直至1927年而离开清华国学研究院。1929年因医疗事故而病逝于北京。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与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大星,他的一生有着宏富的著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其研究广泛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历史、宗教、地理等诸多学科领域,对中国学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被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二、近代中文报纸的发端及梁启超的报业生涯(一)近代中文报纸的发端近代中文报纸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移植过来的。16至18世纪,西欧诸国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此时的中国正值明清易代之际,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虽已初露端倪,但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范围是极小的,这时的中国社会依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从历史发展总趋势来看,封建社会已走下坡路,但其势力依然是强大的。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来看,还不可能产生新闻报纸。英国传教士在19世纪的时候开始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主要有1815到1821年在马六甲出版并运到广东散发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33至1838年在广东及新加坡出版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 1833到1837年在广东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9世纪初,英国已成为世界霸主,为了推销商品,到处寻找市场。打开闭关自守的中华帝国的大门,是英国对外侵略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传教士被认为是起到开路作用的先锋军,他们以利用报纸来传教的手段,对中国进行思想渗透与文化侵略,而这也被看作是打开中国大门的重要手段。一位传教士曾说,出版书报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里迅速传教的有效办法。外国传教士办的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以传教为主,也有一些自己编写的新闻和言论。以现在的眼光看,这类中文报纸上的新闻、言论不但数量极少,写法也十分幼稚。但这批传教士所办的报刊,已经突破了中国封建性邸报的那种模式,可以被划入近代化报刊的范畴了。中国资产阶级自维新运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也开启了中国人自办中文报纸的先河。到了20世纪初,资产阶改良派、革命派以及一些资本家积极创办报刊,有些还从外国人手中接办了一大批报纸,这样中国人自办报纸便成为中文报刊的主干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2页。(二)梁启超的报业生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刺激下,当时觉醒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到十九世纪的九十年代的时候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建立政治团体和出版报纸来开展政治活动。在变法维新运动的推进过程中,报刊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宣传组织作用,他们早已认识到了报刊的这一功用并且十分重视这一功用。1895年夏,梁启超在给友人的信中就曾谈到办报的设想和对报纸作用的看法:“顷拟在都设一新闻馆略有端绪,度其情形有可成也。此间亦欲开学会,颇有应者,然其数甚微。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8月,他们所办的中外纪闻便与读者见面。此报由梁启超和麦梦华负责执笔,初时,每期印三千份左右,以千份“多送朝士,不收费。朝士乃日闻所不闻,识议一变焉。”在强学会成立后,中外纪闻转为该会的正式机关报。梁启超先生以办中外纪闻为开端,从此开始正式登上中国近代阴晴难测风云迭变的政治舞台。但是到了1896年1月,慈禧太后下令强行封闭强学会,这样作为机关报的中外纪闻虽创刊才四个多月,此时也不得不随着强学会的关闭而被迫停刊,然而康、梁并未因此气馁。紧接着到这年的8月,维新派人士便又于沪上创办了后来影响颇巨的时务报。该报的具体筹备工作最初是由黄遵宪先生负责实施的,梁启超在该报出版时担任了总主笔。从创刊号开始,梁氏所撰变法通议在该报以四十多期连续刊载。时务报的发行过程大约持续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其所大力宣传的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启发民智、培育人才、设立议院、伸彰民权还有进行商战、保护关税等以救国于危亡之中的主张,受到当时社会精英阶层的热烈欢迎,并在全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着,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纷纷建立政治团体、开办学校、出版报刊,继续努力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并持续深入地推动维新运动向纵深发展。在主办时务报的过程中,梁启超到湖南担任过实务学堂一段时间的总教习,除此之外,他还以回粤探亲为契机而造访澳门,并以乃师康南海为领导,以撰述的身份偕同何穗田共创知新报。同一时期,长沙湘学报(原名相学新报)和湘报有唐才常先生担任主编,梁启超对之颇为支持,他不仅为这两家报纸撰写稿件,同时还以或指导工作、或担任董事的方式对之给予大力支持。这个时期,严复先生在天津创办了颇具影响力的国闻报,梁先生热情地为之撰稿。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当时并未要求直接推翻清政府,而是想通过改良的方法,使封建政权逐步变成资产阶级政权,以便为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走向独立富强开辟道路,但他们也看到进行宣传、先造成舆论的重要性。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政治运动的失败并没有减退其办报热情,恰恰相反,他在此之后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了新的报刊的创办工作中。梁先生在抵日后以三个月的时间而在横滨办起了日后鼎鼎大名的清议报,并以此为据点继续进行对变法维新与君主立宪理论的宣传工作。这之后不长时间,他又于美国的檀香山办起了新中国报。1901年底,清议报报馆遭遇火灾,该报也因此而被迫停刊,但梁氏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后,又办起了新民丛报。这是两份依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报纸,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丝毫不逊色于先前的时务报。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梁启超先生在主办新民丛报的同时,还以异于常人的精力与极大的热情创办了新小说报。辛亥革命之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所创办的政论与国风报,其实也是由梁氏主持或遥控指挥的;当时的时报也得到了先生的暗中指挥与大力鼓舞;在这一时期,杨度在日本东京主办中国新报,梁先生同时也为其撰文写稿。据梁启超年谱长编所载,梁氏此间欲办而因故没有办成的报刊依然有五、六种之多。如:英文报、国学报、江汉公报、北京日报、上海日报等。辛亥革命成功后,长年流落海外的梁启超先生终于得以回到祖国,历经世事沧桑,此时的他依然有很高的办报热情:1912年,于天津创办庸言;1915年,于上海主办大中华;1920年,于北京主办改造(原名解放与改造)。梁先生的精力总是惊人的,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北京的国民公报,担任上海时事新报的理事,并且为上海的申报、东方杂志和北京的晨报、京报、公民报等报刊大量撰稿。当时,要不是由于身体的原因而力不能支,否则他还打算创办学术杂志与政论周报。就个人而言,梁启超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经手所办的报刊是为数最多的。后人统计:有十一种报刊是他亲自创办或主办,有六种报刊得到他的支持与指导,有八种报刊是他欲办而因故未办的,此外还有许多报刊经常请他撰稿。没有办成功的不算,与他有关系的报刊有差不多三十个之多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58页。,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蔚为奇观的。从1895年他参与中外纪闻的编撰工作开始,一直到1922年改造的停刊,其办报生涯达二十七年之久。即使1922年他已基本结束了办报活动,但他仍然坚持为上海的申报与北京的晨报等刊物撰写稿件。可以说梁启超不仅仅是一位政治活动家,长达二十七年之久的报业生涯足以说明他更是一位报刊活动家。客观地说,梁启超所办报刊的存在时间一般都不是很长,大多皆仅存在两三年的时间,然而他以救国为办报目的却是显而易见的。关于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问题,作者在后文将有专节阐述,此不赘述。三、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转变梁启超先生的报业生涯长达27年,而学界一般将其以戊戌政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其新闻思想也就与其新闻活动相应亦因戊戌政变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前期的新闻思想集中体现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当中;而集中体现他后期的新闻思想的则是敬告我同业诸君、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和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三文。以下就对梁氏戊戌政变前的新闻思想与戊戌政变后的新闻思想分别进行评述。(一)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前文已经述及,在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主办了风行一时的中外纪闻和时务报,这两份报纸的影响力极大,尤其时务报风行海内,维新派赖以为舆论之中心。梁启超在以这些报纸为宣传工具而进行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报刊的性质功能的认识,即“耳目喉舌”论的提出;二即是对所谓“报章体例”问题的观点 徐新平、何纯:论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1.关于报刊的性质与功能,梁启超认为:第一,报刊是国家和国民的“耳目喉舌”,是“去塞求通”、以使国富民强的重要工具。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他指出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通,“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也就是说社会上层与中下层之间、国家之内外不通则国家一定不会强大。如何才得以达到所谓的“通”?答曰办报,此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异端也”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转引自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这里可以看出,梁先生是将报馆看做了通内外、通上下的重要手段,他并且将我国古代与西方的报馆活动作为了例子,指出“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曰:惟通之故”。报馆之设能让政事达到“通”的效果,而政事通就可以令国家强大了。所以他说国家若有报纸,则好比人有耳目喉舌一样。他为中国报业不彰的状况深感痛楚,他认为正是这种境况致使“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所以他主张应该学习西方各国的做法,民间需要积极地创办报刊,国家则要大力保护报刊,以使报刊“上下通”、“内外通”、“去塞求通”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而让国家日趋富强。第二,梁氏认为报刊是有着鲜明的政治性与党派性的,并以之作为参与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在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看来,报刊是制造舆论、揭露问题、指陈弊政、宣扬维新、倡导变法、争取革新的重要途径。以他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而言之,即为参与政治斗争的“利器”。梁启超对其所办报纸的政治性与党派性的特征丝毫不加以隐讳,他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一文中坦然承认,他所主编的时务报、清议报与知新报就是“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的党报。他在那个年代即已深刻认识到了报纸的社会政治作用并在各种场合反复加以强调,他以报纸为救国之手段,这是梁启超的远见卓识,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他们往往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以先办报制造舆论、打开局面的方式来扩大影响,争取群众,把报刊作为政治宣传的有力工具。第三,将报刊作为“开民智”、“育人才”的重要手段。梁启超非常重视报刊在教育国民、传播知识、启发民智、培英育才等方面的功能。他曾反复陈说:“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他所提出的启发民智、培养人才的路径有三:办学校,兴学会,开报馆。而在这其中,梁启超对报纸的作用尤为看重,因为报纸除了兼具其他两者功能外,还具有信息传播的空间更大、影响更深广的优势。在这以外,梁启超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提出了根据中国国情办报的具体做法,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而从他所倡导的这些具体做法中也能看出他的报纸功能观来,即以“去塞求通”作为开报馆的作用,将促使国家强大,让民众富足作为办报的目的,于是报刊就必须要刊登那些能够反映世界大势、国内各地所实行的新政、当时中国与列国的关系以及近代民主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一切最终的目的即是要实现所谓的“报馆有益于国事”。2.对于报章文体,梁启超也有自己的看法。这里的保障体例,不仅包括内容,还包括文风问题,他认为报章文体应该是“义足可取,言之有文”。“义足可取”即对内容的要求,而形式要求则“言之有文”,并且重点强调的是关于语言风格的问题。在创办了时务报之后,梁启超始终在自己的报刊实践之中就将贯穿这一理论主张,并且天才地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人谓之“新文体”,也称“报章体”、“实务文体”,一时间该文体风靡天下,模仿者众。此一时期的梁氏新闻观,基本可以代表维新派最初的新闻思想,即期冀以办报的方式来达到为清廷消弭弊政,进而巩固现有政权的目的,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向西方学习,以使当时百弊丛生的国家迅速富强的热切愿望。(二)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新闻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先生被迫流亡日本,这样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及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从而使他的新闻思想发生了诸般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梁启超本人对报业活动深入理解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对新闻客观规律的积极探索,当然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在形成时期的基本面貌。梁启超后期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梁启超改变了以往关于报纸的性质与功能的观点,他认为“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载夏晓红主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即报馆作为一种社会单位,它是与政府有着平等地位的。他引用国外资产阶级的理论,认为报馆是超乎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的“第四种族”。关于该问题,梁启超的看法和过去有了明显的区别,过去他认为报纸要能够起到为皇帝“宣德达情”的作用,他将报纸看作是政府的耳目喉舌,而这时具备了新的新闻观的他已经能够把报纸看成是与政府相独立并且与之地位平等的自由体了。而对于报纸的党派性,此时他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已经不再主张过去所坚持的所谓“一党之报”了,他认为报纸应该办成“一国之报”甚至是“世界之报”,同时办报当以公众的利益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为归依而不应是以一人、一公司或一党的利益为目的。因为梁启超对报纸性质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从而在认识报纸功能的时候,他的观点也大不同于他前期的观点。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这篇文章中,将报馆的功能明确地论述为两个:“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也就是说报馆的功能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引导国民。对于监督政府,首先,梁启超认为,政府有着重大的权力,为了免于其滥用权力,必须要对政府进行监督;其次,对于监督政府的方法,梁启超认为有三,即法律监督、宗教监督和名义监督,其中名义上的监督是不逊于前两种方法的有效的监督。因为名义监督的权柄操于舆论之手,是以强大的社会压力来监督的;最后,梁启超认为报馆具有言论自由的特点,因而他提出舆论的代表。是报馆,因为不受政府的控制,所以报馆能够而且可以充分地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关于引导国民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报馆对国民的引导功能不同于著书与学校的引导,因为著书立说是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学校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地,重在给人以知识与智慧,培养人才,而报馆则执行培育普通民众的社会教育功能,起着引导人民追求真理、追求先进事务的作用。更有意义的是,梁启超还谈到了引导国民的具体做法,即以激进的言论来引导国民。在他的意识中,各种激烈观点的互相碰撞与交流方可生出真理,国民在此过程中也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真理。梁启超的这种认识和前期的单纯靠传播各种知识来引导国民的观点已大不相同,而是更多地认同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一些观点。第二,对于评价报刊优劣的标准,梁启超是这样论述的:“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转引自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关于第一条,梁氏认为办报必须要定一个宗旨,好的报纸的宗旨则必须有一个崇高的目的,而他所认为的报纸的最高目的乃是“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此中第二条,即是说要以当时流传的新思想来引导国民;第三条“材料富而当”,也就是说报刊上应刊载多种多样知识、材料;关于“报事确而速”,这是报纸之所以成为报纸并受人欢迎的一个特点,而从这一点即可看出梁启超对新闻自身特性的认识,即认为新闻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第三,除了上面几个方面之外,梁启超还提出了全面的舆论观和新闻自由观。关于舆论问题,梁先生对之做了系统的研究,在他看来舆论是“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他盛赞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并且认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一切文明之母。总之,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在某些问题上他改变了原有的看法,例如关于报纸的性质、功能等问题;第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一些问题,例如报纸引导国民的功能、报纸与强国的问题;第三是关于新闻学的许多问题涉及得更广泛了,例如新闻的特点、新闻自由、报纸经营、报纸的评判标准等等问题。而这些变化的实质则是拖着封建主义尾巴的新闻思想向真正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转变。四、梁启超新闻思想变化的原因探析梁启超先生在戊戌政变前后所秉持的政治思想理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梁启超先生的新闻思想之所以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最重要原因。在戊戌政变之前,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还没有发生转变的时候,“梁启超是个刚刚从封建士大夫阶层脱胎而出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他的世界观没有脱离封建士大夫的世界观范畴,故只能从言官职责角度去演化出报馆的职责” 吴延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作为维新派的领袖,当时的梁启超是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具有家国情怀的儒家知识分子,其政治目标虽然是改良不合理的政治以达救亡图存进而富国强兵,但是这种改良是建立在维护现有的满清政权的基础上的。既然梁氏的政治革新是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把报纸当成了维护、巩固与改良现有政权的工具了,这也就是他关于报纸性质的认识,也即梁启超新闻思想中报纸是政府的“耳目喉舌”,是“去塞求通”的工具。而与此相对应,“宣德达情”、“去塞求通”也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梁启超对报纸功能的认识。戊戌政变以后,梁启超先是亡命日本并长期工作与生活于此,而后他又有游历美洲的经历,这使得他能有较为充足的机会接受更多更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再加上他在海外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频繁的接触,受其影响,梁氏的政治思想中逐渐有了许多民主、自由、人权的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的新闻自由的观念及相关思想也就很自然地为梁氏所接受了。梁启超此时的新闻思想与其前期相较不仅显得更加丰满了,而且更加深刻了,这集中的体现于他对报纸性质、报纸功能、报馆地位的认识上,同时还体现于他关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等的论述中。梳理梁氏新闻活动的变迁轨迹及其新闻思想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始终是把办报作为使国家强大让民众富足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与手段的。戊戌变法时期他希望通过办报、“去塞求通”来挽救已俨然处于末世的大清王朝,戊戌政变以后他希望报纸能够发挥督责政府、劝引国民的作用,而这也同样是希望以此来达到使国家富足强大的目的。五、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现代意义(一)新闻人的爱国情怀无论其身份是举子、是官员、是党首、是学者、是老师还是报人,梁启超先生始终是一位无可疑义的伟大爱国者,他一生所作的宏富著述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爱国二字。他曾说:“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既欲哭之,又欲歌之。” 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忧国与爱国,载夏晓红主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23页。梁任公先生生逢乱世,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在深重的艰难险阻中苦苦挣扎的年代,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纵观梁启超一生的活动经历就会发现,无论是早年的追随康有为先生陈议变法、参与维新,及至后来的讨袁护宪、出仕做官,还是晚年的埋首国故、著书立说,他所经历的活动均是以爱国为归依,以救国为职志的。作为新闻人的梁启超,爱国与救国也始终是贯穿于其27年办报生涯的主线。他曾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说到:“故欲以身救国者,不可不牺牲其性命;欲以言救国者,不可不牺牲其名誉。甘以一身为万矢的,曾不于悔,然后所志所事,乃庶有济。虽然,又非徒侍客气也,而必当出以热诚。”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载夏晓红主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170页。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忧国情怀与爱国热忱,历百年而弥新,读者至今都能感觉出其浓烈与热切。新闻人掌舆论之抒发,操天下之公器,当今社会的正常运转早已与新闻人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而惟其如此,当代新闻工作者就更应该认识到新闻人所做的工作应当对国家的发展有所助益。常言鉴古可知今,任公作为中国新闻人的老前辈,斯人虽没但弦歌未绝,其爱国情怀值得当代新闻人永久铭记与效仿。(二)新闻人的士人风骨梁启超先生是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坐标人物,他出身举业,师法圣贤,年纪尚轻即被光绪皇帝“赏六品卿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而与闻国是,可谓因循中国传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旧例。戊戌政变后,时移世易,梁启超又逐渐蜕变为一个有新思维具新思想用新方法的新式知识分子。这前后变化了的是他的头衔与身份,而不变的是则是他中国传统士人的形象,既为“士”,则必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见论语泰伯篇,而梁启超先生的一生即是对之淋漓尽致的诠释。1912年10月22日,作为报人的梁启超出席北京报界欢迎会并作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的演说,在演说中梁先生历述自己自投身报业以来所遭遇的困顿与挫折以及他的执著与坚持,读者至今读来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介书生的梁启超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士人“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的豪情与风骨。中国传统读书人虽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却具有秉笔直书、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