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宝山煤矿矿井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织金县宝山煤矿矿井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织金县宝山煤矿矿井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织金县宝山煤矿矿井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织金县宝山煤矿矿井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以那镇宝山煤矿,织金县宝山煤矿位于织金县以那镇南东,其西部边界紧靠以那镇,至贵州省织金县城30km,属织金县以那镇所辖。矿区边界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东界至多吉河,北界至f1断层。井田走向平均宽约0.92km,倾向平均长约3.1km,面积2.8085km2。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较好,气候条件适宜。矿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织金至纳雍、水城的公路(s307)从矿区南部经过,以那镇至织金30km,至织金火电厂(八步镇)25km,至水城123km,至贵阳215km,从织金至贵昆线黄桶站的铁路已经开始运营,交通较为方便。矿区内矿产丰富,除煤外,还有粘土、石灰岩、铝土质泥岩和铝土岩、稀散元素及煤层气等。粘土可烧制砖、瓦、钻探用泥浆及其它民用;石灰岩广泛分布,当地农民用之作烧石灰原料及建筑石料,当地水泥厂亦用之作原材料。稀散元素:矿区内各稀散元素含量较低,均达不到最低工业品位,不具开采价值。铝土质泥岩和铝土岩:岩层主要位于含煤地层底部,全矿区发育,一般厚度约为4.5m。岩质不纯,未进行专门采样。矿井设计开采煤层为井田内的c8煤层,煤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42m;倾角为913,平均为11。矿井按照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自燃和煤尘具有爆炸性设计。井田的走向长平均为8.2km,倾斜长平均为2.8km,井田面积约为24.9km2;井田内的工业储量约为3663万吨,可采储量为3663万t;矿井的设计年产量为45万t/a,设计服务年限为55a;工作面作业方式采用的是“两班半采煤,半班准备”的工作方式。设计井田内无大的断层和构造,对矿井的正常生产无影响,矿井按高瓦斯矿井设计。井田内采用反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沿井田的倾斜方向,将井田划分成二个阶段,共18个区段进行开采。根据井田内无大的断层和构造特点,准备方式为上下山采区准备,采区内为单层准备。矿井的采煤方法采用的是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回采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井下煤炭主要采用皮带运输机运输,材料和矸石等采用矿用电机车和矿车运输。通风方式采用中央边界抽出式通风,选用矿用隔爆轴流式通风机,采区进风由副斜井进风,主斜井辅助进风。由于本矿井是高瓦斯矿井,所以采用三条上下山,运输上山采用的是独立通风。运输上山采用的是胶带运输,主斜井采用的是“机轨合一”运输方式;轨道上山布置双轨道,车场均为甩车场 abstractpick a song tozhiji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bijie city in the township of baoshan mine, zhijin county, baoshan mine located in zhijin county in south east of the town, close to the town, the west boundary to guizhou zhijin county town 30 km, belong to zhijin county to the town. mining area boundary is an irregular polygon, the east side to the edge, river, the north side to the f1 fault. means to the average is about 0.92 km wide, tend to be an average of about 3.1 km long, covers an area of 2.8085 km. the rich coal resources, coal quality is good, suit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traffic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road in mining area, zhijin to harmony, south shuicheng road (s307) from mining through, to the town to 30 km, zhijin to zhiji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town) in eight steps 25 km, and the city 123 km, to guiyang 215 km, from zhijin to the railway line is yellow barrel station began operations, transportation is convenient. mining in the mine is rich, in addition to coal, clay, limestone, bauxite and bauxitic mudstone, the scattered elements and coal-bed methane, etc. clay to fired brick, tile, drilling mud and other civilian; limestone widely distributed, local farmers use burned lime raw materials and building stone, a local cement plant also use raw materials. scattered elements: the scattered elements content in the mine is low, all can not meet the minimum industrial grade, no commercial value. bauxitic mudstone and bauxite, rock is mainly located at the base of the coal-bearing strata, the whole mining area development, the general thickness is about 4.5 m. rock is not pure, not for sampling.c8 in coal of mining coal seam in coal mine design for the field,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coal were 1.42 m; inclination to 9 13 , an average of 11 . according to the coal and gas outburst mine, the coal seam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nd coal dust explosive design. tilt field towards an average of 8.2 km long, on average, 2.8 km long, field area of 24.9 km2; with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reserves of about 36.63 million tons, the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36.63 million t; mine design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450000 t/a, the design length of service is a 55; working practices uses is two and a half class half coal mining, class preparation way of working. no big fault in the design field and structure, and can not influence the normal production of mine, mine gas mine design. by reverse slope field within a single level, pioneering way down, along the tilt direction of mining field, mining field wa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a total of 18 sections for mining. according to there is no big fault in the mining field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the preparation way to climb the mountain for the first mining, mining for single layer.mine coal mining methods is a single to longwall retreating mining method, stoping technology for the comprehensive mechanized coal mining. underground coal mainly adopts belt conveyor transport, materials and waste rock, mining electric locomotive and car transport.use a central boundary drawer-type ventilation ventilation way, choose mine explosion-proof axial flow fan, mining the wind by the auxiliary slope into the wind, the main auxiliary inclined well into the wind. because the mine is constructed.the gas mine, so use to climb the mountain three, transportation uses independent ventilation up to the mountain. transport up uses a tape transport, inclined well of the main use is the mode of transportation of the unity of machine rail; orbit up the mountain and decorate a dual track, yard to uncouple field.前 言本次设计主要是考察自己在校期间所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通过设计可以使自己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弥补过去在学习中的不足,同时也为自己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设计是以宝山矿井所收集的地质资料作为基础资料,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层综合柱状图等图件,以及地质资料。查阅参考资料有煤矿开采学、矿山电工学、采矿设计手册、矿山压力及控制等参考资料。矿井设计包括井田开拓、采区准备和采煤方法,以及巷道掘进、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动力供应等各个生产系统,矿井开采设计主要应解决井田开采煤技术方案和确定各项开采参数,如确定井田的开拓方式、新水平开拓、延深方案、采准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选择采煤方法,确定阶段垂高、采区走向长度、采煤工作面长度等等。所选择的方案及参数必须在技术上优越,经济上合理,安全上可靠。为此,我们在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矿井设计必须贯彻国民经济建设有关方针政策,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各项具体政策,应有全局观点。第二点,矿井设计应在立足国情的前提下,满足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安全可靠适用,并要为矿井发展留有余地。在目前,还应特别注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取得较好的综合业绩。第三点,在设计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尽量运用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应拓宽思路,在不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大胆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计方法。最后,设计应按有关部门指定的技术范围、规程、标准系列等进行。设备选型上要注意以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并在国内成批量供应的型号为依据,新技术新工艺应以国内试验成功并经过鉴定批准的方能采用。第一章 矿井建设及基本条件第一节 井田概况一、井田位置及交通(一)、位置织金县宝山煤矿位于织金县以那镇南东,其西部边界紧靠以那镇,至贵州省织金县城30km,属织金县以那镇所辖。矿区边界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东界至多吉河,北界至f1断层。井田走向平均宽约0.92km,倾向平均长约3.1km,面积2.8085km2。地理坐标:东经10541431054358,北纬264837264923。(二)、交通矿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织金至纳雍、水城的公路(s307)从矿区南部经过,以那镇至织金30km,至织金火电厂(八步镇)25km,至水城123km,至贵阳215km,从织金至贵昆线黄桶站的铁路已经开始运营,交通较为方便。如图1.1所示.图111 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 煤矿区属以剥蚀、侵蚀作用为主的中高山地貌形态,山脉走为北东一南西。最高点老鹰岩,海拔标高+1540.20m,最低点位于煤矿东北角多吉河,海拔标高为+1198m,相对高差342m。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198m。三、气象 以那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受南、北气流和高原地貌的双重制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温暖湿润,霪雨季节长而频繁,体现了贵州省低纬度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据织金县气象局(19922001)十年气象资料:(一)、气温 十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气温最高19.4(1998年),年平均气温最低10.8(1996年),月平均最高气温28.2(8月),月平均最低气温0.1(1月),年较差20.7,日最高气温32.8(1994年8月6日),日最低气温-5.1(1999年12月25日),气温30.0的天数年平均6.3天。气温0.0的天数年平均14.7天。(二)、降水量 十年平均降水量1438.4 mm,年最大降水量1758.4 mm(1996年),年最小降水量1115.3 mm(1993年),每年59月为暴雨、大雨季节,在此期间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6,其余月份多为绵绵细雨,月最大降水量为537.7 mm(1996年6月),占年降水量的30,日最大降水量为147.8 mm(1996年9月7日),占年降水量的8.4,日降水量0.1 mm的天数年平均211.4天,日降水量100 mm的天数仅在丰雨年出现12天。(三)、积雪深度、湿度及风向 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13cm(1999年1月12日),水气压年平均值14毫巴,每年68月份平均值20毫巴左右,最大值27.6毫巴(1993年6月),相对湿度月平均8084,年平均82。风向每年以北东风为主,其次为南风,风速年平均1.6m/s,最大风速11 m/s,大风季节一般出现在每年的24月份,风力8级的一年中有23天。四、地表水矿区属乌江水系补给区,区内仅东部边界多吉河为常年性的地表水体,其余地段均为季节性小溪沟,雨季有水流趟,旱季干枯。区内气候温暖湿润,大气降水充沛,每年59月为雨季,常有暴雨雹灾出现。五、地震根据中国动参数区划图(gb198306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第二节 矿井建设外部条件一、运输条件 矿区工业场地距织金县城约30km,距即将建设的织金火电厂(八步镇)约25km,与贵(阳)毕(节)高等级公路接口约60km,向东到贵阳市约215km,向南到安顺市约100km。从织金至贵昆线黄桶站的铁路已经开始运营,正在筹建的高速公路有织纳高速、黔织高速、清织高速公路,正在筹建的铁路有织金至毕节、织金至纳雍、林歹至织金铁路,届时,高速公路和铁路建成后,将为本矿井的开发创造极为有利的外部运输条件。(一)、电源条件在宝山矿井附近有110kv八步变、35kv以那变和110kv织金变供电。以那35kv变电所现已建成,距本矿井约4km,主变容量16000kva。以那35kv变电所内35kv、10kv母线均采用单母分段接线方式布置,站内有35kv线路2回,10kv线路8回。以那35kv变电所两回35kv电源一回引自110kv八步变,一回引自110kv织金变。综上所述,在宝山矿井附近的35kv以那变电所供电可靠,可以向本矿提供可靠电源,矿井的开发在电力上是有保障的。(二)、水源条件经现场调查了解及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2008年1月编制的贵州省织金县宝山煤矿地质勘探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可用于矿井供水的水源有:1、多吉河矿区东南部的多吉河,距矿区开发工业场地(+1370m)平距约1800m,高差120m。多吉河常年有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据勘探周期内调查资料,2007年10月多吉河流量约为746l/s,枯水季节的流量约为300l/s。多吉河水没有污染,水质多为中性、微硬hco3ca或hco3.so4ca型淡水,水质总体良好。因此 ,该水源经净化、消毒后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可做矿井生活、消防用水水源。2、井下水矿井井下正常排水量为90m3/h,最大排水量为230m3/h,经混凝沉淀处理消毒后,主要作该矿井井下生产用水水源,因井下其他原因,当井下正常排水量不能满足井下生产用水时,由该矿井生活、消防用水水源(多吉河)补给。(三)、通信条件本矿井位于织金县,根据织金县通信网的现状,本片区已形成了较完善的通信网,其通信系统均已实现程控化,具备将全片区的行政通信系统纳入公用网的条件。供行政办公使用的电话和住宅电话可纳入织金县通信支局,采用虚拟网方式由通信支局接入电信公共本地网。(四)、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条件矿井建设木材需从区外调入外,钢材可从水城、贵阳等地调入,其他建材如砖瓦、砂石、水泥等可就地解决。外部建设条件综合评价综上所述,开发建设织金县宝山煤矿的外部条件基本具备。第三节 矿井建设的资源条件 一、区域地质(地层、构造、主要矿产)(一)区域地层区域出露地层自上震旦统至第四系沉积序列中,除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中下泥盆统、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沉积外,其余地层均有分布,其中,以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广,发育最好,其余地层分布较零星,第四系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晚二叠世早期有玄武岩浆喷发。详见区域地层系统简表1-3-1。表1-31 区 域 地 层 简 系统组(群)地层代号及接触关系备注第四系q侏罗系上 统遂 宁 组j3sn中 统上沙溪庙组j2s下沙溪庙组j2x下中统自流井群j1-2zl三叠系上 统二 桥 组t3e中 统法郎组狮子山组t2ft2sh关岭组t2g松子坎组t2s下 统永宁镇组茅草铺组t1ynt1m飞仙关组夜 郎 组t1ft1y二叠系上 统长兴、大隆组p3c+d龙 潭 组p3l含煤地层峨眉山玄武岩组p3下 统茅 口 组p2m栖 霞 组p2q梁 山 组p1l含煤地层石炭系下 统大 圹 组c1泥盆系上 统代 化 组d3d奥陶系中 统宝 塔 组十字铺组o2sh下 统湄 潭 组o1m红花园组o1h(续表)表1-31 区 域 地 层 简 表奥陶系十字铺组o2sh下 统湄 潭 组o1m红花园组o1h桐 梓 组o1t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中 统高 台 组2g下统清虚洞组1q金顶山组1j明心寺组1m (二)、区域构造以那矿区所处的织纳煤田位于扬子板块(级)、川黔滇盆地(级)、黔北断拱(级)西部南缘,煤田座落在黔中隆起的西段,由于基地刚性大,盖层于燕山运动中形成的褶皱宽缓且延伸距离短,使一系列短轴式褶皱形成为控煤构造的主体,轴线基本沿北东向延伸,以那矿区位于张维背斜与三塘向斜之间的次级褶皱板桥向斜的西翼。以那矿区位于板桥向斜西翼,为一简单单斜,地层走向nwse,地层倾向以北东向为主,倾角一般在15度左右。 二、井田地质(地层、构造) (一)、矿区地层矿区及周边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及第四系。地层走向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628,一般1018左右,由浅到深地层倾角逐渐变小。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茅口组(p2m):出露于矿区西南部边界外。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隐晶细晶结构灰岩,具溶蚀现象和缝合线构造,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产珊瑚及瓣鳃类动物化石,局部见燧石团块,厚度不详。2峨嵋山玄武岩组(p3):出露于矿区西南部边界外。为浅灰色灰绿色,厚层状玄武岩,具气孔及杏仁状构造,含大量杂色斑纹及黄铁矿结核,厚度不详。其上一般有220m紫色、灰绿色凝灰岩与玄武岩过渡。3龙潭组(p3l):出露于矿区北西部及南部边界附近。主要由浅灰色、灰色及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碳质泥岩、灰岩、煤层组成。含煤2435层,一般28层左右,含可采煤层8层,其中全区可采3层。含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产大量植物化石,厚度在23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龙潭组是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都十分丰富。常见腕足类、瓣鳃类、海百合、螺等动物化石,代表浅海或滨海沉积;常见大羽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代表一种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4长兴大隆组(p3c+d):出露于矿区南部。主要由黄灰色、深灰色、紫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中夹数层灰岩及黄绿色蒙脱石泥岩,顶部夹硅质灰岩,底部为厚10m左右的燧石灰岩,产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等,厚度一般在30m左右。5飞仙关组(t1f)根据区域资料,飞仙关组地层按岩性组合及颜色变化情况自下而上分为六段,矿区内及北部边界外均有出露,现分别简述如下:1)飞仙关组一段(t1f1)主要由黄灰灰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岩层组成,薄中厚层状,微波状水平层理,上部夹12层灰岩,底部夹14层黄绿色蒙脱石泥岩,产克氏蛤claraia clarai及瓣鳃类等动物化石,厚度在7095m,一般80m左右。与下伏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呈整合接触。2) 飞仙关组二段(t1f2)浅灰色、灰色,灰岩及泥质灰岩,隐晶显晶结构,中厚厚层状,具锯齿状缝合线构造及溶蚀现象,下部为泥质灰岩,夹灰紫色及浅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产腕足、瓣鳃类动物化石。厚度一般在140m左右。3) 飞仙关组三段(t1f3)灰、灰绿色、灰紫色,薄中厚层状钙质泥岩夹泥灰岩,具水平层理,中下部夹泥质灰岩及灰岩34层,底部为泥灰岩及钙质泥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一般厚度在90m左右,地貌上多呈缓坡。4) 飞仙关组四段(t1f4)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及钙质泥岩,底部夹白云质灰岩,溶槽、溶芽发育,产腕足、瓣鳃、头足类等化石。厚度在103m左右。5) 飞仙关组五段(t1f5)紫灰色薄层状钙质粉砂岩为主,夹钙质泥岩、细砂岩及泥灰岩,水平层理发育,产ophiceras sp及claria unonites等化石,厚53m。6) 飞仙关组六段(t1f6) 黄色、紫灰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钙质粉砂岩及泥灰岩,产eumorphotis multisormis,ehimitidea等化石,厚度在45左右。 6第四系(q)由坡积物、冲积物、崩塌物等所形成的砂泥、砾石、粘土组成,分布于沟谷、坡地及溪沟、河流两岸,一般厚10m左右,在矿区内0-2孔附近较厚,接近2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井田构造本井田位于以那勘探区的西北部边界附近,总体为一单斜,地层走向南西北东,倾向北东,倾角628,一般1018。本次核实报告的煤层、断层均采用贵州省织金县以那煤矿详查地质报告的编号。1、断层井田内及边界附近出露的断层有baf11、f3及f12,现分述如下:baf11:位于矿区北部边界,走向近东西向,矿区内长度3500m ,倾向北北东,倾角60左右,破碎带见大量断层角砾岩及小褶皱,断失飞仙关标七地层,为一正断层,断距约200m。其保护煤柱大部分与井田边界煤柱重合,故baf11断层对矿井开采的影响不大。表1-3-2 矿区主要断层特征表序号断层名称断层产状区内走向长度控制程度备注走向倾向倾角()落差(m)1baf11东西北北东60200矿区外推断正断层(续表)表1-3-2 矿区主要断层特征表2f3南北东西7010约100m推断逆断层3f12东南西北北东6025约1900m可靠正断层f3:位于矿区西南部,走向近南北向,区内长度约100m,倾向东,倾角70左右,断距约10m,深部逐渐消失,总长度1000m,为一逆断层,断距约10m。f3断层对矿井开拓开采影响不大。f12:位于矿区内,走向为东南西北,区内延伸长度约1900m,倾向北东,倾角60左右,为一正断层,断距约25m,深部逐渐变小。该断层地表不明显,但0-1、j1-1及2-2号钻孔均有控制,比较可靠。f12断层由于切割了矿区西南部的各煤层资源,对矿井今后的开采影响很大,在以后的采掘活动中,巷道过断层时,除了应根据断层的性质准确判断煤层的位置外,还需注意断层附近水文条件的变化,避免因断层引发安全事故。矿区主要断层特征见表1-3-2。2、裂隙裂隙对矿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矿井的防治水方面,井田内的碎屑岩裂隙主要分布于龙潭组、飞仙关组一段等地层中,浅部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发育,本矿的6煤层的顶底板、27与30煤层的顶板裂隙较为发育,在开采时,成为矿井天然的导水管道,对矿井的开采产生一定的影响,矿井开采这三层煤时,应加强煤层顶底板的防水工作。另外,由于断层的存在,断层带附近因受地质应力作用,岩体受挤压拉伸变形,可能造成岩体破碎,产生较多裂隙,同时,断层还可能沟通了各地层的水力联系,地下水活动更加强烈。断层的导水性与隔水性,取决于断层带岩层性质、破碎及胶结程度。在煤矿床的开采过程中,地面的塌陷将会引起断层的导水性增加。这些断裂破碎带是将来的矿床充水途径之一。因此,断层对煤矿床开采有一定影响,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应加以防范,做好探水、防水工作。3、褶曲从矿区内勘探施工的钻孔情况看,含煤地层岩芯较破碎,滑面及挤压揉皱现象发育,因此,在深部可能有次级褶曲。4、岩浆岩贵州省织金县宝山煤矿地质勘探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未提及。5、陷落柱贵州省织金县宝山煤矿地质勘探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未提及。总的说来,矿区构造复杂程度类型属中等类型。三、煤层(含煤地层、含煤性、可采煤层、煤质、可选性、工艺性能、煤的用途)(一)、含煤地层矿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厚度在230m左右,含煤2435层,一般28层,含煤总厚平均21.3m,含煤系数9.3%,全区可采煤层3层,为16、27、30号;大部可采煤层3层即6、7、14号煤层;另有2、32、35号等零星可采煤层。(二)、煤层特征1、可采煤层矿区内可采煤层为6、7、14、16、27、30号煤层。2、主要可采煤层矿区主要可采煤层3层,即16、27、30号煤层,现由上到下分述如下: 1)16号煤层位于p3l中段,14煤与标七石灰岩之间。上距14号煤17m左右,下距标七32m左右,煤层厚度1.212.16m,平均1.65m,不含夹矸,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顶板: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强度低。间接顶板为粉砂岩,较坚硬,局部地段裂隙较发育,不稳定。厚度一般为3.00m。底板:直接底板为厚1.00m左右的泥岩。 2)27号煤层位于p3l下部,上距16号煤层68m左右,上距标七35m左右,煤层厚度1.123.41m,平均2.30m,结构复杂,夹03层夹石,有分叉合并现象,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顶板:直接顶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厚度2.00m左右,有厚薄不等的泥岩伪顶。间接顶板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厚度较大,稳定性较好。底板:直接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强度较低,厚度0.202.30m,一般1.20m左右。间接底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3)30号煤层位于p3l下部,上距27号煤11m左右,煤层厚度0.821.86m,平均1.52m,含01层夹矸,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顶板:直接顶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稳定性一般,一般厚2.00m,有厚薄不等的泥岩伪顶。底板:直接底板为粉砂质泥岩或泥岩。3、局部可采煤层矿区内局部可采煤层为6、7、14号煤层,现简述如下: 1)6号煤层位于p3l上部,上距2号煤21m左右,上距标三7.5m左右,煤层厚度0.528.66m,平均1.61m,含01层夹矸,全区大部可采,厚度变化较大,较不稳定。顶板: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强度较低,一般厚1.00m。底板:直接底板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2)7号煤层位于p3l上部,上距6号煤12m左右,上距标四3m左右,局部直接顶板为标四灰岩,煤层厚度0.581.51m,平均1.13m,一般不含夹矸,仅0-2孔见一层夹矸,全区大部可采,厚度变化不大,较稳定。顶板: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强度较低,局部直接顶板为灰岩,由于灰岩厚度不大,强度一般。底板:直接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间接底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细砂岩。 3)14号煤层位于p3l中上部,上距7号煤45m左右,下距16号煤层17m左右,煤层厚度0.722.51m,平均1.85m,含02层夹矸,厚度变化较大,煤层常由于夹矸泥岩的厚度变化有分叉、合并的现象,全区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顶板:直接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厚度较大,但是稳定性一般,间接顶板为粉砂岩或细砂岩,较坚硬,厚度不大。底板:直接底板为粉砂质泥岩、泥岩,间接底板为细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含煤地层岩性组合:岩性主要为灰、浅灰、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碳质泥岩,块状泥岩,中厚层状细砂岩、灰岩及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33。表133 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编号煤层平均厚度(m)煤层间距(m)煤层倾角()煤层结构煤 层稳定性顶底板岩性煤层容重(t/m3)顶 板底 板60.528.661.611211含夹矸01层较不稳定泥岩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1.6170.581.511.1311不含夹矸较稳定粉砂质泥岩或泥岩泥岩或粉砂质泥岩1.6345140.722.511.8511含02层夹矸较稳定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1.5816161.212.161.6511结构简单,无夹矸稳 定粉砂质泥岩、粉砂岩、菱铁岩泥岩1.4968271.123.412.311含夹矸2层较稳定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1.5411300.821.861.5211含夹矸01层稳 定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泥岩1.50(三)、煤质 1、煤类根据地质勘探报告,本矿6、7、16、27号煤层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三号无烟煤,14号煤层为中灰、高硫、高热值三号无烟煤,30号煤层为中灰、低硫、高热值三号无烟煤。2、煤类分析1)、煤的物理性质矿区内煤层为灰黑色、黑色,块状为主,少量粉粒状、碎块状、粒状,6煤层以粉粒状为主,少量碎块状;各煤层结构主要为细中条带状,少量宽条带状和线理状,见较多的透镜状、似层状丝炭;似金属光泽为主,少量沥青光泽、玻璃光泽;断口主要为参差状,少量阶梯状;内生和外生裂隙较发育,充填薄膜状、网格状、细脉状方解石,含透镜状、浸染状、星点状、瘤状黄铁矿;较坚硬。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真相对密度、煤的视相对密度详见表1-3-4。表1-3-4 各煤层真相对密度、煤的视相对密度统计表煤层号26714162730平均真相对密度(trd)1.61.801.75(2)1.661.771.72(2)1.701.861.79(4)1.681.771.73(3)1.541.651.61(3)1.601.821.71(2)1.581.631.61(2)1.541.821.70视相对密度(ard)1.561.681.61(3)1.591.671.63(2)1.481.681.58(2)1.401.581.49(4)1.501.571.54(2)1.481.521.50(2)1.421.681.50(4)1.401.681.552)、煤岩类型(1)宏观煤岩成分及类型:全矿区各煤层多以亮煤、暗煤为主,夹少量镜煤和丝炭条带。区内宏观煤岩类型:14、27号煤层为半亮型煤、2、32号煤层为半暗型煤、16、30号煤层为半暗半亮型煤,7号煤层为半亮半暗型。见表1-3-5(煤岩鉴定成果表)。(2)显微煤岩类型根据煤岩鉴定资料,煤的显微组分含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有机组分又可分为镜质组和惰质组两大类,微观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见表1-3-6(煤岩鉴定成果表)。有机组分镜质组:含量最小为82.97%,最大为87.37%,平均为84.54%。惰质组:含量为12.63%17.03%,平均为15.46%。无机组分无机组分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氧化物及硫化物次之,含少量的碳酸盐矿物。平均含量为15.91%。粘土类矿物:含量为4.28%12.68%,平均为9.41%。硫化物类:含量最大为7.04%,最小微量,平均为2.36%。氧化物类:含量为1.76%4.85%,平均为3.34%。碳酸盐类:含量最大为2.54%,最小微量,平均为1.07%。3、煤的变质阶段镜煤最大反射率为2.95%3.16%,平均为3.05%。显微硬度(hv)3.343.77(n/mm2),平均为3.52(n/mm2),全矿区各煤层自上而下其反射率和显微硬度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且各煤层浮煤挥发分最大为6.80%(10%)。根据中国煤炭分类标准,本矿区煤层为无烟煤。变质阶段为1。见表1-3-5(煤岩鉴定成果表)。根据地质勘探报告,本矿6、7、16、27号煤层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三号无烟煤,14号煤层为中灰、高硫、高热值三号无烟煤,30号煤层为中灰、低硫、高热值三号无烟煤。 4、化学性质 1)化学组成(1)水分(mad)原煤水分:全矿区各煤层平均为1.82%。浮煤水分:平均为1.76%。(2)灰分(ad)全矿区各煤层原煤干燥基灰分平均值介于18.4728.67%之间。根据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灰分gb/t 15224.12004的规定,各煤层均为中灰分煤层。浮煤干燥基灰分平均值介于6.518.17%之间。详见表1-3-6(煤质特征表)。(3)全硫(st,d)矿区内各主要煤层实测原煤干燥基全硫(st,d)平均值介于0.653.04%之间,平均为2.25%。折算后原煤干燥基硫分平均值介于0.563.13%之间,平均为2.13%,其中2、6、7、16、27号煤层硫分平均值介于1.532.92%之间, 14号煤层折算后硫分平均为3.13%,30号煤层平均值为0.56%。根据煤炭质量分级、第2部分:硫分gb/t 15224.22004的规定,30号煤层为低硫煤,2、6、7、16、27号煤层为中高硫煤,14号煤层为高硫煤。浮煤干燥基全硫(st,d):浮煤干燥基全硫平均值介于0.481.07%平均为0.84%。各煤层横向上的变化:2号煤层高灰分煤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2-3号孔附近;全区主要为中高硫煤,少量高硫煤、中硫煤、低硫煤和特低硫煤零星分布。6号煤层的高灰分煤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其余地段为中灰分煤;矿区中北部(0-2、j1-2孔附近)主要为高硫煤,硫分向东南部有逐渐降低的趋势,2-3孔一带为低硫煤。7号煤层灰分主要为中灰分煤,西北部有少量高灰分煤分布;北部主要为高硫煤,南部为中高硫煤。14号煤层东北部为特低灰分煤,向西南灰分逐渐增高。全区主要为高硫煤,仅矿区西北部有部分中硫煤和中高硫煤分布。16号煤层为中灰分煤,仅南部有少量的低灰分煤分布。硫分以中高硫煤为主,在矿区东北部的西部有低硫煤零星分布,部分高硫煤分布于矿区的中北部。27号煤层以中灰分煤为主,高灰分煤分布矿区中部。低硫分煤的中硫分煤仅东北部和西北部有少量分布。其余均为中高硫煤。30号煤层以中灰煤为主,有少量低灰煤零星分布;硫分主要为特低、低硫煤为主,矿区中部有少量中高硫煤分布。剖面上:全矿区各煤层原煤灰分变化范围较小,平均灰分介于18.47%28.67%,原煤折算后硫分平均介于0.563.13%,平均为2.13%,属中高硫煤,其中30煤层为低硫煤,14号煤层为高硫煤。见图1-3-1。图1-3-1 各煤层灰分、硫分等指标垂向变化图(4)各种硫本次勘探作了33件各种硫的分析,原煤全硫(st,d)为2.25%,其中以硫铁矿硫(sp,d)为主,平均为2.28%,有机硫(so,d)平均为0.39%;硫酸盐硫(ss,d)平均为0.05%,说明该区各煤层中的硫分易于脱除。(5)原煤挥发分产率(vdaf):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份平均为8.81%,除6号煤层平均为10.52%外,其余煤层干燥无灰基挥发份均小于10%。根据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mt/t849-2000标准规定,6号煤层为挥发分煤,其余煤层均为特低挥发分煤。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份介于5.136.28%之间,平均为5.80%。(6)固定碳含量(fcd)据各煤层测定的原煤水分、灰分及挥发分产率,计算出固定碳含量百分值。本矿区干燥基固定碳产率平均值为69.88%,根据gb/t15224.1.94规定,矿区内各煤层固定碳为中高固定碳煤。其中2、6号煤层为中等固定碳煤,7、14、27号煤层为中高固定碳煤,16、30号煤层为高固定碳煤。矿区煤层固定碳为中高固定碳煤。见表1-3-5。 表1-3-5 不同基准固定碳含量表煤层号fcad(%)fcd(%)fcdaf(%)级别263.59 64.68 91.12 中等固定碳煤662.87 63.90 89.48 中等固定碳煤764.45 65.53 90.66 中高固定碳煤1472.73 74.12 92.57 中高固定碳煤1673.85 75.32 92.62 高固定碳煤2767.98 69.66 92.72 中高固定碳煤3074.56 75.95 93.38 高固定碳煤平均68.58 69.88 91.79 中高固定碳煤2)元素分析原煤碳含量最小87.37%,最高92.24%;氢含量平均为3.30%;氮含量平均为1.16%;硫加氧含量平均为5.14%。浮煤碳含量平均为92.60%;氢含量平均为3.15%;氮含量平均为1.21%;硫加氧含量平均为3.05%。3)其它有害元素原煤磷(p):本矿区原煤磷含量平均值介于0.040.031%之间,平均为0.014%,属低磷分煤。浮煤磷平均为0.014%。原煤砷(as):砷在煤层中平均为2.810-4%,为一级含砷煤;2号煤层4.210-4%,为二级含砷煤。氟(f):氟在各煤层中含量平均值介于1423210-6之间,平均为13110-6,根据mt/t9662005规定,为中氟煤。其中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