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潭景区旅游开发 论文.doc_第1页
老龙潭景区旅游开发 论文.doc_第2页
老龙潭景区旅游开发 论文.doc_第3页
老龙潭景区旅游开发 论文.doc_第4页
老龙潭景区旅游开发 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龙潭景区旅游开发老龙潭旅游区位于泾源县城东南22 km处,是泾河的发源地,俗称“泾河脑”,因传说泾河老龙居住于潭中而得名,是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旅游区内峰高峡深,山青水秀。老龙潭水库位于泾源县西南约20 km处六盘山旅游风景区的核心区,是泾河干流上游一座集防洪、发电、灌溉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小型水库。工程于1973年建成投入使用,坝型为混凝土重力溢流坝,坝高25 m,坝长38 m,坝顶交通桥宽3.90 m,坝底宽22 m。设计总库容为45万m3。水库下游建有引水式发电站2座,即龙潭一、二级电站,总装机2 170 kwh,年发电量300600万度。水库建成初期,曾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但由于运行多年,上游泥沙及库区两岸山体分化严重,出现大面积的滑坡、塌岸现象,造成库区淤积严重,淤积量已近30万m3,水库现状库容仅为15万m3,蓄水能力下降严重。1“一潭”简介及主要建设内容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对四潭中最下游的“一潭”进行改造,“一潭”位于老龙潭水库下游约500 m处,由水潭、溢流堰、驳岸、停车场组成,由于现状“一潭”湖面较小,仅8 200 m2,而驳岸及停车场面积较大,潭面不成规模,严重影响了景区观赏性,所以本次对旅游区内原有潭面驳岸进行改造,拆除现有3层台阶及台阶上建筑物,扩整“一潭”,使湖面面积达到18 000 m2,营造自然式亲水缓坡并配以景观石及树木种植,改善景区风景,本次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溢流坝、水潭开挖、水潭驳岸、码头、道路、上游河岸防护、巨龙喷泉及绿化工程。2水土流失预测与影响分析2.1工程施工扰动地表,损坏土地及植被情况根据本工程的施工布置和施工特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水土流失区为渣场、临时道路和施工建设施区,扰动原地貌、土地及损坏植被。2.2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本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主要是因为项目建设造成原地貌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工程扰动原地貌,破坏、占用土地及植被,使土壤侵蚀加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二是由工程建设产生的大量弃渣,表面易受水力侵蚀而产生水土流失。2.3水土流失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由于工程的施工,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地表土壤疏松,表土层剥离及地表机械车辆碾压,道路硬化,将使岩土体下渗和容蓄水分能力降低,地表水表现为地表径流迅速汇集而流失,使边坡易产生沟蚀,导致平台干旱,植被不生;土壤肥力主要集中在表层,工程施工首先破坏的是表层土,使土层变薄,岩石裸露,经降雨和地表径流作用,造成水土流失,造成地表的肥力下降,土壤贫瘠化,也是植被不易生长的原因。因而,施工区原有水土保持功能将降低。工程建设产生的弃土、弃渣如果不采取拦挡措施,一遇降水等外力,极易被冲刷。流失物大量下泄,泥沙将淤塞河流,抬高河床,影响河道泄洪能力,对下游村庄、道路、农田造成威胁。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3.1防治原则与目标3.1.1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设计与工程措施设计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中应将两种措施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增强防治效果。3.1.2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与主体工程的保障设计相结合的原则:在编制设计过程中应当保持二者协调一致,使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深度和特点协调。同时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在主体工程设计和已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主体工程自身具备的水土保持功能以及已经实施的水土保持设施,保证方案的可操作性。3.1.3重视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的及时、有效:应注意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将施工过程中由于作业不合理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降到最低。3.1.4重点突出和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遵循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和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合理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同时要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定性合理,定量准确,使项目建设单位在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有效控制并负责治理新增的水土流失,防治原有的水土流失。3.1.5坚持环境效益优先的原则: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的同时,设计中应注意经济效益,各项治理措施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施工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以便节约投资,在保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确定防治目标为:一是要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营;二是要做好水库水土保持,岩石、表土不裸露;三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水库景观得到美化,对周边地区和下游的环境和安全不造成负面影响。3.2防治责任范围与分区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确定本工程水土防治责任范围主要包括主体工程施工区、料场、渣场、临建设施区(施工场地、临时道路、仓库)等。由于主体工程采取了砼护坡及草皮护坡等水土保持措施,所以本设计主要补充料场、渣场、临建设施区等水土保持设计。根据地形条件和自然条件以及建设项目施工工艺和施工区具体特点,结合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划分,遵照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技术指标可行、方案实施后经济有效的原则,防治分区为施工区、弃渣场区。3.3防治措施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各部分地貌类型、主体工程布局以及水土流失特点等,水土流失防治区先采用一级分区然后再进行二级分区,一级分区为施工防治区、施工生活区防治区、材料场防治区、施工道路防治区等;二级分区为弃渣场防治区等。3.3.1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本工程弃渣场位于下游2.70 km处内,弃渣场占地面积约为2 hm2,主要为现耕地,在工程结束后,对弃渣场进行平整,并进行复垦。复垦方案:平整弃渣场,拉运种植壤土,覆盖原弃渣场,修成带子田或水平梯田还耕。3.3.2施工区水土保持措施:在工程结束后,应清理场地,恢复植被。绿化种植草皮及树木,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4水土流失监测监测任务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承担,水土保持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水土流失监测布点主要在工程建设对原地貌、土地及植被破坏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