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安的伊甸园情结探因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笛安的伊甸园情结探因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笛安的伊甸园情结探因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笛安的伊甸园情结探因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笛安的伊甸园情结探因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笛安的小说之所以迷人,源于她作品中的情结。她的小说有着浓厚的现代意味,在虚构时空中常带给人强劲的理性思考,由庸常生活到复杂的人性内部,到处可见的温情与宽容,使得她的作品格外的温暖与明亮。就在我们沉浸在笛安细腻的文笔和煽情的镜头时,恍然发现她一直在建构属于自己的“伊甸园”。这里的伊甸园就是“龙城”,是份浓厚的故乡情结。笛安现今发表的20部小说中,有10部小说的故事背景都是龙城,有人分析过作品中的龙城就是笛安的故乡,其实这里的龙城是一个介于虚实间的背景,已经超越了故乡的范畴了。是一种精神寄托,在回归与寻根之间寻觅人性的本真。而在笛安小说中另外两个背景,原野和巴黎是在反面论证自己精心构建的“伊甸园”情结。如果说龙城是家的符号,那原野和巴黎就是家被异化的代表。家乡龙城是闭塞的,原野也已被人类入侵,繁华的巴黎满载着寂寞的,在残缺与失望中笛安努力地构建精神的“伊甸园”。一 反复出现的“龙城”意象在笛安的全部作品中,包括散文随笔在内有近10部作品的故事都发生在龙城里。对龙城的描写占据了相当大的笔墨,可以说理解了龙城就是把握了笛安的创作内涵。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对龙城的描写并非毫无规律的随意填写,而是极富心思地巧妙安排,正如人物的出场一样,笔墨适宜,却又能突出重点。在告别天堂中,笛安并没有直接正面对龙城进行描写,只是将它作为故事隐藏性的背景圆寂中龙城开始直接露面,文章的开头就出现了对龙城的描述:“在北方,有一个古老的城市,名字叫做龙城。可以说,很多很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绚丽,最浪漫,最张扬的一个朝代的传奇就是从这个城市开始的。” 147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对龙城的描写也多了不少,但是在该篇文章中,这一意象的塑造仅算是“冰山一角”,只是比告别天堂稍微丰富些,直到西决和东霓中,龙城意蕴走向成熟和丰满。在这两部作品中,很少单独叙述龙城的现状,往往是伴随着主人公的心情展开描述的。如在西决第9节中;“龙城的深秋就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典型的深秋。灰色的,凉而不寒,并且肃静。不适合温馨的离别。”228还有第11节“龙城最柔软的春天总是伴随着肆意的沙尘暴。也只有沙尘暴的瞬间才能提醒我,我们的龙城其实是位于一个荒凉的无边无际的高原的腹部。若是没有了这些狂暴的风沙,就会不知不觉的把公路延伸的地方当成天尽头。” 232因为爱,所以铭记。故乡龙城的人和事历历在目。也正是因为爱,故而更加痛恨故乡的落后,有点怒其不争的味道。“我童年时候的龙城,没有很多高层的建筑,楼房的式样看上去有点儿老,街边上的店面都那么小”235可以看出笛安笔下的龙城并不繁华,她着重描写的正是家乡的落后和闭塞。在接下来的几部作品中对这一点阐述的特别详细。如歌姬中的一段描写 “这个陌生的地方名叫龙城。最普通的北方城市里最普通的小区通常就是这样的景致。嘈杂的孩子,悠闲的老人,偶尔几只小狗跑进跑出。永远有那么一段路是应该修整的,永远有那么几栋居民楼看着像是要塌了。活得有滋有味的人们从这里看似废墟的建筑物里鲜活地进进出出。” 328-29而到了请你保佑我中除了写龙城的荒凉外,还加入些新鲜事物,这说明作家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家乡繁华和进步的。“我小时候,八十年代的龙城,满眼所见,皆是陈旧,匮乏,简单,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没有人把奢靡当成一个明目张胆的梦想。” 439 “12岁那年,世界已经不像我们童年时代那般匮乏,单调,以及简单到无欲无求。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形形色色的繁华扑面而来,带着精致,缤纷,以及奢靡的气息。”440在这里笛安用了大量笔墨去描写龙城闹市区的一幅巨大精美的广告,那是一个新建的别墅的广告,这个别墅区的名字叫做新天鹅堡。然而这个新鲜靓丽的广告并没有给这个简单匮乏的城市带来变化,“它静悄悄地盘踞在我们这个北方的灰色的城里。放眼望去,我,还有我周围所熟悉的所有人们,都在过着一种不断折旧的生活。在这座已经像是一张因为流通过一百次而变得脏乱不堪的人民币的城市里面,我从没想过我还可以碰上一座这么纯粹,像是梦境一样的新天鹅堡。”441-42 “繁华并没有真正动摇这个城市荒凉的根基。相反的,似乎势单力薄,总是遭受着这个古老的,灰色的,钢铁的城市一种怪诞的白眼。”442二“龙城”意象的象征寓意笛安反复出现的龙城是有一定寓意的,在这里龙城已经超越了家的符号,是精神层面的意义,是追求人性本真的回归。西方文学中“伊甸园”在某种意义上也超越了原始意义,常常上升到人性本真的回归。从这一点来看龙城和“伊甸园”存在着内在的相似性。在笛安小说中,美丽的“伊甸园”是精神上的家园,是人性本真的回归。伊甸园情结归根到底是笛安寻觅的一种和谐人自身的完善,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份和谐正是笛安精心构建的,在她的笔下,无论是理想中的城堡,还是现实的人生,都是在正面诉说着人性的真善美。而另类题材中异地风情则是从反面衬托“伊甸园” 的美好。(一)“伊甸园”般的童话城堡笛安小说常常以童话式的笔调营造充满真诚和爱意的世界。在这个城堡中,没有世俗的成规套路,人们以一种绝对自由的方式相亲相爱。这里满载着童真,是完美理想中的和谐。笛安以童话式的讲述方式,运用一些独特的意象和情节打造爱的“伊甸园”。1 城堡的框架富有幻想的情节笛安的小说总有几分神奇,上帝、美人鱼和天使总会和你相遇于现实中。我们在明处看到的是童话,而笛安却悄悄地构建着自己的“伊甸园”。这里的城堡就是一份理想,是精神上的永恒家园。笛安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几分童话色彩,我们不妨将它称为“伊甸园”的框架,因为不管故事有多么的精彩,它都离不开这个外衣。这也是笛安对世界、生命和人生的一种理解。她在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和生活达成一种沟通关系。在告别天堂中患有白血病的张雯纹在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微笑着对护士宋天杨说:“告诉你件事儿,上帝要我去做天使,真的,我以后就专门负责给那些因为白血病死的孩子们的灵魂带路。”5123这种天真的童言,我们绝不会产生一丝嘲笑,相反会真诚的接受这份神奇。塞纳河不结冰的苏美扬居然死后变成一条美人鱼,时常从塞纳河中逃出来玩。而请你保佑我则在情节上设置了“上帝”的出现,第一次,他变成一个卖水果的小贩,“一身农夫打扮”, 435 上帝很亲切很和善还送给“我”一个苹果。还有一次,他变成了一个中年人,“高大有力,穿着一件很旧很旧的粗布呢外套,推着一辆满街都看得到的自行车。”440 短篇小说莉莉则是一部颇具迪斯尼味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头叫莉莉的狮子在与人的相处中,不断变的更有人情味,在聚与散,爱与恨的交织中学会了独立承担这个世界。2 城堡的心脏人性真善美的小庙 笛安笔下的城堡不仅外观美丽,纯真,内部布局同样迷人而精致。读她的小说总能给人些温暖,她对文学的审慎姿态,对真善美的坚持,对一切心存的那份敬意,使她的小说在同龄人中显得卓尔不群。作为“80后”,笛安的创作到底令人欣慰和欢娱,她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哪怕生活再怎么不堪,也还固守着人性中最纯净的地方。”笛安曾在序言中说过:“我不回避生活里的阴暗,还有我自己内心深处阴暗的地方,但是我写作的时候,敢于面对他们,也可以说我的作品里面总是在追寻一种温暖的东西,是所有丑恶尽头的希望和明亮。我的写作就是坦率地面对自己,撕开自己最坏的部分,但是这种撕开满怀善意。” 6对人性的描写中最为成功的就是西决中的西决。小说处处在渲染原始生态下的人性优点。西决讲述的是龙城里郑家人的故事,故事是以郑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孙郑西决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那个沙尘肆虐的城市里家庭生活的温馨。生活在不同家庭中的堂兄妹四人:东霓,西决,南音和北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不断变化过程中,兄妹几人所经历的亲情和爱情的变故。西决是这群兄妹中的守护神,他爱她们,呵护她们。罗四鸰曾在圣阿奎那的启示与笛安的返魅一文指出:“如果将笛安的城堡看作是一座希腊小庙,那么里面供奉的理性人性,便集中体现在西决这个理想人物上,体现在他对所有人的理解,宽容和爱上。”7 西决是小说中最令人惊讶与困惑不解的人物,他在郑家族中,正如陈焉调侃而言的那样:“好像一个把姐姐妹妹天天挂在嘴边的贾宝玉。”2198 他深谙世事,洞悉姐妹们心中所有的秘密,却将他们保存在内心深处,时时刻刻守护着她们。无论是对“心中恨太多”的东霓,还是“背负的太多爱的”南音,他都心甘情愿的保护着。他关爱她们胜过自己,东霓从小在一个互相仇恨,不断厮打的家庭中成长,这样的背景使她过早成熟,自私任性,甚至残忍恶毒。西决对她是又爱又恨。而对天性单纯“集众多宠爱于一身”的南音,西决似乎又如一位父亲般的呵护,为她的学习,生活牵肠挂肚,甚至在看到她的小男朋友时,还会生出小小的妒意。对于长辈们,无论是相互攻击打骂的大伯大妈,还是善良的三叔三婶,或是“作恶不多负罪太多的”小叔,他都毫无保留地理解,宽容和爱戴。小说结尾,心力交瘁的姐姐东霓回到家对他说:“你永远不要变成坏人。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连你都变成了坏人,那我就真的没有力气活下去了。” 10 238 而刚刚还“私定终身”闪婚的妹妹南音,依然撒娇地说:“不管我走到什么地方,你都会在家里等我的,只要我回家,我就能够找到你的,对吧?” 2221在他的姐妹眼中,西决就是家,是龙城里守护神。龙城和西决水乳交融般结合了。从西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笛安精心布置的家园的全貌。童话的运用是代表笛安对现实的不满和结构,在西决中,她借西决之口说出:“我希望南音永远也不要长大,永远不要把看别人的脸色看成自然而然的事” 2167。在笛安的眼中,童话中人物是自由的,拥有自我的。她笔下的城堡就是自由与自我的化身,现实生活得不到满足,她只能借助童话和虚构倾注自己对于“伊甸园”无限的向往。(二) “用力的活”的人生哲学童话毕竟不等于现实,人必须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现实往往很残酷,每天都会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无论灾难,无论贫穷,无论痛苦,无论绝望,一切的一切我们必须得面对。文学作为一种高级意识形态,必须要传达给人们些健康的,积极的一面。笛安的作品就很符合这一点,她的文字总有股洗涤心灵的能力。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用力地活的人。如果说童话世界中城堡是笛安对理想伊甸园的塑造,那么“天生用力地活”则是作者对“伊甸园”现实层面上的深刻理解。笛安说过:“心里不管承受什么样的疼痛,嘴角都要维持微笑。微笑代表理解,理解自身的缺憾,也理解他人的痛苦。” 9 这是微笑的力量,更是对抗生活的人生哲学。笛安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袁季的隐忍,还是西决一味的宽恕,或是既勇敢又脆弱的东霓等等,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天生用力地活”。当然男人和女人在面对挫折时反应是不同的。笛安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到位,没有千篇一律地统一化。她让笔下的人物在不同的困境中演绎各式各样的人生。我们把这些人分两类,一是以袁季为代表的隐忍,一是以东霓为代表的“飞蛾”。1 袁季:超凡脱俗的隐忍圆寂讲述了一个残疾人袁季平凡而卑微但并不残缺的生活。主人公袁季是个天生无四肢的残疾人,父母早逝,兄长离弃,他从小就尝尽了人间疾苦,但是没有人会想到,那么一个可怜虫心中居然有股强烈的信念和超乎想象的隐忍。他甚至“丝毫不会怀疑自己的四肢会在某个清晨像发芽的植物那样从自己的身体里破土而出”。151他每天总是低着头,不去看所有印在他身上的目光,有人把硬币或者是一张秒票丢在他面前的铁盒子时,他才抬起头,跟人说声谢谢。回到家他又会用自己两个像手的肉团敲响邻居的门,用孩子般的口吻告诉陈奶奶,这是他上交的伙食费。在他乞讨生涯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眼光,有同情的,有厌恶的,也有令他一生难忘的温情,他可能终身都忘不掉那个纯洁如同水一般的瞳孔,这便是普云。他与她有过一段苍老的恋情。这个曾称袁季为“变形金刚”的女孩竟会在多年后让他体验了一回做男人的感觉。袁季的乞讨生活一直卑微而平静,而普云则经历了从小姑娘妓女富婆的转变。小说勾画出这么一个残疾人的生存处境,不是为了惹人同情,更不是为了渲染苦难,告诉人们生活有多么的不易,它只想告诉我们:活下去就是希望。主人公的生命是由残缺开始的,上苍并没有给他作为人的尊严,他没有手脚,没有父母,最后连哥哥也不要他,他只能在外人眼里自生自灭着。但是强烈的求生欲战胜了一切。正如原文所说:“这么多年了,袁季对每个从他眼前经过的人注视他的眼神,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些眼神,惊愕的,同情的,怜悯的,厌恶的” 148 他说过不要紧的,他可以忍,他也必须忍,而隐忍的目的只是为了活着。对,活着就有无限希望。看到这里,读者们已经没有理由去抱怨周遭的一切了,也没有资格。哪怕是活得身不由己也好,哪怕是不能逍遥自在随心所欲的去追逐理想也好。至少健全。是的,这已经完全足够了。上帝不会格外宠爱某个人,人们也不能要求一切都十全十美,所以当遭遇到种种不快甚至不幸的时候,当对于生活不足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的时候,学着对人或事抱以怜悯,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当然也是一种困难的境界。只不过当你拥有了这种悲天悯人的境界的时候,至少在精神层次方面,你已经达到了人所不能及的地步,这是精神上至高无上的“伊甸园”。2 东霓:飞蛾扑火的坚韧东霓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在西决及其姐妹篇东霓中完全带给我们一种异样的人生形态。东霓这个角色之所以刻苦铭心,是源于她对生活的感悟:“我总是在最糟糕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发现,其实我还是喜欢活着。没错,就是活着。比方说现在,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店里,恶狠狠地打开一罐啤酒,在雪白的泡沫泛滥之前,用我的嘴唇截住它们。它们在我的舌尖上前仆后继地翻身碎骨,那种麻酥酥的破灭,就是活着。” 101东霓讲述的还是那个永远的龙城里郑家人的故事,不过这次不同的是,它以女主人公东霓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东霓是个经历坎坷,自私势力,敏感脆弱却又坚韧残忍的女人。她可以不择手段地和前夫争夺,甚至机关算尽地毁了自己,她勇敢地却又伤痕累累地去爱。故事的结尾,东霓放弃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可唯一剩下来的还是她的勇气和热情,对生活的执着。“她带着自己的秘密重新出发了,龙城依旧是个静默的古老城市,这一次,却变成了一个荒凉的戏台,东霓粉墨登场,像个张扬的花旦,在万里晴空之下,上演了一出古老的戏码:北方有佳人” 10238 西决是理想化的人物,而东霓这一角色则回归了现实。在东霓的身上有股坚定的现实主义,正是这份真实才使的她活色活香。她的韧性和对原始生命力的那份坚守,使得她身边的男子们黯然失色。东霓是一个鲜活真实的生命,在善恶间艰难地选择着,只要有她的坚强和韧性,家园就不会被完全毁掉,美好和希望总会出现。笛安小说中对龙城原型的探究能更好地理解笛安的创作内涵。笛安对生命体验与心理沉淀的重视使得她笔下的龙城呈现出强大的精神意蕴,是探求人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生命本相与生存状态,追求人物真实的生活与内心真切的表达。由此便形成了龙城式的“伊甸园”情结。龙城有了灵魂,直通人内心中最柔软最脆弱处,是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这是笛安对人性本真回归的渴望,也是为自己在世俗社会之外营造的一个精神家园。三 作家伊甸园情结探因笛安小说中的“伊甸园”情结之所以弥漫泛化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伊甸园”是笛安心中永远隐藏的秘密花园,这是个承载童真,弥漫真情的地方,是作者成长的初境,简单而淳朴。经过成长的阵痛她终于发现:“生活处处是陷阱,它费劲心思地让你丑态百出。”“人生原本满目苍夷,你用尽了力气,最终改变的只是生活的外套。”9所以笛安努力地用写作寻找着精神家园的一块净土。作家的“伊甸园”情结显然受到了成长教育背景的影响。(一) 成长教育背景笛安是“80后”一员,“80后”是在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政策下诞生的一代,叛逆过,也自负过,但是却活的真实。这是经济转型期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太多的困境,在爱情和学业选择中纠结过。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承担着父母太多的爱和期待,所以也有着太多的压抑。于是他们需要一个宣泄的方式,叛逆成了他们的标记,但是他们还保有传统的一面,这也是处在转型期下的一个必然产物。天生的两面性,使的他们左右为难。忧郁情怀似乎成了与生俱来的存在。1 家庭教育的影响“80后”的共性,笛安都有,不同的是,笛安有一对作家父母,家庭教育给她打上了良好的文学功底。这就使她从小以文人的气息去感悟这个世界。笛安在请你保佑我中写道:“我想我必须从我的父母开始。因为这对给了我生命的男女做到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在我的灵魂深处埋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觉。我的爸爸妈妈从事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他们是作家。不必惊讶,你们没有看错,两个都是。” 436-37 所以小笛安在一岁半的时候会背若干首唐诗,在两岁的时候把快乐王子和连环画版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记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两岁半的时候认得了差不多五百个汉字,四岁的时候居然能背一些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教育使得笛安从小就对文学有着强烈的喜爱。“我的妈妈总是教我背唐诗,天气好的时候的诗,刮风下雨时候的诗,友人离别时候的诗,甚至是带着我去儿童公园荡秋千的时候,背古人写的关于美女荡秋千的诗。我的爸爸总是喜欢用一些非常精炼甚至是精彩的句子为我总结人生” 437 父母都是搞文学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比句,甚至连吵架时都在使用押韵的语句。这样环境常常给笛安造成误解,使她总以为这个世界就是对仗和工整的,万事万物都有精致的平仄,任何生活的场景和人世间的感情也都是押韵的。所以笛安常常感觉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到了文字的世界制造幻觉中了。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笛安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文学的领域之上,她的感悟,她的她体验是家庭教育的成果。所以这个美妙“伊甸园”世界也是父母帮她构建的。父母的早期教育,对笛安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母亲蒋韵对红楼梦的情有独钟,又将其中的故事,诗词佳句背诵给笛安听,这样在笛安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传统人文的魅性,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笛安这样一个年轻的“80后”写作者对爱情、人生、生命有如此的成熟,老道和从容的看法。笛安从容宽厚的人生观除了受父母的影响的外,也有来自西方文学的浸染。她曾经在采访中谈到“狄更斯的双城记,15岁那年,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小女孩的价值观。那里面动人的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真的不知不觉影响了我整个人。”912 哈代的生态情结以及加缪的“知其不可而为之”13 的抗争精神也深深地触动着笛安年轻的心。这些也就解释了笛安小说中处处弥漫的温情色调和散发的人性魅力。2 留学经历的影响八年的法国留学生涯让她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寂寞,什么是人情世故。人近乎野兽本能的坚强独立因异国的生活得到了激活。在塞纳河不结冰中讲述了以郑韬,苏美扬和蓝缨等人为代表留学巴黎的异乡生活及情感纠葛。他们几个不断地告别而又相逢着,孤身在外的生活压力让他们迅速变得世故,成熟和富有杀伤力。身居异国他乡,笛安亲历着某种精神荒芜和心灵异化之痛。她努力地寻找家的皈依感,在对这段痛到深处的回忆之时也贯注了自己对原生态下人性的渴望。同样是写爱情,巴黎下郑韬和蓝缨的感情远比不上龙城里南音和苏远智的单纯。可见笛安对异地生活及人性情感疏远了不少。“巴黎这座城市是非常适合醉生梦死的。” 14“蓝缨,她在十八岁的时候经历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在十九岁的时候懂得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任何梦想。现在她二十五岁了,世故,坚强,性感,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都很独立,对这个世界已然胸有成竹。” 14 这是巴黎这座繁华大都市下人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蓝缨是现实中一个形象,那苏美扬则是理想中的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合二为一就是笛安。小说的结尾以苏美扬与郑韬两人唯美的一夜情宣告结束,这是笛安精心构造的一种精神寄托,苏美扬代表着一种理想,她是一个虽历经沧桑但仍然真诚和纯洁的形象,尽管这个理想因苏美扬的自杀而早早地化为泡影,但是作者令她化作一只美人鱼的童话处理,毕竟透露出作者对希望完全磨灭的不甘。可见笛安对于心中那份沉淀许久的家园强烈的皈依情怀。从莉莉到塞纳河不结冰,笛安的忧患从生态上升到了人性。其实生态问题最终也要依赖于人的理性去解决,所以笛安关注的始终是人性。从本质上来讲,人性决定了生态性,如果没有了人性,那生态会变得一团糟。而反过来自然生态的恶化也会威胁到人类的文明进程。所以两者缺一不可,笛安的小说之所以显得大气,就在于它已经超越了单方面对人生的关注了,她强调的是生态与人性的合一,在自然与人的融合中呼唤着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从而在精神上完善着“伊甸园”的构造。(二)创作心理的原因笛安笔下 “伊甸园”情结的形成除了受家庭教育影响外,还与其自身的心理密切相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笛安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世界。她说过“理想和海市蜃楼几乎不是用来握在手里的,就像高等数学里讲的那个极限,你最多只能接近它,无限极接近却永远不能抵达。” 4 但是纵观笛安的作品,每一部中都会体现一种对生命追求的韧性。正是由于这个“极限”才使得心灵有了归属,是在无限追求中获得的快感。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笛安的小说一直自觉地承担着“80后”一代人独有的青春记忆,并以记忆的形式去描摹“80后”一代人的理想图景。现实的挫折与无限极地接近理想一直伴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笛安所描述的理想,是在痛彻心扉处顽强成长着的理想。告别天堂的副标题“献给我故乡的朋友”,可以看出在创作过程中,笛安极大程度地融入了个人体验。小说运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五个为爱痴狂,孤独的少年在青春岁月中的纯粹而迷乱的情感故事,温暖却倔强的天扬,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不算太坏但有点坏的肖强,既可爱又傻乎乎的周雷,还有分明比谁都敏感却不承认的江东尽管人物的性格各有差异,但在对爱情的理想化程度上却惊人的相似。笛安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展现了“80后”一代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备受压抑的青春生活,更体现出了一群青春生命的挣扎与伤痛。这些个青春灿烂的生命演绎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笛安在作品中不断地进行叩问:那就是“80后”一代在理想这个他们所信奉的天堂受到现实的嘲弄和打击时,该一种怎样的姿态去面对?笛安的回答是接受伤害,勇敢去爱,为了理想而坚持奉献,直至更接近理想。正是伤害的存在让生命懂得了爱的内涵。正是现实的残酷才让人们更清楚理想的美好。在这其中蕴含的爱与恨,私欲与真诚间的纠缠,才构成了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根本所在。笛安用一种坦然,一种宽容去弥补理想天堂坍塌后的失衡。2用写作对抗生活笛安在她的创作谈我的缤纷与宁静中说:“我喜欢写作的原因就在于:在我写小说的时候,我什么都可以不用隐藏。面对那些虚构的情节与人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出如风的自由它带给我强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光,有了它,我就可以释然地面对那个真实生活中卑微的自己。卑微或许不是一样值得被歌颂的东西,但是值得被记述。所以对我来说,写作并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是我对抗生活的方式。” 9 笛安的小说确实拥有这份力量,它帮助我们去重新诠释生活,解读生命。笛安对写作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写作可以使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我喜欢写作的原因就是在于,在我写小说的时候,我什么都不用隐藏。面对那些虚构的情节与人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出来如风的自由。文字可以华丽可以朴素,可以轻松可以悲凉,但是,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是贯穿每一篇小说的,强大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光,有了它,我就可以释然地面对那个真实生活中卑微的自己。卑微或许不是一样值得被歌颂的东西,但是值得被记述。” 9 “所以,对我来说,写作并不是生活的任何一部分,而是我对抗生活的方式。” 9对抗生活,无限极地趋近理想,使得喧哗都市的心灵有了抵御凡尘的力量,这是一种摆脱现实困境的生活方式。 正如笛安在作品中反复强调的那样,故乡龙城陈旧,匮乏,简单。所以笛安一直想摆脱这种落后的局面。“我说过,我小时候,八十年代的龙城,满眼所见,皆是陈旧、匮乏、简单,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没有人把奢靡当成一个明目张胆的梦想。因此,当我想要绚烂可是现实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绚烂的时候,我只能求助于奇迹,求助于美丽的文字带来的虚幻。” 952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清楚明白了笛安“伊甸园”情结出现的原因了:是为了改变故乡陈旧,匮乏的现状,所以她求助于美丽的文字塑造了一个童话般的身心归属地。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转型所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和人性与生态的矛盾,笛安用温婉的情调表现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她满心欢喜地打造童话中的城堡,赞美着城堡下光辉的人性,为的是遏制烦躁都市中非理性的欲望膨胀,保持人性本真的一面,以而达到精神上的皈依。结 语笛安笔下的“伊甸园”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理想童话中的城堡,作家对“伊甸园”的留恋就是对家乡的留恋,一味地逃离却又满心地留恋,这就是浓的化不开的故乡情结。笛安在回忆性散文中灰姑娘的南瓜车里所说:“我长大的故乡是个暗沉的工业城市。那个时候我讨厌它。我觉得它闭塞,冷漠,没有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