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谚语与中国文化 摘要:谚语,是熟语的一种,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包罗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到民族文化心理,小到个人的生活写照。“谚语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表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凝聚着特殊的文化精神,是民族语言修辞的精华之所在,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因而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 关键字:定义 来源 分类和意义 语义特点 民族文化特征引言关于谚语的定义,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将“谚”释为“传言也”,即大家口耳相传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说法;在陈彭年的广韵中则将“谚”释为“俗言也”,即一种口头常说的语词。无论是“传言”还是“俗言”,它们都说明谚语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的一种书面形式,是对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总结。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把谚语的定义理解为它是人们在对生活和生命进行过一种哲理性思考后总结出来的经验的文字材料。我国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不同的方言有自己特殊的语词,从而也就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熟语,各方言区的谚语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沿用至今,因而逐渐被整个社会成员所接受,渐渐就形成了现在的普通话谚语。在普通话谚语中,一部分是从各个方言区的谚语中继承下来的,如“丑媳妇要见公婆面”,据考证就是最早见于吴方言;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从普通话谚语角度来统一各个方言区的谚语的,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同的方言区就“癞蛤蟆”的发音是不一样的,最后仍是采用普通话的发音作为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自然会逐渐取代各个方言,但是保留在熟语中的方言特色是不会消失的,这也说明谚语在历史演变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保留着各自特色的谚语向使用者传递着它特殊的来源,其里面包含的故事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正文:一、谚语的分类和意义由于谚语是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反映,所以谚语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概括,以下从不同的类别对谚语进行一些分析。 (一)生活方面在大学中有“三纲八目”的追求,“三纲”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属于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修身则是核心,承上是独善其身,启下是兼济天下,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正好是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的总结。生活方面的谚语包含修身、养生、交友、治家、治学、做人、识人、娱乐等。 1、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生活中的规律性的现象,一些社会中的“潜规则”,它们总是很直接的概括出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微妙的关系,什么是非恩怨、进退荣辱、世态炎凉,人们都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从而人们通过谚语将其总结出来,每每有人自嘲一番的时候,总会在谚语中找出最符合自己心境的句子,这些谚语已经成了中国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当然,这些谚语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华夏民族在智慧上的成熟,另一方面却又说明这个民族已经失掉了它的那份最初的纯真”,这也是一种悲哀。当把一切都看的太清楚的时候,人们就快要失去对美好的期待,失去在同一个物种中应该存在的那份信赖与真诚。当任何人都需要带着“面具”面对彼此的时候,那种透心的凄凉让人会不寒而栗。就如这句“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它很有穿透力地点明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冷漠、利用的关系,也刻画出了一个个趋炎附势、油滑狡诈的市侩嘴脸。这听着虽然有些刻薄,却也是实话。相类似的谚语还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等,这些谚语一方面是在批判那些追求利益、嫌贫爱富的人,另一方面却也符合自然之理,就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人不想有好的前途,谁人不想攀上人生的高峰,一无所求不代表一个人品性高洁,追名逐利也不代表一个人庸俗不堪,这其实是一种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才能表现出华夏文化心理的丰富多彩。2、人生不满百,常怀百岁忧我们都听过“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它是用来讽刺愚蠢的人和他们那些没有必要的担心,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有些人所谓的“没有必要的担心”其实是人类的一种猎奇心理,人们看似在思考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异想天开”中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总说有人瞎操心,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关注,那什么新发现也就无从谈起,正是人们积极去思考人生,思考身边的事物,我们的心智才慢慢成熟起来,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有了某种期待,也就会不自觉的有了朝某个目标迈进的兴趣和动力。又有人说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哪有时间去思考身后的事,还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喝凉水”来的实际,于是,忧天的杞人是越来越少,嘲笑杞人的“聪明人”是越来越多。造成这种局面的根结在于我们漠不关心的心态,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对这种人生态度我们应该予以坚决的摒弃。3、不做杨柳随风倒,要做青松立山岗和青松一样,“梅兰竹菊”一向是文人墨客钟爱的象征物,它们代表了一种心理追求,一种品性标准,做人就要正直,这是一种最起码的要求,有梅花不畏艰难的勇气,幽兰不为世俗的淡然,青竹不屈强势的执着,菊花不同凡俗的追求,它们拥有的美好品质是对真正的贤士的总结,谚语中这些对自我有约束教化作用的句子不在少数,什么“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它们都阐释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所应具备的品德。“中国人有许多的清规戒律,这些清规戒律来自人们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正因为有了这些道德约束,所以中国人看起来恭谨有礼,比较矜持,比较拘束。并不是中国人缺乏强烈的情感体验,而是因为中国人懂得应该发乎情,止乎礼”。(一)生产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自古广大的劳动人们就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发现了不少自然的奥秘,用农谚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帮助人们克服自然灾害,征服自然,这可以算是劳动人们最早的科研的例证。祖先们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劳动中观察出自然界的各种物象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变化,与气候、土壤、时间等等的紧密联系,然后整理成一系列规律,现在看来仍是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而且在那种时代环境下,这种依靠自然物象来判断的方法既可靠又简单易接受,所以农谚至今仍是广大农民重要的参考。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成熟至关重要,因此在众多的农谚中关于气象的谚语不在少数,以下举些例子: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头九二九下了雪,头伏二伏雨不缺。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夏天有奇暑,冬必有奇寒。同样,通过对农作物自身的观察,也有一些符合实际的规律可以利用:水是庄稼血,肥实庄稼粮。要想豌豆肥,多施草木灰。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这些农民的经验之谈都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后得出来的宝贵的参考资料,在中国进入拥有现代文明的农业文明之前,都是靠掌握这些基本的道理来进行农业生产的,这些经验就是他们最好的“教科书”。(一)事理方面谚语中有很多是教人如何把握人生,如何对待生活,它们从思想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方面给人莫大的触动。1、 岁寒知冷暖,患难见真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一类的谚语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长时间的相处,经历了磨难才能彼此了解、彼此信赖,真正的感情只有经过世事的考验以后才能真正确立下来,不能率性而为,妄下结论。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这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2、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这一类的谚语是说明实践的重要性,这完全符合行事的要求,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尝试了,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没有心想事成,付诸行动才会有收获。3、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这一句谚语是说当自己有短处或受惠于他人的时候,就不能理直气壮的坚持自己的立场,秉持自己的原则,总处于气亏理短的状态。这用来形容行贿受贿双方的心态很是恰当。受贿的一方其实总是处于弱势,当你收受了别人的好处,就等于掉入了别人的彀中,难免要被别人所摆布。所以要想做到不有求于人和不被人所求,有时真的很难。中国人讲求“礼尚往来”嘛,利益的互换是必然的,这就要看个人的“道行”了。 二、谚语所表现的语义特点从语义的角度说,谚语是关于价值的判断,经验的总结。谚语从大量生活经验中抽象出道理,但不用抽象的语言表述,而是用生动的语言通过反映具体的生活事例来喻指一种哲理。很多谚语有价值取向, 一条有价值判断的谚语是建立在对立价值基础上的。谚语推崇了一种价值观的同时,也就贬低了与之对立的另一种价值观。这在谚语中表现为几种基本的语义关系。1、因果关系谚语的因果关系表现为立个类型:一种是如果甲则会有乙,甲是乙发生的必要条件;一种是如果甲则不会发生乙,甲是乙不发生的必要条件。例如:“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这一句有些特别,它是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式,实际意义是只有挑过担子才能知道它的分量,只有走过长路才能体会它的漫长。“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句是典型的由甲到乙类型,甲是因,乙是果;“有米不愁谷”属于第二种。2、对立关系对立关系在谚语中很普遍,运用对立关系可以使说理更加有力度,在对比中能增强说服力,而且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例如:“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等等这一系列的例子,都形象生动的反映出对比在谚语语义关系中的重要性。3、 比较选择关系比较选择是指在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之后从中选择更合理更重要的一种作为处事的原则。例如:“万般皆下品,惟读书高”、“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一事全知,胜过万事半知”, 这类谚语把两项对立得事物并列,加以比较后,选择其一,加以肯定。值得注意的是,反义词的运用,是其中一个更特殊的小类,在谚语表达的对立关系和因果关系中,反义词常常同时出现在同一条谚语中,以表现价值观的对立,或表现正反互为因果或相反相成。例如:“见强不怕,遇弱不欺”、“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中的“强和弱”、“饱和饥”、“穷和富”都是互为反义词。4、 直接说理关系这一类谚语是没有通过比较选择来阐释道理,而是直接说明一种哲理,来以此起到教育人、启发人的作用。例如:“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今日事,今日毕”等等。 谚语在意义上往往是独立的,它的意义绝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它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三、谚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1、“四时更替”和历史循环论中国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再熟悉不过的话正反映了中国早期的历史循环思想,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我们不能用旧的眼光和见识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诸如此类的谚语还有很多,什么“风水轮流转”“此一时彼一时”、“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汉民族的时间观是深植于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人们从农事的劳动中观察到:四时是不断循环地更替、周而复始的受到这种自然规律的启发,古人因而产生了历史循环论的社会历史观,于是,后人就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无论是生产生活中,还是为人处事中,我们总是相信时间会带走一切,也会带来一切。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守旧封闭,但正显示了汉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2、“欲速则不达”与从容、淡薄的人生态度 中国人办事讲究有章有法,很看重条理性,凡事不可操之过急,有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火候不到不揭锅”,这些谚语都是告诫人们做事不能心急,要耐心等待成熟的时机;同样,还有一些是劝告人们遇到困难不要一味着急,不能轻言放弃,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比如谚语中有云:“车到山前必有路”、“守得云开见月明”。汉民族的这些谚语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时间价值淡薄的观念,“欲速则不达”就是告诫人们生活不可急功近利,凡事也不是一蹴而就,这正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当然,在这些反映时间价值的谚语中有些是反映人积极等待希望出现的乐观心态,而有一些则是带有消极避世、不积极进取的负面情绪,什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都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感情在里面。可以理解为从容淡泊,可以理解为知足常乐,当然也能理解为是不思进取,不求开拓。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在那个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环境下的意识的产物,自然带上了些消极避世、自我安慰的色彩,这也是合情合理的。3、似水流年与尊老传统 在中国文化里感慨时光流逝的语汇很多,谚语中也是如此,如: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历史的发展演变比作水流,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水是自上而下地流动。“在历史长河里,先者为上,后者为下,上者为尊,下者为卑,因而,中国人总是“以老为尊”。尊老的传统是中国民族的一大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尊老的很高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能对待其他的老人像自己家的老人一样,那这个社会该是何等的安宁祥和,这种推己及人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的。中国人认为尊老之所以重要,除了出于个人素养的需要外,在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价值也是这种传统恒久不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就是“姜还是老的辣”的道理,年轻人一定要重视老一辈人的意见和经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做事不能一味朝前看,回顾过去,反思历史更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和精神,后人是在前人的探索基础上不断取得成绩的,有取舍地尊重老一辈的观点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肯定和认同。4、“过日子”和安之若命的人生观有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汉民族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一说起过日子,中国人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在对待婚姻、生活的问题上总是以安之若命为出发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已经成了中国男女安排自己人生归宿的定律,讲究“门当户对”也是选择婚姻的重要原则,“不图过得富,只图过得舒”,过日子就讲求安稳舒适,“小心驶得万年船”、“金窝银窝不如咱家的狗窝”,这些谚语都反映出华夏民族安逸淡定的生活态度。不去奢求荣华富贵,只愿无病无灾,虽然这种人生观带有很大的保守和落后性,却让中国人安然地度过了几千年,谨守本分,根深蒂固的“天命”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消防考试基础试题及答案
- 中级审计师实践技能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级审计师试题及答案全覆盖
- 2024年公司财务管理试题及答案概述
- 2024年高级会计实务试题及答案揭秘
- 护理问题解决试题及答案解析
- 多视角分析审计考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前沿消防技术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运行成本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级会计重要考情分析试题及答案
- 冀教英语六年级下册作文范文
- Continual Improvement持续改进程序(中英文)
- 10x2000对称式三辊卷板机设计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 RCA应用于给药错误事情的分析结果汇报
- 申论答题纸-方格纸模板A4-可打印
- 土石方测量方案完整版
- 律师事务所劳动合同范本2(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参照适用
- 可以复制、输入文字的田字格WORD模板++(共11页)
- 施工单位动火申请书内容
- 焊条电弧焊基础知识二
- 不锈钢板墙面施工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