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与孩子对话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doc_第1页
蹲下来与孩子对话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doc_第2页
蹲下来与孩子对话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doc_第3页
蹲下来与孩子对话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doc_第4页
蹲下来与孩子对话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蹲下来与孩子对话 在家里,偶尔会听到楼上小孩“咯咯”的笑声。我心里想着那肯定是一个快乐的孩童,这样想着心里不免泛出一丝愉悦。那天一个人走在回来的路上,心里有些烦闷,看到那个大概七八岁的孩子正“咯咯”和他的妈妈玩耍,心里的阴云瞬间就不知所踪,也跟着他乐呵呵的笑了起来。孩子,有人说他们是天使,让我们成人看到自己的世故,也让我们意识到曾经拥有的纯真。但是这样纯真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对待呢?换句话说,我们以何种姿态来看待孩子的呢?一、俯视孩子蒙台梭利曾反对过欧洲的贵族给孩子穿复杂的衣服,说这是剥夺了孩子伸展身体的自由。其实蒙台梭利实质批评的是这些父母无视孩子需要什么,而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俯视。那么怎样才是俯视呢?就是认为孩子是无知的,就像空白的一本书,需要成人创设的环境或教育,使一页一页的充实起来。有许多的教育家曾有过这样的观点,如洛克的“白板说“、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共同之处都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所有知识的来源都是于成人所创设的环境中。这三个人物,生活的年代都是19世纪,离我们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多是批评的态度。现在我们更多的认识到孩子也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二、平视孩子现在人们更多的意识到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意识到现在有他自己独有的气质,意识到孩子发展有阶段性。对待孩子,开始由俯视到平视。平视的看法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孩子的本性,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说到这个观点,不得不提的两位位教育家:一是卢梭;二是杜威。(一)卢梭,生于18世纪,处于法国启蒙思想发展时期。关于对于儿童的教育,他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一是,把儿童看做儿童。卢梭曾说过,“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卢梭认为儿童是不同与成人的,儿童有着不同与成人的观察与思考方式。他批评当时的教育,“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他认为“从儿童的本身来看儿童,就可以看出,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生物比他更柔弱,、更可怜、更易受到他周围的一切的摆布,而且是如此地需要怜惜、关心和爱护呢?”因此对于儿童种种不成熟的表现,不必过于责备,而应当寄予保护。然且卢梭同样认为儿童尽管弱小,但是他具有内在发展的潜能。他说“如果儿童生来就和成人同样高大有力,这个儿童成人将完全是个白痴,是一架自动的机器,是一件没有情绪的和几乎没有感情的雕像。他将看不见和听不到任何事物,将不认识任何人,将不能通过感觉器官而有所感觉。”显然在卢梭看来,尽管儿童在生理上比较柔弱,但是儿童本身是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的,成人不应该过多的干涉,这就涉及到卢梭的下一个重要观点自然教育。二是,自然教育。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指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有句经典名言“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卢梭批判将成人的思想、观点附加在儿童身上,想当然的以为儿童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出现“欢乐地年岁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他们之所以折磨那可怜的孩子,是为了使他好,可是不知道你们招来了死亡,在阴沉沉的环境中把他夺走了”。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把他们认为好的强加给了孩子。同时卢梭认为“自然界本身赋有巨大的美,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乐趣。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我们愈是违背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所做的愈不象样子。因此,我们要从我们所喜欢的事物中选择我们的模特儿;至于臆造的美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的,因此,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它,所以才说它是美。”卢梭从天性、环境、教育的角度思考,认为教育适应自然是必要地。卢梭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地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者要在一个人身上呈现出相互融合、不冲突,那么这个人受的教育就是好的。那么这三者中,只有自然教育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其他的都是人可以控制的,所以要想三种教育在一个人上和谐相处,那么只能是以自然教育为中心。(二)杜威是一位集大成的教育家。他本人因学习哲学,在教育上的起点很高。也是中国较为熟悉的一位教育家。他曾经来华访问过。谈到杜威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实用主义”。这里不谈这个话题。而是想说说杜威是何如看待儿童的。杜威曾说“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所以教育是围绕着儿童的特点来设置课程的。这里就不得不提杜威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说,生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的目的”。当杜威提出这一观点时,许多人认为他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人们去观看以杜威思想理念创办的幼儿园后,发现儿童的行为仍然是有目的的。就问杜威:“你的幼儿园也是有目的,怎么能说教育是没有目的的呢?”但实际上杜威提出这一观点是用心良苦。他是让人们完全摒弃父母、老师等一切外界强加给儿童的束缚,而是完完全全的尊重儿童的内心,儿童的天赋。三、现实问题(一)仍然是俯视马拉古奇这样说道:“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但被偷走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明,使他的身心分离”是的,当我们在批判以俯视的角度看孩子时,很多老师看了都会一笑了之,心里嘲笑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呢?”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你的课堂上主导者是学生吗?事例一,有个小朋友来到学校,和老师说“我妈妈的手今天被刀划了,流了好多好多的血啊!”老师听了,唏嘘不已。等到孩子母亲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关心地问道这位妈妈,她的手怎样。这位妈妈一头雾水,当老师解释完事情的缘由时,这位妈妈的反应是“我的孩子怎么撒谎了”。于是,老师便叫来学生,发挥了一位老师的耐心,和孩子讲解撒谎并不好。表面看来,这位老师很懂得教育孩子。但实际并非如此,有时孩子会把自己想像的当做实际的告诉别人,而并不是刻意的去说谎,所以这位老师显然并不知道孩子的心理,而是将自己的思维附着于这个孩子。事例二,当学生在课堂上分享my dream时,告诉老师,“老师,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司机。”这位老师听了,并未发火。而是很温和夸孩子有理想,但同时也告诉孩子这个理想并不太好,应该要有更大的理想。孩子懵懵懂懂地听老师滔滔不绝的说话,而老师则自豪于自己对孩子的教导。然而,这位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理想。(二)没有挫折教育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孩子有他自己的心理教育。于是开始了各种的赏识教育。当孩子在本子上胡乱的画了一通,马上夸奖,“真棒!画的真好!”。但是挫折教育却没有了。所谓挫折教育,就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