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12921.pdf_第1页
毕业论文-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12921.pdf_第2页
毕业论文-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12921.pdf_第3页
毕业论文-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12921.pdf_第4页
毕业论文-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1292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 姓名:刘敏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育 指导教师:陈燕 20090501 中文摘要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是学会欣赏美的关键一步。音 乐由人类创作,表达的自然是人的情感,音乐欣赏者就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 们超越有限的生命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音乐不仅能增加 生命的长度,还可以扩充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帮助我们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 寻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学开始对学生进行音乐赏析教育和音乐美学教育,这种 教育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在现如今这个充满竞 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 己,所以,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让我们认识并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理解 和感悟音乐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之美源于自然;科技时代音乐与自然的探索。本部分主要是 探索音乐源自于哪里、音乐最初的创作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探寻音乐的源远流长 和魅力无限,并揭示了这一切奥秘中最大的奥秘就是人自身。人是自然所创造的, 而人又仿造自然创造了音乐。 第二部分:如何理解音乐欣赏中“懂”和“正确”的问题。在欣赏音乐时, 我们经常会被这两个问题所困扰:怎样才能听懂音乐呐? 怎样才能j 下确地理解音 乐的含义呐? 本部分就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展开地研究,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告诉 大家音乐的理解本就没有评判“正确”的标准,而音乐的理解更不存在“懂“ 与 “不懂”的问题,只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充分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就可 以了。 第三部分:关于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中“联觉”的 探究。在这一部分中通过在新课程标准下由创造性发展而引出的“联觉思 想。并对“联觉”的内在意义、“联觉与音乐形象再现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 和对音乐作品中“联觉”的分析与“联觉“ 能力的培养来阐释了“联觉”对音乐 赏析教育和音乐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联觉”能力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用音乐的方式感受美的真谛。本部分是对以 上三个部分中所研究的问题的概括和升华。通过对音乐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得出 了要把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全神贯注投入到音乐中,从而获得全新的音乐感 受。 因此,在音乐赏析教育和音乐美学教育中,我们要强化j 下确的感性认知,深 入研究和引导学生认识“感性功能“ 的四个层次,不管是从聆听者的角度还是演 奏者得得角度,要做到用正确的欣赏方式来产生美的感受和审美评价。 关键词:音乐来源音乐理解“联觉”审美体验 a b s tr a c t l i f ei sn o tc o m p l e t ew i t h o u tm u s i c l e a r n i n gt oa p p r e c i a t et h em u s i c i st h ek e ys t e pt oa p p r e c i a t et h eb e a u t y m u s i ci sc r e a t e db yp e o p l ea n d r e f l e c t st h e i re m o t i o n a p p r e c i a t i n gt h em u s i ci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c o m p o s e r se m o t i o na n dc o m b i n e st h eh u m a na n dt h em u s i ci n t oo n e t h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u n c t i o no ft h em u s i ci st om a k eu ss u r p a s st h e1i m it e d 1 i f ea n dt u r no u rv i s i o ni n t oa n o t h e rw o r l do fb e a u t i f u lm u s i c m u s i cn o t o n l yl e n g t h e n st h e1 i f e ,b u ta l s ow i d e n sa n dd e e p e n si t i th e l p su st o f i n dt h es p i r i tp i l l a ro ft h el i f ea n dt h eb e l o n g i n go ft h es o u l i nt h er e c e n ty e a r s 。m a n yu n i v e r s i t i e si nc h i n ab e g i nt oe d u c a t et h e m u s i c sa p p r e c i a t i n ga n db e a u t yf o rt h es t u d e n t s i nf a c t ,t h i sk i n do f e d u c a t i o ni st op u r s u i tt h e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s c i e n c ea n d a r t i nt h i sc o m p e t i t i v ew o r l d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t i m e ,w ea 1 1s h o u l di m p r o v e o u r s e l v e si na 1 1a s p e c t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r o u g ha 1 1k i n d so f s c i e n t i f i c c h a n n e l s ,w er e a li z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u s i n gt h er i g h tw a yt ol e a r n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h o wt oc o m p r e h e n da n df e e lt h em u s i c t h e r ea r e4p a r t si nm yt h e s i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t h er e s o u r c e so ft h em u s i c sb e a u t yi st h en a t u r e : t h em u s i ci nt h et e c h n o l o g yt i m ea n dt h es t u d yo ft h en a t u r e t h i sp a r t i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r e s o u r c e so ft h em u s i c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i n i t i a lm u s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n a t u r e ,t h es t u d yo ft h em u s i c se x t e n s i o n a n dc h a r ma n dt h er e v e l a t i o no ft h eb i g g e s ts e c r e to ft h em y s t e r yi s o u r s e l v e s p e o p l ea r ec r e a t e db yn a t u r e ,a n dt h e yi m i t a t et h en a t u r et o c r e a tt h em u s i c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h o w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c o m p r e h e n d “ a n d “c o r r e c t “ d u r i n ga p p r e c i a t i n gt h em u s i c w h e na p p r e c i a t i n gt h em u s i c ,w eo f t e n c o n f u s e db yt w oq u e s t i o n s :h o wt oc o m p r e h e n dt h em u s i ca n di st h i s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c o r r e c t ? i nt h i sp a r t ,1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 s et w oq u e s t i o n s a n dt e l lt h e mt h a ti nf a c tt h e r ei sn os t a n d a r do f “c o r r e c t “i n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t h em u s i c s o ,n o tt os a yw h e t h e ry o u“c o m p r e h e n d “ o r“d o n o tc o m p r e h e n d ”y o uo n l yn e e dt oe n j o yc o m p r e h e n d i n g , a n a l y z i n g , f e e li n ga n da p p r e c i a t i n gt h em u s i cb yy o u r s e l f t h et h i r dp a r t :i nt h es t a n d a r dc o u r s eo ft h es t u d yo fa p p r e c i a ti n g t h em u s i ce d u c t a i o na n ds y n a e s t h e s i ai nb e a u t y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i sp a r t , 1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i n t e r n a lm e a n i n go f“s y n a e s t h e s i a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o f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 a n dr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m u s i ci m a g e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 a b i l i t yo f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1w i l lu s et h e s e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 o f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t o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n gt h e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m u s i c b e a u t ye d u c a ti o na n dit so w ni m p o r t a n ta bil it y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t h eh i g h e re x p e r i e n c eo fa p p r e c i a t i n gt h eb e a u t ya n d t of e e lt h et r u ee s s e n c eo ft h eb e a u t yb ym u s i c t h i sp a r ti st h es u m a r y a n dd i s t i l l a t i o no ft h eq u e s t i o n s a n a l y s i si nt h ef o r m e rt h r e ep a r t s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m u s i c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i s t h a tw es h o u l dt a k et h em u s i ca so n ek i n do fs p i r i ts t a t ea n de n g r o s s o u r s e l v e si n t ot h em u s i c ,a n dt h e nw ew i1 1g e tt h ec o m p l e t e l yn e wf e e li n g o fi t t h e r e f o r e ,i n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n gt h em u s i c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m u s i c b e a u t ye d u c a t i o n ,w es h o u l ds t r e n g t h e nt h er i g h tp e r c e p t u a lc o g n i t i o n , f u r t h e rs t u d yi ta n dl e a dt h es t u d e n t st or e a li z et h ef o u r l e v e l s o f “p e r c e p t u a lf u n c t i o n “ n om a t t e rt h ep o i n t so f v i e wa r ef r o mt h e l i s t e n e ro rp l a y e r ,w es h o u l du s et h er i g h ta p p r e c i a t em e t h o d st of e e l t h eb e a u t ya n dj u d g eit k e yw o r d s : m u s i cr e s o u r c e s c o m p r e h e n d t h em u s i c s y n a e s t h e s i a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o fa p p r e c i a t i n gt h eb e a u t y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荚学教育新思考 引言 笔者在多年的音乐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音乐到底是什么,它来 源于哪里,音乐的灵魂是什么,音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与人类的感受建立联系的,我们 又应该如何来感受音乐美的真谛等等一系列问题。有人认为,音乐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也从未思考过音乐的源头以及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异同。因此笔者通过思考和研究, 阐释了音乐之美源于自然,音乐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刻画了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在此 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思考,既然音乐艺术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一种人们思想的表达, 那人类就应该正确地“理解”这种思想。然而,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的艺术教育为 了“理解”这种思想,给学生乃至社会带来了审美压力。因此笔者通过实验、列举等方 式阐释了音乐不需要“懂“ ,音乐的理解未必要完全“正确”。 音乐的灵魂是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而所谓的节奏和旋律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人们是否能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主要是取决于自身的感受和音乐中各种表达 方式( 旋律和节奏) 的对应和联系。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抛开人类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直 觉的、非直觉的) ,音乐本身并不带有表现意义,能够理解和感受是通过“联觉”反应。 生活中充满音乐,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审美培养极为重要,这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素养( 或者说是音乐的欣赏水平和感受能力) 的高低。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用心感受和体察生活中的音乐性,培养学生像音乐家一样细腻的感受力是极为 重要和关键的。 总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欣赏和审美观念,建立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用心发现美、 欣赏美、感受美是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一、音乐之美源于自然,它刻画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 音乐使人陷入哲学的深思。人们惊诧于音乐的力量,它隐藏在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处, 然而不管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还是爱好者,音乐作为人类共同的艺术,它源于何处是值得 我们探索的。德国新苔斯洛夫出版社出版了万物之始1 ,在这本书中有两节和这里所 讨论的主题有关。一节叫作“什么时候开始有音乐? “ ,另一节则是“第一件乐器是什 么“ ? 第一节中,该书写道:“当我们轻轻在森林里漫步时,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 地流淌,听起来就像一支乐曲,而细雨敲打窗户,鸟儿放声歌唱,不也是美妙的音乐吗? 古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自然界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音乐声响”。 关于什么是第一件乐器,万物之始这本书中讲述了希腊的一个传说。传说中讲 笛子是牧神发明的。一天,牧神在河边的芦苇中发出叹息声,这时,他听到呼吸穿过芦 苇的声音,仿佛就像是一曲哀歌。他折断了一些芦苇,把这些长短不一的芦苇绑在一起, 然后用嘴吹,于是制成了一件乐器。这传说中的牧神叫潘,他人身羊足,头上长着角, 这芦苇则是潘所恋的仙女s y r i n x ( 绪任克斯掌管山林的女神) 变的。牧神制成的这种 乐器是排箫。至今排箫在英文中依然叫“p a n s p i p e ”,意思是“潘的乐管”。当然神 话并不是真事,但人们又常常借助神话这类虚幻的方式来表述事实。 而这则希腊神话所讲述的真事是:最早的音乐凭借的是自然物,而发出自然声响。 中国也有一些与音乐有关的动人传说,“子期听琴”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中讲钟予 期和俞伯牙通过音乐结成密友,后来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力分竟把琴摔碎,并吟诗道: 1 万物之始作者:联邦德国新苔斯洛犬 h 版 均南史燕生译页数:1 7 6 页版社:文化艺术i i j 版社:1 9 8 8 0 2 简介:奉 弓解释j ,从政治、经济、义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发l 纠。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 摔碎瑶琴风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从那以后,中国对至交好友就有个特殊的称呼叫“知音“ 。因为钟子期在听俞伯牙 抚琴时听出他“意在高山、意在流水。”至今流水之曲仍是一支著名的琴曲,高山、 流水都不是人工所成,而是自然中的声色。这就说明了,不仅音乐的声响与自然有关, 就连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也和自然紧密相连。不管是音乐的音响也好,还是音乐表达的意 境也好,它都遵从自然的规律性,也可以说都有其“道”。我国著名哲学家老子在他道 德经2 一书中写了这样几句话:“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3 老子所说 的“法“ 指的是“效法”,“自然一词则指宇宙间一切不是由人工所创造的东西,“道 法自然”四个字,把“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又向上提升了一级。从这句话继续引伸下去 就是:音乐规律所效法的是自然的规律。音乐效法自然,反过来可以说自然中蕴含着音 乐。 音乐是有灵魂的,音乐刻画了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 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4 “师旷季札能从乐调里看出各诸 侯国的兴亡,是师旷季札聪慧? 非也。刘勰说得好,音乐本来是用以表达人的心情的, 所以它可以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难怪我们听到舒伯特的鳟鱼钢琴五重奏,就能真 切地感受到天真的“鳟鱼”被渔夫欺骗后捉到岸上,仿佛也看到自由与桎梏,无邪与欺 骗,天真与狡诈,命运的捉弄与挣扎。“鳟鱼“ 的命运,有时不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命运 吗? 5 现当代的音乐发展是不是背离了自然,背离了它刻画人类灵魂的普遍状态的行为? 自卓别林拍摄摩登时代( c h a r l e sc h a p l i ni nm o d e r nt i m e s ) 6 这部电影时,就向我 们提出一个问题:“科技的发展是否会破坏自然和背离自然“ ?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帮助人利用自然、开发自然;若发挥不当又可能让 人背离自然、破坏自然。但是,宇宙在演化,社会在进化,这本身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 畏自然“ 的态度变为“征服自然”,然而,谁能违反这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让科技停住脚步? 谁又能让艺术保持不变,把科技永远排斥在外? 事实上,一旦人类真 正认识了自然,打破了愚昧的枷锁,从自然中获得了自由和超脱,一定会在高科技帮助 下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未来前景已在我们面前展开: ( 一) 、高科技帮助我们认识音乐和自然更深层的联系 在当代物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混沌”现象7 ,“混沌“ 一词原本是古今智 者研究宇宙和宇宙的发展所提出的,它反映了无序中所产生的有序自组织,在当代 音乐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音乐的信息结构恰好处于介乎无序与有序之间的临界态;又称自 组织临界现象。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毕达哥拉斯、开普勒这些先哲的天才预见音乐和 自然的同构,想到那些“大宇宙行星世界“ 和“小宇宙音乐世界”为主题的音 乐作品。在分析这些现象时,计算机类高科技手段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2 老子中国古代蘑要哲学著作。又称道德经,共8 1 章,5 0 0 0 余言,分i :下篇,成书时间相传老子修道德,著 书一l :下篇。春秋末期已自老于j c 人。现在通行奉老予,多数学名。认为订:孔了、墨翟之后,口,能成书十战困中前期。 3 从古伞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卜同。理解也口j 有所说,意思足:事物都是遵循一种规律, 这种规律本身又受另一种规律支配,一层一层递进。 4 刘勰义心雕龙乐府 吴长青岛。乐的灵魂 5 摩静时代足荚陶理申别林( c h a r l e sc h ap i n ) 一部1 f 常优秀的电影作品。 7 “混沌”现象足指发生红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卜土兕则运动。 2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 ( 二) 、计算机音乐和电子音乐的的发展,则将音乐的“小宇宙“ 大大扩大 一首名为( ( c o m eb a c kt oe a r t h ) ) 的电子音乐作品,表现的是星际航行、探索宇宙 奥秘、与外星人的交往等。乐曲的旋律性不强,但借助计算机功能所产生的丰富的音色 变化,和使用微音律所编配成的复杂的旋律结构,使人仿佛邀游在浩瀚的太空、陌生的 星球,想到遥远的生命或是有智能的生物,以及这一切背后那深不可测的宇宙奥秘。然 而,在这些奥秘中最大的奥秘是人自身。人类是自然所创造的,而人类又仿造自然创造 了音乐。 当代,在一些人眼中,“金钱“ 可以换来一切。孰不知艺术创造( 包括音乐创造) 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也决不应是金钱的附属品,它远远高于金钱和世俗的偏见。它 的产生是由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终于成为与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 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 恩格斯) ,而不仅“自然向人生 成”( 康德)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 马克思) 。当人懂得了上面的“自然律”, 在自然中取得了较大的“自由和愉悦,“音乐之美源于自然“ 这个主题将化出更新 更美的“大”、“小“ 宇宙“交响曲”。 总之,笔者认为,在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中要向学生说明音乐之美源于自然, 这是音乐的根源,任何事物离开了自然规律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过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老师,我为什么听不懂 蓝色多瑙河啊? ”甚至一些非音乐专业的人也时常虬怀疑“ 自己的欣赏水平,说自 己“听不懂”音乐。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 二、音乐欣赏中“懂”和“正确“ 的问题 在上一个问题里,我们提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 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8 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 善哉,洋 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 ,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 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 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 啊,我哪罩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昵“ ? 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j 下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 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 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 牙彳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然而,我不禁会想,一把小小的古琴真的就能形象、生动、真实地描绘巍峨的高山、 潺潺的流水? 俞伯牙大可不为无人能理解自己的音乐而苦恼,甚至永不弹琴。人们不禁 会问,钟子期为什么就能听“懂”他的音乐呢?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9 第一页对音乐作了这样一番闸释:音乐是凭借声 8 列r 汤问足列了所辑沣,单面具自许多民间故事、寓苦和神话传说。 9 中困人厅科全书足中国第一部人型综合性i r i 科伞书,也足世界i :规模较人的几部丌科伞 弓之一。1 9 7 8 年,国 3 探h 4 芰的真睹* 、# 析教育荚# 教育新m 毒 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 术。在我创西汉宦帝时期( 公元前7 3 前4 9 年) 编定的礼记乐书书的乐木 篇c 扎也列举了哀、乐、喜、怒、敬、爱各种小同情感在音乐r 的表现。 “高山流水”的故事暗示了一种音乐审美的观念: 音乐中包含着各种内容的表现,听众| 兑不出表现的是什么就以为自己“昕不懂”: 人们通常所说的“不懂”就是指不能明确指出音乐的表现内容。人类文明已经过 了2 0 0 0 多年,但足诉说音乐“听小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多年的普及教育仍然未 能改变曲高和寡的局面。 下面是一些音乐教育专家针对题为“从事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一题做的调查,其结果如下:( 罔1 ) 侧l 非音乐院校音乐院校 1 1 古典音乐 西洋音乐 民族音乐 这曾被说成是音乐爱好者的尴尬,然而用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不难解释这个题: 第1 个层面: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属性: ( 1 ) 没有视觉性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 ( 2 ) 没有语义性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第2 个层面:“高山流水”的故事从主观e 给听者造成了种审美压力: ( 1 ) 听众要从占乐- 扣听出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 ( 2 ) 音乐的基本属性从客观上决定了爵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与语义性的 内容。 ( 3 )“听不懂”说小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并_ | = 听扦欣赏水平差。 然而,用文学化和艺术化的方式束解说音乐足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对人们欣赏,t 肃 音乐构成了很人障碍,多年以来以乐曲解说为梭心的严肃爵乐普及方式,如报道、教材、 教学等等方式强化了这种音乐审美的误区。在我看柬,许多音乐的解说词其实足误导听 众的理解,缺少依据的乐曲解| 兑使听者剧小能感受到解说r f l 的内容新亍h 艇。这是造成人 h j 普遍认为“严肃爵乐高深难俺”的重要原目之一。听众冈此行上了沉重的n 于h ,如果 存引导和教育的过枰l l 试罔弱化甚币取消这种压力,变得极为重要。 嚣毗m 定蝙m - i m i 一旧凡1 _ 科辛0 ,hm ”中阳 n 科幸j5 1 版 4 帅鲫砷舯蛐;m 0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 综上所述:在音乐赏析以及音乐美学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要: ( 1 ) 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视觉性、语义性内容。 ( 2 ) 不一定非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 在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乐音、有噪音。有很多人说自己天生喜欢 听音乐,是的,音乐总能带给我们惊喜,快乐的、悲伤的、激情的、感动的当我们 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不要去问是不是大师的作品,是什么时期所作,创作者想表达什 么思想带着这样的负担是无法真正欣赏音乐的! 笔者认为:听众的权利就是在美丽 的音符中尽情地感受和享受音乐的神奇、美丽和伟大! 以上阐释了音乐赏析和美学教育中能不能听“懂“ 音乐的问题,下面探讨音乐理解 “正确”与否的问题。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也许音乐什么都不是,j 下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它可能什么 都是。这句话读起来有些拗口,但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当我们在小学时老师就要 求我们去“理解某段音乐描写了什么。大家熟知的大号作品老熊波尔卡,如果不 告诉大家作品的名字,大家完全可以想象成大象、熊猫、恐龙等等动物,为什么非要说 是写老熊的呢? 笔者委托在高中任教的同学在一次上课中让全班5 5 名学生参与这样一道题目:听 下面两段旋律,选择出你认为最适合的表达意境。 第一首是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题 第二首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其结果完全不出所有人的意料:( 图2 ) 试题一试题- 二 拉赫马尼诺失第一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章主题 表达意境选择率表达意境选择率 险峻的高山 4 7 险峻的高山 0 清澈的小溪 0 清澈的小溪 4 2 秀丽的田园 0 秀丽的田园 5 8 汹涌的大海 5 3 汹涌的大海 o 图2 同学们如此一致的理解说明什么? 难道音乐不是可以“听懂”的吗? 音乐的表达 竟然如此准确? 古书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 噍( j i 6 0 ) 以杀;其乐( 1 色) 心感者,以声啤( c h 6 n ) 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静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1 0 是的,这六种声音并不是人的内心境界原来就存在的,而是人们内心境界受到外界 1 0 乐,足由爵组织m 成的,它的根源足人类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冈此激动起悲哀情感的,发 f ;焦急甍i 促的 声哥:激动起伙乐感情的,发宽畅和缓的声岛;激动起高兴感情的,发 f 开朗轻快的声爵:激动起愤怒感情的, 发 i :i f l 犷严历的声占;激动起崇敬感情的,发i f ia 端序的声哥;激动起爱悦感情的,发j l ;柔和缠绵的声爵。这六 种声爵并小足人的内心境界原来就存伍的,i 叮足人们内心境界受到外界事物激动的结果。 s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 事物激动的结果。创作者用各种律动、旋律、节奏、速度、和声、力度、调性等等可以 激发我们联觉反应的元素,让音乐充满生机、活力和感染力。 我国的歌剧白毛女的六个选段有着不同的感情表达:( 图3 ) “扎红头 “哭 “我要 “北风吹“ “十旱风雪”“太阳出来了“ 绳”爹”活” 天真、期盼沉重欢快悲恸愤恨丌朗、明快 图3 人类对某些感情有着及其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在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中,我们 不能根据一些特例去教育学生每个作品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都写了什么。 总之:文字的东西总带有主观想象,许多音乐的解说词其实是误导听众的理解,缺 少依据的乐曲解说使听者因不能感受到解说中的内容而沮丧。这是造成人们普遍认为 “严肃音乐高深难懂“ 的重要原因之一,听众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真证音乐所包 涵的灵魂和魅力是要用心体会和感受的,更无正确和错误之说。教育工作者和媒体要少 用文学化和艺术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避免这个误区对人们欣赏严肃音乐构成的障碍。 因此,在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中试图弱化甚至取消这种压力,变得极为重要。现在把研究 结论进一步罗列如下: 在音乐赏析以及音乐美学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要: ( 1 ) 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视觉性、语义性内容。 ( 2 ) 不一定非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 笔者认为,音乐脱离了人类自身的感觉和理解,究其本身不具有表达意义,人们之 所以能理解音乐,是因为“联觉“ 反应。( 图4 ) 图4 如果没有“联觉”的存在( 图5 ) 1 2 u 周海宏哥乐赏析中央哥乐学院2 0 0 8 2 0 0 9 第一学期课常笔记 1 2 周海宏爵乐赏析中央占乐学院2 0 0 8 2 0 0 9 第一学期课堂笔记 6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 图5 接下来就要讨论这一问题。 三、在新课程标准下关于音乐赏析与美学教育中“联觉”的探究 对于“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的阐释是这样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重要 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蛤通过对照可以发 现之前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都认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途径,标准比大纲说得 更为贴切一些,都认为是一门必修课标准。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育是人文 学科的重要领域、提出了音乐与人的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的主要突破点之一。这个问 题的提出使我们有可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音乐教育的奥秘。在人类历史发展 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音乐把人类的发展历史融进一个个音符之中,记载和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明。 音乐承担负着探索人生要义的使命,也承担着指导人生道路的责任。音乐把一切在人类 心灵中占据地位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给我们的感性和情感,让人深刻体验到审美的愉 悦。音乐给人的想象择上高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创造性充满 了活力,发展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也就是说音乐教育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 “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 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即是育人的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将音乐的课程价值归纳为四个方面:1 、是它的审美体验价值, 2 、是它的创造性发展价值,3 、是它的社会交往价值,4 、是文化传承价值。1 4 特别是音 乐的创造性发展价值,是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和音乐联想的主要原动力。 在上一部分研究的的问题中,我们得出了“音乐和音响一听者的感觉和想象一非听 觉性内容”这一结论,究竟什么是“听者的感觉和想象”,那就是音乐形象再现过程中 的“联觉”,它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三种能 力之一( 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又与传统观念中的“通感”有着明显的区别。 如果说在学习实践中有哪些东西给我的感触较深,那么,无疑是对音乐艺术境界的 理解存在着问题,乃至在对乐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自身的张力与音乐形象塑造之关 ”教育部爵乐课稃研制组编写伞| j 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 】人民音乐;j j 版社2 0 0 2 “教育部爵乐课程俐f 制组编。与全| l 制义务教育爵乐课程标准【m 】人民啬乐版 t 2 0 0 2 7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美学教育新思考 系的领悟上,尚有相当的差距。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到目i j 为止,在较大的范围内, 仍没有解决上述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案和措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在理 论上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或解决这一问题的某一环节,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联觉”这一概念很早就有学者提及过,但并未系统地展开论述,含义也较为模糊。 笔者认为,“联觉“ 作为一种能力,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音 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若能加强对这一范畴的探究,将有助于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的 解决。另外,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联觉”以及与“联觉“ 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 一) 、“联觉”的内在意义 音乐是美妙的,也是奇妙的。一些学者指出,人们在倾听某些音乐片段时,似乎看 到了微风吹拂的草地,广阔无边的草原,果实累累的树枝,在起伏的山谷中流淌的小 溪学者们觉得,这样一些视觉的意象并不是由于音乐的演奏模拟了浪涛、风吼、蹄 声、鸟语、号角等自然界的声音形象,最主要的还是由总体的音乐旋律所造成的一种奇 特效果。1 5 为什么能产生这种奇特的效果呢? 就是因为有个“联觉在里面起作用。究 竟什么是“联觉”? 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而完整的定义,也不能立刻就给它做个科学 的界定,大概只能在分析、比较中使其轮廓逐渐地清晰起来。 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自己在听音乐时所看到的种种画面,实际上并不是由绘画手段 所完成的那种清晰的图像。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它对现实的再 现都不可能等同于其他的感官艺术,它唯一能使用的媒介就是乐音,所依赖的手段就是 乐音在时间中的连续和变化,所造成的就是一种音乐意象。这种意象不是直观的、清晰 的视觉意象,而是靠声音的动力模式与某种景物所固有的力的作用式样之间的同构实现 的一种较为模糊的联觉意象。这就是说,音乐激起的“联觉“ 意象与视觉直接获得的视 觉意象是有很大差别的。后者是通过由视网膜向大脑皮层的传导而获得,前者则是大脑 听觉区与视觉区二者之间的贯通和结合。 笔者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选修了周海宏副院长的音乐赏析课,在课上, 周老师就“联觉“ 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 资料l :味觉和听觉的“联觉”研究( 图6 ) 协 巧克力k薄荷糖。味觉 ; ,一 一,一自“镕# m ,m 。, 、 lll 口$ 联觉) | 一一低音0 _ 一高音1 二 听觉”j 、 ,。t 。;、。t ;。 图6 资料2 :味觉、视觉、感觉等和听觉的“联觉”研究( 图7 ) 1 7 “滕守尧审荚心理描述 m 北京:中罔 :会科学版社,1 9 8 5 1 6 川海宏音乐赏析中央爵乐学院2 0 0 8 2 0 0 9 第学期课章笔记 1 7 剧海宏爵乐赏析中央旨乐学院2 0 0 8 2 0 0 9 第一学期课堂笔记 8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荚学教育新思考 图7 因此,我认为,在音乐赏析和美学教育中可以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概念: ( 1 ) 音乐中的“联觉“ 是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桥梁。 ( 2 ) “联觉”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其它感觉的心理现象。 然而“联觉”不等同于“通感“ 。“通感”作为中国传统诗文的一种修辞手段和描 写方法,钱锺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曾作过详细的阐述。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 枝头春意闹”,苏轼夜行观星中的“小星闹若讲”,两个“闹“ 字把事物那种无声 的姿态说成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罩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种听觉和视觉的沟通、相 连,在心理学上就叫做“通感”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相互交融,颜色好像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 象,一时间,冷暖好像有了重量,气味也有了体质;1 8 然而,说穿了它们毕竟是以文字 符号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段而己,目的是加深人们的感知印象。这与必须靠它来再现音 乐形象的“联觉“ 有着明显的区别。“联觉”与带有神秘主义意味的“诸根互用“ 也不 一样。在神秘主义者那旱,嗅觉能听,触觉能看,他们是把各种感觉打成一片,混作一 团的。列子黄帝篇“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 成唯 识论卷四:“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所言的诸佛能够“诸根互用“ 大致 相当于老聃讲的“耳视目听”。其中对此阐释得更明白的还有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 - - a 泗州院楠檀白衣观音赞:“龙无耳闻以神,蛇亦无耳闻以眼,牛无耳故闻以鼻, 蝼蚁无耳闻以身,六根互用乃如此。”实际上,这罩所说的各种官觉可以相互替代使用, 只是神秘经验里的事,而以暗示、联想等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联觉“ 却具有很强的科 学性,决不是如此的不可捉摸。“联觉”更不是某种特异功能。上个世纪8 0 年代未, 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许多所谓的“能人”、“异事”。比如,用意念可以打开保险柜, 用耳朵可以辨认字形。这些东西是不是伪科学,我们暂且不论;但“联觉”与此却是毫 无相似之点,“联觉”有着科学的生理、心理基础。就结果而言,“联觉”所再现的意 象并没有直观的视觉意象那样清晰,也没有直观的视觉意象那样维持得长久;就其自身 过程而言,各官觉之间虽然具有瞬间的过渡性,但这种瞬间的过渡性并不是任意的,而 是必须以丰富的“储藏”即“内在图式”为基础。而这种“内在图式”,来源于日常经 验的积累,人们的实践活动。“联觉发生的机制正是在于对这种“内在图式”的唤起, 然后在其基础上构建出意象来。我们可以看到,“联觉”在其整个形成的过程之中丝毫 没有什么任何“特异”之处町言。 随着对“联觉”与视觉意象、通感、诸根互用、特异功能等概念之间的比较、分析, 1 8 饯锺书七缀集 m j :海:1 :海古籍 j 版社,1 9 8 5 9 探寻音乐美的真谛音乐赏析教育和荚学教育新思考 对“联觉”这一范畴的轮廓已经大致清楚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做这样一个概括:所谓 “联觉”就是指以某一种类的感觉为媒介,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联想,唤起某种积累 于心中的“内在图式“ ,以瞬i 、日j 的过渡性为特征,达到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通,从而 获得另一种类的较为模糊的非直观的感觉意象的方式和能力。这个概括也许还不能令人 满意,有待于来日进一步加以探讨。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将通过分析音乐形 象的再现过程,来进一步阐释“联觉”的作用。 ( 二) 、“联觉”与音乐形象再现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 在第一个部分中,我们讨论了音乐与自然的关系。音乐的音响依赖于人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