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pdf_第1页
硕士论文-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pdf_第2页
硕士论文-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pdf_第3页
硕士论文-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pdf_第4页
硕士论文-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硕士论文-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 姓名:胡媛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设计及理论 指导教师:潘国泰;张云海 20071101 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初探 摘要 民居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的生活场景舞台,其发展演化可以追溯到旧时期 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在建筑形式演变过程中变化不大,但不同的 社会历史背景给民居建筑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历史,历史同时也 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本文从研究山西传统民居形式与文化着手,分析 山西传统民居在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建筑单体形式、群体组合方式、建 筑平面布局以及宗法制度对建筑的影响等。为现代的民居建筑发展找到与传统 形式的契合点,目的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当下、创造未来更多更好的建筑 形式。 关键词:山西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文化 p r o b e so ff o r ma n dc u l t u r eo fs h a n x i t r a n d i t i o n a lr e s i d e n c e s a b s t r a c t t h eh i s t o r yo fr e s i d e n c ew h i c hi st h ea b s o l u t e l yn e c e s s a r ya r e af o rh u m a n b e i n gc a nb et r a c e db a c kt ot h ep a l e o l i t h i cp e r i o d w i t ht h ep a s s a g eo ft i m e ,t h e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d on o tv a r ys om u c hi nt h ep r o c e s so fb u i l d i n ge v o l u t i o n ,b u t t h e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i st a k e nc o u n ti n t or e s i d e n c eb yt h ed i f f e r e n ts o c i e t ya n d h i s t o r y h u m a nm a k e sh i s t o r y , w h i l eh i s t o r yc h a n g e st h el i f e s t y l eo fh u m a n a n ym a no r b u i l d i n gc a nn o ti n d e p e n d e n tf r o mt h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o fs p a c ea n dm a t e r i nt h e c u r r e n tp a p e r , t h ep r o c e s so fg e n e r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u t i o ni s a n a l y z e d f r o mt h er e l e v a n c eo fs t y l ea n dc u l t u r eo fs h a n x it r a n d i t i o n a lr e s i d e n g c e ,a n dt h e 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m o n o m e rs t y l e ,g r o u p sp o r t f o l i o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l a y o u t ,p a t r i a r c h a ls y s t e ma r ea l s os i m p l ya n a l y z e d t h ep u r p o s ei st o g r a s pt h i sm o m e n ta n dc r e a t em o r eb e t t e rf u t u r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s h a n x i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s i d e n c e s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f o r m s ;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u l t u r e 插图清单 图1 1 山西省内传统民居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1 图1 2 大同云岗石窟( 图片来源:自摄) 4 图1 3 五台山佛寺( 图片来源:自摄) 4 图1 - 4 恒山悬空寺( 图片来源:网络) 4 图卜5 应县佛宫寺木塔( 图片来源:自摄) 5 图卜6 太原晋祠( 图片来源:自摄) 5 图卜7 平遥古城( 图片来源:自摄) 5 图卜8 榆次老城( 图片来源:自摄) 5 图2 - 1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 图片来源:网络) 8 图2 2 襄汾丁村民居入口( 图片来源:网络) 1 1 图2 3 山西襄汾丁村民居街道(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1 2 图2 - 4 襄汾丁村民居内院(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1 2 图3 - 1 山西窑洞分布图(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1 6 图3 2 山西窑洞( 图片来源:自摄) 1 7 图3 3 师家沟靠崖窑洞( 图片来源:网络) 1 8 图3 4 地窨院窑洞(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1 9 图3 5 平陆县地窨院窑洞( 图片来源:网络) 1 9 图3 - 6 王家大院锢窑( 图片来源:自摄) 2 0 图3 7 砖石窑洞(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2 0 图3 8 师家沟民居群(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2 1 图3 9 师家沟民居(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2 1 图3 1 0 师家沟民居院落(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2 2 图3 - 1 1 乔家大院内景( 图片来源:自摄) 2 2 图3 1 2 乔家大院内景( 图片来源:自摄) 2 3 图3 1 3 乔家大院内景( 图片来源:自摄) 2 3 图3 - 1 4 石狮门枕石( 图片来源:网络) 2 4 图4 - 1 平遥古城角楼( 图片来源:网络) 2 7 图4 - 2 平遥古城敌楼(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2 7 图4 3 平遥古城客栈( 图片来源:网络) 2 8 图4 4 平遥古城街景( 图片来源:网络) 2 8 图4 - 5 平遥古城市楼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2 9 图4 6 平遥古城瓮城( 图片来源:自摄) 2 9 图4 - 7 平遥古城瓮城( 图片来源:自摄) 2 9 图4 - 8 平遥古城民居( 图片来源:自摄) 2 9 4 - 9 祁县乔家大院( 图片来源:网络) 3 0 4 1 0 祁县渠家大院(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0 4 一l l 祁县何家大院( 图片来源:网络) 3 0 4 1 2 榆次常家庄园东堡门( 图片来源:网络) 3 1 4 1 3 榆次常氏宗祠( 图片来源:网络) 3 2 4 1 4 丁村民居庭院(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3 4 1 5 丁村民居庭院(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3 4 - 1 6 丁村民居院(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4 4 1 7 王家大院内景( 图片来源:网络) 3 4 4 一1 8 王家大院红门堡( 图片来源:自摄) 3 5 4 - 1 9 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 图片来源:自摄) 3 5 4 - 2 0 王家大院红门堡松竹院( 图片来源:网络) 3 6 4 - 2 1 王家大院红门堡清芬院( 图片来源:网络) 3 6 4 2 2 师家沟民居层叠院落(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6 4 - 2 3 师家沟内院(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7 4 - 2 4 师家沟全景(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7 4 2 5 碛口镇西弯村(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7 4 - 2 6 西弯村民居入口( 图片来源网络:) 3 8 4 2 7 吕梁碛口古镇( 图片来源:网络) 3 8 4 2 8 碛口古镇( 图片来源:网络) 3 8 4 - 2 9 银圆山庄全景(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9 4 3 0 银圆山庄屋顶院落鸟瞰(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3 9 5 - 1 山西四合院( 图片来源:自摄) 4 2 5 - 2 四合院中的影壁(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4 3 5 3 垂花门( 图片来源:自摄) 4 3 5 - 4 四合院内院( 图片来源:网络) 4 4 5 5 风水示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 4 4 5 - 6 四合院平面( 图片来源:网络) 4 5 5 - 7 四合院立面( 图片来源:网络) 4 5 5 8 火炕( 图片来源:网络) 4 6 5 - 9 敦厚宅平面示意(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4 7 5 一l o 凝瑞居平面示意图(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4 7 5 - 1 1 灵石王家大院红门堡建筑群( 图片来源:自摄) 4 8 5 1 2 曹宅寿字院平面(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4 8 5 - 1 3 丁村民居(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4 9 5 1 4 丁村民居(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4 9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 5 1 5 丁村民居内院(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4 9 5 1 6 丁村民居大门(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4 9 5 一1 7 晋西北民居( 图片来源:网络) 5 0 5 - i 8 晋中民居内院( 图片来源:自摄) 5 0 5 1 9 晋东南民居( 图片来源:网络) 5 l 6 1 祁县乔家大院( 图片来源:白拍) 5 3 6 2 曹家大院( 图片来源:网络) 5 4 6 3 石雕( 图片来源:网络) 5 8 6 4 砖雕( 图片来源:网络) 5 8 6 5 岳母刺字(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一5 9 6 6 鹬蚌相争(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5 9 6 7 王家大院石构件(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6 0 6 8 王家大院砖雕狮子滚绣球照壁( 图片来源:自摄) 6 0 6 - 9 砖雕墀头( 图片来源:网络) 6 1 6 一l o 木雕斗拱、门扇( 图片来源:山西传统民居) 6 2 6 - 1 i 山西民居中的石雕( 图片来源:白摄) 6 2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圈图图图图图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旱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金目b 王些太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棚联习醯字日期: 嗣年i 、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金起至些盍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盒蟹r 工些鑫 主! 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者签名:矾孺景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雨年,z 月l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铴修 , 签字日期:( 7 年厶月膳日 电话 邮编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云海老师。在就读工大研究生期间,无论是日 常学习还是进行科学项目的研究,张老师都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关心。我在研 究生期间的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的进步与老师的积极指导密不可分。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稿自始至终都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导师在 百忙之中给我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导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 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认真敬业的工作作风,让我收益终身。在此, 谨向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在研究生学习期问,感谢尊敬的潘国泰教授、苏继会教授、吴永发教授、 郭端本教授、沈致和教授、郑先友副教授、凌峰副教授、石建和副教授、饶永 副教授、陈刚副教授等诸位老师的关怀和教诲,非常感谢胡晓风老师在我学习 的过程中所给予的无私帮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致上诚挚的谢意! 其次,在我的山西传统民居调研过程中,得到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 安徽 分院) 副院长陈利恒学长的鼎立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我的同学朋 友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和在学业上给予的大力支持、无私帮助与积极鼓励! 最后,衷心感谢评阅论文的老师、专家,以及在百忙之中参加论文答辩的 答辩委员会的诸位委员和老师们! 作者:胡媛嫒 2 0 0 7 年1 1 月 磺口 第1 章绪论 图卜1 山西省内传统民居分布图 1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数千年的文明传承给我们留下了大量 珍贵的建筑遗产。民居建筑是其中最具有地方特色,最能体现山西风土人情, 代表最广泛人民生活状态的建筑形式。( 图卜1 ) 1 1 研究的目的、角度 1 1 1 研究目的 研究山西传统民居建筑不仅仅包括建筑本身的形制,还涉及到建筑所处的 城镇布局、整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在历史的舞台上,建筑的形式与文化是互 相影响并相互制约从而共同发展的两个方面,在它们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 程中,经过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综合作 用,形成了现在的山西民居。 研究山西传统民居必然从其形式与文化着手,给正在逐渐消失的历史文 明、传统文化一个记录,给山西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一点提示,给自己对故土的 眷恋一些慰济。 1 1 2 研究角度 民居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的生活场景舞台,其发展演化可以追溯到旧时期 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在建筑形式演变过程中变化不大,但不同的 社会历史背景给民居建筑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历史,历史同时也 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任何一个人或建筑都离不开其周围的空间环境与 物质环境,因此本文的山西传统民居从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单体形式、群体 组合、建筑布局以及宗法制度等方面对山西传统民居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分析。 1 1 3 论文框架 表1 1 论文框架结构图 四、 五、 七, 【曼一! 圆塑舅障丁一i 莓垫磊阚 l 山西民居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j 1 懈荤菱| 2 、中3 乒酒辛钢 山西传统民居的单体建筑形式i i 1 匿2 、f 奋馨萎篓警篓委l3 1 茎妻鲨l t - l 些塑堡竺曼曼塑苎璺壁堡塑室l 1 、i 城镇街坊的群体组合i2 、丽i 垂元赢衬i 酹岳司。啊萌幡萌磊爵;豸漉 占尚由占占 。1 居建筑群体组合 孽早i 圈哥1 博脚 l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 ,畔司z 、唪s 、l 型瓣l 一摩 1 山西传统民居的宗法礼l。l 山西传统民居中精美i ”f 制、宗教信仰和风水思想ff 的装饰元素一雕刻艺术f 晤与 l f i 1 、l 山西传统民居i 中的启示 2 、l 坐堕堡笙垦垦笪堡芝1 3 一 绪 论 一 理 论 探 究 一结 1 2 从山西建筑到传统民居 山西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的集中 地,现存的古建筑居全国之首,山西境内不 可移动的文物计有3 5 0 0 0 余处。按建筑用途 可以分为:宗教建筑、居住建筑;按建造材 料类型可分为:石窟建筑、砖石建筑、窑洞 建筑、木构建筑;按使用者类别可分为:寺 庙建筑、民居建筑、官邸建筑、宗祠建筑。 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多,山西传统建筑分布 分散。总的来说,也具有浓郁的山西特色。 在晋北,以大同云岗石窟( 图卜2 ) 、五台山 佛寺( 图1 3 ) 、恒山悬空寺( 图卜4 ) 、应 县佛宫寺木塔为代表( 图卜5 ) ,形成了雁朔 佛寺文化;在晋中,以太原晋祠( 图卜6 ) 、 平遥古城( 图1 7 ) 、榆次老城( 图1 8 ) 、晋 商大院为代表,形成了以民居为主的晋汾文 化;在晋南,以蒲县东岳庙、洪桐广胜寺、 解州关帝庙、绛州衙属大堂为中心,形成河 东文化;在晋东南,以长治城隍庙、泽州青 莲寺、平顺金灯寺、壶关真泽宫、晋城张院、 皇城相府为代表,形成了晋东南文化。这些 传统建筑,形态各异,在不同时期的自然条 件、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互为依托、和谐并 存着,它带我们难以数计懂得历史价值、艺 术价值和文化价值。n , 图卜2 大同云岗石窟 图1 3 五台山佛寺 图卜4 恒山悬空寺 1 2 1 关于民居建筑 民居是历史的见证,民居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直接体现,民居是人类活动的 真实载体。 1 2 1 1 民居一词起源 “民居”亦称“民宅”。“民宅”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地官司徒“1 :“辨 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 任土事。”唐贾公彦疏云“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也。” 可见,至迟在唐代,“民居”一词己被普遍使用。周礼不但提出了“民宅” 一词,而且指出了趋利避害,择地而居这一传统的相宅原则。”1 图1 - 5 麻县佛宫寺木塔 图卜6 太原晋祠 图卜7 平遥古城 图1 - 8 榆次老城 1 2 1 2 民居概述 民居建筑是人类最早、数量最多、与生活最 密切相关的建筑形式,也是人类最原始又是最 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类型。民居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的生 存和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 文化、生产、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 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因此,传统 民居建筑既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又 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技术参考价值,从来都是建 筑历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 了一个地区人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包括伦理思 想、审美追求、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和宗教信 仰等深层文化心理,这些决定了民居形式的方 法、形式和艺术风格。民居的形成是复杂的, 它是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民居,必 须先研究民居所处地区的文化内涵,然而文化本 身的具体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层面 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并由此形成更为丰富 的文化。 1 2 1 3 民居建筑的几点特点 存在的普遍性。有人就有居所,因此民 居是人类共有的。 动态的演进性。从穴居、半穴居直到完 全升上地面的木结构房屋的演变,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 明程度的提高相伴而生的,是一个适时调整、 改进,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 历史的传承性。历史的延续性决定了这种传承性。人们总是在既定的、 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改造和发展的南方湿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便是从巢居的 形式演化而来,黄土地区的窑洞民居也可溯源到古代的穴居。 区域的差异性。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民居的地域 性表现明显。 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民居不是单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在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3 1 ( 表卜2 ) 中国民居演变图表1 - 2 时间年代演变特征 约公元前1 7 0 万年旧石器时代 天然崖洞 距今约一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半穴居住所 约公元前2 1 世纪至夏代、商代开始出现土墙,民居以土、木材建造房屋 约前1 1 世纪 约前1 1 世纪至前西周及春秋战国出现了最早的四合院形式,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 2 2 1 矩形式,建筑出现等级形制。 公元前2 2 1 至2 3 6秦、汉及三国时风水之说形成阶段。汉代楼居风气很盛。 年代 公元前2 3 7 至5 8 9魏晋南北朝住宅有厅堂及庭院回廊,贵族住宅后部多建园 年林。 公元5 8 9 至9 6 0 年隋唐、五代十国民居建在里坊的四面高墙内,墙外是大街。有不 少三合院及四合院式的民居 公元9 6 0 至1 2 7 9 年两宋坐式家具广泛使用,房屋的净空增加。 公元1 2 7 9 至1 6 4 4元、明代砖结构的民居住宅比例提高,由于各地区建筑发 年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同时建筑开始程式化。 至今保留不少这一时期的民居,如山西民居 公元1 6 4 4 至1 9 1 1清代夯土、琉璃、木工、砖券技术有很大发展,但民 焦 间住宅形式上没有很大突破,在装饰技艺上则趋 向纤巧精湛。 1 2 2 山西民居 建筑形态的选择与定型往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探索,逐渐形成了适应特定自然环境 的建筑形态。当人类社会产生以后,社会文化、人文环境( 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等) 对建筑的定型与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山西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的集中地,像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山西 民居从它的产生、发展到传承,都是作为一个相对的整体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并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有着山西地域特色 的独特个性和丰富的特征。各地方的民居形式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巨大差 异,这深受其周围的物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不同文化的产物。 r 6 1 本章注释: 1 王金平山右匠作缉录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6 页 2 周礼地官司徒:儒家重要典籍,成书于战国秦汉,因记述周朝初期 制度,故名 3 马润花明清山西民居地理初探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3 页 4 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3 页,2 0 0 6 年3 月版 5 郭治明、赵强建筑形态传统文化建筑文化一一浅谈山西传统民居的 特征与风格 j 】,华中建筑2 0 0 0 1 6 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6 月版 第2 章山西民居的自然条件与文化背景 任何建筑都不能离开环境而独立存在,都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中。山西民居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这些背景、特点,才能全面的了 解山西民居的本质特征,以及产生这些特征的伦理思想、审美追求、价值取向、 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等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 本章就形成山西民居的相关因素做简要的分析。 2 1 山西的自然环境 人类的生活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开展活动, 它是人类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必备因素。 自然环境对建筑形式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的地域性上,通过不同的民风与民 俗,建筑具有了地方特色,濡染当地的政治文化氛围,成为别具一格的建筑类 型。 2 1 1山西的地理位置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黄土高 原东部,南北长6 8 0 多公里,东西宽 3 8 0 多公里,轮廓大致为一斜平行四 边形,地理坐标为北纬 3 4 0 3 67 一一4 0 。4 4 ,东经 1 1 0 0 1 5 一一1 1 4 0 3 2 。 山西境内地形高低悬殊,东部为 山区,中部为平原区,西部为高原区。 全境土地面积1 5 6 3 0 0 多平方公里, 人口约3 千多万。东部为海拔1 5 0 0 米以上的太行山脉,西部有以吕梁山 为骨干的黄土高原和山地地形,南有 中条山,北有恒山山脉,中部又有五 台山、云中山、太岳山耸立其间。在 全省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裂谷, 在这一裂谷分布着一系列盆地,由北 向西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 图2 1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 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和上 党盆地,这六大盆地是山西主要的农作物生长区和交通要道。 山西东部山地以太行山脉为主,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呈多 字型排列。山地一般海拔在1 5 0 0 米以上,山问多陷落成盆地和险要关隘。 2 1 2 山西的环境气候 山西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大部分属温带,受众多山 脉阻隔,夏季风由东南向西北减弱。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干 燥,夏季炎热多雨,气温温差较大。全省年平均气温在3 7 1 3 8 。 由于山西各地自然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山西民居从建筑形式、材料、结构 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晋西北地区属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在7 1 2 以下,冬季长,无 霜期短,降水量少,全年以西北风居多。因此,当地的建筑主要是四合院和一 字形的联排式,一般主要房间坐北朝南,山墙、后墙一般不开窗,用厚重的砖 墙砌筑,以防风寒,由于当地雨水少,屋顶一般是缓坡或平顶。冬天多在室内 置锅灶、火炕、既做饭、又取暖。火炕一般用砖砌,内部预留出火道,炕内生 火,室内温度均匀、经济、舒适。现代民居,多在北向设置厨房、贮藏间、卫 生间、改善了卫生条件,方便了生活的同时也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 晋南为暖温带温和重半干旱气候区,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1 2 o 1 3 7 ,无霜期较长,所以,当地的居民多为一至两进或由多个四合院组成的群体 院落。屋顶多为硬山坡项,起隔热和排水作用。运城地区一些山区台地的木构 架民居,正房前部多带前廊,作遮阳和防雨之用,同时廊下做通道,一般为2 层,上部做仓库,兼作通风隔热,下部住人。 晋东南为暖温带冷温半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湿度大,年平均降水量 5 5 0 6 7 0 毫米,年平均气温5 0 1 0 0 。当地民居主要采用独院式几进四合 院,建筑一般为2 3 层阁楼式,屋顶为坡厚项板瓦屋面,以利排水。有的在 一层、二层设有通廊柱,二层设木挑廊,以防雨水。此地楼阁式建筑很好地适 应了当地雨多、潮湿的气候特征。 2 1 3 山西的经济状况 山西这块黄土地自古以来较为丰厚。农业方面,晋中南主要产有冬麦、棉 花,晋北主要产筱麦、谷子,还有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 山西的经济优势,主要在于它的矿产资源。总体说来,山西属于山地高原 地带,山地中复杂的地质结构形成山西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 使山西很早就成为国家燃料、冶铁、冶银、铸币的重要基地。 唐朝前期,封建国家采用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的办法,求得1 0 0 多年的和平发展,加上唐王朝对其发祥地的鼎力经营,使山西封建经济发展到 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唐代全国有盐池1 8 处,而在晋南的解县、安邑就有5 处”。 山西的冶铁和纺织业也比较发达,“西汉在全国设铁官4 0 处,河东郡就有4 处”。0 1 元明时期上党盆地共有织机1 3 0 0 0 台,所产潞州绸驰名中外,是北 方最大的纺织业中心。隋唐时期山西的手工业和商业也空前发达。丝麻业不仅 分布地区广,而且质量高。山西矿产丰富,唐时全国产铁9 1 处,河东占1 5 处; 产铜地6 5 处,河东占9 处。五金制造业相当发达,太原首先有了“五金同铸, 百炼成钢”的技术,所产铜镜、铁镜进贡朝廷。 盐、煤炭、铁、纺织业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特殊的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山西在这四个生产部门所具有的优势,是这一地区优势的具体体现。 但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水资源极度缺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 倒数第二。并且山西近代人口与耕地存在着严重矛盾,以光绪初年为例,山西 人口为1 6 3 8 万,劳动力人口约3 2 7 万( 这里仍按传统的丁与口一比五的比例 估计) 。耕地面积为5 3 2 8 万亩,按每个农业劳动力可耕土地3 0 亩计算,有1 5 0 万人无地可耕,总之,山西近代人口问题基本上是人口过剩问题,亦即近代山 西人口的再生产与生产资料的再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圈,地 处内陆,气候干燥,物产单一,人多地少,农业发展有限,弃农经商成为山西 百姓的生存出路。”。同时也是晋商大院建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 2 社会历史 民居起源于人类解决居住问题的社会生活需要,它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 底是要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不同的社会环 境可以导致不同形式、风格的民居。 山西以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又因位于黄河以东,也称河东。 山西的社会发展,直接影响到山西民居的发展。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的文 化遗址目前所知已达2 0 0 多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山西境内至少已经有了 土穴和石砌两种居住建筑形式。到了新石器时代,人工穴居已成为当时山西境 内人类的主要居住类型。 山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个王朝一一夏,其地域就在 晋南、豫西一带兴起。 周代,山西的国号为晋。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春秋时期, 国君晋文公为五霸之一。公元前4 5 3 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故山西又别 称“三晋”。 秦代,秦始皇于山西设太原、上党、河东、雁北及代郡五郡。山西的经济 发展有一定起色,地处黄河中游,是当时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砖瓦烧制比较 发达。东汉时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空前,人们的居住状况也出现了两极分化。 秦汉时期山西的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此时的木结构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得 到发展。建筑业已经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北魏曾以平城( 今大同) 为都,及后来的东魏、北齐也曾 以晋阳( 今太原) 为“别都”、“陪都”。大量游牧民族迁入山西地区,带来的不 同文化和生活习惯对山西民居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隋唐时期。太原、长安、洛阳成为黄河流域上的三大城市。隋末,李渊、 李世民父子由山西起兵夺取天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尊称太原为“北京”, 纪念这块创朝立国之地。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它在继 承和吸收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因素,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建筑艺术 体系。1 9 6 9 年长治出土的唐代院落模型,敦煌壁画中的住宅形式,都有明显 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民居建筑以房屋围绕,构成平面狭长的四合 院。 宋元时期的山西民居建筑以普通窑洞为主流,其次是官宦、富商的木构房 屋。但是由于战乱,民居建筑很少保留下来。辽、金代,大同又作为辽、金陪 都达二百年之久。元代,山西与山东、河北省共称元朝之“腹地”,大同、平 阳( 今临汾) 、太原三城,则是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明清时期山西社会经济繁荣,建筑 也取得进步,全面进入了成熟时期,并 形成特有的风格。而建筑风格的形成和 发展,都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习 惯、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经济条件等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明朝初期,中原地区兵荒蝗疫,山 西境内却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经济繁 荣,朝廷为维护封建统治,决定移民屯 田,造成山西人口密集,而最稠密的地 方就是晋南,地处几省交界,文化交流 和商业活动较为频繁,促进了但是建筑 的发展,晋南丁村民居就形成于明万历 年间( 图2 2 、图2 3 、图2 - 4 ) 。 明清都制定了分封承袭制度,对于 图2 - 2 襄汾丁村民居入口 不同等级身份人物的建筑有比较明确 的规定,王府的规格和形制是以就藩于太原的晋王府为依据。 王府建筑仿造皇宫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沿主轴线布置主要的门、殿、楼等 建筑,形成重重院落,通过综合交错,大小相间,有礼有序的组合,达到有中 国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 这些分封制度对后来的民居 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晋中、晋 南,只是在尺度上有较大的区别。 清代的民居布局大多以单幢建筑 组成各种形式的庭院,再以庭院 为基本单位形成各类组群。不论 是四合院或是廊院式,大多采用 对称均衡的手法进行规划,这就 形成了明显的轴线,并向纵深发 展。 山西因为土地贫瘠,从商成 为重要谋生方式,明清是山西商 人经济最活跃的时期,因为这个 时候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发展,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以及商品经 济有了空前的发展。 山西商派的崛起,带动了山 西商人住宅的振兴,据记载:“商 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 第,重楼宏丽”。 山西民居的长足发展也在这 一时期,本文传统民居的研究也 主要关注这个阶段的建筑形式。”。 图2 - 3 山西襄汾丁村民居街道 图2 - 4 襄汾丁村民居内院 2 3 文化特征 2 3 1 有关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具体存在方式。 1 9 5 2 年美国学者卢克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 中,提出了一个普遍接受的全方位的文化概念,如下: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为生活而创造的一切设计,包括外在的和潜隐 的,理性、非理性和反理性的。在特定的历史中这种设计样本是一个人群行为 所依据的内在指针。文化通过系统习得和传递。文化的核心由来白历史传统而 积累的观念所构成。文化虽然是人工活动的产物,但也是制约人类行为的模式。 5 】 由此推论,建筑和建筑的营造过程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关注的文化 是指建筑所在地区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以及在此基础 上形成的人们的意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他们构成了影响和决 定地区建筑发生发展的文化因素。“1 2 3 2 文化与建筑 “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盛。” 一一黄帝宅经1 居住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山西人 历代注重宅居建筑。 山西的传统民居建筑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反映。无论从宗教信 仰、礼仪习俗、民俗风情、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山西特色,具有浓郁 的时代特征。 2 3 2 1 山西的文化分布多元性 纵观历史,秦代中央集权的统一,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朝的 短暂繁荣,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安史之乱开始到五代十国的大分裂,金 元时期的大肆杀戮浩劫,直到明清社会的的稳定发展,使山西的文化分布具有 多元性的特征。 在晋北,以大同云岗石窟,五台山佛寺,恒山悬空寺,应县佛宫寺为代表, 形成雁朔文化;在晋中,以太原晋祠,平遥古城,榆次老城等晋商聚落为代表, 形成晋汾文化;在晋南,以蒲县东岳庙,洪桐广胜寺,解州关帝庙,绛州衙属 大堂为中心,形成河东文化;在晋东南,以长治城隍庙,泽州青莲寺,平顺金 灯寺,壶关真泽宫为代表,形成上党文化。 这些传统建筑由于它们所处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不同,它的建筑的形式也是 千姿百态的,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内涵。”1 2 3 2 2 山西地理位置与文化的封闭性 山西四山闭锁,境内分布的盆地又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相对的封闭系统, 但中部的黄河水系( 汾河、沁河等) 和海河水系( 淳沱河、桑干河、漳河) 又是 从北部边疆通过我国中原腹地的天然“走廊”。前一特点造成山西文化生成有 较强的地域色彩,而后者又说明山西文化自古就是一个天然的开放系统。这种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孕育了山西自古以来就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形 成山西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而使建筑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 山西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 0 ,丘陵占4 0 3 ,平地和台地仅占全 省总面积的1 9 7 。这就使得明清的山西民居建筑保存最完整,并且每个地 l 、黄帝宅经:黄帝著,中古时期流传于敦煌一带。 1 3 区都有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如晋中的乔家大院,晋南的丁村民居、师家沟的 民居等,它们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都各具特色。 山西省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无酷暑,全年平均 气温在3 7 1 3 8 之间,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介于4 0 0 至6 0 0 毫米之间,且 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因此,干早是境内多数地区的气候特点。北部紧 邻内蒙古自治区,塞外寒冷空气侵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因此大风扬沙天气也屡 见不鲜。在传统文化和特殊自然环境的作用下,造就了当地独具风格的建筑形 式,如冬暖夏凉的窑洞,挡风汇雨并且融会大家族情感的狭长的四合院。尤以 四合院为晋商家院建筑的基本构成单元。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山西文化成为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汇点,具有一 定的文化边缘性。 山西大同是我国历史上北魏时期拓跋式都城平城所在地,唐朝李渊父子镇 守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本章注释: 1 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 版,第3 3 3 4 页 2 乔志强、李书吉等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晋文化志 m 】上海人 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6 2 7 页 3 潘晓娟明清时期晋商家院文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6 年5 月 4 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 版,第卜3 0 页 5 高亦兰建筑形态与文化研究 j 】建筑师1 9 9 4 年3 月 6 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 7 王金平山右匠作辑录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舨社2 0 0 5 年7 月 第3 章山西民居的单体建筑形式 民居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山西传统民居是在山西特有的自然环境 中,受社会因素制约,与当地自然经济相适应,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山西 省内由东南部的半温润地区到西北部的半干旱地区递变,自然条件复杂,并且 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有很大差异。它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功能合理、构造经济,具有浓厚的北方民居特色。 从建筑的材料、结构方面来看,山西传统民居大体分为窑洞式民居、木构 架民居和砖木混合结构民居等形式。 3 1 窑洞民居 中国的居住民俗传承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礼记礼运载:“昔 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营窟”就是一种地穴式房屋。 墨子辞过中有:“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来发展 为横穴居室,即窑洞。接着又有竖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后 才创造了地面建筑。 利用山崖、黄土断层、干涸的旧河道 等地面较大高差处的崖壁,向纵深掏挖的 窑洞,称为靠山窑或靠崖窑。窑洞的宽度 一般为3 4 米,室内高度3 4 米。洞的 纵深视需要与可能而定。顶上土层的厚度 不少于3 米,窑洞与窑洞之间的间距应有 3 米。窑洞可以单独一问,也可以有“套 窑”,即两窑之间有门洞相通。还可以在 洞壁上挖小龛,叫做“子母窑”。在崖壁 很高的地方,可以在窑顶之上隔开一定高 度,再挖窑,叫做“窑上窑”,相当于楼 房。 窑洞的内壁可以就是天然的黄土,也 可以加以粉刷。地面可以就是黄土地,也 可以加以铺装。洞口可以用土坯或砖做券 口,也可以从简。只是门窗用少许木材, 可以很俭朴,也可以做出花样棂格以取得 美观。许多人家在窑洞前平地上建一两间 普通房屋或锢窑,加建围墙,组成院落。 图3 - 1 山西窑洞分布图 也有的住宅是底层为窑洞,上层为木构架房屋,外观做成楼房式样,只是下层 的内窗显出拱券形状。有的加上外廊,做得很华丽。1 1 图3 - 2 山西窑洞 3 1 1 窑洞分类 山西省内大部分地区覆盖黄土,黄土厚度从3 0 1 0 0 米,土质深厚肥沃, 但比较疏松,易于壁立,不易塌陷,容易挖掘。这使黄土窑洞有了产生、发展 的必要条件。窑洞主要分布在山西西半部和南部黄土覆盖较厚的地区以及盆地 的边坡地带( 图3 一l 、图3 2 ) 。 窑洞是黄土高原天然土壤的特有的建筑形式,它依山靠崖,潜居沟壑、凿 土挖洞、取于自然,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体现形式。山西的的窑洞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单、造价低廉,有利于再生 和资源循环利用,符合生态建筑的原则。窑洞建造在土层中或者用土遮盖,可 以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从而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具有保温、 隔热、蓄能、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的节能建筑。 晋中东部和晋东南地区还采用石券窑,晋中南部还有土坯窑这些地区有 的还用砖来代替石材、土坯来砌筑窑洞。 3 1 1 1 土体窑洞 ( 1 ) 靠崖窑( 图3 3 ) 靠崖窑也称山窑洞。是在垂直黄土崖壁内开凿横洞,大部分利用冲沟、断 崖直接挖掘,也有人工挖掘掏窑。 常常是数洞相连,成排并列,或台 阶层次,上下相差。其中最简单的 是在窑洞口加一道门即成。较讲究 的,则在洞内衬砌砖券或石券,或 在洞外砌砖或砌石为护墙。也有在 土窑外接上一段石窑或砖窑,称为 咬口窑。规模较大的则在崖外建房, 组成院落,称为靠崖院。 窑洞的宽度一般为3 4 米,室 内高度3 4 米。洞的纵深视需要与 可能而定。顶上土层的厚度不少于3 米, 图3 - 3 师家沟靠崖窑洞 窑洞与窑洞之间的间距应有3 米。7 1 ( 2 ) 地窨窑 黄土高原上,有些地方缺少自然垂直地形开凿靠崖窑。于是在无崖可靠的 平地,也可按所需院落的尺寸及形状,垂直向下挖出下沉式的庭院,造成人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