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_第1页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_第2页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_第3页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_第4页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观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情备忘录第四集:苍茫大地(解说词) 这里是北京的地坛,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此后 381 年间 每逢夏至,明清两代 15 位 皇帝,都要亲临此地,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尽管贵为天子,也必须下跪 70 多次、叩头 200 多下,历时两个小时之久。他们祭拜的就是地神。 现在的地坛 已经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隆重的仪式 也遗洒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但 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一刻也不曾中断过。 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国人的汗水和热血,有期盼和未来。瞭望这片土地 常让人想起这样 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60 万平方公里,是我们 13 亿中国人的疆土。俯瞰这 960 万平方公里,会发现一副美 丽的画卷,这里有 高山、平原、沙漠、沼泽。无论富饶 还是贫瘠,枝繁叶茂 抑或寸草不 生,都是我们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苍茫大地 老齐从事土地测绘工作已有 20 年,为了核实土地使用的变化情况,每隔几天,他和同 事们都要进行一次实地勘察。而在 8 年前,他外出勘察的周期 只需要一个季度一次,更早 的时候,只需要一年一次。 齐文章:土地利用的变化 每月每天 甚至时时刻刻 都在发生变化,监测工作的测量越 来越频繁。 这种越来越频繁的监测工作,是我国采取“天上查,地下管” 等监管举措的一个部分。 对耕地进行严格的保护,直接与我国目前的国情相关。 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这些卫星遥感图,时刻记录着中国每一块土地的变化。 2009 年 11 月 5 日,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在增加,就在这一天,苏南、京津塘、珠三 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在破土动工,中国又有 8200 多亩农用地转为了建设用地。 代表耕地的绿色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在跨入 2009 年的那一刻,全国耕 地面积为 18.25 亿亩。绿色的可耕地面积 和 10 年前相比,减少了 1 亿亩。相当于每年减 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这片承载着华夏 5000 年农耕文明的土地,正在发生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 千年未 有的急速变革。 “26.12 亿” 这里是北京市国土局的拍卖大厅,现在正在举行的是广渠路 15 号地的竞拍。在不到 2 分钟的时间里,广渠路 15 号地从最初的 26 亿 1 千 2 百万的起拍价,被参加竞拍的地产大 亨们叫到了 30 个亿,拍卖师不得不把竞价阶梯 由 2 千万元降到了 1 千万元。 “40 亿 6 千万,3 号 第 3 次!” 1 个小时,28 万平方米,40 亿 6 千万人民币,就这样,一块土地的身份从此改变。在 中国,仅今年一到九月,60 个城市成交土地就有 4800 多宗,成交面积达到 23083 万平方 米。 从 1987 年 12 月 1 日,一位叫做刘佳胜的拍卖师,在深圳敲下了中国土地拍卖的第一 锤,迈出了土地走上市场化的历史性一步,20 多年过去了,在举槌落槌之间,土地身上的 价签在以百倍千倍的速度飙升,刷新。土地,超过石油、钢铁、煤炭,成为了建国以来升 值最快的一种资源。 攀升的地价背后,是强劲的需求。研究显示,在经历一段城市快速扩容期之后,中国 将迎来三大高峰,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未来的 20 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 会净增约 3 亿人,平均每年有 1000 万到 1300 万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人口、城镇化 和 工业化高峰的同时到来,必然会带来土地的非农化高峰。这直接对有限的耕地形成了强大 的压力。 曾经的地大 是真实的,如今的地不再大 也是真实的。当人们迈步走出千年的农耕时 代,这种土地紧缺感的出现,正是源自于生活方式和需求的改变。 姚景源: 过去我们长时间都认为中国的土地似乎是无限供给这样一个状态,我们土地的供给不 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回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看,我们 30 年 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地推 进,我们面对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问题。现在我们走到中国的每一个城市,甚至你 到一个县里,你都会听到他们在讲,我们这里需要是土地的指标,我们这里用地不足。 要是把我们现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我们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话,甚至可能要超过 我们整个的国土面积。 当人们清点家底,把目光投向那些耕地,就会发现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 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国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 2/3,只有 1/8 可以用作耕地。 我们的国土面积 比印度多 600 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 却比印度少 7 亿多亩;我 们的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比美国少 10 亿多亩。 就在中国的城市 不断上演着抢地大战的时候,农村也在上演着一场争夺战。农民,为 了拓宽那一亩三分地,为了那土地上的产出,在和自然争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就出自黄河的这个流域,每年春季是黄河的汛期, 老张家的土地有三分之一都要浸泡在水里,他说 自己是一个在水里找地种的庄稼人。 北赵村里人均两亩耕地,能填饱肚子,却难以增加收入,这些年,为了能多种多收, 老张经常这样撑着小船,在黄河边的滩涂上、在被河水漫过来形成的孤岛上,一亩一分地 整理荒地、筑上河堤;为了能深入淤泥里去种粮,他把积蓄和贷款 全部用来买农业机械。 10 多年来,他开发荒地 1000 多亩。然而,最让他揪心的 是黄河发大水,这些土地常常又 被河水索要了回去。 山西临猗县北赵村村民 张天才: 这些原来都是苞米地 全都冲到河里了 起码 100 多亩冲到河里去了,原来滩那边大弯 子。 (50 亩玉米地全淹了,水上漂的全是庄稼) 黄河水在山西临猗和陕西合阳县交界处流淌,漫到哪边,哪边的农民就失去了田地。 于是黄河东岸是丰收,西岸 就是耕地被淹没。老张们就在这样的希望和失望中,种了又淹、 淹了又种。 就当黄河滩边的种粮人 在与河水争取土地的时候,贵州、湘西的农民们则是在石头缝 中索要土地。 在重庆、湖南交界的地带,武陵山脉横贯其中,这里村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5 亩。 沿途我们不时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村民把平地上的泥土 背上陡峭的石头山,把石头 窝窝填上土,再种上果树和庄稼。 全部是石窝窝 这边一个山,都是挑土,填起来的 地上填草 全部是石窝窝 就是这样 肩挑背扛,喊着号子,里耶镇的村民们 一代又一代 不断地改造满山的石头, 在 20 多座石头山上种起了果树、庄稼。 如果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又有谁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分量?然而,即便是奋力与 天抗争,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区和 青藏区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回首四顾,我们几乎难以找到后备的存量。 当把目光投向它身上承载的人口时,土地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 有 1.38 亩,其中有 9 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 1 亩,3 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 0.5 亩。 有 666 个县人均耕地低于 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 0.8 亩的警戒线。在全世界 26 个人口超 过 5000 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 倒数第三位。 常言道,土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都依赖于大地的丰收,然而直面脚 下这片如此稀少的土地,人们不能不忧虑 这片土地 究竟能承载多少炎黄子孙。 有科学家计算出我国的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 是 15 亿到 16 亿 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 500 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 和历史增长趋 势预测,如果土壤、种子、水利 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届时我国耕地将出现 2 亿亩赤 字。这一历史时刻 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幻想,而是近在 15 年后的 2025 年。 一方面是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另一方面是耕地还在急速减少。从这张近 30 年来 人口和耕地的变化图上,不难发现我们的耕地面临的形势。 年份 年末全国总人口(万人) 人均耕地面积(亩) 1996 122389.0 1.60 1997 123626.0 1.59 1998 124761.0 1.57 1999 125786.0 1.56 2000 126743.0 1.54 2001 127627.0 1.53 2002 128453.0 1.52 2003 129227.0 1.51 2004 129988.0 1.50 2005 130756.0 1.50 2006 131448.0 1.49 2007 132129.0 1.39 2008 132802.0 1.38 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项目负责人郧文聚展示了历时 10 年研究,取得的最新成 果 一张中国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最强劲的工业化发展区域 与最需要保护的优质耕地分布区 是 重合的,形成面对面的冲突。在这 52 个优质耕地连片区,分布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90% 的可灌溉地;同时全国 5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80%座落在上面。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则全部座落其中。 采访郧文聚:城市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要用地,它用地,直接面对 的就是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这样的形势确实是很严峻的。一定要管好,又要慎用。 从吹响工业化号角的那一声起,也许就注定了我国耕地的减少 是不可逆转的,工业发 展、城市建设必然要一定的土地做保障,我们既不能不顾经济建设的合理要求,也不能只 考虑城市化的发展,而忽视保护耕地。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我们正在把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放在重要日程。 为了确保我国在发展中的土地安全,早在 1986 年,我国就颁布了土地管理法 ,并 在修订版中,把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同样在 1986 年,耕地锐减的惊人数字,促使政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即刻设立了一个与土地使用部门 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 国家土地管理局。1998 年,这个部门合并升级为能够行使更大 职能的部级单位。而后,中国的这个部门就一直在保障发展 和保护耕地之间,不断的平衡 着。 周玉川,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20 年来研究土地发展变化,曾亲历了 18 亿亩耕地 红线的出台。 1996 年我们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的时候 用了 17 个城市的卫星照片 分 3 个时段 看这 17 个城市占地的情况 中央领导同志一看 都认为我们国家耕地保护的形势是非常严峻 的,这样发展下去那是不得了的,这样呢,提出保护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这是根据我们国 家的人口和将来粮食生产的情况,确定的一个目标。 粮食与土地有着直接的关联,研究表明,人均粮食 370 公斤 是一个生命得保障线,达 到这个水平,就能基本满足食品消费的需要。中国目前粮食平均亩产 320 公斤左右,按此 推算,人均所需耕地至少为 1.15 亩;由此 要确保目前 及人口高峰期的粮食安全,18 亿亩 耕地是底线。 饥饿至今还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这些上个世纪的粮票,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们已经走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 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令世界瞩目。 13 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自足,这给世界粮食市场的安全 增加了最大的砝码。然 而,2008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 席卷全球众多国家。菲律宾的平民抢购平价大米, 苏丹的孩子 吃水煮过的树叶充饥;法国、乌克兰、俄罗斯等粮食大国,粮仓已经空置。欧 洲的粮仓库存 一度只有 50 万吨。 粮荒在一些国家演变成动乱和骚乱。2008 年月,喀麦隆有 24 名民众 在粮食暴动中 死亡;5 月,在索马里有 2 人死亡。因为粮食危机,海地的政局陷入困境,总理黯然下台。 中国有句老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荒发生之后,越南、印度、埃及等粮食出口 大国,相继宣布限制出口。 一时间,让那些发出中国粮食可以依赖进口、不必坚守耕地红 线等等论断的人们沉默了。 这张照片是摄影师韦洪兴 1985 拍摄的深圳田面村,这是 2000 年他在同一地方拍摄的 画面,这一张是 2008 年拍摄的田面村。 整个深圳建设速度太快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一下子高楼大厦哗哗地起来了,现在我 每年都要去拍一次。 中国土地的变化 已经成为许多摄影师镜头中 最不可思议的画面。当外国摄影师用几 十年的时间 来记录一个地貌变化时,中国的摄影师只需要通过 20 年、10 年,5 年,甚至 更短的时间 就可以记录一片土地的变化。 我国正在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这个进程中, 城市 在迅速的长高 长胖。建国以来,成都中心城区 向外扩展了 22 倍,咸阳市的城区拓 宽了整整 48 倍,贵阳的城市面积 则扩大了 74.5 倍。城市的扩展带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 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田野乡村的消失。 “苏湖熟,天下足” ,这句从北宋流传至今的谚语,渐渐成为了一个传说。长江中下游 地区这些曾经的鱼米之乡,昔日粮船穿梭、向全国输送粮食的胜景,早已被运输工业品的 船只 所替代。位列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无锡市,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 粮食自给率已经不足 31%。 无锡粮食协会副会长: 过去是产粮的地区 现在是个消费的城市 人口大量增加从向外卖出粮食,变为买入粮 食,靠自己不行。 广东省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也是目前全国耕地减少最多的地方。他们在仅占 全国 1.8%的土地上,为国家贡献了 11%的 GDP 和 12%的财政收入;来自全国的打工者涌 入广东,大量的厂房拔地而起。 这里曾是珠三角一带肥沃的冲击平原,昔日稻香鱼肥的美景,如今只能在一些公路旁 看到些零星的影子,大部分地方 经过持续多年的工业开发,早已变成钢筋水泥。 在这张图上,佛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个区域,11 年来,几乎被代表建设用地的红色 完全吞噬。 采访:李溟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科科长 一方面要保障发展,一方面要保护耕地,18 亿亩耕地红线,现在各方用地需求依然是 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国土部门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守住耕地红线,从 2000 年到 2008 年,广东省把几乎所有能开发的山地和滩涂 都 拿了出来,并把能搬迁的旧企业、旧厂房全部重新恢复成耕地。八年里广东总共开辟了 100 万亩耕地。 而广东现象只是目前中国土地现状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 所在 145 个城市所做的调查,中国大中型城市中 70%的新建筑 是在原可耕地上建成的, 在西部一些地区,这一比例则高达 80.9%。在最近的 11 年间,中国由于城市化 共丧失了 6.4%的可耕地。 世界各国城市建设中 侵占耕地的现象十分普遍。据 2008 年在维也纳出席“欧洲土地 会议”的专家介绍,目前在奥地利,平均每天至少会有 12 公顷耕地 因为道路、住宅或其 他设施建设被占用;在德国,每天被占用的耕地 有时甚至达到 110 公顷。 发展 侵占耕地,这是一个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的难题,但是这一现象 在中国却似乎显得更加严 峻。 就在我国建设用地的需求仍然旺盛,耕地每天都在减少的时候,在一些地方我们还能 看到土地利用的奢华场面。 1984 年,我国大陆第一座高尔夫球场 在广东省中山建成。此后兴建之风愈演愈烈。 尽管,从 2006 年开始,国家就已经严令限制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但在过去的 5 年里,国内 高尔夫球场仍由 100 多个增加到 500 多个。按照一座高尔夫球场平均占地 1000 亩左右计算, 目前占用的土地 就已经达到 5 万多亩。 众多大型跑马场的出现似乎表明赛马已经成为中国人新的运动宠儿,然而,跑马场真 的成了中国人 新的娱乐休闲场所吗?在一些诺大的跑马场上 看不到策马扬鞭的场面,也 听不到马的嘶鸣声。据土地监管部门介绍,它们真正的用意是 跑马圈地。 今年 9 月,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公开查处 8 宗涉案土地,面积达 470 多亩,其中一个跑 马场非法占用农场面积就有 70 多亩。 土地的粗放利用还不止于此。2008 年国土资源部仅在东部一个省份督察核实,就发现 53 宗 5823 亩土地存在闲置问题。已经开发的土地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人 均城镇建设用地 已经达 130 多平方米,超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 82.2 平方米,和发展中国 家人均 83.3 平方米的水平。 姚景源: 我们不少地区都在盲目地搞开发区,甚至有的乡镇也搞开发区,但是当你到了开发区 之后,它没有什么项目,那么它就是把土地圈下来。所以我们大量的良田我们的土地 就被 以开发区的名义浪费掉了,还有一种状况,有一些企业他们搞所谓的花园式工厂,你到一 些企业去看,它占了很大很大面积的土地,但是它真正的生产作业车间却在其中只是很少 的地就可以建起来了 剩下的都是搞所谓的花园。你走遍全世界包括世界上知名的大企业, 我没有看见一家企业是标榜它是花园式工厂,它有那么大的占地面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 那么多的花园式工厂呢,就是因为我们把土地资源以低价甚至无偿的方式,交给了这些企 业。花园式工厂背后掩盖的就是对土地资源最大的浪费。经济发展是要占用土地,而另一 方面我们 13 亿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都源于这片土地,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 矛盾最重要就是我们要 第一实施要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第二我们还是要研究我们如何提 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当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应对耕地数量减少的时候,耕地质量的下降也引起了重视。这被 称为是一种“隐性的土地流失” 。 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废渣、废气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而 最终承受这一切的,是负载万物的土地。 2006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受污染耕地约有 1.5 亿亩,造成经 济损失超过 200 亿元。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已经启动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计 划投资 10 亿元、用 3 年时间 摸清全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在“苏南模式”的诞生地 无锡锡山一带,今天已经开始针对土壤污染、原生态消失等 负面效应采取对策。 通过深度翻耕、添加有机肥、以及关停污染工厂等办法,使 100 多亩 土壤恢复了生机。 这是一场争夺战,就在这些化学品 侵蚀着土地的时候,大自然也在加紧它的掠夺。 沙漠化的黄龙 正以惊人的速度 掠食着大西北,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 建立的国 都 统万城消失了,西汉中叶以后 穿越昆仑山和天山的交通要道 丝绸之路不见了。它们被 迅速扩展的大沙漠所吞噬。这些,并不完全是历史。土地退化、沙化的面积,仍在以每年 3000 多平方公里的速度 继续扩展,相当于每年丧失一个中等县面积 土地的生产力。 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治沙者的足迹。 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地处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风气沙扬,村里 65 土地都变为了荒山沙地。2005 年,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之后回到了这里,决 心再不能让乡亲们吃着风沙过日子,他多方筹资 180 多万元,在山上义务栽树达 3000 多亩, 如今这里已成为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在他过 64 岁生日的时候,还在鼓励亲人 们 都加入到这个守住土地的行动中。 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脱下军装、还要继续为家乡服务 当好农民、绿化家乡。 治沙精英们在沙漠中营造了一处处绿色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沙漠的扩展。然而,水土 流失也在抢夺土地,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 达到 356.9 万平方公里,按现在的速度,50 年 后东北黑土区 1400 万亩耕地的黑土层 将流失掉,35 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 番,将有近亿人 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往左点,过来点,再过来点,31 米 7。 ” 这是一场覆盖全国的大调研。这是从国土部门负责人、到最基层的农民,130 多万人 历经 10 多年的时间实地勘测,形成的数据库。这是要守住耕地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