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上自然.doc_第1页
沪教版二上自然.doc_第2页
沪教版二上自然.doc_第3页
沪教版二上自然.doc_第4页
沪教版二上自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 然二年级第一学期(牛津版新教材)备 课 本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一、 单元目标:1、 多数儿童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自己长大的过程;能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比较,初步认识到人有相同的生长过程,人都需要进食来确保生长和保持生命活力;能了解婴儿、幼儿和儿童在饮食、活动和学习等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能感受到成人对他们成长的关怀。2、 某些儿童不会有这么多进步,但他们能感受到自己在渐渐长大。3、 某些儿童会有更大的进步,他们发现人和植物、动物尽管看上去完全不同,但都是生命体,它们跟没有生命的物体是不一样的;他们能认识人类“胎生、哺乳”的特征是与其它不如动物相同的,并能体会到成人的关怀,进而懂得自己也应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二、 教学要点:1、 交流自己从出生到上学这一时期中的变化与需求。2、 通过交流和比较,了解婴儿、幼儿在饮食、活动和学习等方面的一些共同特征。3、 交流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种种关怀。三、 教学重点:1、 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知道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2、 知道人在不同生长阶段中不同的基本特点。四、 教学难点:1、 学会观察、比较,在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长过程。2、 在探究人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成人对自己的关怀并激励学生去关心爱护他人。五、 教学准备:“全家福”照片。孕妇照片。双胞胎、三胞胎投影。六、 教学时间:5课时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我曾经是宝宝课时目标:1、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的照片,明白从婴儿到儿童有着显著的变化。2、 通过观察、交流,学生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不同身份及不同特征。3、 通过比较,发现自己跟家中哪一个人长得最像。4、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热爱自己家人的情怀。教学要点: 交流自己从婴儿到上学这一时期中的变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发现随着自己的长大,各方面都发现了变化。难点:寻找自己与家中的谁长得很像。教学准备:“全家福”照片一张;不同时期的照片各一张。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新课。1、 出示两张“全家福”照片(一张小孩还小,一张小孩已长大):2、 提问:这两张照片上的人是否一家人?说说你的理由。 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3、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两张照片拍的是同一家人,只不过一张照片中的小孩是一个小宝宝,而另一张照片中的小孩已长大。4、 师揭示课题:是呀,小孩是会慢慢长大的,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讨论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ceng jing5、 板书:我在长大我曾 经 是小宝宝二、 探究活动。(一)、交流小宝宝的照片1、 展示小时侯我照片2、 介绍照片中的我3、 比一比照片中的我与现在的我有什么不同?(二)、了解从出生到上学这一时期中的变化。1、 收集一些自己从出生到长大的照片。2、 相互观察并讨论:从婴儿到儿童这一阶段有些什么显著的变化?(可以从长相、声音、身高、吃的饭量、鞋子的大小、自理能力等方面去讨论)3、 组织学生交流:如:1)、这一阶段除长相有变化外,还长高了,长大了,会走了。2)、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自己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吃的饭越来越多;穿的衣服、鞋子越来越大。4、 按照照片从小到大,每人说说自己的变化及需求。5、 你觉得随着你越来越长大,你还会有哪些新的需要和要求?6、 师小结。(三)、交流“全家福”的照片。1、 展示“全家福”照片。2、 同桌相互交流全家福照片:1)、请同桌辨认出照片中我是哪一位吗?2)、介绍照片上的各位在家庭中分别是什么身份?3)、说说自己长得怎么样?(可以从眼睛、头发和皮肤的颜色)4)、爸爸妈妈又是长得怎样的?5)、你和谁长得最像?最像在什么地方?(三)、动手做。1、要求学生画出家中的成员。注意:每个人的眼睛、头发、皮肤各是什么颜色?每个人的脸型、眼睛、头发的大小及长短。2、交流作业,评价自己的作业。(可以自己评价,也可以相互评价)三、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在发生变化,每个人的需求也不一样,那么在我们还没有出生之前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来讨论,小朋友可以回家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板书:1、我在长大我曾经是小宝宝第二课时 胎儿的成长课时目标:1、通过收集、交流有关自己胎儿期的信息,知道胎儿的有关知识及胎儿的护理。2、通过游戏、体验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妈妈的怀自己时的辛苦,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教学要点: 了解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生长情况。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胎儿的生长过程,体验母亲怀孕的辛苦。难点:胎儿的出生和护理。教学准备:沙包、带子、图片;不同月份的胎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师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曾经是一个小宝宝。那么关于这小宝宝你们想了解什么呢?2、 学生提问,教师汇总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如:小宝宝开始待在什么地方?他是怎样生活的?3、 师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4、板书:我在长大二、探究活动。(一)、胎儿的成长。1、 观察图片。2、 讨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3、 交流。4、 师述:宝宝待在妈妈肚子里的一个器官中,这个器官叫子宫,而待在妈妈子宫里的小宝宝我们称他为胎儿。5、 板书:子宫 胎儿(二)、胎儿的生活。1、 请一个学生做一个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姿势,其他学生想想:什么姿势对妈妈、胎儿都很好?2、 出示不同月份的胎儿图,按胎儿的成长过程排队。3、 指导学生看图,说说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生长情况。4、 学生交流。5、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师介绍胎儿每月的生长情况。6、 讨论:胎儿是靠什么长大的?1)、观察图片:胎儿是怎样获取营养的?2)、讨论得出:胎儿在母亲体内时,通过脐带获取营养。3)、那么这根脐带现在在我们身上有什么痕迹吗?(看看自己的肚脐眼)(三)、体验妈妈的辛苦。1、 讨论:你出生时有多重? 那时妈妈的肚子有多重? 你能想象当时妈妈是怎样的吗?2、 组织学生交流。3、 你想体会一下妈妈当时的感觉吗?1)、怎样体会那时妈妈的感觉?(用什么方法?)2)、组织学生体会。(用绑沙袋的方法)3)讨论:有什么感觉?4、 通过体验、讨论、交流感受到妈妈的艰辛。四、总结课文。师述:那么婴儿出生后靠什么获取营养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每个小朋友回家可以问问父母,相家长了解一下你婴儿时的一些生活情况。板书设计:我在长大胎儿 母亲的子宫通过脐带获取营养第三课时 婴儿的成长课时目标:1、通过收集、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一些情况,了解婴儿时期的饮食、活动等方面的特征。2、通过交流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体会到父母的辛苦。3、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小培养儿童要有接受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教学要点: 了解婴儿在饮食、活动等方面的一些特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婴儿在饮食、活动等方面的一些特征。难点:了解婴儿在活动等方面的一些特征。教学准备:婴儿时期的若干照片。学生有关自己婴儿时期的若干调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提问:当宝宝在妈妈体内时我们叫什么?(胎儿)胎儿在妈妈的哪个器官中?(子宫)胎儿是通过什么来获取营养的?(脐带)2、 讨论:你知道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要待了多久?(约910个月)3、 师介绍:从妈妈子宫里出生十的宝宝叫婴儿。那么婴儿又是通过什么来获取营养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婴儿的生长及护理。4、 板书课题:我在长大婴儿二、探究活动(一)、婴儿的出生1、 说说自己的出生日期,出生时体重、体长,出示自己出身证上的脚印或掌印。2、 比一比,大家出生时的情况有什么不同?3、 师述:是呀,每个人都要从胎儿到婴儿的生长过程,但是生长的情况并不一样。有些过早出生的婴儿因为较弱,要安置在保育箱里加以特别护理,保育箱的环境与妈妈子宫的环境差不多板书:婴儿 弱 保育箱4、 介绍双胞胎、三胞胎。1)、你出生时妈妈生了几个?2)、师述:一次只生一个叫单胞胎,多数妈妈一次只生一个,但有时会一次生两个,叫双胞胎;有的甚至三胞胎、四胞胎。3)、绍有关多胞胎的情况。(二)、刚出生时的婴儿特征1、 上节课老师请小朋友向父母了解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2、 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出生?刚出生时长得什么模样?完成活动部分:我的出生日期是 我出生时的脚掌长3、 能说说刚出生时的其他情况吗?是不是经常哭闹?一天要吃多少次?吃什么?一天睡多少时间?(新生婴儿每天需要长达1820小时的睡眠时间)/什么时候会爬、会坐、会呀呀学语?什么时候长出牙?4、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婴儿在饮食、活动方面都有所不同)(三)、着重了解婴儿的饮食1、 讨论:你在婴儿时期吃什么食物?一天吃多少次?2、 交流:有的吃母亲乳汁,乳汁来自妈妈的乳房。有的吃奶瓶里的牛奶、奶粉。稍微长大些,婴儿还吃其他食物,你知道婴儿还吃什么食物?(稀粥、营养米粉之类的食物)一天吃七八次;五六次。3、 讨论:婴儿时期的饮食有什么特点?4、 交流:吃的食物是流质或半流质,大一点吃较软的食物,每天吃的次数多,而且要别人喂。5、 思考:为什么婴儿的饮食有这样的特点?6、 讨论得出:(板书)没有牙齿 不会自己取食(四)、着重了解婴儿的活动1、 讨论:婴儿时期会做什么事呢?不会做什么?2、 得出:常常要吃奶、常常哭闹、睡很多时间;不会穿衣、不会走路、不会说话。3、 你们发现吗?婴儿时期什么事都不会做,因此要靠别人照顾,你小时侯是谁照顾的?他是怎样照顾的?4、 游戏照顾婴儿你准备怎样照顾?游戏:照顾婴儿讨论:从刚才的游戏中你有什么体会?5、 师:原来我们小时侯都是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的,你觉得父母照顾你辛苦吗?你有什么感想?6、 讨论婴儿是如何学本领的?四、 总结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我在长大婴儿没有牙齿 不会自己取食不会说话 不会走路 需要别人照顾不会穿衣常常要吃奶 常常要哭闹第四课时 幼儿的成长课时目标:1、通过调查、比较、交流,发现幼儿时期的饮食、活动等方面的特征。2、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3、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小培养儿童要有接受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教学要点: 了解幼儿在饮食、活动等方面的一些特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幼儿在饮食、活动等方面的一些特征。难点:了解幼儿在活动等方面的一些特征。教学准备:婴儿、幼儿时期的若干照片。学生有关自己幼儿时期的若干调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婴儿时期的孩子是怎样的?2、 师:随着婴儿的逐渐长大,到了1周岁后,孩子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小孩,我们称他为幼儿。那么幼儿时期的孩子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幼儿。3、 板书:我在长大幼儿二、探究活动(一)、了解幼儿时期的生长情况7、 提问:当你在2、3周岁时,你大约有多重?身高有多长?脚穿多少号码的鞋?上节课老师要求小朋友回家问父母的?现在大家把调查的材料交流一下。8、 生交流。9、 在刚才的交流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身体在长大)10、 展示婴、幼儿两个时期的照片,比一比,你在这两个时期长相有什么不同?11、 归纳:孩子在幼儿时期生长很快。到一周岁时体重已是出生时的三倍。身高也长高了很多。(二)、了解幼儿在其他方面的变化1、 在幼儿时期你会做什么事呢?2、 交流3、 你是几岁上幼儿园的,在幼儿园里你又学会了什么?4、 交流5、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6、 讨论得出:幼儿时期活动能力增长很快,不但能学会走路和攀登,能学会控制双手,自己进食和抓着铅笔乱涂或画画。幼儿时期还能听、看、摸、尝和闻,能辨别声音和说话。(三)、活动部分完成活动部分:爸爸、妈妈告诉我三、总结幼儿时期,孩子成长迅速,学会了很多本领,下节课我们将要研究儿童时期的特点,回去找找儿童时期的孩子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向父母调查。板书设计:我在长大幼儿迅速长大活动能力增长快第五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讨论,使儿童了解儿童时期身体长得很快。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儿童时期进步很快。3、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小培养儿童要有接受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教学要点: 了解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一些特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儿童时期的生长和学习情况。难点:了解儿童时期学习进步很快。教学准备:儿童时期的若干照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幼儿时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照顾和关怀下进步很快,那么进入小学后又是怎样的那呢?今天我们就 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我在长大儿童二、探究活动(一)、了解儿童时期的生长情况1、 提问:1)、你现在大约有多中?身高有多长?脚穿多少号码的鞋? 2)、与幼儿相比,你的身体有什么变化?2、 讨论交流得出:身体又长高了,体重增大了,脚也大了。(二)、了解儿童时期学习情况1、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是几岁上小学的?2)在学校里,你已经学会了哪些本领?能否表演给大家看?你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中你有没有碰到困难?是怎么解决的?3)、在学校谁是你的好朋友?你们是怎么变成好朋友的?4)、学校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最开心?什么是不开心?能否介绍一下?2、 讨论交流。(三)、了解自己1、组织讨论:1)、你觉得你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对于缺点应该怎样?2)、你觉得小学生跟幼儿相比,哪些方面有进步了?3)、家里的情况你了解吗?(如父母的姓名、年龄、职业、爱好等)4)、你家住在何处?(要具体)家里电话知道吗?5)、当你遇到危险时,你只有一个人时,该怎么办?2、讨论交流。三、总结。板书设计:我在长大儿童进步很快第二单元 动植物的栖息地一、单元目标:1、 大部分儿童能对自身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动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测量和记录,并能在同伴间描述和交流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的显著特征,以及它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的。2、 某些儿童不会有这么多进步,但是他们能辨认出一些动植物并能说出它们是生活在哪里的。3、 某些儿童会有更大的进步,他们会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将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因此人类应该保护这些动植物的栖息地。二、教学要点:1、 寻找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不同的动植物。2、 描绘不同动植物的显著特征。3、 交流对“动植物的生活必须有适宜的环境”的认识。4、 交流对“为什么要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以及怎样保护”的认识三、教学重点:1、能对自身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动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测量和记录,并能在同伴间描述和交流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的显著特征,以及它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的。2、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和记录,发现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3、通过讨论、比较、交流,知道不同动植物的显著特征,了解动物要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四、教学难点:1、学会观察、比较,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动植物的显著特征。2、在收集各地的动植物中,发现几乎地球的任何地方都生存着动物和植物。五、教学准备:1、生活在圆木和石块底下的小动物的投影片或录像带。2、生活在地面下、树上、城市里、特殊地方的小动物的投影片或录像带。3、用于寻找和捕捉小昆虫的器具,如:铲子、昆虫瓶、镊子、放大镜等。六、教学时间:5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无处不在的动植物教学目标:1、 通过收集、交流、讨论有关动植物的栖息地,知道几乎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生存着动物和植物。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2、 在教学活动中,能对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3、 能对这些动植物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显著特点进行简单的描述,并有“动植物有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特点”的印象。教学要点1、 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到处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2、 能简单地描述动植物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几乎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生存着动物和植物。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难点:能对这些动植物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显著特点进行简单的描述。教学器材关于动物知识的书籍、录像、投影片等。(附:课前调查表)动植物的名称生活的地点气侯的特点周围的植物周围的动物你的新发现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1、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动物吗?2、 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植物吗?3、 你知道的有哪些?它们长得怎么样?4、 小结:世界上有许多小动植物。5、 我们认识的动植物还真不少,可是你们知道它们的生活情况吗?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6、 出示课题:动植物的栖息地二、 探究地球的任何地方都生存着动物和植物。出示:企鹅1、 你认识这种动物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2、 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地方?3、 这么冷的地方,企鹅怎么能生活在那个地方呢?4、 你还对企鹅了解哪些知识呢?5、 南极有植物生存吗?有哪些植物?它是怎样的?6、 南极还生活着哪些动植物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吗?7、 简单介绍南极的生物圈。出示:仙人掌1、 这是什么植物?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2、 沙漠有什么特点?3、 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这个地方呢?4、 沙漠中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吗?5、 简单介绍沙漠的生物圈。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信息1、 课前我们收集了有关动植物生活环境的信息,现在交流一下。2、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讨论1、 从刚才的交流讨论中,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2、 得出:动植物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三、 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1、思考:1)、南极的动植物和沙漠中的动植物可以互换家园吗?为什么?2、小组讨论:你们收集的有关动植物的栖息地能否调换?3、 交流。4、 思考:从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5、 得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动植物都有自己合适的住所。四、总结。第二课时 木头和石块下的小动物教学目标:1、通过寻找、采集校园中的小动物,发现校园中的每个角落中都有小动物的存在。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小动物的不同特征,并能和同伴交流它们形态的显著特点。3、观察、比较小动物生存的环境,能简单地描述这些小动物生存环境的显著特点。4、通过研究校园中的小动物,初步认识到这些小动物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学要点:1、对探究小动物产生兴趣。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成果,从中领悟动物的多样性。3、 初步意识到动物的生活必须有适宜的环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关注校园中的小动物,了解他们喜欢生活的地方。难点:简单地描述这些小动物生存环境的显著特点,三、教学器材:1、多媒体课件。2、小动物的采集和观察器具:竹签、一次性手套、放大镜、水彩笔、玻璃水槽、观察表格等。3、采集到的小动物实物。四、 教学过程:一、寻找校园中的小动物。1、 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在自然界的每个地方都存在着动植物,动植物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在我们的校园中会存在哪些小动物呢?2、 预想:校园中的哪些地方会生存着一些小动物,确定自己小组要考察的地点。3、 教师提出寻找小动物时的注意点:1)、注意安全,不能攀爬树木。2)、学生考察地点相对集中,以便及时巡视指导。4、 学生去校园寻找小动物。二、介绍校园中小动物的栖息地1、 交流:1)、展示每个小组寻找到的小动物。2)、我们在哪里找到这些小动物的?落叶下的土壤中;碎陶片下的土壤中;枯树干下;石缝中;草丛中2、 揭题:动物生活的地方就是它们的栖息地。3、 观察校园小动物的栖息地:1)、你能说说采集地点是怎样的吗?落叶下的土壤中;碎陶片下的土壤中;枯树干下;2)、比较这三个栖息地的共同特点。3)、学生交流在这三个栖息地里采集到的小动物。4)、讨论:观察采集到的小动物,说说这些小动物有哪些特点适应这样的环境?5)、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同时,教师填写表格。动物名称栖息地栖息地特点小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4、 学生分组观察小动物并填写表格,整理采集到的小动物的信息。5、 交流:按小组顺序汇总观察成果、交流并自行归纳。6、 师:通过观察获得信息;获得的信息必须加以整理。三、总结1、 你认为这些小动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2、 介绍:蚯蚓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3、 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小动物?4、 将小动物放回它们的栖息地。第3课时 洞穴中的小动物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收集有关生活在洞穴中的小动物,知道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生活在洞穴中。2、 观察、比较洞穴中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并能和同伴交流它们形态的显著特点。3、观察各种小动物的洞穴,能简单地描述这些小植物生存环境的显著特点,教学要点:1、对探究植物产生兴趣。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成果,从中领悟小植物存在的价值。3、初步意识到小植物的生活必须有适宜的环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生活在洞穴中的小动物。难点:简单描述生活在洞穴中的小动物的特点。准备教学:动物的观察器具:放大镜、水彩笔、观察表格等。教学过程:一、认识生活在洞穴中的小动物。1、 出示生活在洞穴中的小动物图片:你认识这些小动物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吗?2、 学生介绍这些小动物。3、 提问:这些小动物生活的哪里?它们的栖息地一样吗?它们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生活在洞穴中呢?5、 讨论交流。6、 启发:生活在洞穴中的动物还真多,那么它们生活在地下对它们有什么好处?7、 讨论交流。二、了解洞穴中的动物的生活情况。(一)了解蚯蚓的生活情况1、 观察蚯蚓的形态。2、 讨论蚯蚓吃什么?怎样运动?怎样进食?3、 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蚯蚓的情况?4、 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洞穴中?(阴暗潮湿的泥土里10-30厘米)5、 讨论:蚯蚓的生活习性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二)了解蚂蚁的生活情况1、 观察蚂蚁的形态。2、 讨论蚂蚁吃什么?怎样运动?怎样进食?3、 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蚂蚁的情况?4、 蚂蚁喜欢生活在怎样的洞穴中?(阴暗潮湿的泥土里10-30厘米)5、 讨论:蚂蚁的生活习性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三)了解其他洞穴中的小动物的生活情况1、 小组讨论:你认识的小动物在洞穴中是怎样生活的?2、 交流。三、总结1、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 交流。第四课时 生活在树上的动物教学目标:1、 通过收集、观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在树上的动物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2、 通过讨论交流,能认识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从小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良好意识。教学要点:1、 了解生活在树上的动物的特点。2、 能认识到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从小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良好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生活在树上的动物的生活习性。难点:描述生活在树上的动物的特点。教学准备:图片、标本。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地方的小动物,它们是怎样生活的?2、 出示绘有书树木的图画纸,问:这是什么?这是不是动物的栖息地?你见过生活在树上的动物吗?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树上?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在树上的动物。3、 出示课题:生活在树上的动物二、了解生活在树上的动物。1、 小组讨论:哪些动物生活在树上?并把它画出来,不会画的可以用文字表示。2、 交流:把画好的动物图贴在树木图上。鸟、松鼠、猫头鹰、啄木鸟等。3、 小结:原来在树木上生活着许多的动物。树木是有些动物的栖息地。三、了解生活在树上的动物的生活情况。1、观察松鼠:1)、松鼠生活在什么地方?如何造窝?它们的食物?2)、松鼠为什么适合生活在树上?生活在树上对它们有什么好处?2、观察啄木鸟:1)、啄木鸟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食物。2)、啄木鸟为什么适合捉虫?观察啄木鸟的喙。3)、把窝做在树洞里对啄木鸟有什么好处?3、讨论其它生活在树上的动物的生活情况。1)、小组讨论:你认识的动物是如何在树上生活的?2)、交流。4、 通过上述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5、 讨论得出:生活在树上的动物,它们的形态、运动方式都能适应树上生活。这些动物生活在树上的得到食物,也能逃避敌害,所以它们要生活在树上。四、总结第5五课时 生活在城市和其他特殊地方的动植物教学目标:1、 能对生活在城市里的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初步了解它们的形态和显著特点。2、 简单了解生活在某些特殊地方的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特点。3、 观察周围没有生活着动物和植物的地方,初步知道这些地方不生长动植物的原因。4、 初步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能认识到地球上已经有很多动植物灭绝了。教学要点:使儿童了解到适宜的环境对植物、动物的生存非常重要。教学器材:相关录像带、图片资料等。教学过程:一、了解身边动物1、 我们的住宅周围生活着一些什么植物和动物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吗?、2、 思考、观察、交流。3、 介绍你收集的生活在住宅周围的小动物的情况。4、 介绍、交流:鸽子、燕子5、 小结。二、了解身边动植物的栖息地1、 过渡:我们刚才说到的这些动植物物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2、 学生介绍动植物栖息地的特点。3、 思考:这样的环境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帮助?4、 讨论得出:1)有食物,2)、躲避敌害,3)、条件适宜。5、 从刚才的讨论中你们发现动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三、城市中的动植物。1、 讨论:城市的动植物为什么比农村少?2、 比较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城市的环境适合动植物生长吗?3、城市中一般动植物生活在哪里?4、讨论交流。5、出示繁华街道的图片,让学生找动植物?思考为什么没有动植物?6、 讨论城市中如果没有动植物,对我们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7、 交流。四、生活在特殊地方的动植物。1、观察图片:(苔藓、蕨类)这些动植物生活的环境有什么特点?2、你知道哪些特殊的环境中也生活着一些动植物?3、 小姐;有些动植物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五、 环保教育过渡:地球上有没有哪些地方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没有的?为什么是这样呢?这种情况有什么危害吗?我们的周围有没有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的?你觉得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介绍:环保知识。第三单元 加 热教学目标:1、 大多数儿童能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教学活动发现温度变化对物体性状的影响;知道人们用加热(冷却)的方法烹制食品,制造各种器具;能与他人交流自己在观察、实验和比较中的新发现。2、 某些儿童不会有这么多进步,但他们能参与教学活动,知道人们用加热或冷却的方法加工、制造物品。3、 某些儿童会有更大的进步,他们能意识到加热或冷却会改变物体的形状、性质等,这种变化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能用证据说明自己的想法,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要点:1、 交流通过观察、研究“热可以引起物体性状变化”的活动获得的认识。2、 认识人们用加热和冷却的方法制造各种物品,尝试自己制作水果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发现温度变化对物体性状的影响;知道人们用加热(冷却)的方法烹制食品。难点:能尝试自己制作水果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器材1、 鸡单两只:(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葡萄葡萄干。2、火柴、蜡烛。3、画加热工具的材料:水彩笔、纸。4、加热水的器材:水、烧杯、三角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电吹风、热水、水槽。5、水、淀粉、烧杯、搅拌棒、酒精灯、三角铁架台、石棉网。6、巧克力或蜡块、燃烧皿、酒精灯、搅拌棒。7、蜡烛、动物模具、冰水、玻璃器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加热工具和加热方法教学目标:1、 通过对生鸡蛋变为熟鸡蛋、葡萄变葡萄干的研究,发现热可以改变物体。2、 通过对生活中加热工具和加热方法的调查,能说出四种以上的加热工具和三种加热方法。3、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讨、归纳,知道加工不同物品可以选择不同的加热工具。4、 在探究水的加热方法过程中,能积极观察、思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通过对生鸡蛋变为熟鸡蛋、葡萄变葡萄干的研究,发现热可以改变物体。2、 通过对生活中加热工具和加热方法的调查,能说出四种以上的加热工具和三种加热方法。难点:1、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讨、归纳,知道加工不同物品可以选择不同的加热工具。2、 能积极观察、思考,初步了解加热的有关知识。教学准备:1、鸡单两只:(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葡萄葡萄干。2、火柴、蜡烛。3、画加热工具的材料:水彩笔、纸。4、加热水的器材:水、烧杯、三角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电吹风、热水、水槽。教学过程:1. 温度变化会改变物体。1、出示两个鸡蛋:(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1)、问:这两个鸡蛋相同吗?2)、打开鸡蛋:说说这两个鸡蛋有何不同?3)、讨论:我们知道熟鸡蛋是有生鸡蛋变化来的,是怎么变的呢?4)、讨论得出:烧2、出示葡萄葡萄干:这是怎么变化的?(晒)3、 提问:这些物体都发生了变化?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发生变化的?启发:1)、想想当我们晒在太阳下时有什么感觉?(暖)2)、把手放在蜡烛上又有什么感觉?(暖)3)、现在你们知道上面这些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温度升高)4、 归纳:烧物体、晒物体时,物体的温度会升高,我们这个过程称为加热。加热可以改变物体。二、了解生活中的加热方法和加热工具。1、 师:用烧、晒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化,烧、烤、晒就是加热的方法,其实加热的方法很多,除了烧、烤、晒,你还知道哪些加热的方法?2、 讨论交流。烧、晒、热水温、热风吹、手捂、烤、放在高温中3、 启发:在我们刚才交流的加热方法中,你们发现吗,有些加热方法需要加热工具,如烤物体需要烘烤箱,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加热工具,把你们认识的加热工具画出来,如不会画的可以写出它的名称。4、 学生画加热工具。5、 交流。三、加热不同的物体需要不同的加热工具。1、游戏:选择合适的加热方法和加热工具。加热被窝、加热水2、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3、讨论得出:加热不同的物体要选择不同的加热方法,需要不同的加热工具。四、加热水1、 老师这里有一杯水,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热?使用什么加热工具。2、 讨论交流。3、 小组选择不同的方法及工具进行加热水的实验。4、 交流实验结果。5、 讨论:在加热水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用方法都能使水的温度升高;加热水可以用不同反对方法;不同的方法加热水,水的温度升高的速度不一)五、总结。第二课时 加热可以改变物体、制造东西教学目标:1、 通过加热淀粉溶液,发现加热可以改变物体。2、 通过对巧克力或蜡块的加热、浇模,发现加热可以制造东西。3、 利用热对旧物品再加工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热会改变物体和制造东西。难点:加热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教学准备:1、水、淀粉、烧杯、搅拌棒、酒精灯、三角铁架台、石棉网。2、巧克力或蜡块、燃烧皿、酒精灯、搅拌棒。3、蜡烛、动物模具、冰水、玻璃器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加热,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加热的方法,有哪些呢?2. 这些方法加哪种效率最快?(烧)3. 同样用烧我们又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有哪些烧的加热工具?实验室中一般用什么工具来加热物体?(酒精灯)4.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酒精灯加热各种物体,看看加热物体时,物体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 热可以改变物体。(一)、加热淀粉溶液。1. 出示淀粉溶液。2. 预想:淀粉溶液加热后会怎样?3. 实验:加热淀粉溶液。4. 比较:没有加热和加热的淀粉溶液,说说有什么不同?5. 讨论:从这个实验结果怎样?(加热淀粉溶液后他发生了变化)6. 过度:加热淀粉溶液可以使它发生变化,那么加热其他的物体呢?(二)、加热各种物体1. 出示:冰块、巧克力、蜡烛、水、纸、木块等物体。2. 预想:这些物体加热后会变成什么?3. 实验: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以上的物体进行加热。4. 交流实验结果。5. 思考:从以上的实验中,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6. 得到:温度升高会改变物体的状态,如水的液态、固态、气态,热可以改变物体7.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热使物体发生变化这个原理?8. 交流:面团面包;面团馒头;冰水;米暴米花;湿衣服晒干;吹干湿头发9. 归纳:是呀,人们在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热可以改变物体这个原理。如:烧制食品,晒干物体等。(三)冷却加热过的物体。1. 观察刚才加热的蜡烛、巧克力现在又有什么变化?2. 学生观察发现有变硬了。3. 提问:这又是什么原因?4. 讨论得出:温度降低。5. 师:温度降低我们又叫冷却。6. 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事例吗?(温度降低也能使物体发生变化,水放在冰箱中降温,会结冰。)7. 那么我们刚才发现的温度升高会改变物体全面吗?应怎么说?8. 小结:温度变化改变物体)四、热可以制造东西。(一)、找规律。1. 比较:比较巧克力、蜡烛的变化,说说有什么共同点?2. 得出:这些物体冷却后都能变回原来的样子。3. 讨论:冰块能行吗?4. 从中你有什么发现?5. 物体的变化是可逆的。6. 提问:那么纸、木块呢?7. 启发:刚才的结论完整吗?应怎样归纳?8.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某些变化是可逆的(如水、冰),有些变化是不可逆。(二)、小制作;动物蜡烛。1. 出示:各式蜡烛激发学生的兴趣2. 演示:制作动物蜡烛的过程。3. 讨论:制作动物蜡烛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的?4. 得出: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某些变化是可逆的(如水、冰),5. 学生动手制作动物蜡烛,老师加强指导,注意学生安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加热、融化、冷却、凝固的过程。)6. 你们发现吗原来热可以制造东西。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制造的,你们知道哪些?7. 交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炼钢铁等)五、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加热了各种物体,通过加热物体你们发现了什么呢?板书设计:加热物体水淀粉 糊状纸 灰木 木炭巧克力 糊状( 融化)蜡烛 液体(融化)水 水蒸汽(蒸发)第四单元 水会流动教学目标:1、 大部分儿童能在游戏活动中交流关于:“水会流动”、“水的流动是有规律”、“水能可利用”的认识;能欣赏大自然中水环境的美;能体验到认识大自然的乐趣,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2、 某些儿童不会有这么多的进步,但是他们能知道水会流动。3、 某些儿童、会有更大的进步,能认识到水对人类的重要,能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能联系水会流动的规律,提出利用水能的新设想。教学要点:1、 发现静水的水有一个平坦的水面。2、 发现水会流动的特点,探究怎样把容器里的水倒出来。3、 开展如何使静止的水流动起来或设法阻止水流动的方法的讨论并开展试验。4、 发现水在河里流动的规律。教学时间:本单元教学大约需要3课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发现静水的水有一个平坦的水面。2、发现水会流动的特点,探究怎样把容器里的水倒出来。难点:1、开展如何使静止的水流动起来或设法阻止水流动的方法的讨论,并开展试验。2、发现水在河里流动的规律。教学准备:1、 显示平静水面的照片、图片、投影片、录象带。2、 显示流动的河水、瀑布以及长江的录象带或照片、图片。3、 显示水车、水力发电的图片。4、 大小相同的塑料杯、水槽、水壶、塑料瓶等。5、 小水轮实验的有关材料。第一课时 静水有一个平静的水面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发现静水有一个平坦的水面,且水面像镜子。2、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水是没有形状并会流动的。3、 根据自己探究的结果,来理解自然界里的水流动现象。教学重点:1、 通过观察发现静水有一个平坦的水面,且水面像镜子。2、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水是没有形状并会流动的。教学难点:1、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水是没有形状并会流动的。2、根据自己探究的结果,来理解自然界里的水流动现象。教学准备:水槽、水、各种形状的容器、玻璃片、烧杯。教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说明学生活动设计说明一、静水有一个平坦的水面。1、组织到校园里水池边,看看水的表面有什么特点。并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2、组织学生将脸盆中装入水,观察水的表面的特点。3、引导学生比较水池中水的表面与脸盆中水的水面有什么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4、请一位同学向脸盆:吹一口气,摇晃脸盆,扔一块石块。观察水面又发生了什么现象?5、引导学生归纳说说水的表面的特点?二、水是没有形状的:1、向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2、让学生在容器装入水,说说你看到的水是什么形状的?3、启发学生思考:水有形状吗?三、水是会流动的:1、问题:你能将水直接放在桌子上吗?将水放在桌子上水会怎么样?2、组织学生预想。3、组织学生实验。4、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并归纳结论。5、看到水会流动,你们有新的问题想继续研究吗?四、总结进行安全教育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脸盆中的水是静水。教师要尽量多的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锥体等。通过把水倒在桌子上的实验,发现水会流动。1、观察、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2、观察、讨论、交流各自的感受。3、比较讨论交流4、实验观察5、讨论得出:静水有一个平坦的水面,象一面镜子。不平静的水面、波纹的水面。1、 说说各种容器的形状。2、往容器中装水,观察水的形状,并交流。2、 讨论得出: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水就会形成这个容器的形状。1、思考。2、预想。3、分组试一试。4、发现水会四面八方流动,得到水会流动。5、质疑。本知识点要让学生搞清楚只有静水的水面才是平的。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河和脸盆中的水的不同。先说容器的形状,再说把水装到容器中,看到的水的形状。最后讨论水有没有形状。将水到在桌子上,看到水想四面流动,发现水会流动。第二课时 水会流动教学目标:1、 通过做水池让水池的边阻止水的流动的活动,发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2、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水往低处流。3、通过探讨“防止小山村被淹没的方案”培养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发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教学难点:探讨防止小山村被淹没的方案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