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基本信息7.28_第1页
滁州基本信息7.28_第2页
滁州基本信息7.28_第3页
滁州基本信息7.28_第4页
滁州基本信息7.2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信息基本信息 滁州,简称滁,是安徽省省辖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 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全市设2区、管辖4县、代管2县 级市,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3.8万。 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 ,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 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 盛、夙贯淮东”之誉。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 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 “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 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合肥 经济圈重要成员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等。 人口区划人口区划 滁州市设2区(南谯区、琅琊区),管辖4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 县、凤阳县),代管2县级市(天长市、明光市),并赋予滁州经济技 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市级行政管理权限。 山川河流山川河流 连接秦岭大别山脉的皖山山脉绵延向东北,经合肥市东北部延伸于 市境五尖山、皇甫山、磨盘山、张八岭、老嘉山、长山、芝麻岭,形 成江淮分水岭。位于定远、肥东、南谯、全椒等四县(区)交界处的 五尖山脉除自西向东延伸的主脉外,分别向东北和西南方向伸出两支 余脉,其中东北余脉蜿蜒进入凤阳县境,西南余脉逶迤进入全椒县境。 市境地貌分丘陵、岗地、平原三大类型,平原较少主要分布在沿河、 湖的狭窄地带,其余均为丘陵与岗地。 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淮河干流 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邮湖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窑河、 天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和池河。 长江以北有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发源于安徽肥东,蜿蜒270公里, 汇集了江淮分水岭以南诸水,浩浩荡荡,从南京六合汇入长江,这就 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滁州的母亲河滁河。 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 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高邮湖水系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铜 龙河、杨村河、王桥河、秦栏河以及白塔河的主要支流川桥河等。市 境湖泊不多,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以及与周边市县的界湖 高邮湖、高塘湖等。水利工程众多,有大型水库2座(沙河集、黄栗树) 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955座,成为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点缀在绵 延起伏的皖东丘陵上。发挥着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用水和游览观光 休闲的多种功能。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 201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1184.8亿元,比上年增长 9.4%,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4 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633.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 增加值332.7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比为18.4:53.5:28.1。工业 化水平达到47.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30086元(折 合4854美元),比上年增加2344元。8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 滁州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盛产水稻、小麦、鱼虾、油菜等农产品。 著名土特产有滁菊(中华四大贡菊之首)、来安花红、南谯贡茶(西 涧春雪)、明光绿豆、凤阳花生等。 特种水产有女山湖大闸蟹、花园湖大闸蟹、高邮湖大闸蟹、银鱼、梅 市梅鱼、雷官板鸭、天长芡实等,传统特色食品有琅琊酥糖、马厂酥 笏牌、天长甘露饼、炉桥桥尾、恒裕酱品等。 动物资源、次生林木、竹、中药材资源丰富。非金属矿是滁州市的优 势矿产。石英、岩盐、芒硝、石膏、玄武岩、石油储量居华东之冠; 而岩盐矿、石膏矿是安徽省唯一的大型岩盐、石膏矿床;膨润土、花 岗岩、大理石、绢云母、钾长石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在全省乃至 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全市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矿种储量大,其中硅石、凹凸棒 石、铸石玄武岩、岩盐、芒硝、石膏、石油等,占据安徽省全部或大 部分储量,部分矿产在华东,甚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石英岩储量居 华东之冠,储量保守估计约100亿吨。其他特色非金属矿有绢云母、凹 凸棒石粘土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旅游 滁州市2014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446.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其 中接待外国和港澳台游客90357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12.9亿元,比 上年增长12.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673.6万美元。年末,全市共有 星级旅游饭店21个,星级饭店客房数2228间(套)。年末A级以上旅游 景区(点)23个,名胜风景区2个。 滁州主要景点 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 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国家级重 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 四湖:碧云湖、女山湖、卧牛湖、花园湖; 四洞:韭山洞、禅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四名:名人(欧阳修、吴敬梓等)、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 (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醉翁亭记、儒林外史) ; 影香亭 滁州拥有琅琊山、皇甫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琅琊山 摩崖及碑刻、皖东烈士陵园等三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 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 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 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丰乐亭”;还有 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清流关。山间摩崖石 刻遍布,其中“欧文苏字”碑、吴道子的菩萨石刻像被称为“镇山”之宝, 标志着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著名人物著名人物 欧阳修(10071073),江西吉安永丰县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滁州太守,政绩斐然,著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闻名天下。 韦应物(737年792年),中国唐代诗人,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 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 文仅存一篇。诗风恬淡高远,曾任滁州刺史,创作出名篇滁州西涧 。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 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 人,曾任滁州刺史。辛弃疾存词600多首。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 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全能大儒。2 写下寄滁阳诸生第一首(正德十一年)。 近期城市规划近期城市规划 1、规划范围 城市规划区:包括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的大王、龙蟠街道办事处、乌衣镇、腰铺镇、 琅琊山风景区、沙河集水库保护区,总面积为 818 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东至滁马高速,南至京沪高铁,西至琅琊山,北至宁洛高 速,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 120 平方公里。连同省特别政策区苏滁现代产业 园 35.18 平方公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15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总面积 170.18 平方公里。 二、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皖苏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优秀文化旅游城市。 2、主要职能:以家电信息产业、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 地;以“山水滁州、千年亭城”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城市,具备特色化、多元化休闲形 象的宜居城市;以科技创新和商贸物流等为主要特色、加速崛起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3、城市目标:建设“五个滁州”:即区域协作、全域共进的“开放滁州”;经济繁荣、 双轮驱动的“产业滁州”;文化创新、科学发展的“文化滁州”;低碳发展、环境友好的“生 态滁州”;民生优先、和谐宜居的“幸福滁州”。 4、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 到 2020 年,市域常住人口 500 万人,城镇人口为 285 万左右,城镇化水平 57%,其中中心城区规划常住人口 85 万人; 远期到 2030 年,市域常住人口 560 万人,城镇人口为 392 万左右,城镇化水平 70%,其中中心城区规划常住人口 120 万人。连同省特别政策区苏滁现代产业园规划人 口 25 万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人口 10 万人,中心城区规划总人口 155 万人。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空间布局 市域形成“核心带动、板块互动、内外融合”的空间组织形态。“核心带动”是以中心城 市建设作为市域城乡发展的核心,带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板块互动”是指市域内已经 呈现出的滁来全同城化板块、凤定明一体化板块和天长省际融合板块。“ 内外融合”是通 过市域内部、外部的融合促进滁州与周边区域协调合作,提升滁州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规划构建 1 个(II 型)大城市,即滁州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120 万人; 6 个(I 型)小城市,即天长市区、明光市区、定远县城、凤阳县城、全椒县城和来安县 城,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25-45 万人;19 个中心镇,即南谯区乌衣镇、沙河镇,天长市 汊涧镇、铜城镇、杨村镇、秦栏镇,明光市女山湖镇,来安县汊河镇、半塔镇,全椒县大 墅镇、古河镇,定远县炉桥镇、池河镇、张桥镇、吴圩镇,凤阳县刘府镇、武店镇、大庙 镇、板桥镇.总规模 40-50 万;51 个一般镇,总规模 10-14 万人。 (三)市域重点发展地区滁来全城镇密集区规划 规划构建多中心、组团化、网络化、城乡一体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以一个主城区核 心,全椒组团、来安组团、汊河新城三个副城,一个琅琊山旅游文化区“一主三副一区” (“131”)的空间结构。 (四)市域综合交通 1、市域轨道交通 规划形成“二高铁六城际(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合蚌客运专线、亳蚌宁城际铁路、 合宁城际铁路、合青城际铁路、宁淮城际铁路、滁天城际铁路);二普铁二都市快轨”铁 路网(京沪铁路、水蚌铁路,滁宁快轨、宁天快轨)铁路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 规划构建“三横三纵六连”高速公路网,三横:宁洛高速、淮扬高速(来六高速)、合 宁高速;三纵:京台高速、徐明巢高速、马滁高速;六连:蚌淮高速、明盱高速、宁连高 速、宿扬高速、合宁第二通道、淮扬与合宁高速连接线。构建“七条国道十八条省道”的国 省干线公路网络体系。 3、市域水运及航空港 通过滁河、池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向阳河、白塔河、铜龙河、秦菱河构建 “三干九支”的内河航道骨架体系,实现内河水运通江达海。滁州市规划建设一个支线机场, 构建联系周边重要机场的快速通道,保证与周边重要机场通达时间控制在 3 小时之内。 四、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 170.18 平方公里。包括苏滁现代产业园 35.18 平方公 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15 平方公里。 (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实施“东进、南拓、北扩、西优、中提升” 空间发展战略。 重点向东:以产业空间载体建设为重点,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 产业,打造滁州市核心经济增长点。 主体向南:以城南组团、高铁站北组团、科教园组团、明湖组团建设为重点,构建集 生活居住、商务创意、信息服务、文体教育、交通物流为一体的核心区域。 适度向北:建设琅琊新区,打造城市北部经济增长点。 优化西部:在满足琅琊山生态要求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控制开发 强度。 提升老城:改造与提升为主,加快老城工业用地外迁,改善提升生活配套服务设施, 增设开敞空间,优化宜居环境,疏解老城压力。 (二)构建“一带二核三片四轴十组团” 空间结构 一带为清流河生态景观带。 二核为琅琊山风景区生态核和明湖生态湿地景观核。 三片是滁西、滁东、滁南片区,片区之间由铁路、河流、生态绿地分隔,并由环路和 城市快速道路相连。 四轴为南谯路中都大道、滁州大道、世纪大道、清流路四条城市发展轴。 十组团是十个产城一体配套组团,分别是老城组团、琅琊组团、城北工业组团、城东 工业组团、示范园组团、苏滁组团、科教园组团、城南组团、高铁站北组团、明湖组团。 五、综合交通规划 (二)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1、中心城区道路网 城市快速路与干线公路共同构成“两纵四连十射”的骨架路网形态。两纵分别为上海路-会 峰路-西涧路-醉翁路-西环路和九州路-金陵路。四连分别为来安快速连接线、扬子路、紫 薇南路-S311 和洪武路及其东延线。十射为十条对外连接线。快速路总长为 154.9 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十二横十四纵”的主干路网形式,总长达到 263.5 公里。 2、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共形成 4 条轨道线路,其中 2 条为城市轻轨,连接各组团。2 条为连接南京 江北新区的轨道线。 2)公交系统规划 中心城区共规划 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