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_第1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_第2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_第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_第4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 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实行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 祁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严格按照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和相关原则制定了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并明确从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政 府目标责任制,以规划为依据,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形成规划实施的 政策机制等方面保障规划的实施。上轮规划实施9 年来,在保护耕地、控制农用地转用、抑 制城镇规模过度扩张以及农村居民点的无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市域经济社会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 ”以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县GDP 年均增长 10.2%,综合实力显著 增强。特别是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各项建设对土 地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上轮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 变,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和湖南 省的统一部署,县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第第一一章章 总总则则 第第一一节节 规规划划指指导导思思想想 认真执行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指导方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服务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充分体现和落实“五个统筹 ”基本要求,优化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土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 障能力。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同时,满足祁阳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第二二节节 规规划划原原则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坚持建 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平衡,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工业化为 龙头,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依托,以民营化为主体,以外向化为方向,以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祁阳为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重点保障中心城区、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用地需求。 三、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优化城乡用地配置,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加强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控制和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第三三节节 规规划划范范围围 本规划的范围为祁阳县行政管辖范围,辖20 镇 3 个林场。即浯溪镇、白水镇、大忠桥镇、三 口塘镇、肖家村镇、八宝镇、潘市镇、梅溪镇、文明铺镇、羊角塘镇、黄泥塘镇、进宝塘镇、观 音滩镇、茅竹镇、大村甸镇、黎家坪镇、文富市镇、龚家坪镇、下马渡镇、七里桥镇以及挂榜山 林场、大江林场、内下林场。土地总面积203319.13 公顷。 第第四四节节 规规划划期期限限 规划期限为 20062020 年, 2005 年为规划基期年, 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 2020 年为规划 目标年。 第第五五节节 规规划划效效力力与与规规划划调调整整 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定效力。本规划自批准之日开始生效。本规划的调整修 改须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第二二章章 概概况况 第第一一节节 自自然然条条件件 祁阳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中上游,永州市东北部。东接常宁,南临桂阳、新田、宁远、双 牌、零陵,西抵冷水滩,北连祁东。是湖南省的西南部重要城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 35-11214,北纬 2602-2651。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南北长90.4 公里,东西宽64.5 公里,土地总面积2033 平方公里。 祁阳县水系均属湘江及其支流。于大村甸镇的崇山村世瓦皂进入本境,从黄泥塘镇的九洲流入常 宁、祁东。境内流程100.8 公里,流域面积为23238.5 平方公里,一级支流南有白水、北有祁 水,东有清江。 地形以山地、岗地、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南陲阳明山脉重峦叠嶂,北边四明山、祁 山山脉起伏连绵。山地约占祁阳县总面积41.56%,丘陵占 13.84%,岗地占 16.69%,平原 占 21.80%,水面占 6.11%,是一个山地居多,平原较次,兼有岗丘的盆地县份。 祁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其特点是:春温多变,寒潮频繁;夏多暴雨,易遭洪 涝;秋常干旱,气候炎热;冬少严寒,间有冰冻。年平均气温县城18.2。年均日照为 1591.9 小时;无霜期为293 天。年平均降雨量1275.7 毫米,最高年份达1635.9 毫米,最少 年份为 1000.3 毫米。 第第二二节节 社社会会经经济济发发展展状状况况 2005 年末祁阳县总人口为94.95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0%。2005 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 63.65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2。财政总收入2.2 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53 亿元,年均增长10.3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 年的 39.2:25.3:35.5 调整到 2005 年的 28:33.7:38.3,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7 亿元,年均增长28.6。 2005 年 粮食总产量达60.09 万吨,豆类 2.2 万吨,油料 2.1 万吨,甘蔗 6.1 万吨、烟叶 533 吨,棉 花 635 吨,草席 8372 吨,蔬菜 16.7 万吨,果用瓜4.1 万吨,水果 4.5 万吨,出栏牲猪92.1 万头。其中亩平均产粮1200 公斤。人平售粮87.3 公斤。 第第三三章章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现现状状及及潜潜力力 第第一一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结结构构 2005 年,全县除争议地外的土地总面积为203319.13 公顷。农用地169747.33 公顷,占总面 积的 83.49%,其中耕地 54099.47 公顷,林地 84037.60 公顷,园地 7274.57 公顷,其它农用 地 24335.73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5447.40 公顷,占总面积的7.60%,其中建制镇用地 2281.34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857.24 公顷,采矿用地206.37 公顷,独立建设用地 587.54 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07.09 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278.07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 429.73 公顷;未利用地18124.36 公顷,占总面积的8.91%。 第第二二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特特征征 1、土地利用自然条件优越 祁阳县地理位置优越 ,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丰沛、水利方便 等方面的自然条件,均有利于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2、土地利用程度高,农业用地比例大 全县已利用土地185194.7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09%。农业用地面积为169747.33 公 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49%,农业用地中耕地占31.87%。 3、土地利用地区差异明显,利用程度不平衡 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以湘江流域、祁水流域两岸最为集中,林地则以山地、丘陵地区分布 面积大。土地利用自然条件较好的浯溪、茅竹、观音滩、白水、八宝、七里桥等镇土地利用程度 较高,相对而言,黄泥塘、龚家坪、文明铺、梅溪、羊角塘等镇土地利用程度不高,投入产出效 益较低。 第第三三节节 土土地地开开发发利利用用程程度度 全县土地利用率为91.09%,土地垦殖率为26.2%。复种指数为22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 547.52 千克 /人,粮食单产为6890 千克 /公顷,公路路网密度为54.55 公里 /百平方公里,城 镇人均用地为72.6 平方 /人,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146.91m2 /人,城镇化水平30。 第第四四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存存在在的的问问题题 一、人口逐年增长,耕地日益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1997-2005,全县总人口从88.82 万人增加到 94.95 万人,人口增加6.13 万人,同时规划实 施 9 年间减少耕地1874.1 公顷,平均每年减少208.23 公顷。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耕地保护形 势不容乐观。 二、土地经济密度较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2005 年底,全县土地经济密度为15864.70/公顷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 大。全县大部分园地不同程度地老化,经济效益较低,有待于更新和改造。 三、土地利用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全县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所占比例较大,但分布不平衡;园地所占比例合适,但分布较散,经 济效益差,难以形成优势的拳头产业。随着新建居民点向交通方便地区迁移,应加大对老居民点 的改造,适宜整理的应及时整理为耕地。 四、矿山损毁地综合治理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矿产的开采(特别是小煤矿煤矸石堆放)城乡建设、挖砂取土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耕地 破坏。今后应加大对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减小其对耕地的破坏。 五、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 通过近几年的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低、见效快、生态效益好、易于开发整理的土地后备资源已日 趋减少,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将逐年增大。 第第五五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潜潜力力 全县待开发土地面积7557.82 公顷,经开发可新增耕地4035.12 公顷;待复垦土地面积 164.89 公顷,经复垦可新增耕地129.99 公顷;待整理区面积为61249.78 公顷,经整理可新 增耕地 2089.88 公顷;待整理村庄面积7570.48 公顷,经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2154.08 公顷。 第第四四章章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战战略略 第第一一节节 社社会会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战战略略 一、国家宏观政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十七大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以人为本,促进人类与社会经 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区域发展战略 祁阳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区域内已形成京广线(京珠)发展轴、湘桂(衡昆)发展轴两条重要发 展轴线,特别是衡昆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置祁阳处于承东启西,南北转换 的重要区位。在中部崛起、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3+5”城市群经济新格局、湘南大开发战 略区域大背景下,作为湘桂线(衡昆)发展轴上重要节点的祁阳按照湖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整体 部署,立足县域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着眼全国,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承接珠三角产 业转移,自觉融入华南经济圈,全面实施“环境立县、产业强且、开放活县、科教兴县、和谐 稳县 ”战略。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支撑,以工业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城镇为依托, 调优经济结构,突出特色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把祁阳打造成先 进建材、机电、冶金、轻化、食品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生态文化商务旅游休闲 基地。 三、祁阳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社会经济发展思路 1、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壮大优势产业 依托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创新体制、技术和管理,培育一批产业大集群,建设一批产业大项目, 做强一批企业大旗舰,打造一批工业大品牌,构建一批发展大平台, 走出一条具有祁阳特 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八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水泥建材、冶炼化工、烟花爆竹、玻璃制品 四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机电制造、能源两大新兴产业,扶持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引进发展轻 纺业。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农业基础产业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 活”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提高,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持续增效,农村社会全面繁荣。发展优质稻、油茶、水果、竹木、 蔬菜、烤烟、畜禽水产等七大主导产业。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连片发展“三品 ”农业,促进主 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突出培育发展十大产业带和两个生态农业示范园。 3、积极发展特色城镇,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按照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要求,全力加快县城、中心 镇、特色镇、中心村“四位一体 ”建设,增强城镇活力,打造人居环境。做强做活城镇带。突出 提质扩容,发展产业,积极构建以浯溪为中心的黎家坪、浯溪、观音滩、白水城镇带,壮大城镇 经济,提高在县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做大做强中心镇,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增 长极。做精做优特色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以特色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的 扩张,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三产业发展水平 以旅游业为重点,壮大第三产业。努力实施“旅游活县 ”战略,按照 “上规模、出特色 ”的要 求,充分整合和发挥各种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浯溪旅游品牌,力争挤入桂林南岳 张家界大旅游圈。建立与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坚持合理布局、 效率优先的原则,统筹规划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发展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各镇中心 农贸市场和边贸市场,搞活市场流通。构建浯溪、黎家坪、白水三个物流中心。统一规划,合理 布局,健全房地产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强房地产的市场调控,发展房地产业。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2010 年达到 110 亿元, 2020 年达到 31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10 年达 到 98 亿元, 2020 年达到 200 亿元。总人口: 2010 年达到 103.6 万人, 2020 年达到 108.1 万人。城镇化水平:2010 年达到 38%,2020 年达到 48%。 第第二二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战战略略目目标标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和要求,通过 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促进本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达 到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综合目标;围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湘南 大开发 ”战略和祁阳县提出全面实施“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民营富县、旅游活县、 科教兴县 ”战略,确定区域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是: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 用利用土地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统筹区 域土地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社会和谐和土地利用新格局。 第第三三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战战略略重重点点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认真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把基本农田的保护放在首 位,强化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建设占用耕 地的占补平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保护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 二、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 各行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用地供应始终实行有保有压,保障重 点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 础产业建设的项目,工矿用地向水泥建材、冶炼化工、烟花爆竹、玻璃制品、机电制造、能源、 农副产品加工业、轻纺业倾斜,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确保祁阳工业园区发展用地需求,保证国家 重点建设用地,适度安排旅游休闲用地。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封山育林,发挥生态系统 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 三、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采取城镇点轴发展模式,重点保障中心城镇、次中心城镇和重点 城镇用地。调整村镇空间布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中心集镇中 心村 自然村三级农村居住区用地空间布局。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的用地需求,特别是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建设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用地需求予以优先安排,同时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与城镇用地增加相 挂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四、节约集约用地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倡 导土地紧凑利用和适当混合利用。优化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外延扩张。坚持城镇用 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村庄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整 理,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村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提高用地效率。 五、坚持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结合 土地利用活动是人类活动与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因子的土地生态系统结合的产物,因此土地利 用活动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必须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利用,特别是对市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应注重土地开发 利用活动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配套落实。 第第五五章章 规规划划调调控控目目标标 第第一一节节 耕耕地地保保护护目目标标 至 2010 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4205.31 公顷。增加耕地面积105.84 公顷,建设占 用耕地 902.99 公顷,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不少于985.81 公顷。 至 2020 年末,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4076.03 公顷。减少耕地23.44 公顷,建设占用耕地 1128.74 公顷;补充耕地不少于1408.30 公顷。 规划期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45785.00 公顷以上。 第第二二节节 建建设设用用地地控控制制目目标标 至 2010 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15647.79 公顷;至 2020 年末,不突破16115.37 公顷。 至 2010 年末,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096.06 公顷以内;至2020 年末,控制在 13477.58 公顷以内。 一、城镇及农村居民点 (一)城镇用地 到 2010 末年,城镇用地总量为2812.23 公顷;到 2020 年末,城镇用地总量为4120.98 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 到 2010 年末,农村居民点规模为9377.26 公顷;到 2020 年末,农村居民点规模为8187.31 公顷。 (三)采矿用地 到 2010 年末,采矿用地规模为197.34 公顷;到 2020 年末,采矿用地规模为176.05 公顷。 (四)独立建设用地 到 2010 年末,独立建设规模为709.19 公顷;到 2020 年末,独立建设用地规模为993.21 公顷。 二、交通运输用地 到 2010 年末,交通运输用地规模为834.46 公顷;到 2020 年末,交通运输用地规模为 898.33 公顷。 三、水利设施用地 到 2010 年末,水利用地规模1284.91 公顷;到 2020 年末,水利用地规模为1300.87 公顷。 四、其他建设用地 到 2010 年,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432.40 公顷;到 2020 年末,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438.63 公顷。 第第三三节节 土土地地整整理理复复垦垦开开发发补补充充耕耕地地目目标标 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408.30 公顷,其中土地开发补充耕地791.02 公 顷,耕地整理补充耕地130.30 公顷,村庄整理补充耕地433.23 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 53.75 公顷。其中, 20062010 年期间土地开发补充耕地237.31 公顷,耕地整理补充耕地 39.09 公顷,村庄整理补充耕地129.97 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16.13 公顷。 第第四四节节 土土地地生生态态保保护护目目标标 规划期内,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公益 林建设。到 2020 年,全县林地比重达到41.48%,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0%以上,各类保护 区总面积达到30925.40 公顷以上。保留城区范围内自然绿地,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0 平方米以上。 第第五五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效效率率目目标标 至 2010 年末,全县土地利用率为91.10%;至 2020 年末,全县土地利用率为91.14%。 至 2010 年末,土地产出率达4.36 万元 /公顷;至 2020 年末,达到 12.3 万元 /公顷。 第第六六章章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结结构构调调整整 一、农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各类农用地面积169585.1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41%,比 2005 年 减少 391.47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各类农用地面积169193.4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3.22%,比 2005 年减少 553.92 公顷。规划期间不安排牧草地。 (一)耕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耕地面积54205.3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66%,比 2005 年增加 105.84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耕地面积54076.0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60%,比 2005 年减少 23.44 公顷。 (二)园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园地面积6951.9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2%,比 2005 年减少 322.63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园地面积6482.0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9%,比 2005 年减少 792.54 公顷。 (三)林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林地面积84101.2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36%,比 2005 年增加 63.68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林地面积84329.8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48%,比 2005 年增加 292.28 公顷。 (四)其它农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其它农用地面积24236.6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6%,比 2005 年减 少 9.06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其它农用地面积24305.5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1.95%,比 2005 年减少 30.21 公顷。 二、建设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各类建设用地15647.7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比 2005 年增加 200.39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各类建设用地16115.3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3%,比 2005 年增加 667.97 公顷。 (一)建制镇用地 至 2010 年末,城镇用地面积2812.2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8%,比 2005 年增加 530.89 公顷;至 2020 年末,城镇用地面积4120.9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3%,比 2005 年增加 1839.64 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9377.2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1%,比 2005 年 减少 479.98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8187.3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4.03%,比 2005 年减少 1669.93 公顷。 (三)采矿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采矿用地面积197.3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比 2005 年减少 9.16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采矿用地面积176.0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比 2005 年减少 30.42 公顷。 (四)独立建设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独立建设用地面积709.19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比 2005 年增 加 121.72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独立建设用地面积993.2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9%, 比 2005 年增加 405.74 公顷。 (五)交通运输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交通运输用地面积834.4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1%,比 2005 年增 加 27.37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交通运输用地面积898.3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44%,比 2005 年增加 91.24 公顷。 (六)水利设施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284.9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3%,比 2005 年增 加 6.84 公顷;至 2020 末,全县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300.8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4%, 比 2005 年增加 22.80 公顷。 (七)其他建设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32.4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1%,比 2005 年增 加 2.67 公顷;至 2020 年末,全县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38.6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0.22%,比 2005 年增加 8.90 公顷。 三、未利用地 至 2010 年末,全县未利用地18086.1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0%,比 2005 年减少 38.22 公顷;至 2020 末,全县未利用18010.3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6%,比 2005 年减 少 114.06 公顷。 第第七七章章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空空间间结结构构布布局局 第第一一节节 耕耕地地和和基基本本农农田田布布局局 规划期间,祁阳县耕地面积不少于54076.03 公顷,基本农田不少于45758.00 公顷。为缓解 城镇扩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适当调整重点发展城镇的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主 要分布在地域开阔、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灌溉方便的平岗地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 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全县重点培育优质稻、 油茶、竹木、烤烟、水果、蔬菜、畜禽水产、草席等八大主导产业。 1、建立以三口塘、大忠桥、肖家村、八宝、白水、进宝塘等镇为重点的30 千公顷优质稻产 业带。 2、建立以浯溪、茅竹、文明铺、龚家坪、白水、羊角塘等镇为重点的7 千公顷无公害蔬菜 产业带 3、建立以文明铺、龚家坪为重点建立1.5 千公顷生姜和香芋产业带。 4、建立以肖家村、八宝、白水、进宝塘、潘市等镇为重点的1.5 千公顷烤烟产业带。 5、建立以大忠桥、三口塘等镇为重点的2 千公顷模式化稻田养鱼产业带。 第第二二节节 园园地地布布局局 加强低产园、老化园地改良,提高园地的产出率,提高现有果园管理水平,提高水果产量,发展 名优特水果生产,适当增加茶园面积,在文明铺、潘市、八宝、肖家村宜果的稀疏残林荒坡地适 度开发园地。对部分土质好、肥力高、灌溉方便的园地可转化为蔬菜地。 第第三三节节 林林业业用用地地布布局局 重点在稳定现有林地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幼林、未成林、迹地的抚育,成林地保育,因地制宜, 适当开发林业。以林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兴 办林业产业,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以文富市、七里桥、 下马渡、潘市和大江、挂榜山林场为重点的7.5 千公顷楠竹产业带;建立以湘江、白水、祁水 河沿岸和大江林区为重点的速生工业原料林产业带。 第第四四节节 城城镇镇用用地地布布局局 祁阳县域城镇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宜祁阳县域城镇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空间 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祁阳县域城镇的规模等级发展的总体发展框架是 积极发展县城、黎家坪镇和白水镇,并且在县域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的功能组织,充分发挥各级 城镇的区域中心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小有序、分工明确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到规划期末,祁阳县域将建立“一主、二副、二线、多片”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主 ” 县城, “二副 ”白水镇和黎家坪镇,“二线 ”沿衡零高速公路及三南公路两条城镇发展轴线, “多片 ”即文明铺片、浯溪一黎家坪片、大忠桥片、潘市片、白水片。 一、城镇空间结构目标 祁阳县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布局将实行“强攻一点、建好二线、一城三镇”为重点的点轴发 展战略。即要突出中心城镇的地位,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其极化功能,依托衡昆高速公路,努力 建好沿线小城镇,通过“一点一线 ”实现县域小城镇共同发展。到规划期末,县域城镇将呈现“一 主、二副、两条轴线、六个片区、四大经济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区域增长极、重点发展 城镇、促进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以点带轴、由轴及面,促进区域城镇体系化和城乡 一体化发展。 二、祁阳县域城镇发展的战略阶段 到 2020 年,祁阳县域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8%,建制镇用地面积达4120.98 公顷,县域中 心城镇形成一定的区域辐射和服务功能。同时,各级中心城镇实力加强,整个城镇体系向均衡化 发展, “一主二副二线多片 ”的城镇总体布局已经形成。 三、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遵循“北控、南扩、西拓、东调”的发展战略。其空间结构模式由现状两点一 线,转变为开放式,有机生产的组团式发展模式,以322 国道,湘江为生长轴线形成一主 (浯溪组团)二副(黎家坪组团、城南组团)的空间结构;构成山水相间、城乡交融、组团布局, 生态系统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北建设为祁阳县政治、信息、交通、文化、科技、教育中心、旅游服务基地。并以湘桂复线和 祁阳新火车站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北区新城,在新火车站以北适度安排工矿用地。城南重点建 设祁阳工业园浯溪工业园区,工业园作为祁阳县承接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园区, 园区工业定位为机械电器、食品、医药、玻璃制品,轻纺服饰等一、二类工业。城南南东以汽车 南站为轴心打造城市新区。并以远景规划的绕城线为界,规划城区弹性控制区。 规划期间城区规模从2005 年的 1359.67 公顷增加到 2714.67 公顷。 四、工业园区用地布局 工业园区围绕 “一园多区、两线两点”布局建设,坚持以祁阳工业园为主,实行一园多区的体制, 加强园区产业建设。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的大窗口,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企 业聚集的大本营。重点建设配套好祁阳工业园浯溪工业园区和祁阳工业园白水科技工业园区、黎 家坪微电机城和羊角塘烟花爆竹走廊。 祁阳工业园浯溪工业园区为“融城镇建设、工业建设、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 园区位于吾亭路以东、湘江以南。G322 国道和 S320 线穿园而过。以水亦香路,环城南路为 界,将园区分为三大功能区,即水亦香路以东为工业区,水亦香路以西和环城南路以北为公共设 施区。 白水科技工业园位于祁阳县白水镇北,东临湘江,南临白水,衡枣高速公路与S320 线垂直 交叉于园区, 园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汽车、电子、电器的零部件制造及 轻工包装,印刷项目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工业项目。本轮规划将其列入独立建设用地。 第第五五节节 农农村村居居民民点点布布局局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指导下,加快中心村建设的步伐。中心村的建设要与当地 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相协调,平原和城郊结合部的中心村规划的数量每个行政村控制在 l-2 个,规模可控制在 100 户以上,功能要求相对齐全;丘陵和山区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 制约,一般一个行政村规划一个中心村,并以小组为单位发展若干个自然村,中心村的规模设置 为 50-100 户。 切实搞好农村居民点整理,改造老自然村建设中心村,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为具体目标,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 中“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个宅基地”的规定,严格限制 宅基地面积,对规划迁并的自然村进行严格控制,不准新建或改建房屋。对废弃的宅基地和搬迁 后的居民点用地要及时组织资金进行复垦还耕,遵循城镇规模的扩大与农村居民点缩减挂钩的基 本原则,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规模。 第第六六节节 采采矿矿用用地地及及其其他他独独立立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布布局局 独立工矿用地主要指电力、矿山及其它独立选址工矿用地。根据祁阳县“工业强县 ”的战 略思想,积极培育三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水泥建材、冶炼化工、烟花爆竹、玻璃制品四大传统 产业,做大做强机电制造、能源两大新兴产业,扶持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引进发展轻纺业。新 增独立工矿用地布局以城镇为依托或依原有独立工矿区为基础改扩建,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 链条。同时对拥有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其它单独选址重点项目适当安排用地。 第第七七节节 交交通通运运输输用用地地空空间间布布局局 祁阳县域交通域网络骨架已基本形成,规划期间交通建设目标为:以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过能力为 主攻方向,沟通县际之间的断头路、镇乡之间的迂回路,改造、完善村级路。到2020 年实 现县道等级达到三级以上标准,乡道达四级以上标准。完成湘桂复线(祁阳段)改造,国道G322 祁阳段改扩建,黎家坪白水快速公路和祁阳至冷水滩公路,完善站场建设,新建浯溪、石坝 港、白水港等港口设施。 第第八八节节 水水利利水水电电设设施施用用地地空空间间布布局局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洪与 抗旱并举。在江河治理上要为祁阳县可持续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采取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修建堤防和干支流水库拦蓄洪水等措施,进行河道河口整治。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统筹考虑农 业灌溉、发电、生活用水,及生态、环境(包括植树、种草、水保和河道治理等)用水。 2006-2010 年建设好以浯溪电站、堰塘铺电站及中心城区城镇防洪工程及大江林区的小水电建设 为重点的水利水电设施。2011-2020 年以治理好白水、双合水等干支流防洪工程及完善灌溉工 程。 第第九九节节 生生态态旅旅游游用用地地的的布布局局 充分利用祁阳处于 “湘桂旅游黄金圈 ”的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突出重点景区建设、打造精品旅 游线路、拓展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发展旅游业。区内旅游设施用地安排主要为:龙 溪李家大院开发、茅竹的滴水岩开发、黄沙河漂流游览区开发、八庙温泉游览区、石洞源红色旅 游区开发、羊角塘的溶洞开发、内下游览区开发。全力打造中国浯溪碑林风景区,大江源旅游风 景区及石洞源旅游风景区。 第第八八章章 耕耕地地保保护护与与土土地地整整理理复复垦垦开开 发发 第第一一节节 耕耕地地保保有有量量和和基基本本农农田田保保护护目目标标 从保证粮食安全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出发,考虑到提高耕地质量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确定规划期内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5758.00 公顷,到 2020 年耕地保有量为54076.03 公顷。 第第二二节节 耕耕地地与与基基本本农农田田保保护护和和利利用用措措施施 一、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全面保护全县所有耕地及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对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优 质农田。规划期内,安排为各项建设占用的耕地,在按规划使用之前,严禁撂荒和改变用途。严 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制度,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的耕地应及时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二、强化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 全面实施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县政府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下达,签 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公示、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和设立保 护标志等工作,强化保护措施和责任。 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 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和地力的前提下,利用部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农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允许占用部分劣质耕地发展水产养殖业。 四、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 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立足市情,加快农业技术服务产业化,加强 测试手段、监测网络等服务体系建设。综合配套农业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安排作物种植比例,通 过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实施配方施肥、农林结合等技术,使耕地用养适度,质量不断提高, 实现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业生产目标。 第第三三节节 土土地地整整理理复复垦垦开开发发 规划期内,为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必须扎实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 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整理,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加大废弃地复垦力度。规划期间 共计补充耕地1408.30 公顷。 一、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耕地补充的重要方式,包括耕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耕地整理应结合中、低产田 改造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则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整理潜力较大 的农村居民点为重点。规划期内,通过耕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别补充耕地433.23 公 顷和 130.30 公顷。 二、土地复垦 规划期内,通过对各种工矿废弃地的复垦补充耕地53.75 公顷。 三、土地开发 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将是市域耕地补充的主要方式,规划期内,通过土地开发补充耕地 791.02 公顷。土地开发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第第九九章章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分分区区与与管管制制规规则则 第第一一节节 基基本本农农田田保保护护区区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该区域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或直接为农业生产 服务使用。全县各镇(场)均有分布,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5758.00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 的 22.51%。全县各镇均分布有数量不等的基本农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江、祁水及白水下游的 河谷冲积平原。 主要管制规则:鼓励区内其它用地转为基本农田或为基本农田服务的用地;按照规划保留现状用 途的其他零星用地,不得再擅自扩大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国家能源、交通、 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涉及农用地转用或征用土地的, 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按国务院的批准修改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并补划数量与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加大基本农田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 区内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第第二二节节 基基本本农农田田 整整备备区区 基本农田整备区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可以调整补充为基本农田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区内土地整 治的资金投入,引导建设用地其他地类逐步退出,建设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 产的优质耕地,通过补划调整,使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向区内集中,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 棉油生产基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补划一些未知的重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占用基本农田 的情况。全县划入基本农田整备区的面积为60.00 公顷,其主要分布在大忠桥镇和黄泥塘镇 主要管制措施: 1、鼓励区内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 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 2、严禁在基本农田扩展区内建窑、建坟、挖砂、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等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已经占用的要限期复耕。 3、基本农田扩展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者调整为基本农田; 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4、严禁在区内安排城镇村新增非农建设。 5、区内的一般耕地在未被建设占用之前,应遵循基本农田管制和建设政策进行管护 第第二二节节 一一般般农农业业用用地地区区 一般农业用地区主要指发展果桑茶生产及各类生产必要的服务设施建设等需要而划定的土地区域。 包括一般农田,集中连片的园地和规划确定为园地的宜园后备土地资源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全县各镇(场)均有分布,规划面积 为 39325.58 公顷,占土地总积的19.34%。 主要管制规则:区内的土地主要供农业生产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鼓励区内耕 地后备资源转为宜农耕地;按照规划暂可保留现状用途的其他零星用地,不得再擅自扩大用地面 积,散布在本区内的农村居民点不得在原地翻建扩建,并逐步按规划调整布局;严格控制区内的 农用地转变用途,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区内的砖瓦窑必须限期复耕,严禁各类建设 占用名、特、优、新种植园用地,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油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 线、通讯基站等除外),确需占用的,应严格依法办理用地手续。 第第三三节节 林林业业用用地地区区 林业用地区指现有连片的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等用地、已列入生 态建设规划的造林地、规划的宜林的后备土地资源。规划面积为84329.88 公顷,占土地总 积的 41.48%。该区域中的生态保护用地同时作为复区划入生态保护用地区。 主要管制规则:区内的土地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 途;鼓励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它用地,调整到其它用地区;控制区内的耕地改变用途,但改善 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的除外;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征用或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 林及其它各类重点公益林用地,严禁占用区内有林地、耕地进行非农建设,建设确需占用的,应 严格依法办理征占林用地手续。 第第四四节节 城城镇镇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区区 该区包括县城区、建制镇的现状用地和规划期内增加的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区域土地面积 4120.98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03%。 主要管制原则:该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城镇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不应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内部土地功能布局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城镇建 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鼓励城镇建设开发邻近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占或少占农用地。提 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城镇空间体系控制的生态走廊,禁止建设占 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林地、特色蔬菜基地、山体、湖泊等。该区内的土地,在批准改变用 途以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废弃撂荒土地,能耕种的必须及时恢复耕种。 第第五五节节 城城镇镇建建设设控控制制区区 城镇建设控制区指为城镇建设需要预留的土地控制区。根据祁阳县城市总体规划,将祁阳工业园 远期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划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区。该区域内的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该控制 区面积为 271.00 公顷。 管制规则:该区土地是为城镇建设预留用地,区内土地在未批准征用为建设用地前不得改变其土 地用途,且该区内土地一般不安排土地整理项目。 第第六六节节 村村镇镇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区区 该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村庄、集镇建设。依托现状建设基础、按每处5001000 人的规模系 统安排全县农民新村布局。规划该区域土地面积8187.3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3%。 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村镇居民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等,符合村镇建设规划。加强规 划,合理布局,适当集中,联合选址,逐步整治空心村、闲置村庄。按照农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 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划组织建设新农村;未规划为农民新村的现有农村居民点不得扩 大规模。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原则上不得占用耕地,严格用地审批标 准。积极推进废弃宅基地的复垦开发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