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对农村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分析===========_第1页
知青对农村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分析===========_第2页
知青对农村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分析===========_第3页
知青对农村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分析===========_第4页
知青对农村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有关知青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知青回顾了当年的知青 经历,一些研究者对知青运动的起源、发动以及结束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还有 一些学者对知青运动的社会背景、知青运动的意义也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 研究中缺少从农村的角度去看待知青运动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任何一场运 动都有其两面性,尤其是作为知青运动发生的载体农村,知青运动的两面性对 他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只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了解知青运动,才能更加 全面的研究知青运动。本文力图在以上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依就教于方家。 一、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一、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很多知青到农村去是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满怀热诚,决心到农村这个 广阔的天地去干一番事业。他们很多人到农村后都能积极肯干,尽力发挥自己 的才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知青承担了农村文化卫生工作,帮助农村培养了人才,解决了许多(一)知青承担了农村文化卫生工作,帮助农村培养了人才,解决了许多 医疗卫生问题医疗卫生问题 第一,知识青年成为了农村的文艺汇演的主要力量。第一,知识青年成为了农村的文艺汇演的主要力量。早先流行于农村舞龙、 舞狮、竞渡、庙会集会文娱活动等,作为四旧被一扫而光,但是,这一时期的 群众文艺娱乐活动还是很多的。其一,以革命为题材小品剧,其二,以样板戏 内容为主的戏剧,表演样板戏。其三,以生产生活为题材的小品剧,其四,以 生产生活为题材的快板、相声。第二,知识青年制作了农村大量的标语、条幅第二,知识青年制作了农村大量的标语、条幅 和板报等宣传品,撰写了大量的批判稿件。和板报等宣传品,撰写了大量的批判稿件。为了政治宣传,这一时期农村需要 制作大量的标语、条幅和板报。这些宣传形式知识青年大多在学校已经掌握, 到农村后他们承担了这些工作。第三,知识青年成为了农村的民办教师,承担第三,知识青年成为了农村的民办教师,承担 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他们白天与农民一起劳动,夜晚在文化室教农民群 众识字,背诵领袖语录,知青成为了农村的人才,一些知青到农村后成为了农 村的民办教师担当起了农村的教育和医疗的重任。相对于农村青年,知青的文 化水平要高。他们所受的城市教育条件要优于农村,给农村带去了新的教育理 念、教育观点、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很多人成为农村的教师,医生。第四,知第四,知 识青年承担了农村的扫盲工作。识青年承担了农村的扫盲工作。这一时期农村兴办夜校,对农民进行扫盲,叫 农民人识字,背诵毛主席语录,教农民记工分。很多农民因此学会了自己记工 分。除了农村的民办教师外,知识青年承担了大量的扫盲工作。第五,知识青第五,知识青 年成为了农村的赤脚医生。年成为了农村的赤脚医生。农村缺医少药,为了解决农村医疗问题,政府培养 了大量的赤脚医生。一些知识青年由于文化水平较高,成为了赤脚医生培养对 象。他们走村串户,为农民看病送药,为农村的医疗卫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知青向插队地区的农民传递了城市的理念和城市的信息(二)知青向插队地区的农民传递了城市的理念和城市的信息 第一,知青给农村青年树立了一些城市的概念。第一,知青给农村青年树立了一些城市的概念。知青给农村青年带去了一 些城市的观念,使因户籍制度使城乡隔绝的农村人从知青那里加深了对城市的 了解。一些知青衣着时尚,他们的衣着打扮,成了农村青年效仿的对象;他们 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对农村青年起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给农村带来了篮球、 排球、乒乓球等体育用品,给农村带来了小提琴、风琴等音乐用品;给农村带 来了油画、国画等书法作品。使他们看到了农村外的许多新鲜的东西,对农村 人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对知青来说这是城市生活中经常 出现的用品。知青给许多的农民及其子女树立了城市的观念和模式。很多农村 2 人对城市的印象是从知青这里取得的。这些城市的知识和观念对改革开放后农 民进城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作用。第二,知青下乡给农村带去了城市现代第二,知青下乡给农村带去了城市现代 化的信息。化的信息。1956 年农村实行集体化后,农村与城市逐渐隔绝。尤其是 1958 年 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之后城乡人员的交流就更少了。农民在农村务农,他 们要集体劳动,很少有闲暇时间到城市去,农民对城市越来越陌生。知青下乡 给农村带去了一些现代化城市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知青到了一些边远、 落后的农村,给那里带来了很多活泼的气息,带来了大城市的信息。第三,知第三,知 青向农村传递了城市的商品和市场信息。青向农村传递了城市的商品和市场信息。知青时常到邻近的城镇购买商品,或 者返城后带来大量新奇的商品,如皮鞋、胶鞋、运动衣、自行车、手表、缝纫 机等商品,带来了苹果、香蕉、菠萝等一些外地的农产品,令农村人耳目一新。 他们使比较封闭的农村青年了解了城市的信息,尤其是城市商品和城市市场经 济方面的信息。使他们了解到可以通过商店购买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他们对 农村人进行了初步的商品和市场的教育。 (三)知青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三)知青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第一,使一代城市青年深刻了解了农村。第一,使一代城市青年深刻了解了农村。知青运动也使一代年轻人对中国 农村社会有了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在此之前,很多人尤其是大城市的青年,对 农村的了解是通过书本和电影等媒介,对农村的生活究竟如何并没有直观的认 识,更没有深刻的体验。知青上山下乡是在 1958 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之后, 城乡人口的一次大迁移,使很多的城市人了解了农村的情况,使一代城市人接 受了深刻的农村艰苦教育和体验,使许多人对农业生产的落后、农村农民的贫 穷有了深刻的了解。第二,使城市居民对农村有所了解。第二,使城市居民对农村有所了解。知青到农村后一切都 感到新奇,对农村生活的艰辛逐渐有了一些了解。他们通过信件和回城的讲述 向父母和城市居民传递了农村的情况,使城市人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对农 村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一些城市人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从来没有到过农村, 自从自己的子女下到农村后便开始关注农村,了解农村,并帮助农村解决一些 问题。如一些知青的父母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困难后,帮助地方调拨粮食,发放 救济粮,解决了一些地方的粮食紧缺问题;一些知青的父母帮助解决地方的农 业机械、稻谷种子、化肥,帮助联系教师和医生的培训等等。这些对农村的发 展都有一定的促进。第三,返城知青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农村情况,向社会传递第三,返城知青通过各种形式反映农村情况,向社会传递 农村信息。农村信息。知青运动锻炼了人才,培养了一些对农村有深刻了解的人材,他们 进城后为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很多的贡献。多年的知青生活,使一些知青有了丰 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民的清苦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民的思想和要 求比较了解。这些了解后来反映在他们回城之后的工作成就之中。一些知青回 到城市后通过学习成为了社会知名的人士。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如绘 画、作曲、电影导演、诗歌、小说创作、新闻等等方面,向城市社会描绘农村 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场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发展。如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大多以农 村为题材,以他在当知青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背景的。很多城市居民就是通过 一些知青的作品来了解农村的。第四,使当时比较封闭的农村了解了一些城市第四,使当时比较封闭的农村了解了一些城市 的信息。的信息。对一些比较封闭的农村,知青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农村人对他们 的一切都会感到新奇,他们会要知青讲述外面城市的一切,讲述城市生活的点 滴。知青对农村人所讲述城市生活的一切,使农村人增加了一些城市的知识, 使一些从未走出乡村的农民第一次有了城市的概念,第一次听到了一些城市的 名称,第一次知道城市的有轨电车、电影影院、轮船等等,第一次与城市人有 了亲密的接触。有些农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从来就没有去过城市,尤其 3 是一些大城市,知青对城市的讲述,唤起了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对城市的向往。 (四)知青成为一些农村人城市创业的引路人(四)知青成为一些农村人城市创业的引路人 第一,知青城市创业对农村青年起了带头作用。第一,知青城市创业对农村青年起了带头作用。 一些知青进城后没有找到 好的工作,于是干起了个体。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原来与他们联系紧密的一些 农村青年也进城与他们一起干个体。第二,知青家庭经商带动农村亲属进城经第二,知青家庭经商带动农村亲属进城经 商。商。知青的爱人如果是农村的是不能解决城市户口的,不能进城工作,只能干 个体。一些在农村结婚的知青把自己的爱人带到了城市经商。他们以知青在城 市的家为依托,把自己在农村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一些亲属都带到城市 经商。这样使得很多的知青亲属进城创业,在城市扎根落户,带动了一些农村 家庭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第三,一些农村青年在知青的帮助下进城经商创业。第三,一些农村青年在知青的帮助下进城经商创业。 知青返城使许多农村人燃起了城市梦想。一些知青成为农民到城市创业的引路 人,是农民进城后的最初落脚点。由于农民对城市不了解,他们就依托进城知 青,在知青工作单位的附近或者知青熟悉的地方摆摊设点,干起了个体。一些 知青还帮助进城的农民办理工商执照,租房,找摊位,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正 是由于知青的帮助,使得一些进城农民减少了很多的麻烦,进城经商一路顺风。 第四,知青返乡带动农民致富。第四,知青返乡带动农民致富。近年来,一些知青在城市经商赚钱后,重新回 到原来插队的地方。他们有的招聘当地的农民到自己的公司打工,有的在当地 投资开办工厂,有的慷慨解囊为当地募捐,有的兴办学校等等。为当地人民群 众排忧解难,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帮助地方发展经济, 对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二、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知青到农村后加重了当地农村社队的负担(一)知青到农村后加重了当地农村社队的负担 第一,增加了农村生产队粮食的紧张。第一,增加了农村生产队粮食的紧张。农村的土地时一定的,增加了人口 是必要分取有限的口粮,使本身粮食就很紧张的农村更加紧张,而且知青都是 年富力强,往往口粮不够,一些生产队又额外给他们追加。他们的劳动强度小, 贡献少,同样要进行粮食平均分配,而且他们是年青的壮劳动力,分取的口粮 多,生产队就必须从其他社员的口粮中均出一部分口粮分给他们。知青的到来 使生产队农民的人均耕地和平均口粮下降了。第二,增加了生产队和一些农户第二,增加了生产队和一些农户 的花销。的花销。一些生产队为了安置知青,在国家的安置费之外花费了很多。为了照 顾知青,有些生产队采取让知青吃派饭的方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今天你家 供,明天他家供,后来知青多了就派专人为他们做饭,菜米油盐都由生产队集 体开支,这不仅增加了一些农民家庭的负担,而且使经济收入较差的生产队额 外增加了负担。第三,增加了一些农民的劳动程度。第三,增加了一些农民的劳动程度。知青从城市来,从小就没 有干过繁重的体力活,生产队的工作一般都做不来。他们对农活不熟悉,有些 知青身体较弱,劳动能力较差,干不了重农活。一些生产队尽力的对他们进行 帮助,让他们从事体力较轻的工作。而原来可以做这些轻农活的一些农民不得 不转作一些较重的体力活,这样增加了这些农民的劳动强度,使一些一时身体 较差的农民得不到及时的休息。第四,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第四,减少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知青同样要通 过劳动获取工分,依据工分的多少分取口粮和年终报酬。而农村的土地是一定 的,每年的收入也差不多,人口增加,平均分取的报酬相应就会减少。生产队 的土地增加了需要养活的人口,原来依靠这块土地获取收入的农民,他们的收 入减少了。 (二)知青对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二)知青对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 第一,一些在城市时就表现不好的青年下放到农村后影响了农村的社会治第一,一些在城市时就表现不好的青年下放到农村后影响了农村的社会治 安。安。到农村后依然表现不好,还把城市的一些恶习带到了农村。如在农村进行 扒窃、打架、斗殴等等,带坏了农村的风气,扰乱了农村的社会治安。每逢农 村放映露天电影,一些知青便乘机起哄、闹事,扰乱了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第二,一些知青偷鸡摸狗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不稳定第二,一些知青偷鸡摸狗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不稳定 因素。因素。很多知青下乡后都有偷菜偷柴、偷鸡摸狗、蒙骗恐吓农民的经历。一些 知青偷鸡摸狗,打架闹事,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有些知青为生活所迫,劳 动艰辛,吃不饱,于是也偷盗、扒窃,如有的偷盗生产队的粮食,偷盗农民的 鸡鸭狗和蔬菜等等。由于一些知青经常做这种事情,有的甚至达到了肆无忌惮 的地步,因而,一些生产队和农户只能派专人看管,以提防知青的偷盗行为。 他们除了对知青进行批评教育外别无办法。以致多年后农民提到知青仍然会想 起他们的这种不雅形象。而一些知青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多年 后他们会一起知青生活时还在一起津津乐道他们的这些光荣行为,没有丝毫的 歉意和悔过。第三,知青闹事在当地农村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第三,知青闹事在当地农村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下放的知青 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他们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生活阅历于农民相比相 差很远。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农 村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不适应,他们的家庭生活与农村相比要优越得多,下 到农村后生活习惯不同,对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有些知 青刚下来的时候满腔热情,但是过了不久就坚持不住了。有的向当地领导提出 了各种苛刻的条件;有的不服从领导,与地方领导对着干;有的闹着要走。有 些知青聚集闹事,给当地领导出难题,游行示威,写大字报,散布谣言,造成 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知青给一些农村家庭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不稳定性(三)知青给一些农村家庭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和不稳定性 第一,知青以玩弄的心态与农村女青年恋爱,对一些女青年和她们的家庭第一,知青以玩弄的心态与农村女青年恋爱,对一些女青年和她们的家庭 造成了一些伤害。造成了一些伤害。一些知青难赖寂寞,与农村姑娘谈恋爱。农村的女青年对知 青非常痴情,而一些知青则态度暧昧。既要与农村女青年在一起,又不给与正 面回答。他们往往以玩弄的心态对待女方。因此,一些农村的女青年及其家庭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些女青年或因知青玩弄或因家庭反对而自杀身亡。第二,第二, 知青返城离婚给一些农村家庭带了很多的后遗症。知青返城离婚给一些农村家庭带了很多的后遗症。一些知青与当地农村青年结 婚生子,但是,当他们返城时,有的就以各种理由离婚,有的就不辞而别,一 走了之,使一些农村家庭破裂,给一些农村男女青年及其家庭造成了伤害。据 统计,建国以来,中国离婚的高峰期便是在知青大返城时期。究竟有多知识青 年与农村青年离婚,难以统计。第三,知青给留在农村的子女留下了很多的痛第三,知青给留在农村的子女留下了很多的痛 苦。苦。知青返城后,他们在农村的婚生子女和非婚生 子女无人照顾,得不到父 爱或者母爱,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一些伤害。一 些孩子长大以后到城市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亲。而一些知青返城后又已成家, 他们要么回绝这些农村孩子的寻访,要么想方设法把他们重新送回农村,给这 些年轻的农村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电影孽债就是反映云南的伤害知青 子女到上海寻亲的历程,其中很内容都是真实故事的改编,这些内容曾经令很 多的人为之动容,其电影插曲我想有个家直到现在仍然在传唱。其内容也 是一些农村到城市寻亲孩子心灵的真实写照。 三、知青在农村没有持久,难以有很大作为的原因三、知青在农村没有持久,难以有很大作为的原因 (一)知青下放农村没有适合农村的需求,难以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一)知青下放农村没有适合农村的需求,难以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接受思想教育是知青下农村的主要目的。第一,接受思想教育是知青下农村的主要目的。1968 年年毛泽东全国向广大 5 青年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 。知青到农村去是响 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受贫下中的思想教育是知青下 放农村的主要目的,政府是想如何让青年接受思想教育,是要让文化水平高的 城市青年去接受文化水平低的农村贫下中农的思想教育。第二,政府没有认真第二,政府没有认真 的思考如何任用知青去发展农村。的思考如何任用知青去发展农村。对于知青是否有农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知青在农村是否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当时的领导和政府深信毛主席的号召是正 确的,没有认真的考虑如何给这个群体提供发展的机会。至于怎样让这些文化 水平相对较高的知青,利用自己的文化和科技去促进农村发展,思想准备和深 入的思考不足。第三,下放的很多知青不适合农村发展的需求。第三,下放的很多知青不适合农村发展的需求。很多知青都是 第一次到农村,他们对农村的情况不了解。很多知青都是初中生、高中生,大 学生较少。他们都还是十多岁的青年,最大也不过二十多一点。文化水平不高, 没有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也没有城市工作的经验。对如何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清楚。知青下放农村应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 农村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由于知青文化知识和技能较差,他 们下放农村没有适合农村的需要,农村不适合他们的发展。所以,贫穷落后的 农村不能提供知青人才锻炼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知青群体在农村无用武之地, 难以有很大的作为。 (二)知青下放农村仅凭一腔热诚,难以达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目的(二)知青下放农村仅凭一腔热诚,难以达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目的 第一,知青满怀热情下放农村。第一,知青满怀热情下放农村。知青很多都是怀着对党、对人民深刻的感 情下到农村,抛弃城市优越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哪里艰苦、哪里需要就 去哪里,的的确确令人钦佩。下乡后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历经艰辛,谱写了 一曲曲青春的颂歌。第二,农村艰苦的环境消散了知青的热情。第二,农村艰苦的环境消散了知青的热情。很多知青都是 满怀希望、满怀信心下乡,他们刚去的时候信心百倍,表决心,与农民群众同 甘共苦,但是,很快他们就坚持不住了。他们对农村落后的生活环境没有足够 的思想准备。一段时间之后,农村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们难以承 受。他们的热情也为农村艰辛的生活而烟消云散了。他们怀着热情去,带着悲 伤回。很多的知青在农村并没有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有很多的作为,相反, 谈到下放都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认为下乡历经艰辛、耽误了自己的前程。的 确,这一代人年青的时候遇到了知青运动下放农村,中年的时候遇到了企业改 制,很多人被迫下岗。这些人目前都已进入老年,晚年生活又为能否及时领到 养老保险金等等问题而发愁。这一代人的确为中国社会的变迁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第三,第三, “三农三农”问题的解决仅凭热情是不行的。问题的解决仅凭热情是不行的。相比于现在,五六十年代的 中国农村更加落后。农业的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 是要一些城市青年人下到农村就能解决的。中国农村落后是原因很多有历史的 原因,有科技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农村政策和制度的原因等等。总之,当时的 领导和政府还没有理清“三农”问题的源头,没有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途 径。因而,让一些城市青年下到农村是解决不了农村问题的,让农村农民去教 育城市青年也达不到目的。 (三)知青大呼隆的下放农村,难以发挥他们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三)知青大呼隆的下放农村,难以发挥他们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知青下放是大呼隆。第一,知青下放是大呼隆。知青下放农村的人数太多,总共有 6800 万;知 青运动所涉及的社会面很广,无论是普通工人家庭还是一些干部家庭,几乎都 有子女下乡当知青。当时,只要是适龄青年都下放到农村去,一刀切。不管农 村是否需要这些年青人去,不管对青年个人的发展是否有好处。在政府的号召 和社会的鼓动之下,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成为一种风尚。好像到了乡里面就一切 6 都好了,很多人是中断了学业下乡的。有些中学整班同学都下乡当知青。一些 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没有办法维持。大量的初高中生下放农村,致使他们的 学业中断,这对他们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第二,没有经过技第二,没有经过技 能培训。能培训。政府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就把在校的初中生、高中生和刚毕业的高中 毕业生送往农村。因此,知青所拥有的知识主要是初高中课本知识。所谓的知 识青年实际上知识水平严重不够。而且他们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城市工厂的劳 动技能,初高中书本知识在农村并不能派上用场。很多人由于没有农村生产和 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到农村后一无用处,农活不会干,生活不能自理, 只能成为农村的负担。第三,政府对知青下放农村没有长远的打算和比较完善第三,政府对知青下放农村没有长远的打算和比较完善 的政策措施。的政策措施。知青运动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和社会行为,但是没有近期的 和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政府把大量的知青送往农村,至于这些知青下放农村 后怎样发展,是否还要他们返回城市,政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配套 措施。下放农村是为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和红卫兵问题而采取的临时性政策,没 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全面的考虑。在城乡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显著的城乡差别的 现实条件下,很多知青下到农村后就感到上当受骗,一心一意、想方设法回城。 而且一段时间后,知青面临的成家、父母养老、经济收入、个人发展等等很多 问题逐渐累积,致使 1978 年前后一些地方发生知青骚乱事件。一件备受社会和 知青个人赞颂的社会运动,最后在知青的强烈要求和社会的广泛呼吁下,以知 青大返城结束。这是始料所不及的,值得人们去深思。 四、关于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四、关于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一)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壮举,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一)知青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壮举,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第一,知青运动是人类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壮举。第一,知青运动是人类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壮举。知青运动使这样 多的知识青年及其他们的亲属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他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 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很多人都是主动要求下放农村,争着要求下放农村。在 短短的十年之内先后有 6800 多万人下放农村,没有引起任何的社会动荡,这不 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一次伟大的创举。虽然很多人对知青运动有非议,知青 运动的确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城乡之间如此有组织、有秩序、大规模的 相互交流,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第一次。第二,知青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第二,知青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 积极作用。积极作用。虽然知青下乡对农村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是,无论对知青本 人、对政府、对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知青的经历成了 很多人一生的财富。知青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第三,第三, 知青运动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首先,知青下乡使红卫兵运动得知青运动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首先,知青下乡使红卫兵运动得 以平息。以平息。很多的知青都是红卫兵,有的还是红卫兵骨干。他们在城市参加红卫 兵运动,无法无天,批斗老师和领导,实施打砸抢,游行示威,贴大字报,无 中生有等等,使得城市一片混乱。让他们离开城市,在农村去过艰苦的生活, 干重农活,使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对他们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如果让他们继 续留在城市,红卫兵运动造成的混乱局面,短时间是难以平息的。其次,知青其次,知青 运动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运动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知青运动使大量的适龄青年在农村参加生产队劳 动,到农村去解决工作和吃饭问题,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粮食供应紧张的 局面。因此,知青运动缓解了很多社会矛盾,对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起了很大 的作用。第四,知青运动使农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农民牺牲了他们很多的利第四,知青运动使农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农民牺牲了他们很多的利 益。益。知青运动期间,农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可以说是痛苦。政府把知青这 个群体交给农村,解决他们的吃住和劳动问题,使本来粮食就很紧张的农村雪 上加霜。但是,农民没有任何的怨言,他们欣然接受,笑脸相迎,尽量提供最 7 好的条件,满足知青的各项要求。对中国农民的伟大我们应该铭记在心。农村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需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尽量的取水,不需要的时候政 府可以随意的泄洪,农村对中国社会起作巨大的安全保障和稳定的功能。 (二)力避知青下乡的一些弊端,努力发挥大学生对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二)力避知青下乡的一些弊端,努力发挥大学生对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 的作用的作用 第一,农村需要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第一,农村需要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知青下放农村 在人们心里留下了阴影,目前政府提倡城市知识青年包括农村考上的大学生到 农村去就业,人们就马上会联想到知青,认为到农村去会埋没青年的前程。实 际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