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乡村旅游现状与对策研究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 measures of agro-tourism in fujian 目 录摘 要4abstract51.绪论61.1研究背景61.2研究意义71.3研究方法101.4研究的思路112.文献综述112.1研究概念的界定112.1.1旅游的概念112.1.2乡村旅游的概念122.2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概括132.2.1国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132.2.2国外乡村旅游的特点142.3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概括162.3.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概况162.3.2国内乡村旅游的模式及特点172.3.3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析182.3.4促进乡村旅游的措施193.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203.1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203.1.1资源优势明显203.1.2具备日趋成熟的发展条件213.1.3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日益红火223.1.3乡村旅游规模迅速扩大233.1.4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243.1.5政府大力打造海西旅游253.2福建省乡村旅游开发的存在问题263.2.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263.2.2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滞后263.2.3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63.2.4缺乏合理规划,乡村旅游资源未能有效保护273.2.5部分乡村民俗户接待能力不足273.2.6从业人员素质不高283.2.7乡村民俗旅游特色不足284.白水洋鸳鸯溪景区开发案例研究294.1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概况294.2景区开发现状304. 3白水洋鸳鸯溪景区开发的swot分析314.3.1白水洋鸳鸯溪景区乡村旅游的开发优势314.3.2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旅游发展的劣势334.3.3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旅游的发展的机会344.3.4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旅游发展的威胁354.4小结355. 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355.1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355.2扩大融资渠道,实施减税政策365.3提升市场运作能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品牌知名度365.4加强配套措施建设,做好乡村旅游的服务工作375.5培育人才,提升素质385.6加快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385.7开发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线路开发38参考文献39摘 要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为许多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提供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观赏当地的乡村风光和乡土故事,或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近几年,随着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强,许多的居民在闲暇之余都想去旅游。福建的乡村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本研究首先分析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及其发展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其次,本研究对当前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进行一个综述,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第三,在笔者和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本研究对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四,本文选取白水洋鸳鸯溪的开发作为本研究的案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swot等方法对其开发进行研究,总结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开发福建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福建;乡村旅游;现状;对策;研究abstractagro-tourism is a new travel pattern after 80s in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after 90 years. based on the scenic,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other resources in rural area, modern agro-tourism provide understanding of some rural tourism sentiments, customs and etiquette, and local story, or in the country, meanwhile, the tourisms can stay around the countryside and experience village life activities. recentl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rich,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people demand for tourism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plan to travel in their spare time. by the same situation, agro-tourism grows quickly in fujian providence.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for agro-tourism in fujian province. accordingly, it recovers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prospects. second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udy on agro-tourism both in china and oversees. thirdly, with the help of some governmental officers from travel bureau in fujain the article research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or agro-tourism in fujian providence. the research outcome shows that the agro-tourism is beginning to develop in fujain, but it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fourthly, the paper takes baishuiyang&yuanyangxi as an example to research how to develop agro-tourism in fujain by swot, talking to local people etc. through this case, the paper makes a conclusion about how to develop agro-tourism. finally, based on the study above,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develop agro-tourism in fujian. keyword:fujain; agro-tourism; current situation; measures; research1.绪论1.1研究背景首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到2009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34万亿,人均gdp达到3550美元以上5。按照国际的研究经验已经达到旅游消费迅速增长的时期。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观光性旅游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基本形成对休闲旅游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就有度假需求。90年代初至今,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在7 %以上的持续增长速度。根据2010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速度预测,到2010年底,中国gdp总量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汇丰银行等相关机构的预测未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仍将持续10年左右。表1 近几年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gdp总量(亿元)184937.4216314.4265810.3314045.4335353.7增长率11.3%12.7%14.2%9.6%8.7%人均gdp(美元)2314260829793266355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最终修正数据。第二,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休闲旅游的发展。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并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 2002年初,国家旅游局正式倡导开展农业旅游,并发布实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工作,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供了依据。2009年12月1号,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意见的提出和实施表明国家把休闲旅游的发展提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2009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的实施与落实表明国家以旅游业作为产业的龙头来拉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针对中央政府的落实和布置,全国各个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也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培育“海峡旅游”为品牌,大力推进福建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经济贡献越来越大。以云南为代表的一批省区市,坚持把培育发展旅游业这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放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考虑,做出了一流业绩,创造了宝贵经验。以福建省为例,2009年,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扎实推进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总收入1003亿元,增长23.7%,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1.05%;接待游客总量8309.9万人次,增长18.5;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68.8万人次,增长17;外汇收入21.7亿美元,增长47.5%;国内游客8041.1万人次,增长18.6%,国内旅游收入838.2亿元,增长20.9%;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了适度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15。第四,普通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加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旅游业的发展是与人们日益增多的休闲时间相伴而生的,据统计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学生和教师则全年约140天,公务员及外企管理人员,全年约124天12。再加上国家正在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制度,我们将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这些休闲假日时间的增加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根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09-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课题研究成果暨休闲绿皮书的研究结论,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居民休闲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休闲业发展前景无限。1.2研究意义第一,旅游的开发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对历史资源的传承与延续。许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特性,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由于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时候就能充分对其保护,才具有开发的价值。福建省是一个具有独特资源禀赋的地方,许多地方还没有没有进行开发和保护,有可能遭受不必要的破坏。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球越来越小,外来的文明也开始侵入我们的民族。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旅游的开发自有保存了历史性才具有开发的价值,因此,也只有通过旅游开发才能较好地保存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第二,旅游业的发展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通过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增加旅游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因此,白水洋鸳鸯溪旅游的开发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和就业的发展将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根据国内外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三大产业的比例将不断调整,调整的趋势为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将逐渐提高。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2008年,中国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49和39。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另一组数据,2008年,长三角16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55.040.9调整为3.755.041.3,其中,浙江三者结构为5.953.940.227。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第四,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福建省的许多地区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五,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许多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根据相关的研究经验,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旅游业一般不受贸易壁垒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2008年,全国利用外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用于旅游饭店建设,20亿美元进行旅游景观建设。第六,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解决农业增产增值、农民增收和农村旧貌换新颜的问题。因此,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就要调整农村和农业的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让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作用。在许多贫困的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原生态的环境吸引了许多城市慕名而来的游客,因此,当地政府和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把开发旅游作为摆脱贫困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在福建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该地区旅游的开发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3研究方法(1)swot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本文通过对白水洋鸳鸯溪景区进行swot的分析,为当地旅游的开发策略制定依据。(2)理论分析法。立足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白水洋鸳鸯溪旅游景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出发,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开发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旅游资源的对策建议。 (3)统计分析法。通过多年搜集、整理的相关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使本研究更科学、更精确、更实用、更有说服力。 (4)比较分析法。通过与其他旅游景区开发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借鉴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5)归纳总结法。通过对白水洋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归纳总结出其旅游开发的具体思路。(6)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本文通过对旅游景区开发的案例研究,选取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进行科学的分析,为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的发展提供参考。(7)实地考察法。笔者和相关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的多次考察和调研,全面了解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的开发策略提供最鲜活的依据。(8)访谈法。通过和旅游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当地的旅游经营者,消费者和相关的专家的交谈与访问,了解白水洋鸳鸯溪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4研究的思路本研究围绕发展福建乡村旅游为主线,通过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总结,福建省乡村旅游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结合白水洋鸳鸯溪景区的现状和swot的案例分析进行经验借鉴,最后提出发展福建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文献综述调研反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演绎swot分析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福建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白水洋景区的开发现状分析白水洋景区的开发的swot分析白水洋开发的总结研究的对策图1 本研究的框架图2.文献综述2.1研究概念的界定2.1.1旅游的概念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后缀ism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词根tour与后缀ism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4。当前对旅游概念已有研究的研究有: 概念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技术定义: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其他相关定义。交往定义: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目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2.1.2乡村旅游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的定义界定参照该标准。2.2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概括2.2.1国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如在欧洲的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在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许多地区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目前,乡村旅游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以意大利为例,2001年,在意大利一共有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到2100万人次,其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3。在以色列,当地政府把开发乡村旅游当作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一种有效手段,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企业不断增加。另外在新西兰、澳洲、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把乡村旅游当作农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2.2国外乡村旅游的特点2.2.2.1组织机构完善国外乡村旅游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这为其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许多国家都通过政府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和财政支持、进行专门的机构管理、组织市场开拓等,帮助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如早在1865年,世界乡村旅游发展先驱国家之一的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不久以后,日本、匈牙利、西班牙、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等国也相继专门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罗马尼亚通过建立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简称乡村旅游协会)促进“农家乐”旅游发展。1992年美国专门立法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委员会”。2.2.2.2较高的游客层次国外先进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现在其最稳定的客源市场,主体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条件也很好的中产阶级游客。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民的家里,吃着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和农舍,到附近不加任何修饰的小池塘里游泳、钓鱼,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称为“务农旅游”。他们选择乡村旅游,不是贪图收费低廉(费用可能比其他旅游更高),而是在寻找早已失落的心灵净土和悠久的民族文化氛围,他们参加农业劳动,追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享受。如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参加劳动还要交费。东欧有两个国家的乡村旅游颇有特色。在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在开展的活动内容上与其它国家一样,然而参与接待的农户均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29。2.2.2.3政策体系完整来自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政府推动模式和混合推动模式)或者是非官方组织的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作用(市场推动模式),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外乡村旅游体系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在其政策体系完整丰富,如国外发达国家通用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包括;乡村旅游的宏观管理,行业管理、市场规范和经营自律机制等,形成了完善的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和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第二,国外许多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进行综合的宏观调控,国外乡村旅游政策体系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政策体系上体现在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调控、管理的机制。第三,国外乡村旅游政策体系非常强调严格法律规范。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都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乡村旅游企业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设备、乡村内外部环境以及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第四,国外乡村旅游体系强调业务指导。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和当地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既加强他们的环境生态意识,保护当地的文化,同时也要求采取措施积极避免乡村旅游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33。第五,国外乡村旅游政策体系强调规划管理。乡村旅游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合理的规划才能真正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许多国外的政府往往制定详细的农村地区旅游规划或乡村旅游规划,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从政府层面确定各个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2.2.2.4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国外乡村旅游产品组合方式灵活,成熟度高。国外乡村旅游的形式主要有休闲观光式、参与务农式、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传统文化游等。例如,在英格兰,乡村旅游商品通过多种渠道传递给旅游者,大大增加了其销售数量,游客可以在中心大街商店、传统礼品店和独立精品屋里享受一流的购物体验,而对时尚敏感的购物者可以直奔市郊新建的名牌折扣卖场。在法国,游客通过参观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了解酿酒的工艺,学到品尝美酒的学问和配酒菜的知识,仅就购买葡萄酒这一项,就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商品消费加足了筹码。在瑞士,乡村旅游通过营造就餐环境与食物本身相协调、统一的做法,来赢得消费者。例如手工制作、香草装饰,带给旅游者别样的意境。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借助“汉堡之乡”的特色,从1998年起在该州每年都举行享誉全球的“汉堡盛宴”,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开始依赖于由于年度节日所带来的品牌效益,而这也成为了众多地区宣传旅游特色、吸引游客的有力工具。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协会来进行。其乡村旅游协会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为乡村旅游进行宣传、促销,乡村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极力推广的内容。从市场推广媒介来看,现在乡村旅游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的。国外的网站建设比较成熟,旅游者能一目了然地在其网站获得各种相关信息。2.3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概括2.3.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概况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15。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表2 我国乡村居民国内旅游基本情况项目年度总人次(亿人次)出游率(%)人均花费(元)2003年4.3547.0249.52004年4.1544.0226.62005年4.0944.2262.72006年4.9352.8289.12007年5.1955.7300.02008年6.4368.7310.2注:出游率指农村出游的人次数占其人口数的比重。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3.2国内乡村旅游的模式及特点2.3.2.1湖南模式湖南省的乡村旅游以农业休闲为主。湖南乡村旅游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休闲与旅游相结合、休闲农业与加工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比如,全省最大规模的千龙湖,就是以休闲为主,完全可以把观赏型、科普型、文化型的旅游农业发展起来,实现与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只有创建休闲旅游型和加工增值型发展模式,才具备真正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湖南省乡村旅游的模式具有规模经营型和产业集群型发展模式29。乡村旅游的起源和雏形是农家乐模式,这是一家一户一房一塘一园的做法,也是目前乡村旅游板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市场需要,乡村旅游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两种模式:一是产业集群,二是规模经营。产业集群模式就是许多穿衣带帽、装饰一新的农家集中在一起,以一个或几个产业(如花卉、梅林)作支撑,共同形成的乡村旅游集散区,如长沙的光明村。规模经营模式是一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规模很大、项目很多、接待能力很强,如浩博农庄等。2.3.2.2深圳模式中国乡村旅游首先是从观光农业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园,并举办荔枝节,并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商贸洽谈。随后,深圳市又办起了“青青观光农场”、“现代绿色庄园”、“海上农业公园”等。深圳市观光农业模式主要是发展“创汇农业”和“旅游农业”,以适应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例如,光明农科大观园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重点项目,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项目规划占地1000亩,主要有目前已建成的500亩的生态区,主要包括奶牛示范基地、蚕桑文化科普基地、奇异瓜果世界、特种养殖展示基地、生态果园和休闲山庄等主题区域,是集农业科普教育、基因研究、休闲观光、采摘、游乐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园区,也可以说是深圳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的成功探索。光明农科大观园是深圳光明集团打造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重点项目,是华南首个130万平米国家级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度假园,年接游客能力达30万人次,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2.3.2.3北京模式为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许多研究人员以及北京市旅游局的相关人员,总结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目前北京市已经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该标准于2009年1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此标准的推出在全国尚属首创。乡村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努力下,北京乡村旅游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形成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区域特色、行业管理、业态创新、政府投资、社区营销、融资模式等乡村旅游“北京模式”。2.3.2.4上海模式上海乡村旅游的兴起是伴随着上海和全国经济的腾飞而发展起来的,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乡村旅游业的开展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娱乐需求,也带动了上海郊县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三农”政策的需要。例如,在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观看现代农业设施,到果园、菜园观光、采摘;崇明岛绿色农业休闲游和“农家乐”游观光、采摘、垂钓、体验农家生活;南汇海滨东海农场、康登园艺场和中华花卉培训基地观花、购花、休闲旅游;松江九亭花卉园艺中心、新桥花卉市场和泗圣菜园、蔬菜市场观赏田园风光,购买无公害蔬菜等。2.3.2.5贵州“村寨游”模式贵州的乡村旅游开发经验,以平坝县“天龙屯堡模式”最具代表性。依托明代遗存的典型屯堡村落的特殊优势,该县天龙村开创了“政府+公司+旅行社+协会”四位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六个措施: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二是主题扶贫、农民普遍参与,三是科学策划、突出特色,四是增强品牌创建,五是保护第一、持续发展,六是加强培训、重视引导。这种旅游产品文化的特性非常突出,前期主要吸引的是一批文化探秘的境外游客和研究学者,但随着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这种结合了传统的文化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产品表现出特有的发展潜力。2.3.3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析综合当前过完年的文献,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第二,研究各自为政。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第三,缺乏规划和策划。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第四,人才匮乏。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40。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第五,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第六,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2.3.4促进乡村旅游的措施针对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第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第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第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22。一是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二是与农村扶贫相结合。三是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四是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五是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六是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3.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3.1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3.1.1资源优势明显福建森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山多林多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省山地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36亿亩,有林地面积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活立木蓄积量4.9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在森林资源中,生态公益林429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30.7%;竹林面积1327万亩,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竹林面积的五分之一,建瓯、顺昌两县(市)进入全国十大“竹子之乡”行列;经济林面积1688万亩,有12个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之乡。闽西北的南平、三明、龙岩是我省主要林区,其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分别占全省的66.4%和81.6%。在3324公里的海岸线上,基本连成一线的沿海防护林成为沿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屏障。城乡绿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15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98%。全省铁路、公路、江河堤岸已绿化长度分别占可绿化里程的77.9%、71.8%、82.9%5。福建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潮间带滩涂面积19.88万公顷20。有闽东、闽中、闽南等大渔场,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2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 海岸港湾资源丰富,福建陆地海岸线长达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16.2居全国第一位。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546个(其中有人岛屿102个),总面积1400.13平方千米,岛屿海岸线长2804.4千米。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港、湄洲湾、福清湾、罗源湾、三都澳等6个。福建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福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植物种类在3000种以上,用材林树种400多种,药用植物600多种,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种,油料植物3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52种20。野生动物有数千种,其中78 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海洋鱼类750多种,甲壳类和头足类有数十种,淡水鱼类160 多种,其它食用、药用微生物资源亦很丰富,如白木耳产量居全国第一。 不少珍稀动物、植物,如髭蟾、文昌鱼、长叶概、红豆杉、 香果树等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研究和实用价值。许多名贵品种和优势产品,如茶(大红袍、 白毫银针、铁观音)、果(龙眼、荔枝、芦柑、福桔、橄榄)和蘑菇、香菇、笋干等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3.1.2具备日趋成熟的发展条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返朴归真、走进自然越来越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首选。当前福建省经济的发展迅速,完全具备旅游开发的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地区生产总值总值从1978年的66.37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11949.53亿元,居全国第12位,也是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析卷安徽省天长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单元测评试题(含解析)
-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考试试题(附答案)
- 耳鼻喉口腔颌面外科院感试题(附答案)
- 2025年生态修复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2025年老年健康管理领域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政策法规解读报告
- 2025年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2025年文化娱乐行业消费者行为分析:细分市场细分与用户体验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射频识别(RFID)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效率提升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猫粮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诉讼和解协议书示例
- 《矿图》教学课件
- 婚内忠诚协议书标准版
- 2025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一卷试题试卷及参考答案
- (高清版)DB1301∕T 345-2020 优 质冬小麦石农952栽培技术规程
- 乡土中国读书分享课件
- 2025年反假币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餐饮技术入干股协议书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附进度表
- 水果和蔬菜深加工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新译林版英语八上单词默写表(先鸟版)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临床技能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