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的数值模拟.pdf_第1页
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的数值模拟.pdf_第2页
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的数值模拟.pdf_第3页
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的数值模拟.pdf_第4页
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的数值模拟.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9卷 第 2期 2 0 0 8年 6月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a j i l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1 9 no 2 j un 2 0 0 8 【 文章编号1 1 0 0 4 1 5 4 0 ( 2 0 0 8 ) 0 2 0 1 0 8 0 6 瞬态 热线法导热 系数测量 的数值模 拟 潘 江 , 王 玉 刚 ( 中 国计量 学 院 计量 测试 工程 学 院 ,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 摘 要】 利用有 限元 方法对瞬态热线法导热 系数测量 进行 了数值 模拟 , 对各种 因素如加热 功率 、 热 线半径 以及实验 温度 等对 测量过程的影响进行 了分析 , 并将 模拟得 到 的温升 曲线 与实 验测量得 到 的温升 曲线进行 了比较 , 结果表 明: 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值 , 模 拟曲线可以与实 测曲线 吻合得很好 , 实验值 与模拟值 的偏差小 于实验结 果的不确定度 本结果 的获得对 进一步理解瞬态热线 法导热系 数测 量过 程 , 提 高导热系 数测量技术 水平 具有 借鉴意义 【 关键词】 导热系数 ; 瞬态 热线法 ; 数值模拟 ; 有限元 【 中图分 类号1 th8 1 【 文献标识码】 a n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o f me a s u r e me nt o f t he r ma l c o nd u c t i v i t y wi t h t r a n s i e nt ho t wi r e m e t ho d pan j i a n g,w ang yu g a n g ( co l l e g e o f me t r o l o g y a n d me a s ur e me n t en g i n e e r i n g,ch i na j i l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ha n g z h ou 3 1 0 0 1 8,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m e a s u r e me n t o f t h e r m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b y t r a n s i e n t h o t wi r e me t h o d wa s s i mu l a t e d u s i n g f i n i t e e l e me n t me t h o d th e e f f e c t o f 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 s u c h a s p o we r s u p p l y,r a d i u s o f h o t wi r e a n d t e mp e r a t u r e o n me a s u r e me nt wa s a n a l y z e d the s i mul a t e d t e m p e r a t u r e - r i s e c u r v e wa s c o mpa r e d wi t h t he e xp e r i me nt a l r e s ul t th e r e s u l t s h o ws t h a t t h e s i mu l a t e d c u r v e c o i n c i d e s wi t h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a l c u r v e v e r y we l l a n d t h e d e v i a t i o n i s l e s s t ha n e x pe r i me n t a l u nc e r t ai nt i e s ke y wo r d s :t h e r m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t r a n s i e n t h o t me t h o d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f i n i t e e l e me n t m e t h o d 导 热系 数是基 础 的物 理化 学数 据 , 在 冶金 、 能 源 、 化工 等领 域 的工业 设计 中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导 热系数的研究方法 , 有理论和试验研究之分 其 中 实 验研 究方 法有 稳 态 法 和 非 稳态 法 瞬 态法 是 非 稳 态 法 的一 种 , 典 型 的有 瞬态 热 线 法 、 瞬态 热 源 法、 瞬态热带法等 ; 其中瞬态热线法由于能够成 功避 免在 实 验 过 程 中 自然 对 流 对 实 验 测 量 的影 响 , 在 导 热系数 , 特别 是 流体 的导 热系数 实 验研究 中获 得 了广 泛 的 应 用 鉴 于 c f d 技 术 在 流体 流动 以及 传热 方 面的成 功应 用睁 , 现利 用有 限元 【 收稿 日期】 2 0 0 8 - 0 4 - 2 5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no 5 0 7 0 6 0 4 8 ) 【 作者简介】 潘江( 1 9 7 4 一) , 男 , 山西文水人 ,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热物性计量测试技术 维普资讯 第 2期 潘江 , 等 : 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的数值模拟 1 0 9 的方法对瞬态热线法的测量过程 中的热线温升进 行模拟 , 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1 瞬态热线法测量导 热系数 的原理 瞬态 热线 法是 利用 测量 热 丝 的电阻来 澳 0 量物 质导热系数的, 其理想模型为 : 在无限大的均匀流 体中置人长度无限长的线 热源, 当二者处于热平 衡 时 , 用 阶跃 恒热 流对 线 热源进 行 加热 , 线热 源及 其周 围的流体就会产生温升 , 根据线热源的温升 就 可 以得到 流体 的导 热 系数 由传热控制方程结合 边界条件 , 可 以得 到在 加热 过程 中热 线 的温 升为 : a t ) 一 in + in ( ) 一 a ln t + b ( 1 ) 式 中 r 0 一 热 线半 径 ; 加 热 时 间 ; g 供 给 热线 单 位 长度 的功率 , 称 为线 功率 ; c 常数 ; a 待测 介质的热扩散率 利 用实验获得 的数据绘制 t i n t 曲线 , 由曲线的斜率 与截距可 以分别得到 待测流体的导热系数与定压 比热容的值 1 虽然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实验测量过程与上述 理想模型存在偏差 , 使得实 际测量得到的温升与 理想温升存在一定 的偏差 , 然而可 以通过对实测 温升进行温度修正 , 使其接近理想温升 修正方法 可概 括为 : t 一 a t + 丁 ( 2 ) 式 中 : 丁 。 实验测 量 得到 的热 线温 升 ; 汀 一 各 种偏差引起 的温升修正 , 包括模型截断误差 、 端部 效应 、 流体 的物性 变化、 边界条件等引起 温升修 正 2 有 限元模型及 网格 生成 图 1为计算所用的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示意 图 计算所采用 的几何模型尺寸如下 : 不锈钢腔体 内充满待测流体 , 其半径为5 mm, 长度7 0 mm 热 线 的半 径 为 7 5 m, 长 度 为 5 0 mm 由于 该模 型 是轴对称图形 , 计算时采用二维模型 , 计算区域及 网格划分如图中右部 热线 区域网格采用 四边形 网格 , 网格 数 目为 8 0 0 ; 在待 测 流 体 区域 采 用 三 角 形 网格 , 网格数 目为 1 8 7 6 经反复验证 , 计算结果 与 网格数 目无 关 图 1 fi g ur e 1 t 4 几何模 型及网格划分示意 图 sc he ma t i c d i a gr a m o f ge o me t r i c a l mod e l a nd gr i d di s t r i bu t i on 采用的控制方程如下 动量 方程 为 : + , + 警 一 一 + z ( 3 ) 一 3 t 十 r 十 一 一 十 r 警 + 珥 警+ 地 o u_ sz : 一 p 3 z + 醍 + 鲁 ( 4 ) 连 续性方 程 为 : + + 一 0 ( 5 ) at 。 r ar 。 az 、 能 量方 程为 : l0 c ( a t ) 一 q ( 忌 丁 ) ( 6 ) 式( 3 ) ( 4 ) ( 5 ) ( 6 )中 l d , , , k , 分别 为密 度、 定压 比热容 、 运动黏度、 导热系数及流体速度, q为 单位体积内的加热功率 ; 一 ( -p ) g , 为初始 时刻 的密度 边 界条 件 动 量方 程 : 边 界 1 , 5 , 6 : 对 称轴 , r一 0 , 一 0 ( 7 ) 边 界 2 , 3 , 4 : 无 滑移 边界 , 一 0 , 一 0 ( 8 ) 能 量方 程 边 界 1 , 5 , 6: 一 0 ( 9 ) 边 界 2 , 3, 4 : t 为初 始 时刻温度 值 ( 1 0 ) 初 始条 件 : 边 界 1 6 : t 一 0时 , , 一 0 , 一 0 ; t ( 1 1 ) 假设 甲苯为待测液体 , 其液相导热系数根据 文献 8 计算 , 液相 黏度和密 度根 据文献 9 计 维普资讯 1 1 0 中 国计量学院学报 第 1 9卷 算 , 液相定压 比热容根据文献 1 0 计算 热丝 的 材质选用铂 , 铂 的各个热 物性取值如 下 : 导热系 数 为 7 1 6 w m k_ 。 , 定 压 比 热 容 为 1 3 0 k j k g k一 , 密度 为 2 1 4 5 0 k g m _ 1 计算得到腔体内部温度场分布图、 等温线 以 及矢 量 图如 图 2 0 03 0 0 2 0 01 0 0 01 0 02 0 0 3 图 2模拟结果示意 图 fi gu r e 2 nume r i c a l r es ul t s o f t h e r ma l a nd ve l oc i t y f i e l d 3 温升 曲线模拟 结果及讨论 在 实验 过程 中 , 通 过 测量 热 线 的 电阻 变 化 来 确定热线的温升 , 此 时测量得到 的温升数据应该 为热线的整体 的平均温升 , 文献 中也提到了由于 对流的产生 , 导致 了热线上下两部分的平均 温度 有 一定 的差 异 , 而且 二 者变 化 规 律 也 与 热线 的平 均温 度有 差异 l 1 所 以 , 在 模 拟 过 程 中 , 需要 选 取 有代 表性 的点 的温 度 作 为热 丝 的温 度 本 文 分 别 计算 了坐标点为( 3 7 5 *1 0 一, 0 0 ) , ( 7 5 *1 0 , 0 0 ) 两点的温度数据 , 并与热线 的体积平均温度 作 了 比较 , 结 果 如 图 3 对 于 ( 3 7 5*1 0 一 , 0 0 ) , ( 7 5 *1 0 一 , 0 0 ) 这两 点 的温 度 数 据基 本 上 没 有 差 异 , 并 且仅 在 自然对 流 将 要 发 生 时 与 热线 的平 均 温度 发生 偏差 在利 用 瞬态 热 线 法 进行 导 热 系 数实验研究时, 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成功避免 自然 对流对测量的影响 , 提高数据的准确度 数据采集 在 自然 对流 即将 发生 前 已经完 成 所 以 , 以该 两点 的温度 作为 热线 的平 均温 度是 可行 的 图 3 不 同坐标 处热 线温升 比较 ( =2 9 8 1 5 k, q = 2 0 0 mw m) fi gu r e 3 co m p a r i s o n of t e m p e r a t ur e r i s e i n d i f f e r e nt p o s i t i o n ( 一 2 9 8 1 5 k, q 一2 0 0 mw m) 在 利用 热 线 法 测 量 不 同温 度 下 的导 热 系 数 时, 随着待测流体 的热物性 的变化 , 例如密度 、 黏 度 、 比热等的变化, 使热线本身的温升曲线发生变 化 本文模拟了在相 同加热功率条件下 , 不同温度 下 的温 升 曲线 ( 图 4 ) 如图 4 , 随着待 测流 体温度 的升 高 , 在 相 同 的加 热 时 间 , 与 之 对 应 的 温 升 也 增 大 ; 同 时 , 由 于流体黏度 随着 温度增 大而 减小 , 使 自然 对流 发生的时间提前 在实际测量 时 , 使测量 变得 困 难 所 以对 于温 度 升 高 时, 应 逐 渐 减 小 加热 功 率 , 或 者 提高 采 样 速 率 , 以 保 证 能 够 获 得 理 想 的 实验 数 据 图 4 不 同温度 下热 线 温升 模拟 示意 图 ( q =2 0 0 m、 m) f i g u r e 4 nu me r i c a l r e s u l t s f o r d i f f e r e n t t e mp e r a t u r e ( g 一 2 00 mw m) 在 瞬态热 线法 的原 理 中 , 将 热 线 描 述 为无 限 长, 导热系数无 限大 , 热容为零 的线热源; 然而实 验研 究时 , 所用 加热 丝 为具有 一定 长度 、 一定 热容 m 。 + 、 , 一 , 一 一 黔 一 6 9 2 6 9 2 5 9 2 5 81 5 91 o 81 7 4 7 3 5 2 o 7 4 2 9 o 41 8 6 9 o 6 6 2 o1 2 8 o 41 21 o 8 7 6 4 3 21 9 8 7 6 4 3 21 8 7 5 4 3 2 111 o o o o o o o 9 9 9 9 9 9 9 9 8 8 8 8 8 8 o o o o o o o o o o 9 9 9 9 9 9 9 9 9 99 9 9 9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o o 9 9 8 如 如 如 如 维普资讯 第 2期 潘江, 等 : 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的数值模拟 1 1 1 和直径 的金属丝 所 以开始 加热时 , 首先 加热热 线 , 使之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 热线周 围的流 体温度才会有变化 , 热线直径越大, 对实验测量的 影 响越大 图 5模 拟 了采 用 不 同半 径 的热 线 时 的 温升状 况 热线 的半 径 对 测量 过程 中其 温 升 有 比 较 大的影 响 在 加热 过 程 中 , 热线 的温 度 变化应 分 为三 个 阶段 : ( 1 ) 热线 自身加 热 过程 ; ( 2 ) 热量 自热 线 向周 围流体 的热传 导过程 ; ( 3 ) 当流体 内部 产 生足 够 大 的 密 度 梯 度 , 导 致 自然 对 流 发 生 后 的 热传递过程 在这三个过程 中, 换 热系数是逐 次 增大的 , 所 以在 不 同阶段 内热线 的温度 升高 率 是 逐渐 减 小 的 由 图 5可 以 看 出 , 当 热 线 的半 径 为 7 5“ m时 , 可 以很 明显地看到 温升曲线 分为 三部分 , 并 且 三段 曲线各 自的斜率 也有 较大 的 变 化 温 升 曲线 各 部 分 斜 率 变 化 明显 , 有 利 于 在 进行实验数 据处 理 时进行 数据 点 的取舍 , 提 高 实验数据 的准确度 图 5 不 同热 线半 径 的情 况 下得 到 的模 拟结 果 ( = 2 9 8 1 5 k, g =4 0 0 mw m) fi gur e 5 nu me r i c a l r e s u l t s f or d i f f e r e n t r a di us of ho t wi r e ( 一 2 9 8 1 5 k, q 一4 0 0 mw m) 在导热 系数 测 量 中 , 适 当 的加 热 功 率在 实 验 过程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热线功率 的选择决定了 最 终 能否获 得 的有 效 数 据 点 的数 量 , 因为 加 热 功 率大 , 热线 和待 测物 的温度 变化率 大, 在待测 流 体 中更容易发生 自然对 流 我们对温 度为 2 9 8 1 5 k四种不 同加热功率时的热线 温升进行 了计 算 , 结果 见 图 6所 示 在 不 同 的加 热 功 率 下 , 温 升 曲线 形状 发 生 了 明显 的 改 变 在 功 率 变 大 时 , 曲线弯 曲( 自然对 流) 发生 的时间变短 为了获得 足够多的实验 点 , 对数 据采 集设 备 的采集 速度 和准确度的要求也越高 所 以在 实验时 , 要通过 不 同加热功率 的实 验 , 来获 得最 佳 的加热 功率 范 围 图 6不 同加热功率 的模拟 结果 ( =2 9 8 1 5 k) fi g ur e 6 nume r i c al r e s ul t s f or di f f e r e nt a pp l i e d po we r (to一 29 81 5 k) 4实验数据验证 为 了验证 数学 模 型 和 模 拟结 果 的正 确 性 , 将 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 了比较 实验测量 所使用的实验系统由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 、 压力 测量系统 、 导热系数 实验装 置组成 l_ 1 , 在测 量过 程 中 , 温度 测量 的不 确定 度小 于 1 5 mk, 压 力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4 -_0 7 k p a , 完全能够满足 导热系数实验研究的需要 利用 上述 实验 系统 , 对 甲苯在 2 1 3 3 6 3 k 温 度 区 间 内的液 相 导热 系数 进 行 了研 究 实 验使 用 的试样 是 由 t e d i a 公 司提 供 , 标 称 纯度 ( 质 量分 数 ) 大 于 9 9 9 的 甲苯 , 实 验 结 果 的 最 大 扩 展 不 确 定度 ( 晟 一2 ) 为 4 -_0 0 2 1 3 w m k_ 。 实验 数据与推荐的液相甲苯导热系数标准值 之间的 平 均偏 差 为 0 3 7 , 最 大偏 差为 0 7 3 利 用实 验过 程 中获得 的 温升 曲线 数 据 , 与 模 拟得到的温升曲线进行 比较 , 通过调整模拟使用 的导热系数 、 密度和比热容 的数据 , 使模拟曲线与 实验曲线无限接近 , 在此基础上可 以得 出待测 的 导 热 系数 的值 图 7和 图 8列 出 了 2 9 3 k 和3 1 3 k 的比较结 果 ( 为便 于 观察 , 图 中删去 了部分 数 据 点 ) 2 2 l l l l o o o o 维普资讯 1 1 2 中 国计量学院学报 第 1 9 卷 司 图 7 3 1 3 k时模 拟 曲线与实验结果 比较 fi gu r e 7 co mpa r i s on o f nume r i c a l a nd e xpe r i m e nt a l r e s ul t s a t 一 3 13 k 司 图 8 2 9 3 k时模拟 曲线 与实验结 果比较 fi gur e 8 comp a r i s o n o f n ume r i c a l a nd e xpe r i me nt a l r e s u l t s a t = 29 3 k 通过 调整 方程 ( 3 ) ( 6 ) 中参 数 的初 始 值 , 可 以使模拟 曲线与实验测量 曲线符合得 比较好 在 3 1 3 k时,模 拟 使 用 的 导 热 系 数 值 为 0 1 2 7 w m k一, 根 据实 验测 量结 果得 到 的值为 0 1 2 7 3 w m k一 ; 2 9 3 k 时 的模 拟 值 为0 1 3 4 w i t i k一 , 实 验结 果为 0 1 3 3 7 w m k一 , 模 拟 值 与实 验 结 果 的偏 差 小 于实验 结果 的不 确定 度 由此 可见 , 当模 拟 曲 线与实测温升曲线 比较相符时 , 可 以得到与实验 结果接近的数据 , 两种情况下模拟 曲线与实测曲 线在相应时间点的偏差见 图 9和 1 o 在两种温度 下 , 除起始时刻个别点外 , 在绝大多数时间点实测 曲线与模拟曲线的偏差均小于 0 0 5 k 为进一步证明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对待测物质 为 hf c 2 4 5 f a 时的温升曲线进行 了模拟 , 并与实验 结果进 行 了比较 所采 用 的 hf c 2 4 5 f a实 验结 果 已 发表 , 见相关 文献 1 引 比较 结果 如 图 l 1 、 1 2 o - 3 0 2 -o 1 : -o 4 o 5 图 9 fi gur e 9 r 0 l 2 3 4 5 t s 3 1 3 k时实测 曲线与模拟 曲线 的偏 差 de vi a t i ons be t we e n nu me r i c a l a nd e x pe r i me nt a l r e s u l t s a t 一 31 3 k t s 图 1 0 2 9 3 k时实测 曲线与模拟 曲线的偏差 fi g ur e 1 0 de v i a t i o ns be t we e n nu me r i c a l a nd e x pe r i me nt a l r e s u l t s at 一 2 93 k 0 0 0 5 1 0 1 5 2 0 2 5 3 o 3 5 s 图 1 1 3 3 3 k 时模 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 模拟值 0 0 7 7 w i n - , 测量值 0 0 7 6 5w i n - ) fi gur e 1 1 comp a r i s o n o f nu me r i c a l an d e x pe r i m e nt a l r e s u l t s a t 一 33 3 k ( nu me r i c a l r e s u l t :0 0 7 7 wm k一 exp e r i me nt a l r e s u l t :0 07 65 w m一 k一 ) o o o o o o 司 司 维普资讯 第 2期 潘江 , 等 : 瞬态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的数值模拟 1 1 3 2 5 2 0 1 5 司 1 0 0 5 0 0 0 0 0 0 0 鼋0 0 0 0 -0 0 0 0 0 5 1 0 1 5 20 2 5 3 0 3 5 t s 图 1 2 2 6 7 k时模 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 比较 ( 模 拟值 0 0 9 8 9 w m k_。 。 测 量 值 0 0 9 8 5 w m k ) fi gur e 1 2 co mpa r i s on o f numer i c a l a nd ex p e r i me nt a l r e s ul t s a t 一 26 7 k ( nu me r ic a l r e s u l t :0 0 9 8 9 w 1 t i 一 k_ 。 , ex p e r i me n t a l r e s u l t :0 0 9 8 5 wm一 k一 ) 5 结 语 经利 用有 限元 法对 瞬态 热线 法测 量 导热 系数 的过 程进 行模 拟 , 并 对 各种 因素 如加 热功 率 、 温度 以及热线半径等的影 响进行 了分析 , 最后将模拟 得到的温升曲线与可靠 的实验数据进行 了比较 结 果 表 明 : 当采 用适 当的模拟 参数 值 时 , 模 拟 的温 升曲线可以与实测数据 吻合 的比较好 , 二者偏差 可 以控制 在实 验 结果 的不 确 定 度 范 围 内 本 文 获 得 的结果 有助 于进 一步 增进 对 瞬态热 线法 导热 系 数测量过程的影响的理解 , 同时对 提高热物性数 据测试 技 术水 平也 有借 鉴意 义 【 参 考 文 献】 1 wake ham w a,nag as hi ma a,s e nge rs j v m e a s u r e me n t o f t h e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flu i d s - e x p e r i me n t a l t h e r mo d y n a mi c s m as a e l m j ,n i e t o d e c as trp c a 。r0der h m e t a l r r a n s i e n t me t h o d s f o r t h e r ma l c o nd u c t i v i t y lo n d o n:bl a c k we l l s c i e n t i f ic,1 9 9 1 : 1 1 卜1 9 2 2 s un l q,ve nart j e s ,p r as a d r c th e t h e r ma l c o nd u c t i v i t y,t h e r ma l d i f f u s i v i t y a nd i s o b a r i c h e a t c a p a c i t y o f t o l u e n e a n d a r g o n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th e r mo p h y s i c s ,2 0 0 2, 2 3 ( 6 ): 1 4 7 8 1 53 5 3 ro de r h m, r i char d a, p e rki ns r a, e t a 1 ab s o l u t e s t e a d y s t a t e t he r m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me a s u r e m e n t s by u s e o f a t r a n s i e n t h o t wi r e s y s t e m j j o u r n a l o f re s e a r c h o f t h e na t i o n a l i ns i t u t e o f st a n d a r d s a n d te c hn o l o g y,2 0 0 1, 1 o 5( 2) : 2 21 - 2 5 3 4 p e r ki ns r a,rami r e s m l v,ni e to de c as t ro c a th e r ma l c o nd u c t i v i t y o f s a t u r a t e d l i q u i d t o l u e n e by u s e o f a n o d i z e d t a n t a l u m h o t wi r e s a t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s j j o u r n a l o f re s e a r c h o f t h e na t i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t a n d a r d s a nd te c h n o l o g y,2 0 0 0, 1 0 5 ( 2 ): 2 5 5 - 2 6 5 5 谢 明亮 , 林建忠 边界层 流场 时空 模式 动力稳 定性 的数 值 计算 及相互转 换 j 中 国计 量 学 院 学 报 , 2 0 0 7 , 1 8 ( 2 ) : 89 - 9 4 6 刘宇 , 苏 中地 不 同雷诺数下方柱绕流 的数值模 拟 j 中 国计量 学院学报 , 2 0 0 6 , 1 7 ( 1 ) : 4 0 4 3 7 陈红岩 , 李迎 , 李孝禄 柴 油机流 固耦合仿真 研究 j 中 国计 量学 院学报 , 2 0 0 6 , 1 7 ( 4 ) : 2 8 4 - 2 8 8 8 rami r es m l v,ni et o d e c as tr 0 c a,p e rki n s r a,e t a 1 re f e r e n c e d a t a f o r t h e t he r ma l c o nd u c t i v i t y o f s a t u r a t e d l i qu i d t o l u e n e o v e r a wi d e r a n g e of t e mp e r a t u r e s j j o u r n a l o f p h y s i c a l a n d c h e mi c a l re f e r e n c e da t a , 2 0 0 0, 29 ( 1 ) : 1 3 3 1 3 9 9 ave li no h m t,f ar el e i ra j m n a, wake ham w as i mu l a t ion s me a s u r e me n t o f t h e d e n s i t y a nd v i s c o s i t y o f c o mp r e s s e d l i q u i d t o l u e n e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