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pdf_第1页
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pdf_第2页
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pdf_第3页
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pdf_第4页
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李立青1,尹澄清1,何庆慈2,孔玲莉2 (1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21 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15) 摘要:综述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成因、来源和排放特征的研究。城市降水径流污染来自3个方面:降水、城市地 表和排水系统。其中,城市地表和排水系统是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具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城市, 20 % 60 %的径流污染 (ss 、cod和bod5)来自排水系统。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排放一般存在初期冲刷 效应,径流中污染物浓度的峰值一般提前于径流的峰值。但是由于影响初期冲刷效应的因素多而随机,使得初期冲 刷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很难建立初期冲刷与降雨特征和流域特征的通用关系。 关 键 词:城市;降水径流;特征;污染来源;进展 中图分类号: x522; g353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6791(2006)0220288207 收稿日期: 2004208206;修订日期: 2004210225 基金项目: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2aa601022) 作者简介:李立青(1977 - ) ,男,内蒙古察右中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非点源污染 与控制研究。e2mail : li2liqing 1631com 非点源污染是指降水产生的径流冲刷和溶出地面的污染物并通过径流将其带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城市降 雨径流污染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1,它是指在降水过程中雨水形成的径流流经城市地面,聚集一系列 污染物质并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目前,城市降水径流污染已经成为地表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 综述了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成因、来源和特征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研究和控制提供借鉴。 1 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成因及特征 城市降水径流污染是指在降水过程中雨水及其形成的径流流经城市地面(如商业区、 居住区、 停车场、 街道 等 ) , 聚集一系列污染物质(如原油、 氮、 磷、 重金属、 有机物质等)通过排水系统直接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水体非 点源污染。城市降水径流污染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是人类活动集中和加强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表 现。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不透水地面改变了流域水文过程,使城市地表径流的流量增加、峰值加大和 峰现时间提前,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发生提供了外部动力条件。城市中人口密度增加,人类的各种活动频繁 造成城市地表累积较多的污染物质,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在城市地表,特别是不透水 地面累积的各种污染物质在降水及其形成径流的击溅、溶解、冲刷和搬运作用下便形成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 影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因素包括:降雨特征、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大气污染状况、地表清扫情况、下水 道状况等。降雨强度决定着淋洗、冲刷地表污染物的能量大小,降水量决定着稀释污染物的水量;城市土地利 用方式决定着污染物的性质及累积速率;大气污染状况决定着降雨初期雨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城市地表清扫的 频率及效果影响着晴天时在地表累积的污染物数量。可见影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因素很多,且许多为随机性 因素,在地表污染物的累积和冲刷两个主要环节中都有随机性因素起作用。因此,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明显特 征是:污染源时空分布的离散性和不均一性、污染途径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污染成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污染 源和污染成分监控、定量计算的困难性、控制策略的系统性。 第17卷 第2期 2006年3月 水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117 ,no12 mar. , 2006 2 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来源 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物组分及污染程度随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特征、交通状况、人口密度和空气污染程度 而变化。一般来说,城市降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来自3个方面:降水、城市的不同下垫面和排水系统。 211 降水 降水对城市径流污染的贡献,主要是降水淋洗空气中的污染物,特别是工业区及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这一 现象比较明显。其中,降水污染物含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降水污染物背景值,另一部分是降水通过大气 而引起的湿沉降。湿沉降是指大气中的粉尘、烟尘、有毒物质等在降水的冲洗作用下,一部分直接降落到水体 表面,另一部分随地表径流进入受纳水体,从而造成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由于降水而造成的水环境非点源污 染,其中最典型的污染是酸雨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是继欧洲、北美洲之后的第三大重酸雨区,全国酸雨覆盖 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以上,全国1/ 2以上城市降水的平均ph 90 %2。近年来,国外对 大气中挥发有机物(vocs)形成的非点源污染进行研究3,探讨不同种类、来源、迁移转化机制的挥发性有机物 对城市地表、地下水体的影响。可见降水本身形成的非点源污染是源于大气污染的。大气污染改变了降水的理 化性质,特别是对降水ph值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降水径流对地表污染物的溶解与冲刷作用以及污染物在地 表径流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而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212 城市地表 城市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降水对城市地表的冲刷,所以城市地表沉积物是城市地表径流中污染 物的主要来源。城市地表沉积物的组成决定着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性质。在城市地表中主要是以建筑与道路 (包括停车场、 广场等)不透水面为主,也包括公园、绿地等透水地面。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地表的主要组成部 分,城市道路径流中的污染物通常包括:金属、颗粒态或溶解态的固体物质、有机物及包括冬季冰盐在内的无 机物等。赵剑强等4对西安市城市道路路面径流水质的测试表明,城市道路降雨初期路面径流雨水污染物浓度 cod高达1230 g/l , bod5高达204 g/l , ss高达2288 mg/l ,石油类高达161 mg/l。在我国华北地区,由于在 雨季来临之前,有一段相对较长的干燥气候条件,使得城市地表污染物的累积作用加强,所以当雨季来临时, 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特别是初期径流污染相当严重。车武等5对北京城区道路降水径流污染的研究表明:在初 期降水径流中cod与ss的浓度分别高达2480 mg/l和4866 mg/l ,且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 会明显下降。其中, gromaire等6对法国城市居民区街道径流污染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街道相对于建筑屋面而 言是悬浮固体和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占城市地表径流23 %的街道径流对地表径流中ss和cod的贡献在40 % 70 %。 建筑屋面及庭院在城市下垫面中占有相当比例,而且大多不透水。德国frster7研究了空间和季节对屋面 径流中大离子和有机痕量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指出屋面径流中的大离子污染物(如铵、 铬和钙等)的含量主要取 决于屋面材料和当地的污染源;一般来说,径流中的有机污染物(aox、pah等)的浓度冬季大于夏季,主要是冬 季取暖而增加了煤的消耗。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是产生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原因,而径流中卤代烃类有机污染 物(aox)浓度的变化不能归因于单个污染物。国内车武等8对北京城市建筑屋面径流水质进行了测试研究,发 现城区屋面雨水径流尤其是初期径流的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cod和ss。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沥青油 毡屋面是一种重要的污染源,污染成分复杂,污染浓度受降雨条件、气候条件、材料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也 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变化幅度,其中cod在初期雨水中的浓度可高达1000 g/l。 213 排水系统 大量研究表明:在发生城市径流时,雨污合流排水系统的径流污染要比分流制排水系统中严重911。在 全年的降雨径流中,对于总悬浮颗粒而言,合流制排水系统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平均浓度 (160 460 mg/l)比分 流制排水系统总悬浮颗粒物的平均浓度 (90 270 mg/l)高50 %。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bod5的平均浓度 (90 982 第2期李立青等: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270 mg/l)是分流制排水系统中 (13 130 mg/l)的两倍多。 在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径流中含有更多的有机物质,挥 发性悬浮固体与总悬浮固体之比的变化范围为24 %55 % ,而在分流制排水系统径流中挥发性固体/总悬浮固 体的变化范围为10 %36 %。此外,在合流制排水系统径流中悬浮固体的沉降速度低于分流制排水系统径流 中悬浮固体的沉降速度。 目前排水系统中的沉积物作为暴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在英国、比利时、德 国和法国都先后开展了研究,目的是深入理解在发生降水径流时排水系统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只有 一部分研究给出了合流制排水系统中污染物对径流污染的贡献,见表112。krejciz等13在苏黎世利用1215 hm2 集水区的4场降水资料对地表径流、污水和排水系统污染物的再悬浮的相对贡献做了评价。地表径流对ss和 cod的贡献分别为35 %和22 %。排水系统污染物再悬浮对ss和cod的贡献都为60 %。bachoc和chebbo认为 导致合流制排水雨天径流污染要比分流制排水系统严重不仅与生活污水的污染有关,而且与排水系统底部沉积 物的侵蚀有关12。他们在对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统雨天径流水质分别测定的基础上,首次评价了地表径流、 生活污水和下水道底泥对暴雨径流污染的贡献。bachaoc通过对两次暴雨径流的监测得出由于排水系统沉积物 的侵蚀对径流中ss的贡献为30 %40 %。chebbo的研究结果表明排水系统沉积物侵蚀的ss占全年降雨径流中 ss的24 % ,而地表径流中的ss占56 % ,是全年内合流制排水系统径流中ss输出的主要来源。 表1 城市污水、地表径流和排水系统对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贡献 table 1contribution of sewage, runoff and in2sewer stocks to storm water pollutant loads% 时间尺度参考地点污染指标城市污水地表径流排水系统 ss211564 paris2le maraiscod341551 一次bod539754 降水径流ss63559 zrichcod202258 toc182062 marseillss-3044 ss441045 paris2le maraiscod59931 全年bod564432 降水径流ss205624 理论集水区cod334522 bod5552322 注:理论集水区:事实上不存在,是对分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径流污染的分别测定而宏观估算所得。 鉴于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径流污染严重这一现象及其与排水系统底部沉积物侵蚀有关, gromaire等14在法 国巴黎市的一居民区对不同地表(屋面、 街道和庭院)径流、 生活污水以及排水系统出水口分别测定水量、 水质, 运用污染物质在输入与输出排水系统时质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排水系统沉积物对径流污染的贡献。结果表 明,在降水径流过程中排水系统沉积物的侵蚀是径流中悬浮颗粒物(ss)、 挥发性固体(vss)和颗粒态cod和 bod的主要来源, 31次测定其平均值分别为64 %、63 %、51 %和54 %。其中悬浮颗粒物的有机质含量高,而 且可生物降解。 另外,主要来源于屋面径流中的重金属,特别是zn在排水系统的输移过程中由于颗粒物对其的吸附会发 生形态的转化,从溶解态转为颗粒态。当以全年降水径流为尺度研究时,城市污水是降水期间径流污染的主要 来源,占径流中ss、vss、cod和bod5负荷的40 %60 %;排水系统沉积物侵蚀占径流污染的30 %45 % , 仍然是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地表径流ss与cod相对而言只占很小的比例。全年内降水以低强度降雨 为主是城市污水对径流污染贡献较高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沉积物对城市降水径流污染贡献的变化范围很大,不同的研 究所得的结果不同。这一方面与研究的地点不同有关,集水区的特征以及排水系统沉积物的状况不同必然会影 092水科学进展第17卷 响到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时采用的方法也是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是,所有的研 究都表明排水系统沉积物存在着对暴雨径流污染的作用。在一年内,至少有20 %的降水径流污染来自排水系 统,而对于次降雨,特别是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排水系统对径流污染的贡献可能达到50 %以上。此外,排 水系统中的沉积物不仅是径流中ss负荷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cod的主要来源。 3 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排放规律 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排放具有显著的时间尺度特征。在长期内(雨季)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物的排放表现为晴 天积累、 雨天排放的特征。在短期内(次降雨)城市降雨径流的污染过程与负荷过程随着降雨特征及城市地表污 染物累积状况的不同而表现出随机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不同场次降水的测定值不同,而且使得在同一 场降雨中,污染物浓度及排放速率亦随着降雨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在一次降水径流过程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及污 染物排放速率的变化是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311 m(v)曲线 图1 次降雨径流污染的m(v)曲线 fig11example ofm ( v)curve of urban runoff pollutants 在介绍初期冲刷效应之前,首先对m (v)曲线进行说明。m (v) 曲线是在次降雨径流过程中以累积径流量占径流总量的百分比为横 坐标,以相应径流中累积污染物占污染物总量的百分比为纵坐标作 图所得的曲线,如图1所示。m (v)曲线可用来分析径流中污染物的 排放特征。m(v)曲线的斜率是单位径流中污染物的量。因此,当m (v)曲线的斜率大于1时,说明污染物的排放要快于径流的输出;反 之,则污染物的排放要慢于径流的输出。 312 初期冲刷 在降水径流的初期污染物浓度要高于后期,这一现象称为初期 冲刷效应。对径流污染特征与初期冲刷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是计算地 表径流的污染负荷量,另一方面当发生初期冲刷时,采取截流初期 径流的措施来减轻径流对受纳水体的污染。长期以来,基于初期冲 刷这一观点,在城市污水排放系统中通常对初期水水采用截留措施, 将其截流到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污水一起处理。但是,如果初期冲刷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话,那么基于此观点而设 计规划的排水系统,至少在处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方面,就需要进一步研究15。许多研究者对城市地表径流 的初期冲刷效应做了大量研究,而且各自对初期冲刷效应的定义与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geiger16在分析m(v)曲线的基础上,根据m(v)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距离关系对初期冲刷做了如下定义, 当m (v)曲线与对角线的距离大于012时,说明发生了初期冲刷。由于geiger对初期冲刷定义的特征是以污染 物浓度与污染物负荷为基础的,所以可以对初期冲刷做简单的量化,而且可以比较不同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的初 期冲刷程度。但是geiger对初期冲刷的定义的不足之处在于m ( v)曲线与对角线的距离大于012可能是一范 围,而不是一点,所以在确定初期径流时具有不确定性。 gupta and saul17对初期冲刷的定义,当以降水径流发生的时间为横坐标污染物的累积曲线与径流累积曲线 之距离达到最大时,开始的这一部分径流称之为初期冲刷。gupta and saul对初期冲刷的定义与geiger的有相似 之处,但是gupta and saul是以污染物累积曲线与径流累积曲线之间的最大距离而确定的,而不同于geiger只是 给出了一个大于012的范围。gupta and saul根据其定义,建立了在初期冲刷径流中运移的污染物量与降雨历时、 最大降雨强度和两次降雨间隔时间的经验回归关系: mff=r di maxadwp 式中 mff为初期冲刷径流中污染物的量,kg; rd为降雨历时,min; imax为最大降雨强度,mm/ h; adwp为两次降 192 第2期李立青等: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雨间隔时间;h,、 、 和是经验回归系数。相关系数r2的变化范围为015017。gupta and saul推断如果将 相似的研究应用到其它流域可能会得出标准化的系数,另外如果将流域特征和排水系统的特征也纳入多元回归 方程中可使结果更加准确和应用更加普遍。saget等18对法国12个集水区197次降水径流污染的统计分析,表 明在给定的集水区可以建立污染物与集水区特征、 排水体制和降水特征的回归关系,这一点证实了gupta and saul 的结论。但是,对于每一个集水区建立的回归方程中自变量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了影响初期冲刷的因素不具普 遍性,不同的集水区和地区影响降水径流污染初期冲刷的主导因素不同。 bertrand等19根据m (v)曲线对初期冲刷做了更严格的定义,在一次降水径流过程中占径流总量30 %的初 始径流至少排放80 %的污染物称之为初期冲刷,又称30/ 80的初期冲刷。bertrand对初期冲刷的定义虽然具有 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但是这对初期冲刷概念的应用变得简单明确,而且可对其进行定量计算。bertrand等以 30/ 80的初期冲刷为标准,对法国12个集水区197次降水径流污染初期冲刷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结果对于总 悬浮颗粒物而言只有1 %的径流事件存在30/ 80的初期冲刷。 313 影响初期冲刷的因素 在降水径流污染的输出过程中,影响污染物输出特征及初期冲刷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流域或集水区土地利用 类型及特征(面积和形状)、 地表污染物的累积程度、降水特征、排水体制、两次降水间隔的时间、污染物种类等 都在影响着污染物的输出与初期冲刷的程度。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小,不透水面积比例越高,降雨强度越大, 初期冲刷的程度越强。但是初期冲刷与这些影响因素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关系20,21。因此,城市地表径流的污染输 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影响其因素多而随机,所以建立污染物的输出与影响其因素之间的通用关系,是不太 可能和不太现实。对于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输出过程及初期冲刷特征在治理中的应用却是必须的和必要的。对城 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治理是具体的,在宏观上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治理流域的特征,在微观上要考虑不同降水 特征对污染负荷输出过程的影响。在气候特征和流域特征一定的情况下,对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治理,应该考虑 降水特征对径流污染输出过程的影响,初期冲刷出现的程度及频率,将之应用到控制管理中。 4 结 语 国外在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产生和特征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已应用到对其的控制与管理中。在 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城市降水径流污染,并且已经做了部分相关研究,将其应用到城市水体管理中22,23。但 是同国外相比相对落后。因此,在结合国外关于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 降雨径流污染进行研究,为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11 土地利用与城市降水径流污染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空间格局是影响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关键性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产生的径流 污染的程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剖析径流污染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土地利用的径流污染风险评 价。城市路面作为城市不透水性地表的主要组成,是城市径流污染的重要源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路面的面积正在迅速增加,进行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的研究与控制势在必行。 412 排水系统与城市降水径流污染 从国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排水系统在城市降雨径流污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排水系统不仅是城市地表 径流及其污染的输移途径,同时也是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与转化器。我国许多城市的排水体制是合流制。合流 制排水系统在晴天聚集的各种污染物,由于降水径流的侵蚀作用而排放。因此,在对排水系统中污染物的组成 与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排水系统与径流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价排水系统在城市降水径流污染 中的贡献与地位,进而从排水系统的角度控制与管理城市降水径流污染。 413 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负荷过程 由于影响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因素多而随机,所以径流的污染过程与负荷过程时空变化复杂,对城市降雨 292水科学进展第17卷 径流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但是多数研究表明城市径流污染存在着不同程度 的初期冲刷作用。通过对径流污染负荷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控制初期冲刷程度的主导因子,将其应 用于径流污染的治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4 城市降水径流污染数据库的建立 由于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起源于分散的多样区域,而且发生时间的随机性,所以给径流污染的监测和数据收 集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外在水文观测、气象观测、水质监测等方面大多采用全自动系统,采集了丰富的径流污 染数据,因而能够较准确地描述降水-径流-污染的关系与时空变化特征,并将之应用到模型化的研究与管理 中。在我国对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数据采集方面多为人工观测与采样,可利用的数据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 我国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研究的进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借鉴国外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城市降水 径流污染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建立我国城市降水径流污染的数据库,为径流污染的模型化研究与控制管理提供 丰富翔实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deletic a b , maksimovic c t1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factors in storm runoff from paved areasj 1j of envir engrg , asce, 1998 , 124 (9) :869 - 8791 2张百良,马孝琴 1 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j 1 城市发展研究, 2001 , 8(5) :49 - 531 3 lopes tj , bender d a1nonpoint source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urban areas2relative importance of land surface and air j 11998 , (2) :221 - 2301 4赵剑强,闫 敏,刘 珊 1 城市路面径流污染调查j 1 中国给排水, 2001 , 17(1) :33 - 351 5车 武,欧 岚,汪慧珍,等 1 北京城区雨水径流水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 1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 2002 , 3(1) :33 - 371 6 gromaire m c, garnaud s, saad m,et al1contributionof different sources to the pollutionof wet weather flows in combined sewersj 1water research , 2001 , 35(2) :521 - 5331 7 jrgen frster1the influence of location and season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croions and organic trace pollutants in roof runoffj 1wat sci tech , 1998 , 38 (10) :83 - 90. 8车 武,汪慧贞,任 超,等 1 北京城区屋面雨水污染及利用研究j 1 中国给排水, 2001 , 17 (6) :57 - 611 9 bachoc a1solids transfer in combined sewer networksd1t oulouse: institute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t oulouse , 19921 10 chebbo g1solids in urban wet weather discharges: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 abilityd1paris: ecole national des ponts et chausses , 19921 11 saget a1data base on stormwater quality: distribution of discharged and pollutant loads and size of interception constructionsd1paris:ecole national des ponts et chausses , 19941 12 cheebo g, ashley r , gromaire m c1the nature and pollutant role of solids at the water2sediment interface in combined sewer networksj 1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03 , 47(4) :1 - 10 13 krejci v , dauber l , novak b ,et al1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to pollutant loads in combined sewersc1proc 4thint conf on urban storm drainage , lausanne , switzerland , aug131 - sept 4 , 1987 , 34 - 39. 14 gromaire m c, garnaud s, saad m,et al1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to the pollution of wet weather flows in combined sewersj 1wa2 ter research , 2001 , 35(2) :521 - 5331 15 deletic a b , maksimovic c t1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factors in storm runoff from paved areasj 1j of envir engrg , asce, 1998 , 124 (9) :869 - 879. 16 geiger w f1characteristicsof combined sewer runoffc1proceedingof the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storm drainage , g oteborg , sweden , 1984 , 851 - 8601 17 gupta k, saul aj1specific relationshipsfor the first flush load in combined sewer systemsj 1water research , 1996 , 30(5) :1244 - 12521 18 saget a , chebbo g1analysisof pollutant mass distribution in stormwater dischargesr1cergrene/lyonnaise des eaux report , 1994 , 96. 19 bertrand2krajewski jean - luc , chebbo g, saget a1distribution of pollutant mass vs volume in stormwater discharges and the first flush phe2 nomenonj 1water research , 1998 , 32 (8) :2341 - 2356. 20 lee j h, bang kw1characterization of urban stormwater runoffj 1water research , 2000 , 34:1773 - 17801 392 第2期李立青等: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21 lee j h, bang kw1first flush analysis of urban storm runoffj 1the science of the t otal environment , 2002 , 293:163 - 1751 22曾思育,徐一剑,张天柱 1 环状河网水质模型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j 1 水科学进展, 2004 , 15(2) :193 - 196. 23宋庆辉,杨志峰 1 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 1 水科学进展, 2002 , 13(3) :377 - 388.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source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rban rainfall runoff lili2qing1, yin chen2qing1, he qing2ci2, k ongling2li2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aquatic chemistry , research center for eco2environmental sciences , cas , beijing100085, china; 21wuhan enviro2science academy , wuhan430015, china) abstract : the characteristics , the sources and the mechanismof the urban rainfall runoff pollu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2 per , and it is helpful for the studies in our country1the urban rainfall runoff pollu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precipitation , the urban surface and the drainage system1the urban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