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籍基本知识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 1912 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结构一、古籍版式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古籍版式图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15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二、古籍的结构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古籍结构图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分。三、古籍的内容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序、目录、凡例、正文、跋、卷首、卷末、附录、笺、注、疏等内容组成。1封面题名:古籍封面通常题有著作责任人、刻印者、藏版者、刻印时间、版刻次第、附刻等内容。2序:是一部书的序言,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刻书人、合著者、注释人以及作者的朋友作的序。作者的自序多叙述家世、活动,阐述著作宗旨。他人作的序主要介绍作者生平及书的内容、价值。刻书人的序则说明书的流传过程、刻印经过、目的等。一部书刻印的次数越多,序文往往越多。古代多列于书末,后世刻书一般放在书前。3目录:一部书正文之前的篇章名目,称为目录,或目次。它是一书的纲目,反映一书的章节体例,读者可由此了解这部书的大致轮廓。较早的古籍目录多放在序文后面,一般印在卷首之前。大部头的书有时除去卷首有总目录外,各部分还有分目录。一些有前后集的古籍,目录多分散在各部分。4凡例:说明书的著述内容和编纂体例、编制原则的文字,多列在目录之前。还有一些凡例题有凡例作者的姓名。5跋:又称后序、后记。内容多为叙述版本源流或刻印经过。多放在正文的最后,也有的放在正文之前。6正文:全书的主要部分,书的主体。按照内容和篇幅划分卷次,每卷的开头称做卷端,卷端书有书名和著者姓名、校注者姓名等内容。7卷首、卷末、附录:正文以外的内容,如序、跋、作者传记、目录、凡例等,另做起讫,单独分卷,放在正文前称为卷首,放在正文后称为卷末,也称为附录。有时刻有其他篇章的内容,或者本书内容的附加材料,也称为附录。8笺、注、疏:对书正文的解释,一般分列在各句下。古籍版本一、版本的定义1版本:广义的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等形式,狭义的版本概念是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而产生的,简言之,是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本子,区别于写本、抄本。2版本学:研究版本的特征和差异,鉴别其真伪和优劣,即称为版本学。李致忠先生定义为:“中国古书版本学是以中国古代图书为研究对象,以图书的版本鉴定为核心任务,以考证为自身的主要方法,依靠多学科知识,利用校勘学、借助目录学全面完成揭示图书的使命,并忠实地为中国古代各学科研究服务的一门辅助性科学。”(李致忠著古籍版本知识500 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3善本:具有比较重要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传世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精刻、精印的书本等。清末张之洞为了指导学生读书,曾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认识,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足本”,即无缺残无删削之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本;三是“旧本”,即旧刻旧抄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编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曾经把善本的定义归结为“三性九条”。“三性”即:因其年代久远而具有“历史文物性”,书籍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板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九条”为:一、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三、清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四、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的图书。五、辛亥革命前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六、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七、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八、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的刻本。九、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这三性九条长期以来为业界所遵从。二、版本的类型从图籍产生以来,尤其是版刻图籍产生以来,版本的类型和称谓非常多,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稿本、写本、抄本、影抄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石印本、彩绘本等等。1稿本: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手稿本是由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的作品;清稿本即誊清的稿子,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作者亲自誊清的,与手稿本相同,另一种情况是他人誊清的本子,已经不在再属于稿本的范畴;修改稿本指的是在誊清的本子上作者又进行修改,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自己誊清后自己又进行修改,另一种是别人誊清后作者进行修改,这是真正的修改本的概念。这三种情况真正区分清楚并不容易,所以常采用稿本作为通称。2写本:缮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3抄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4影抄本: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一一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明清时期,宋元本非常难得,一些喜好者索求不到,便想办法借来原刻本,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样临摹,满足自己的心愿。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5刻本: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我国雕版印刷唐代已经开始流行,宋代大兴,至于清代,延续1000 余年,从时代划分,刻本分为宋、辽、西夏、金、元、明、清刻本;从地域划分,有蜀刻本、浙刻本、闽刻本等,细分还可以有杭州本、越州本、衢州本、建阳本、麻沙本、平水本、眉山本等;从出资人或主刻人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官刻、私刻、坊刻,细分又可以分为内府本、监本、公使库本、各路儒学本、经厂本、藩府本、殿本、局本等等;从书的形态又可以划分为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等;因墨色又分为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从刊刻先后刷印早晚看,又分成初刻本、重刻本、覆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繁多。6活字本: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毕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刷。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木活字应用广泛,大规模使用的是清乾隆时期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而且木活字不仅应用于汉文的印刷,还曾应用于印刷维文和回鹘文。金属活字最有名的是明代弘治正德间无锡华、安两家的铜活字印书。大规模的金属活字印书属雍正年间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7套印本: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即在一块雕好的版片上,刷不同的颜色印刷,称为敷彩印法。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现存最早的敷彩印法的实物是元至元六年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明代的花史、程氏墨苑等将敷彩印刷法推向巅峰。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叶,浙江凌、闵两家将套印技术推进到新的阶段。精美的三色、四色套印,直到乾隆内府的五色套印、道光年间涿州卢坤的六色套印,套印技法把印刷水准和印刷效果提高到新的阶段。8饾版印本: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饤,故名。9拱花印本:雕刻多块凹凸印版,根据内容需要,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用以凸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10钤印本:钤盖图章而成的书本。11磁版印本: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12活字泥版印本: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再按照书的内容,选用对应的泥质字模,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印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13聚珍版印本: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丛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14铜版印本:以铜为版,施以腐蚀药剂制成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15影印本:以某一版本为底本,用照相的方法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16石印本:利用多孔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17珂罗版印本: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18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国家书馆藏明彩绘本千家诗等。 三、刻本的类型按照从出资人或主刻人的角度、刊刻先后次序等因素划分的刻本类型:1官刻本:指历代官方机构刻印的书本。如宋代公使库、郡学,元代各路儒学,明代藩府、国子监,清代武英殿、官书局等。这些机构刻印的书本叫官刻本。2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书本。国子监是古代最高教育机关,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新监本”。明朝有南北两监,北京国子监称北监,南京国子监称南监。国子监所刻书籍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3内府本:明清两代内廷刻印的书本。4殿本:清朝武英殿刻印的书本。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乾隆四年(1739)又设刻书处,派亲王、大臣主持校刻图书。所刻之书称为殿本。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5局本:清同治光绪时各地书局刻印的书本。清同治间,由曾国藩提倡,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安徽、两广、两湖、山东、山西、直隶先后创立官书局,所刻图书称为“书局本”或“局本”。6藩府本:明朝各地藩王刻印的书本。7私刻本:也叫家刻本,指个人、家族、家塾刻印的书本。8坊刻本:历代各地书坊刻印的书本,可以视为私刻本的一种。9麻沙本:南宋福建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的书本。10书棚本:南宋临安书坊刻印的书本。11初刻本: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12翻刻本:也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13重刻本: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14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的书本。15影刻本: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16写刻本:按照手书字迹雕版印刷的书本。17递修本: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如宋版眉山七史,多经宋、元、明三朝修补,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18百衲本: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配成一部完整的书,如同僧人的百衲衣,故称为百衲本。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 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19巾箱本:也称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可置于巾箱之中开本很小的图书。由于这种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子,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四、版本的其他概念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古籍又可分为足本、节本、残本、通行本、稀见本、孤本、珍本、善本等。1足本:内容完整无缺的图书。2节本:因原书篇幅过巨,刻印时只节取其中一部分,或是因为其他原因予以删节,称为节本或删节本。3残本:指内容残缺的图书。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残缺,有的仅是缺卷、缺册,经过抄配,仍能补全;有的残缺过甚,只能作为他书的配本。4通行本:指刻印较多、流传较广的古籍版本。5稀见本:刻印较少,流传不多的古籍。如明刻方志,历代族谱、家谱,均不多见。6孤本: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国内单传者,称为海内孤本;全世界单传者,称为海内外孤本。7珍本:写刻年代较早,流传很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8普本: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五、版本的鉴定对版本进行鉴定,以前主要是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用书人选择一个校勘精审的版本,今天则又能为古籍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版本鉴定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根据版刻的风格特点初步鉴定版本书籍的刊刻风格依托于当时的文化政治背景,刊刻的风格有着非常强烈的时代气息,所以,掌握一个时期刻书的风格特点,对于版刻时地的考定和版本学的研究大有裨益。如宋代刻书从版式上讲,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则出现细黑口,版心有鱼尾,版心常镌有本版的字数、书名的简称、卷次、叶码、刻工姓名等,早期刻本卷端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官刻书多在卷末刻有校勘人衔名,私刻本则卷末多有题记或牌记。宋代四川、两浙、建阳、江西等四大刻书地,在用纸、字体上也各自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四川崇颜体、浙江崇欧体、建阳崇柳体、江西兼而有之。而从现存古籍看,用纸方面建阳多竹纸,其他地区则多为皮纸。宋代刻书,特别是官刻,避讳字的使用比较严格,有的缺笔避讳,有的注出“今上御名”,避讳多也就成为宋版书特点之一,但是单凭避讳字多就断定为宋刻,也是不科学的,如一些影宋本,就几乎与原刻一模一样。元代的刻书一般来说具有黑口、赵体字、无讳、多简化字等特点,这和元代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以及皇室宠幸赵孟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明代初期仍然沿袭元代刻书风格,中期则多为仿宋字白口,晚期则又表现为白口长字,有避讳。清代初期刻书,沿袭明晚期刻书风格,至康熙年间随着馆阁体的流行,反映在当时的刻书上就形成软体写刻的风格。而发展到嘉庆以后,字体就逐渐呆滞无神。清代起初没有避讳,至康熙则常行缺笔避讳。从装帧上看,宋元多蝴蝶装,以后逐渐过渡到包背装、线装。2根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依据原书的序跋断定版刻年代是常用而且比较可靠的方法,序跋书写的年份、序跋中记载的有关刻书人、时、地的情况,均可作为断定版刻年代的参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判定版本必须结合版刻特点等其他因素,避免重刻而保留旧序旧跋的误导,造成判断错误。3根据书牌、木记鉴定版本古人刻书特别是坊肆刻书,常常在书前内封面镌雕牌记,与现在出版物的版权页有相近之处,注明了书名、著者、批点评论者、刊版年月、雕版的斋室堂名等。这种牌记如果不是后人故意作伪,应该是鉴定版本最直接的根据。如,国家图书馆藏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原来根据版刻风格等诸因素,断定为宋本。20 世纪70 年代,山东朱檀墓出土一部此书,与国家图书馆藏本比对,应为同版,而此书有牌记称“武夷詹光祖至元丁亥重刊于月崖书堂”,有明确的刊刻时间,足以帮助我们断定此书并非宋刻,而是元刻,纠正了前人编目的错误。但也经常会有后人因书版易主更改牌记或书商故意剜改旧牌记以冒充早期刻本的情况,也还有牌记写为“藏版”,应区分刻版处和藏版处的不同。4根据后人的题跋识语鉴定版本但凡古代藏书家遇到孤本珍本,常常会在书上添上几篇题跋识语,有些是自己撰写,也有请他人撰写的,内容多为揭示书的内容体例,或为记录校勘异同、卷数的分合变迁,或者是得书经过,几乎都可以涉及书的刊刻时间地点、版本优劣等个人的看法。当年藏书家鉴定版本的过程和心得见诸题跋,可以成为我们今人鉴定版本的重要参考依据。如,国家图书馆藏颜鲁公集就是根据翁同龢的一则跋文最终确定为锡山安国铜活字本。5根据刻工鉴定版本古籍版心多镌刻有刻工的姓名以及本叶的字数,有的还会加上刻工的籍贯,可以推断为当时的责任制和计算薪金的意义。刻工生存或从事刻书的时间最多几十年,所以我们今天可以根据不同书籍出现相同刻工的情况,互相参照,断定版刻的大致时间、地点,这是非常客观的依据。利用这一方法时需要注意,改朝换代时,刻工跨入新朝,继续从事刻书的情况以及刻工流动各地从事刊刻工作的可能。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刻工的同名同姓现象、刊刻递修的问题和影刻本的刻工问题,避免因观察不细,而造成判断不准的情况。6根据书中的避讳字鉴定版本避讳是中国古代绵延 2000 年的一种习俗,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称这种习俗的利用可以解释古文书之凝滞,辨别古文书的真伪及时代。避讳字对于我们鉴定版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利用避讳字断定版刻年代要熟练地查找皇帝、诸王、后妃等的名讳和他们的祖讳、家讳。熟悉历代的讳法、讳例、讳字、讳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在一部部头极大的书中找全所有的避讳字,判定哪个字是本书避讳的下限,也要花很大的功夫。而一旦能够准确地找到避讳,判定版刻地时代应该是比较准确的。需要注意的是官刻一般避讳严谨,私刻就不敢完全依赖避讳来鉴定版刻年代,还有有时翻刻重刻时避讳字照刻,也容易造成错误判断。影刻本、影印本就更是如此了。所以避讳判定版本年代一定要参照其他条件。7根据地理建置沿革来判断版本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带来行政建置沿革、名称改变频繁,掌握古地名的变化,对于鉴定版本非常有帮助。所以应该尽量多地掌握地理沿革和地名变迁方面的知识。同时在使用这个方法时也要注意影刻覆刻等情况对判定的影响,所以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判断。8根据历代职官沿革鉴定版本中国历代机构设置的官职,不但内容权限性质不断变化,名称也在不断变化,就是因为避讳的关系改变官名的也不在少数。抓住这些时代特征,运用到版本鉴定上很有裨益。特别可以帮助我们断定成书的时代和刊刻的时间。9根据衔名、尊称、谥号鉴定版本衔名、尊称、谥号的获得都是有时间和地点的,运用得法,对鉴定版本时代颇有帮助。但是同样需要分辨翻刻、覆刻等情况。10依据书名冠词称谓鉴定版本中国古书有时带有朝代名称,本朝刊刻时在朝代前面还加上带有褒扬色彩的文字,如皇宋、圣宋、大宋之类,而这个朝代逝去的时候,这种词便不会出现,这可以是我们判断版本时代的一个参照。11根据卷端上下题名鉴定版本不同的书或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其卷端的题名或有不同,这也是我们进行版本鉴定的一个要素。如梦溪笔谈,题名多以梦溪笔谈,而当题名为古迂陈氏梦溪笔谈时,就可以帮助我们断定为元代陈仁子的刻本或是其后据此覆刻翻刻的版本。卷端上、下题的变化就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同刻本及其版本之间的联系。12根据卷数的变化判断版本同一部书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分卷和卷数,成为不同刻本的标志之一,从而成为我们鉴定版本的又一个依据。如朱熹的诗集传,宋刻本为20 卷,元刻本成为10 卷,明代吉澄刻本编为8 卷,至嘉靖崇正堂刻本又恢复为20 卷,我们可以根据分卷,推断是何时的刻本。13根据藏书印鉴帮助判断版本时代我国公私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无论是政府的公藏,还是私家珍藏,一般都会在藏书上钤盖印章。公藏的藏书印从传世书籍上可见的从南宋缉熙殿到满清末期的都有,私家藏书就更加丰富,不但有藏书楼印,还有名氏印和闲章雅印,一些非常珍贵的藏本上还有手校鉴赏印等。这些印章带有时代的信息,对我们推断版刻的时代有一定帮助。如见到“缉熙殿书籍印”,我们就可以判断书最晚会在南宋初期完成刊刻。有“翰林国史院”印,就可以判断书的刊刻不会晚于元代。经过大家收藏并鉴赏的书籍,一般情况下,他们鉴定的结果是比较可信的,可以作为我们今天鉴定版本的参考。另外还可以让我们按图索骥,找到名家是否有过著录,从著录中获得名家的鉴定意见。从藏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书的递藏情况,藏品流传有绪,可以增强版本的可信程度。但是后人也有伪造前代藏印的情况,辨别真伪是个难题。14根据目录著录鉴定版本我国的公藏、私藏、史志等多种类型的目录记录着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目录,特别是一些详细记载古籍信息的提要式目录,对于我们今天鉴定版本具有程度不同的参考价值。与前人著录一致,我们作出结论就有一定的根据。若一部书不见前人任何目录记载,判定起来多会心存疑虑。15根据原书内容鉴定版本依据原书内容我们不一定可以确切地鉴定版本,但是根据书里面涉及的人和事,我们可以推断出成书的大致时代,可以缩小考定的范围。16雕版印书和活字印书的区别鉴定雕版印书和活字印书主要途径有:根据原书的序跋牌记鉴别,依据印纸边栏界行衔接处的迹象判断,依据印纸有无断版现象鉴别,依据行字是否有倒置、横置、歪斜、疏密等情况鉴别,依据印纸墨色浓淡鉴定等方式。具体而言,古书的牌记一般会交代印制的时间和印制的书坊、堂号,而序言往往交代印书的原因。从这类文字的表达中,我们有时可以找到断定雕版还是活字的依据。从边栏界行上看,雕版印书因为是整块木板,一般在四角的衔接上浑然一体,没有什么间隔空隙。除非刷印过多,造成断裂才会有间隔。而活字则一般会不那么紧密,有一些间隔。雕版印书一般时间久了会有断版现象,在印纸上出现没有墨的白道。而活字印书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雕版印书讲究先写样,写样讲究布局的美观等因素,字与字间经常会出现上下笔画的交叉,而活字则不会出现这样的交叉。而且,活字摆放也会出现一些失误,或者字横置倒置,或者歪斜等等。雕版印书因版面一般是平整的,所以墨色一般比较均匀,而活字则有时会因字的高低不平而产生着墨后印纸的字墨色浓淡不一的现象。17抄本的鉴定抄本的鉴定难度比较大,一般有以下几个办法可以参考:依据书的字体风格特点来鉴定。中国汉字的演变是删繁就简,逐渐统一。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字体风格,不同的人之间也有不同的书法特点。需要我们长期积累,总结归纳。依据原书的题跋识语、室名斋号及稿纸特征也是鉴定抄本的途径。古籍装帧1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竹木简编连方式主要是用绳像编竹帘子一样地编连,普通者上下端编两道绳即可,若是长简,为牢固耐用,则需编三四道绳。根据考古实物,既有先写后编的情况,也有先编后写的情况。最常见的编绳为麻绳,也有少量的丝绳。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叶,“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2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是中国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大多数采用这一方式。进入版刻时代,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但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北宋开宝藏、金代赵城藏等。3旋风装:是将所有的单叶按顺序摞起来,并装订粘连在一起,如同现代书籍一样,每一页都可以翻动,这样可以很容易翻检所需内容。然而它仍然无法摆脱卷轴装的影响,保留了很多共同的特征。旋风装是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不固定的、比较随意的装帧形式,因而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4梵夹装:梵夹装是伴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也是十九世纪中国引进西方书籍装订技术之前唯一引入的一种外国的书籍装帧形式。修长硕大的贝多树叶为古代印度的书籍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把表面光滑的贝多树叶裁成长方形并晾干,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列,一张张摞在一起。晒干后的贝叶容易碎损,因此上下需要夹板保护。为确保书叶前后顺序不致混乱,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书叶穿一个或两个洞,穿绳绕捆。这种装帧形式传到中国,称为梵夹装。此种装帧形式随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对我国藏、回纥、蒙古、满等民族的佛教典籍影响很大。5经折装: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众借鉴印度传统装帧方式的优点,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大约出现在唐中叶以后。傅咸(239294)的纸赋曾说卷轴装书籍的特点是“揽之则舒,舍之则卷”,于佛教信徒诵经不便。于是佛教信徒受印度梵夹装的启发,将原来卷轴装的佛经按一定行数和宽度均匀地左右连续折叠,前后粘加书皮。书皮一般用硬纸板或木板制作,用以保护书叶。这种装帧大量应用在佛经中,故称经折装。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6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叶,所以逐渐为包背装所取代。7包背装:将印好的书叶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叶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为线装所取代。8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叶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叶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叶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9毛装:将印好的书叶迭齐,下纸捻后不加裁切。用此法装订书籍,一是为表示书系新印,二是为了日后若有污损可再行切裁。古籍分类古籍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查找方便,随着图书数量的增大,给翻检查阅图书带来很大不便,为此,古人根据内容把相同相近的图书放在一起,查找起来显得非常方便;二是通过分类分门别类总结学术的源流。中国图书以书的内容、学术门类为主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学术发展的历史状况。一、中国古代分类的简要情况最早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六略)三十八小类;南朝宋时王俭的七志继承刘向父子的分类方法,又有发展,增加图谱类,成为“七分法”,又附道经、佛经,实际上是九类。至于梁阮孝绪的七录真正实现了七分,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则把古籍分为甲、乙、丙、丁四个部。唐初的隋书经籍志吸取荀勖四分的成果,将群书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将道、佛放在集部之后,将四大类又分为四十小类,为四部分类法确立了规范。隋书经籍志的四部分类法是魏晋以来图书分类法的总结,标志着荀勖四分法的成熟,图书分类领域开始了以四部分类法为正统的新阶段。此后,宋、元、明、清历朝,无论是官修目录还是史志目录、私藏目录大多遵循四部分类法。至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总目,成为集四部分类法大成者。他将经部分为十类,史部分为十五类,子部分为十四类,集部分为五类,共四十四类。各类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使古籍分类法更加完善。现在的古籍分类仍然在沿用四部分类法。二、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古籍常用的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1 经部总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乐类春秋类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孝经类四书类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群经总义类、小学类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2 史部:纪传类汇编 通代 断代编年类通代 断代纪事本末类通代 断代杂史类诏令奏议类诏令 奏议传记类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史抄类时令类地理类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职官类官制 官箴 政纪政书类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目录类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金石类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史评类3子部总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附兽医)医家类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天文算法类天文 历法 算书术数类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艺术类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谱录类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小说类笔记 短篇 长篇类书类释家类大藏 译经 撰疏道家类4集部:楚辞类汉魏六朝别集类唐五代别集类宋别集类金别集类元别集类明别集类清别集类总集类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诗文评类词类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曲类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5.丛部汇编丛书地方丛书家集丛书自著丛书古籍工具书(一)古籍辞典1、简明古籍辞典胡道静主编齐鲁书社统类、体例、分类目录、版本、人物、要籍、藏书处、附录简明扼要2、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瞿冕良编著齐鲁书社版刻名词、刻工、刻(抄)书家,以及有关版本学的专著、书目、题跋(二)人名1、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2、中国文学家词典(谭正璧)3、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清代卷、近代卷)4、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上海古籍版5、宋代传记资料索引6、元代传记资料索引7、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上海古籍版8、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9、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10、三十二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藏书家】1、藏书纪事诗(叶昌炽)2、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3、广东藏书纪事诗(徐信符)4、续藏书纪事诗(吴则虞)5、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刻工】1、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王肇文)2、明代刊工姓名索引(李国庆)(三)室名别号1、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2、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增补本)(杨廷福、杨同甫编)3、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四)地名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2、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魏嵩山)广东教育3、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五)职官1、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张政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主编)北京出版社3、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4、称谓录(梁章鉅)5、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龚延明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以上均简便实用)6、清季重要职官表、清季新设职官表(钱实甫编)(六)年代1、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年编辑、出版。该表是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本。由于出版较晚,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改正了他种纪年表的错误,内容简要,使用方便,是同类纪年表中较好的一部。末附按笔划编排的年号索引。2、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方诗铭、方小芬)有时某些具体纪年的年末已经跨入公元纪年的次年,标注公元纪年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此时可查该书。3、二十史朔闰表(陈垣)此书可查月朔。4、中西回史历日(陈垣)5、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公元前660 年公元1918 年)山西省图书馆编【太岁纪年年月名称表】岁阳表: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尔雅释天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史记历书焉逢端蒙游兆彊梧徒维祝犁商横昭阳横艾尚章岁阴表: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尔雅释天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執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史记天官书大荒骆叶洽淹茂如:明末刻的一部书,卷前有二序,一序署万历二十五年(1597),另一则署“屠维大渊献”,即己亥年,查历史纪年表,万历己亥年为万历二十七年(1599)。六律代月称表:月称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六律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大吕(七)藏书印1、中国藏书家印鉴(林申清)上海书店2、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林申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3、日本藏书印鉴(林申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4、藏书纪事诗(叶昌炽)等(八)古籍书目查考先秦至清代著述,了解历代图书的存佚情况,可以利用正史和通志、文献通考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历代其它官私书目。1、史志目录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是根据当时政府藏书并参考了其它官私书目而编成的综合性书目,又叫史志书目。(1)汉书艺文志一卷(2)隋书经籍志四卷(3)旧唐书经籍志二卷(4)新唐书艺文志四卷(5)宋史艺文志八卷(6)明史艺文志四卷(7)清史稿艺文志四卷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都是古今典籍一并收录,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则只记当代人的著述。汉书艺文志依据刘歆七略,有叙有论,对于学术思想的演变有所揭示,隋书经籍志仿其体例且有所补阙,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它史志书目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都没有下功夫,遂使学术源流多不可考。汉书艺文志沿袭七略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六分法的代表作;隋书经籍志则在史志目录中首次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史志目录之补编】二十四史中的一些史书没有艺文志或经籍志,有的即使有,收编也不甚完备,(余嘉锡古书通例中有系统讲述)为此,后代有不少学者撰写补志,如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隋书经籍志考证等等,都是极精密的好书,值得注意。开明书店所辑二十五史补编是专收史书的补表、补志的丛书,其中共收录三十二种艺文经籍补志,这是阅读和研究史志书目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三十二种书目是:(1)汉艺文志考证十卷,(宋)王应麟。(2)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清)姚振宗。(3)汉书艺文志条例八卷首一卷,(清)姚振宗。(4)汉书艺文志举例一卷,(民国)孙德谦。(5)前汉书艺文志注一卷,(清)刘光蕡。(6)补续汉书艺文志一卷,(清)钱大昭。(7)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清)侯康。(8)补后汉书艺文志十卷,(清)顾懷三。(9)后汉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10)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考十卷,(民国)曾朴。(11)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清)侯康。(12)三国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13)补晋书艺文志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刊误一卷,(民国)丁国钧撰,丁辰注并撰刊误。(14)补晋书艺文志六卷,(清)文廷式。(15)补晋书艺文志四卷,(清)秦荣光。(16)补晋书经籍志四卷,(民国)吴士鉴。(17)补晋书艺文志四卷,黄逢元。(18)补宋书艺文志一卷,聂崇岐。(19)补南齐书艺文志四卷,陈述。(20)隋书经籍志补二卷,张鹏一。(21)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清)章宗源。(22)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首一卷,(清)姚振宗。(23)补南北史艺文志三卷,徐崇。(24)补五代史艺文志一卷,(清)顾怀三。(25)宋史艺文志补一卷,(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录。(26)西夏艺文志一卷,(清)王仁俊。(27)辽艺文志一卷,(民国)缪荃孙。(28)辽史艺文志补证一卷,(清)王仁俊。(29)补辽史艺文志一卷,黄任恒。(30)补元史艺文志四卷,(清)钱大昕。(31)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清)倪灿撰,卢文弨录。(32)补三史艺文志一卷,(清)金门诏。2、历代官私书目(1)宋代的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印刷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汽车驾驶与维修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政务服务办事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客房服务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教育行业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建设与创新发展案例研究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热力运行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精装书行业消费动态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保健按摩师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热处理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革新与产业创新模式探索报告
- 2025新版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范本
- 口才与演讲训练教程(第四版)课件2-2普通话训练
- 新教师三年职业成长规划
- 理化检测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6届张家港市达标名校中考语文模试卷含解析
- 应急疏散培训课件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片区2025届数学七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灵芝孢子油培训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全文
- 2025安徽医科大学辅导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