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文言文阅读》word版.doc_第1页
《片段文言文阅读》word版.doc_第2页
《片段文言文阅读》word版.doc_第3页
《片段文言文阅读》word版.doc_第4页
《片段文言文阅读》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片段 文言文阅读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3.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凭借古代语言感受力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要考查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课标包含的信息大致有两个方面:积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通读古代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体会古代优秀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运用-能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借古代语言感受力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解读考纲高考所涉及的考点有以下五个方面: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这规定了考查的范围;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综合三点,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单独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2004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情况:2005年广东卷:与、且、以、而;全国卷:之、焉、所、为;全国卷:其、之、因、以。2006年广东卷:以、因、乃、为。2007年广东卷:而、以、所、于。2008年广东卷:因、与、以、于。(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国卷、卷都没有直接考查虚词)3.理解特殊句式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条要求中重要的是对于句式与用法的界定,由于有了与现代汉语不同这个限制条件,它的概念就自然显得明晰了。而了解这些句式和用法,也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把握文意来进行。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2005年北京卷考查了省略句、重庆卷考查了宾语前置句。2008年广东卷的第7题是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这方面的试题少,并且不考概念,大多考用法之类。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5.分析综合考试大纲中分析综合包括三个考点:(1)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级,是文言文理解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地把握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知识体系文言实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高中生应该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120个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词汇,学生应切实加以掌握。在复习训练中要着重理解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如: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曹刿论战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屈原列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孔雀东南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梦游天姥吟留别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琵琶行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赤壁之战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诗经氓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过秦论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的词语含义,表面看来好像很难把握,显得乱得很,其实所有的意思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后起义都跟其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因为诚实、不欺骗的事自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于是引申为确实、的确;从确实推及一些事情确实性的物证,于是又引申为凭据;消息、音信应有一定的确定性,来往的函件的内容具有确实性,于是又引申为此义;从不怀疑又引申为听凭、随意。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这些对于理解古汉语中词语的含义固然有帮助,但古汉语中以单音节的词语居多,有很多词语的用法在古汉语中还是有其特殊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古汉语时要注意积累。每学完单元,甚至学完一课都要做好积累工作。如适在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几种含义: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适得府郡书,明日来迎汝。三个句子中的适的含义分别是出嫁、依照、刚才。其他学过的句子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适为虞人逐(刚才)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取)2.古今异义汉语从代发展到今天,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汉语中,某些词语原来的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以前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大致有以下几类: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雏,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等。由于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展出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如甘,本义是甜,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指心里舒适、愉快等。由专名扩大为通名,如江河,古代文献中,大多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任何江河。由原来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如秋,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有以下三类:词义程度的减弱:如怨,古义指恨,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义专把妻的配偶。词义义项的减少,如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等等,今义只剩下迁移、变换等含义了。(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叫词义的转移。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解;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今义转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器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权利或生命,属动词。(4)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有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如卑鄙,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今义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3.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代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一句里的莫,为暮之古字。莫,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来表示日暮之意。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要与邀。其特点是因音通假。语言试卷中所说的通假指的是广义的通假。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即使如此,古人在运用时也不是随便乱用字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识别和掌握常用的通假字,关系到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高中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并不多,识记起来并不难。高考试题中极少直接出题考查通假字的运用情况,但在考查实词一题里,或者是翻译句里面,可能会涉及到通假字,所以应该掌握一些通假字方面的知识。4.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的词。这样的词语在古今汉语里面都存在,只是在现代汉语里不去考查而已。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偏义复词如国家: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一词在这里只是国有含义,而家只起到陪衬的作用)。意义相对的如公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公姥一词只是姥有含义,而公只起到陪衬的作用。意义相反的如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一词只是入有含义,出只起到陪衬的作用。考查偏义复词曾在1996年的全国卷中单独设置试题。词类活用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词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如:例1: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例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名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如:例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贱,形容词用作意动,译为认为低贱)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友,名词用如意动,译为把当成伴侣,把看作朋友)(3)活用为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形容词一般是不能够用作动词的,但在古汉语中就常常出现。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译为登记)例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译为封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形容词用作为一般动词,译为与交好)例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小、弱,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译为变小、变弱)(4)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有些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作名词。如:例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出产、收获)例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5)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不多,一般情况下,表示时间的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情况就比较普遍,很多名词都可以直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a.表示比喻。例如:嫂蛇行匍伏。b.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方位名词作状语: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囚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时间名词作状语a.表示每一。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b.表示渐进。例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泰所灭。c.表示往昔。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6)数词用作动词:例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数词用作动词,译为统一)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虽然一词多用,并且用法灵活,但数量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常用的虚词更是为数不多。考试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有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如以字,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3.注意一些特殊现象兼词现象在文言文中有所谓兼词现象,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比如诸字,在穆公访诸赛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叵(不可)、盍,(何不)等。连用现象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友也者(重点在者,表示提顿语气),友其德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语气)。懂得了虚词连用的特点,有助于断句和语意的理解。固定现象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呢。)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抑亦乎、何其也、一何等等。文言句式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者和也不必译出。如:a.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者,式: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a.粟者,民之所种。论积贮疏b.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也式: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a.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传b.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a.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3.无标志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4.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被动句在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介词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动词本身表被动)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三)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颠倒的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等等。1.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前两例句为动词的宾语前置,后两例为介词的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4)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2.定语后置汉语的语言习惯通常是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就叫做定语后置。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何刺秦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4)数量词作定语,有时放在中心词后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3.状语后置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结构后置。古汉语中介宾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之后。标志性介词有以、于、乎等。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中的于乱世、于诸侯介宾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