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家人之高山族 畲族 佤族【图文】一家人之高山族【图文】Gaoshan zu台湾少数民族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民族识别政策确定的第一批38个少数民族之一,统称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族源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大陆迁入台湾的古人类。新石器时代归属于大陆东南越文化圈的台湾高山族先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着发展的连贯性,成为高山族的主要来源,尔后又逐渐融合了后来迁入台湾的南洋及大陆等地移民。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地区高山族总人口为0.45万人,其中:男性0.25万人,女性0.20万人;性别比为118.36。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高山族人口增加了0.16万人,增长率为55.06%,平均年增长率4.25%。总和生育率为2.62,出生性别比为300.00,预期寿命为70.43岁。高山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河南和广西两个省,共有0.14万人,占高山族总人口的30.37%。另外,高山族人口在其它地区的数量都不是特别多,人口相对比较多的有福建和贵州。高山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台湾,2001年,台湾高山族人口突破40万人(41.5万人)。台湾高山族主要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雅美族、赛夏族与邵族(原称曹族)。阿美族(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对北部人的称呼),古称阿眉族,现有人口约15.4万人,是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原分布于台湾东部纵谷平原南北两端的秀姑峦溪口和恒春附近,后来移居东部纵谷及海岸线一带的花莲县东部和台东县的东北部,包括台东县11个乡镇和花莲县12个乡镇。依据语言、习俗和地域差异,大体分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多数已登记为平地山胞。泰雅族,现有人口约8.4万人,为高山族第二大族群,居住于约200多个村落。原先居住在台湾西部平原,后因环境压力,逐步移居山区,主要分布于台湾北半部,如台北县的乌来乡,桃园县的复兴乡,新竹县的尖石乡、五锋乡、苗栗县的泰安乡,台中县的和平乡、南投县的仁爱乡、信义乡、花莲县的秀林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等。该族群下分泰雅和赛德克两个亚族群。泰雅亚族又分赛考列克群、泽敖列群两个群;赛德克亚族也分太鲁阁群、道泽群和达卡塔尔亚群三个群。该族群有鲸面、纹身的风俗。男善狩猎、女善纺织,行从夫居。值得注意的是,太鲁阁群一直自称为太鲁阁族,也坚称他们和泰雅族虽出于同源,但却属于不同的族群。在2004年,该族已经获得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的承认,正式成为台湾原住民的第12个族群。排湾族,现有人口约7万人,是高山族中的第三大族群,居住于160个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带,后移住山地。其分布区域,北起大武山,南达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线,东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区,分别散居于屏东县的三地、玛家、泰武、来义、春日、狮子、牡丹和台东县的金峰、达仁、大麻里、大武等乡。排湾族分为排湾和塔罗塔罗两个亚族,前者居于该族分布区的中央部分,有浓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脉为界,又分为东本两个小族;后者居于东海岸一带,也分为东海岸和巴里拉利奥两个小族。该族群有平民、贵族等阶级之分。子女中居长者继承权力。手工艺较发达。布农族(布农是高山语人的意思),现有人口约3.5万人,居住于60个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脉以西的高峻山地,后向台东、高雄方向迁徙。现主要居住在南投县的仁爱、信义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的海端、延平乡、关山镇、花莲县的万荣、卓溪乡、玉里镇等。总族群下分3个小群:北布农人分布于中央山脉西麓;中布农人分布于高雄县境内;南布农人散居于台东花莲一带。织布、编篮、制革、制陶技术比较发达。社会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后妻从夫、子从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卑南族,现有人口约9000人,由八个社组成,分居于8个村落。传说该族发源于台东附近的巴纳图,曾为台东平原主人。主要分布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区,居住地是台东县的卑南、金峰、达仁等乡。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鲁凯族,现有人口约1.5人,居住于20个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浊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脉的东侧大南溪流域,属屏东县三地、雾台,高雄县茂林,台东县卑南等乡,其中以雾台乡最为集中。鲁凯族生活习惯与排湾族相同,他们住石板房,以陶壶、料珠、雕刻、纹身闻名。社会生活方面已有阶级出现。每代成员中只允许一对配偶存在,权力由长男继承,死后采用侧身葬、直肢葬。语言、文化受布农族影响较大。曹族(1998年11月台湾当局改为邹族),现有人口约8000人,居住于12个村落。原分布于桃园大溪至大安溪一带,定居在新竹县五峰乡、苗栗县南庄、狮潭乡等地。该族群下分北赛夏和南赛夏两个小族群,族群内部,行从父居、妻随夫行,常数代同居。雅美族,现有人口约4000多人,属父系社会,有六个部落,分布在台湾岛东部的兰屿岛上,是台湾惟一居住在海洋岛屿上的原住民。语言几乎与菲律宾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农业以种植水芋为主,工艺以制陶、造船、制银较为著名。社会生活以核心家庭为主。该族群爱好和平,没有猎头等习惯。赛夏族,现有人口约3000人,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带平地,然后又逐渐迁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边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带山区,分属于新竹县的五峰乡等地。邵族,现有人口仅数百人,是高山族人口最少的一支,分布在台湾中部的南投县东南湖畔的德化社。有人认为它是曹族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划为布农族的成员,还有人把它划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语言、风俗、习惯独具特点,因而把它看成独立的族群。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各族群部落都是歌舞之乡。为了表达对丰收、对神灵的感情,他们通过歌舞来传达感受,无论是在盛大的丰年祭上,还是在狩猎祭、河川祭、祖灵祭上,他们都要用歌舞来娱神,把美好的祝愿传达给神,祈求神灵的保佑。此外,在宴客、迎亲、聚会的场合,都能看到他们优美的舞姿,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汉族带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带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这几种宗教都在高山族群众中生根,现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错并立的局面。习俗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排湾族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族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鲁凯族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高山族以谷类和薯类为主食。除雅美族和布农族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族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族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布农族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族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泰雅族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排湾族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雅美族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雅美族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排湾族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排湾族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阿美族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高山族的住所,依建屋造房原料区分,可以分为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五类。木屋:又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种,阿美族、排湾族、卑南族为大型木屋,以方木为往,木板为培,以茅草或木片盖顶;泰雅族大部分属小型木屋,呈长方形,以圆木为柱,小径圆木为壁,栓皮盖顶。竹屋:新竹、苗栗一带的泰雅族、赛复族多为竹屋,以粗竹为柱,再将租竹劈为两个,以砌瓦竖列为壁,平铺为屋顶。茅屋:布农族和曹族的一部分为茅屋,以圆木架为梁柱,以茅管竖列为墙,茅草盖顶。石屋:部分排湾族、布农族,以及鲁凯族为石屋,以片石砌墙,圆木为梁柱,再以片石盖顶、铺地。草顶地下房屋:以圆木为梁柱,支撑深入地面下的屋架,以茅草盖顶。节日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族,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族,四月初四)、丰年祭(曹族、鲁凯族、阿美族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族,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族,十一月)、矮灵祭(赛夏族,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族的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以上列举的是现在流行的主要节庆。在节庆期间,除歌舞聚宴外,还增添了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动等。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的秋收季节,为期6-10天。由于各支系居住的环境与种植的作物不尽相同,所以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及由此而决定的节期也不尽相同。其共同特点是:在收获的各个环节(收割、尝新、入仓等)开始或结束时,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禁忌高山族有许多禁忌:妇女怀孕后,禁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穿山甲和并蒂果实等,忌生双胞胎;忌见蛇、山猫、鼠、横死者及其葬地;忌见动物交尾;严禁放屁、喷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动物头尾;禁忌男人接触女人专用的机织、麻织品、小锄及猪圈;禁止女性接触男人专用的武器、猎具、会所等等。一家人之畲族【图文】She zu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根据民间普遍传说,畲族的祖先来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至今凤凰山还保留着他们的始祖盘瓠的坟墓,凤凰山中还有叫高皇寥的村寨。这些反映了凤凰山与畲族渊源的密切关系。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1956年12月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畲族,福建土著民族。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总之,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畲族总人口为70.96万人,其中:男性38.10万人,女性32.86万人;性别比为115.97。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畲族人口增加了7.49万人,增长率为11.80%,平均年增长率1.08%。总和生育率为1.29,出生性别比为104.70,预期寿命为72.41岁。畲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浙江和福建两个省,共有54.62万人,占畲族总人口的76.97%。另外,畲族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地区只有江西、广东和贵州省。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共建有57个民族乡。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诗,主要叙述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畲族群众特别喜欢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节日或平时的生活、劳动中,人们都以歌代言,对答如流。小说歌,是畲族叙事民歌的一种形式,多由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也有的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编成,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蓝佃玉等。婚礼舞别开生面,男女双方采用盘歌(山歌对唱)方式表白爱情、订下婚约。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习俗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礼别具情趣,届期新郎由岳家亲迎,岳家款以饭,就餐时,餐桌上不陈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其物应声而出,席毕新郎还需把餐桌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关于凤凰装有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称为凤凰。因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时是不下跪的。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常统称为馃。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以籼米最为普遍。籼米也常被用来制作粉干,即将籼米磨成粉,加馊饭揉成团蒸熟,再用粉干机压挤成丝状,再蒸透即可食用。也可晒干长期保存,粉干味素可口,适于怕油腻者食用。籼米加部分鱼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种糕。将米粉调成糊状,蒸成水糕。如加入红糖蒸熟称勺糖糕或红糕;加入碱水蒸熟称黄糕;只加盐称白糕,统称水糕,蒸好后可以存放,糖糕表面加上芝麻、花生等,晾硬存放,吃时再蒸软。黄糕可用灰碱水浸泡保存,食用时杂以其他菜肴加汤煮食。粳米主要用来制作年糕。糯米多用来酿酒,打糍粑。除米饭外,番薯仍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番薯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切成丝,洗去淀粉,晒干后储存于仓或桶内,供全年食用;也有先把番薯熟煮,切成条晒成八成干长期存放。煮熟晒干的番薯大都作为干粮,直接食用。民间有的人把生番薯切成片,放入滚水中煮成八成熟,捞出风干或晒干,再用沙炒或油炸,过年过节常吃,并用来招待客人。番薯丝洗出的淀粉经过几次过滤后,晒干,少部分用作干淀粉做菜,大部分用来做粉丝,做法是把干淀粉用水拌成糊,用蒸笼蒸熟,冷却变硬后刨成丝,晒干即成。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畲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稔树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景宁山区还有一种绿曲酒。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畲族多住茅草房和木结构泥墙瓦房。畲族称房子为寮,多建于山坡上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木结构瓦房两层的较少,多平房,为方形,房顶呈金字状,有厅堂、边房。室内一般都是一厅、左右厢房,中间厅堂又分前后庭,中有木屏间隔,两旁留两个小门,左门顶上设神位,右门顶上设祖神位,后庭放置日用杂物,如磨、臼或饲养家禽等。左右两厢房各分隔为两间为卧室,室内陈设简陋。右厢房后段多为厨房,厨房一般不设烟囱。由于山区气候寒冷,每家灶前均设有一个火坑或火塘,冬天全家团坐火坑,烤火取暖。客人来时,也请在灶前围坐取暖,并请饭菜、唱歌,以示亲热和尊重。畲族盖房子往往是先立柱上梁,搭个架子,然后屋顶盖瓦,最后才四周筑墙,铺以地板和整修室内。节日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本民族的节日,主要是各村各自定时的祭祖活动,较流行的是三月三染乌饭祭祖先。畲家很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馃。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三月三: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乌稔树的果实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畲族的其它主要节日还有:农历二月初二的会亲节、四月初八的牛歇节、六月初六的晒伏节、分龙节(封龙节)、八月二十三的元帅节、圆冬节(加冬节)、谷神节、冬节等等。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正月初一至初四忌扫地;忌当乞丐;忌食狗肉;封龙节忌持铁器,忌挑粪水,以免惊吓和污秽龙公,祈望是年风调雨顺。一家人之佤族【图文】Wa zu佤族自称为布饶克、阿佤、佤等。布饶意为山地人;阿佤和佤意为门、住木门人。1963年4月根据佤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把佧佤族统称为佤族,也可称为阿佤族。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比如有从司岗里出来;从葫芦里出来;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在众多传说中,司岗里传说最为普遍。佤族先民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秦汉以前称濮人;汉晋称哀牢;隋唐称望蛮、朴子蛮、茫蛮;宋元称金齿;明清称古喇、生蒲、大佤、小佤等等。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佤族总人口为39.66万人,其中:男性20.26万人,女性19.40万人;性别比为104.46。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佤族人口增加了4.46万人,增长率为12.68%,平均年增长率1.16%。总和生育率为1.89,出生性别比为93.35,预期寿命为56.80岁。佤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共有38.30万人,占佤族总人口的96.57%。另外,佤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区只有河南、山东、重庆和四川省。1954年6月16日成立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陆续成立了5个自治县,即: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若干个民族乡(镇)。佤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佤族有自已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过去佤族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佤族有自己的佤历,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把1年分成12个月,以物候变化周期为标志,实际上就是把物候周期分成不严格的12份,而且纪年制度尚未出现。二是12个月都有月名,但以物候纪月在不同村子有差异,存在着3种说法:一说每个月有30天,1年共计360天;一说以初见新月为月首即初一;一说以初见新月为初三。三是这3种说法在生活中并不严格遵循。持第一种说法的,实际上第个月的开始,是据相应的物候特征出现来确定,每月天数不等。持第二、三种说法的,都说大月30天,小月29天,有闰月。至于哪年有闰月,不能预先推算。四是纪日制度虽已形成,但也未统一,存在九月制和十月制两种。佤族信奉佛教,部分地区传入了基督教。佤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为神灵崇拜、木鼓崇拜。习俗佤族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种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最典型。西盟佤族男子穿无领对襟短衣和青布肥大短裤,布帕缠头戴大耳环下着绑腿草鞋或跣足,青年男子常以佩戴竹藤圈为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一些男子仍然保持着系一片兜裆布为衣的传统装饰。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披发,发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过去,佤族女子的脚上都戴有数个或数十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增加一个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天寒时,佤族男子披麻毯或棉毯御寒。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佤族习惯在吃饭时全家围着火塘,主妇把饭盛到木碗里,分给所有的成员,一般按各人饭量一次分完,如有外人在场也可分一份。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捕到鼠后,先用火把毛燎光,除去内脏,洗净,当成肉一样与大米煮成稀饭食用。也有的用火塘把鼠肉烘干,制成鼠肉干巴储存,随吃随取。所猎取的鼠类有竹鼠、松鼠和田鼠。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根据季节更替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佤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茶花稀饭,以云南西南部森林特产茶花鸡肉与大米一起煮制而成;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泡水酒的制作方法简单,多以小米、高梁或红薯、芭蕉芋切片炒干或碾罐或大竹筒内封存少则7-8天,多则几个月(时间越久越醇)。需饮时,把酒罐揭开对入山泉水,滤去渣后即可饮用。泡氺酒含微量酒精、酵母,可以帮助消化,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除饮酒之外,佤族更爱喝苦茶。喝苦茶要选用大叶粗茶,放入茶缸或砂罐里在火塘上慢慢熬,直到把茶煮透,并使茶水变稠才开始饮用,称为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齿作用。佤族村寨一般坐落在小山顶或比较平缓的半山腰。规模大小不一,根据地形与部族大小而定,一般为百户左右,大者三四百户,小者二三十户。寨内房屋依山势而建,由高而低。寨子四周有竹林或树林围绕,有的以自然形成的荆棘丛为寨栅,寨门多用竹木制成。寨子的附近都有茂盛的树林和充足的水源,并有保护很好的祭祀神林。传统的房屋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干栏式楼房,与傣族的房子相似,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或堆柴薪。另一种是四壁落地房,又称鸡笼罩房,建构简单,顶面用草铺成,斜度较大,四壁以竹篱笆为墙,东面开门。四壁落地房,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椽子上覆盖事先编好的茅草排,用藤条绑扎固定。四壁用竹篾编成栅墙,向东面开一道门。房顶至房檐斜度大,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以老虎窗(一种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招聘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45人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广东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区分局招聘辅警5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届中铁一局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正式启动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苏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招聘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公开招聘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北省通山县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引进60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昆明市五华人民医院招聘派遣制工作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吉林四平市悦萍水利管理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社招+校招开启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花卉种植专业户发展协议
- 河道疏浚外运施工方案
- 银行职业介绍课件
-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田家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广东省惠州市联考2024-2025学年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阶段性诊断八年级数学试卷(无答案)
- 工程结算协议书
- 砖砌围墙施工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痘痘贴行业营销动态及消费需求预测研究报告
- 《人工智能导论》(第2版)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疑问句(课件)六年下册英语人教PEP版
- 视力残疾康复服务规范
- HG T 3690-2022 工业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