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百科名片吉林省政区图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的一个省份,东南与俄罗斯、朝鲜交界,北、西、南与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毗邻,位在东经12138至13117,北纬4052至4618。唐属渤海地,辽代属两道,金朝分两路,元代属辽阳行中书省,明置建州为女真地,以境内吉林城而得名。清朝于1673年在吉林市建城,名吉林乌拉(意为沿着松花江),后置吉林省。面积19.1万平方千米。人口2729.82万人。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省会长春市。 目录隐藏【概况】 【历史】 【地形地貌】 【气候】 【自然灾害】 【资源】 【人口】 【经济】 【科技】 【教育】 【文化事业】 【电讯】 【交通】 【律师】 【行政化区】 【概况】【历史】【地形地貌】【气候】【自然灾害】【资源】【人口】【经济】 【科技】 【教育】 【文化事业】 【电讯】 【交通】 【律师】 【行政化区】 编辑本段【概况】简称吉,因境内吉林城而得名。省会长春市。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人口2734.21万(2008年)。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女真语(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1907年建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处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之间,东西最长约750千米,南北最宽约600千米,总面积187400平方千米。吉林省东界俄罗斯(界线长232.7千米),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界线长1206千米),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734.21万人,增加4.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54.8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21%,提高0.05个百分点。全省人口出生率为6.65、死亡率为5.04、自然增长率为1.61,分别下降0.90、0.01和0.89个千分点。幅员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管辖一个副省级城市即省会长春、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8个地级市。 编辑本段【历史】吉林省历史上长期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活动和聚居之地。汉族虽很早就移入省区中部和东部一带,从事农业和采集业,但满族、蒙古族及其先世对省内的经济开发影响较大,约3000年前(周)活动在长白山北部一带的肃慎部族(汉称挹娄,隋唐称靺鞨,皆系满族前身)以射猎为主,为本区原始居民。唐代时曾建渤海国于东部山区。宋代时又建金国(女真)。明以后满族经济活动则有畜牧、采集、狩猎、捕鱼及农业等多种生产。省境西部,古称鲜卑、契丹、鞑靼,均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为主。北宋时建立辽国,灭渤海国,势力达于省境东部。至明末,全省仍为人烟稀少,山林茂密,草原丰美的地区。清顺治年间,颁发招垦令,鼓励华北农民来东北地区开垦,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颁布了流民归还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间,长白山区划为清室采参与狩猎地,东丰、梅河口、辉南、磐石一带为皇室围场,从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经长春至今辽宁省开原筑有柳条边墙。以西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并未能阻止为生活所迫的华北大批汉族农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带,并向北、向东、向西扩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开始在长春一带招民开垦。在农垦区内出现了酿酒等手工业和小的集镇,东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也有不少汉族和朝鲜族移入,从事农业、伐木和采集。嘉庆八年(1803)废止禁令,光绪四年(1878)吉林又设置垦务局,大事垦殖,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并逐步形成东部的农林地区,中部的农业地区和西部农牧地区的差异特点。清初,自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为吉林省设制之始。其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省境中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及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域。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会设在吉林,辖区跨今吉、黑两省大部分地区,下设吉长、滨江(哈尔滨)、依兰(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20世纪初始建铁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吉长、四洮、吉敦、天图、沈吉等线,日伪时期又修通了长图、长白、 牡图、拉滨、 白阿、梅辑、鸭临等线。这些铁路改变了以吉林为中心的官马驿站交通系统和区域联系方向,哈尔滨及其所联系的地区也由吉林省析出。从而加强了长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编辑本段【地形地貌】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3? 编辑本段【气候】气候特征: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全年日照22003000小时,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200,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全省年降水量一般在400900毫米,自东部向西部有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全省无霜期中部以西150天左右,东部山区130天左右。初霜期一般在9月下旬,终霜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气候特点:吉林省气温四季变化显著。冬季(1月),是最冷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在-11以下。春季(4月),中西部平原区平均气温为68,东部山地在6以下。夏季(7月),平原平均气温在23以上,东部山地在20以下,长白山天池一带为8。秋季(9月),西部平原降至68,东部山地多在6以下。全省气温年较差为3542,日较差一般为1014,夏季最小,春秋季最大,全省极端最高气温在3438间,最高(1965年)的白城市为40.6。年极端最低气温,中部的长春为-36.5, 1970年桦甸最低为-45。吉林省的霜期东部山区早,西部平原晚。长白山天池一带初霜出现在8月末至9月初,平原地区出现在9月下旬。西部平原终霜在4月下旬,中部和东部在5月上、中旬。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10160天。全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93016小时,夏季最多、冬季最少,西部较多、东部较少。吉林省各地年降水量一般在4001300mm,东南部降水多,西部平原降水少。长白山天池的年降水量最多,为1349mm,镇赉年降水量最少,为389mm。这种空间分布造成省中西部地区干旱频繁发生,东南部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受季风气候影响,吉林省四季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45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3%。因此吉林省春旱发生频率很高,尤其西部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1、大风西南大风持续时间之长,风力之大,分布地区之广,为全国所少见。8级以上大风日数,长春45天。双辽一带是全东北地区大风最多的地方。50年代最强的一次西南大风,是1956年4月14日一次东北气旋造成的。这个气旋中心气压低达966百帕。平原城市白城市14日89时出现12级特强大风,平均风速40米/秒。中部平原城市风力普遍在1011级以上。吉林省有几百万亩土地遭风灾,肥料、种籽都被刮走。长春市沙尘蔽日,14时相对湿度达到0。三岔河气象站观测场里,狂风卷来的沙土堆集高达70厘米。白城一名妇女带领两个孩子走亲戚,途中被风刮土呛,母子三人死在路上。70年代以来是大风较少时期,但大风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仍很大。全省19711978年平均每年有370万亩农田受灾。大风扬沙满天,吹走农田的土壤、肥料、种籽,甚至吹毁小苗。20米/秒以上的大风,常常毁坏建筑,刮倒电杆,对林业更助长森林火灾的发生。2、暴雨暴雨次数少,强度大,时间集中,受地形影响大。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本省以台风为多,占30.3,黄河气旋占21.2。年平均暴雨日数长白山地区是一个中心,天池3.3天,为全东北地区暴雨仅次于辽宁丹东的最频繁的地区。日雨量大于150mm的地区,一在中部四平、长春、三岔河及偏西一些的长岭一带,一在东部的天池、东岗、集安等地。3.地震1900年以前无地震报告。19001976年发生浅震66.9级2次,合计2次;深震77.9级1次;66.9级4次,合计5次,总计7次 编辑本段【资源】林业、草原资源吉林省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长白山脉连绵千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72.2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1.37,列全国第12位;其中林地面积797.67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2.04,列全国第位。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4亿立方米,列全国第位;森林覆盖率为42.4。全省最高点为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西部草原地处松嫩草原中心,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之一,以盛产羊草而驰名中外,生长以多年生根茎禾草和丛生禾草占优势,属平原草甸草场类。也是国家北方商品牛、细毛羊主要产地之一。 吉林省草原可利用面积达437.9万公顷,主要集中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吉林西部是欧亚草原的最东端,水源丰富,草质良好,是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是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基地。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的矿藏136种。已探明储量矿产93种,开发利用75种。有2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其主要矿产种类有:煤保有储量近21亿吨,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1399.0万吨,铁矿石保有储量.亿吨,金保有储量列全国第13位;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等10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蚀面用辉长岩、二氧化碳气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钼、锗保有量列全国第三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居全国第6位。非金属矿产是吉林的优势,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非金属矿物原料及其产品。硅灰石、硅藻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等可充分保证开采。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量也很丰富。其中双辽硅砂透明度好,砂质纯静,粒度均匀,结构密实,斟探储量9亿吨,被誉为世界四大富矿之一。野生动植物山地资源丰富,尤以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最。吉林省是 长白山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 人参、貂皮、鹿茸的故乡。灵芝、天麻、不老草、北芪及松茸、猴头蘑、田鸡油等都在国内外很有影响。 长白山区有植物资源23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900多种。药用植物多达870余种,可食用的植物200多种。可供工业利用的优良树种有红松、长白松、鱼鳞松、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紫椴等。山葡萄、五味子、越桔、山楂等是酿酒原料。野生蜜源植物达多种。拥有陆生动物资源达437多种,其中珍贵的皮毛动物有梅花鹿、紫貂、水獭、猞猁、东北虎、金钱豹、花尾棒鸡等;名贵药源动物有马鹿、麝、熊、獾子、田鸡、林蛙等;经济利用价值较高的有野猪、狍子、山鸡等。农作物吉林省土质肥沃,特别适宜种植粮豆、油料、甜菜、烟、麻、薯类、人参、药材、水果等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为395.9万公顷。 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盛产 玉米,大豆,水稻等。 吉林省的松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带。旅游资源吉林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省会长春市内有伪满洲国旧址,有净月潭森林公园、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汽车城和长春电影制片厂。有象征文化城市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有以名门饭店,香格里拉饭店为代表的五星级酒店服务场所多处。在吉林市有龙潭山高句丽山城,北山公园,丰满松花湖;敦化的六顶山渤海古墓群;延吉的城子山山城;位于长白,安图,抚松三县境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天池、瀑布、温泉群及大陕谷;通化的靖宇陵园;集安的丸都山城,洞沟古墓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好太王碑;农安的辽塔;伊通火山群;等等。 编辑本段【人口】人口统计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734.21万人,增加4.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54.8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21%,提高0.05个百分点。全省人口出生率为6.65、死亡率为5.04、自然增长率为1.61,分别下降0.90、0.01和0.89个千分点。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全省共有49个民族,除汉族外,在48个少数民族中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为世居民族,朝鲜族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从朝鲜半岛强迁过来的移民。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81.63万人,占90.9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46.36万人,占9.03。 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全省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4个民族自治地方。有34个民族乡(镇),其中蒙古族乡10个,满族乡(镇)10个,朝鲜族乡(镇)7个,回族乡2个,满族朝鲜族乡3个,朝鲜族满族乡2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位于全国第9位和第位。文化程度2004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20万人,在学研究生2.96万人,毕业生0.59万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12万人,在校生36.22万人,毕业生6.50万人。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7.18万人,在校生12.17万人,毕业生5.40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14万人,在校生16.42万人,毕业生4.67万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16.99万人,在校生45.16万人,毕业生10.11万人。全省初中招生34.60万人,在校生114.80万人,毕业生36.8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24.86万人,在校生174.14万人,毕业生35.5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14人,在校生5555人,毕业生61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8.98万人。 编辑本段【经济】2008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2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6.70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3064.6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442.73亿元,增长16.7%。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23514元,增长15.7%。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4.3:47.7:38.0,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1%、50.1%、41.8 %。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低6.96%。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845.20亿元,增长30.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22.77亿元,增长31.8%,增幅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38.58亿元,增长27.0%;重工业增加值1852.69亿元,增长16.0%。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08.20亿元,增长40.1%。人均投资突破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4.26亿元,增长24.3%。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33.41亿美元,增长29.5%。其中实现出口总值47.72亿美元,增长23.7%;实现进口总值85.69亿美元,增长33.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08亿美元,增长32.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93亿美元,增长12.2%。全年实际引进外省资金1222.38亿元,增长61.5%。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558.65万人次,增长21.3%。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496.92万人次,增长21.4%;接待入境旅游者61.73万人次,增长13.6%;其中,外国人52.46万人次,港澳台同胞9.27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450.80亿元人民币,增长28.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36.10亿元人民币,增长29.6%;旅游外汇收入2.11亿美元,增长17.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734.21万人,增加4.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54.8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3.21%,提高0.05个百分点。全省人口出生率为6.65、死亡率为5.04、自然增长率为1.61,分别下降0.90、0.01和0.89个千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9.45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32.74元,增长17.7%。 编辑本段【科技】2008年,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22个,其中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35个,高等院校所属科研机构17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17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2.8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全省已建国家及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93个,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个。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全年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内部)支出50.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96%。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3%左右。启动实施了汽车关键技术、新型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及综合配套技术、玉米生物化工产品及关键技术、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特色优势新药创制等7个重大科技专项。每个专项的投资强度平均达到400万元以上。围绕工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惠及民生、中药与生物制药等问题,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投入经费4200万元。2008年,全省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5536件和2984件,分别增长5.4%和4.5%。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98项,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2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1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件。全省共签订技术合同3647份,实现合同成交额19.6亿元。设立了常设技术市场。举办了“吉林省第五届网上科技成果暨专利技术展览交易会”,现场展示各类成果500余项,网上展示5000余项。全省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42家,其中国家级中心3家。2008年,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4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219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58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32项,科技引导计划389项,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计划46项。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94个,国家质量检测中心13个,共监督抽查产品50种,892个批次。共有质量认证机构5个,完成了473户企业16大类1940个产品的强制性认证。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2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9.93万台件,增长11.5%。截至2008年末,我省已有27个中国名牌产品。2008年,全省市(州)以上气象部门共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265次,预警信息累计覆盖4245万人次,有效减轻了气象灾害的损失。全年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20架次、地面火箭作业861枚、高炮增雨17685发,累计增雨量9.6亿立方米。共有14个地震台站,2个火山观测站,16口观测井。2008年,全省测绘系统共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5207张,测绘大地基准成果4379点,航空摄影航片6972片,各种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资料244景18.74万平方公里,数字地形图数据36447MB,各种版本地图集(册)235册,各种幅面挂图359张,开发应用系统4项。全省查处地图市场违法案件2件。 编辑本段【教育】2008年,全省小学6450所, 招生25.94万人,在校生150.07万人,其中县镇在校生52.59万人,农村在校生65.9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5%。普通初中1232所,招生29.09万人,在校生90.57万人,其中县镇在校生43.42万人,农村在校生25.44万人。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比重增加。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为75.01万人(不含技工学校),招生26.28万人。普通高中学校278所,招生15.99万人,在校生48.8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388所,招生10.29万人,在校生26.13万人。获得职业技术证书的人数为3.22万人,增加0.08万人。另有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2812所,注册学生数73.38万人。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1.6%。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招收研究生1.51万人,在学研究生4.29万人。普通高校4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6所,普通专科(高职)院校19所。招收普通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5.49万人,在校生50.4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0.99万人,独立学院0.79万人。成人高校16所,成人本专科共招生6.66万人,在校生17.89万人。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2027所,在校生为36.51万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所,招生0.58万人,在校生1.77万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5所,各类注册学生0.64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9所,在校生2.62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62所,在校生3.11万人。民办普通初中29所,在校生4.24万人。民办普通小学16所,在校生2.60万人。民办幼儿园1872所,在园学生13.66万人。全省有幼儿园为2749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为31.91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46所,招收残疾学生626人,在校生5621人。有独立设置少数民族普通高中23所,在校生2.33万人;普通初中38所,在校生1.24万人;小学96所,在校生2.76万人;幼儿园33所,在园儿童0.44万人。1 编辑本段【文化事业】2008年末,全省有文化馆63个,群众艺术馆13个,艺术表演团体62个,公共图书馆64个,档案馆89个,博物馆26个。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7881种、期刊237种、报纸78种,共出版各类期刊1.0亿册、图书1.8亿册、报纸9.5亿份。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2%;全省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4%;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为270.85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136.60万户)。2 编辑本段【电讯】电话拥有率2004年电信业务总量200亿元,增长39.5%。全年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19.4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67.8万户,年末达到667.4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揭阳市空港经济区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 2026届四川省自贡市曙光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东省茂名市直属学校英语九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福建省厦门市四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旅游景区物业经营权及旅游服务合作协议
- 离婚协议书中个人债务分担协议书范本
- 专科康复治疗学考试题及答案
- 珠宝拍卖代理合同及拍卖规则及流程清单
- 专技十三级考试题目及答案
- 《大数的认识》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5-2026学年北京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知情绪 善表达》教学设计
- 产前筛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发展对象培训班题库(附含答案)
- 第一讲-决胜十四五奋发向前行-2025秋形势与政策版本-第二讲-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2025秋形势与政策版本
- 2025年浙江省高考地理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试卷(原卷版)
- 2025年秋新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课”参考答案
- 2025年一级建造师《铁路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临时占用道路施工方案(3篇)
- 业务连续性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