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初皇储教育的体系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张俊普 430079) 摘要:皇储的教育在 历朝历代都是政治中的重要课题,有明一代,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任 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因素都不容许出现,因此太子也就自然失去了独自 拥有东宫体系的权力。 明代的皇储教育是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手段而在其中又尤重儒家经典,侧重于君德养 成的教育,迷信于储君的道德而忽 视实际治国能力的培养。皇储在明代没有历练政事的机会, 这造成了明代诸君的迂腐和无能, 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 对 整个明代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深远 的影响。 关键词 :明代 皇储教育 德行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君主政体的确立使国君处于整个政权体系的 最高峰,特别是明代以后,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加强,皇帝统领万民集权于 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大小事务悉决于上,国君在整个政权运作中 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作为万民之首的君主的素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国君 是否具有安邦定国的才能直接决定着王朝的兴衰,中国历史上不乏明主开创一 代盛世而昏庸之辈断送江山的铮铮明鉴。但是,并非每一位君主都天生具有超 凡的才能,对君位的继承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就显十分重要。 自夏代以降,家天下的局面开始流行,君位从禅让异姓转为一家一姓的世 袭,之后更是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1的嫡长子继 承制。皇位的获得不再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德行而由天生不可改变的身 份地位所决定,作为嗣君的素质就得不到了绝对的保障。自然,在历史长河中 也有朝代的更替,皇家的易姓,但除了各朝的开国君王和个别中兴之主外,大 部分后继之君都缺乏一个有效的成长锻炼环境,那么,如何使这些“生于深宫 之中长于妇寺之手”的皇家后辈成长为具有雄才大略的治国良才就成了历代政 治中的重要课题。皇储教育一直得到历代的特别重视, “天下之命,悬于太子, 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2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明代以后,君主专制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加强,相应地,君位对君主能力的要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嗣君 能力的培养在明代自然也就备受关注。 一 、 明代皇储教育的机构设置 朱元璋出身贫寒,起于行伍,一生历经忧患。他深恨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 进学读书,因此,十分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况且他深知“天子之子与公卿士庶 之子不同,公卿士庶之子,系一家之兴衰。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将有 天下之责也” 3 。所以他要求宫官辅导太子“必先养其德性,使进于高明,于 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及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与之论说” 4 ,并 特意在宫中建大本堂“充古今图籍其中,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诸儒专 经面授,分番夜直” 5 , “诸儒迭班侍从,又选才俊之士入充伴读,时时赐宴、 赋诗,商榷古今,评论文学” 6 。希望皇储能够多读圣贤之书,精通治国安邦 之道。 历代的皇储教育体系中,立保傅,入国学教育和历练政事都是其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朱元璋以古为师,自然会从古制的各个方面入手构建皇储教育的体 系。立皇太子之后,他就接受了群臣的建议设置东宫官署,立三公三少等教导 太子的官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 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掌以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 子宾客,掌以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 7 。另有专门负责太子日常辅导的詹 事府“有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左右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副使,同 知左右率府事,谕德、赞善、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等官” 8 。 若仅此观之,朱元璋的建制与以往并无不同,实则不然,明代的东宫建设与 历代有着截然的差别。 朱元璋所设的东宫官属并非专门的辅导太子的官员,在明代东宫不别设官 僚,三公三少皆以勋旧大臣兼之,是一种加官、赠官,东宫官是表彰功臣的荣 誉性头衔。同时,肩负实质性辅导任务的詹事府也是形同虚设,詹事府的谕德、 赞善、宾客、丞率之属,权位不尊,声望不重,以之辅翼太子,各有其职,而 谕德并非其专任。洪武元年,朱元璋亲征,留太子监国,命李善长、徐达、常 遇春分兼少师、少傅、少保,左都督冯胜兼詹事,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 当时,李善长、刘基、章溢皆朝中重臣,徐达、常遇春又忙于征战,令他们兼 领众职,教育太子的功效是可想而知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则是由公、侯冯 胜、孙恪等分领三公,吏部尚书詹徽兼少保,刑部尚书杨靖领宾客。永乐初, 更是以公领三师,尚书、侍郎领少詹事,学士解缙等兼坊学士、庶子、谕德、 中允等官。就连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詹事,在明代也并非专设而多由他 官兼任, “天顺以前,或尚书、侍郎、都御史” 9 。况且,在明代詹事不仅总 揽詹事府各坊、局之事务,还要与坊、局翰林官轮流进讲,难以专门对太子进 行教育。 这样的设置造成了詹事府与翰林院官衔相兼,职事相通,机构混同,加上 三公三少等的赠官、加官的实质,明代的东宫机构完全丧失了自身体系的独立 性,朱元璋将“东宫官署机构本身纳入了皇帝直接控制的中央政府行政部门之 列” 。 10朱元璋对东宫机构的改造,从其自身出发认为有两大优点:一是国初 天下未定,不可避免地会有战事发生,一旦皇帝亲征必留太子监国,不别设官 僚可以避免太子与廷臣的矛盾,利于政权的稳固;一是将东宫与朝廷合二为一 可以使“父子一体,君臣一心,庶几无相构之患” 11 ,避免西汉江充事件的重 演。事实上,朱元璋的改造使得东宫官署成为了依附于廷臣存在的机构,东宫 官员随着廷臣的变化而呈现出极大的流动性和临时性的特点,这种流动显然不 利于对储君进行系统连续的教育。东宫与行政部门的合一也使得皇帝完全控制 东宫,太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与属僚彻底地分离,皇储教育显得缺乏制度 性的系统操作程序,在运作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设东宫机构的同时,皇储更需要的是入国学受教育,传统的儒者一直以入 国学受教育及施行各种学礼为君主教育的最重要的成份。明初,太子出阁讲学 并无定制,只是“命宋濂授皇太子、诸王经于大本堂,后于文华后殿” 12 。直 到天顺二年才定每日讲读仪“每日早朝退后,皇太子出阁升座,内侍以书案 进先读四书,则东班侍读官向前伴读十数遍,退后原班次。读经书后读史 书则西班侍读官向前伴读亦如之” “每日巳时先读早所读四书则东班侍讲官 进讲一遍,退回原班次。讲早所读经史则西班侍讲官进讲亦然” “午膳从容游息 或习骑射” “每日晚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凡读书三日后一温须皆背诵 成熟,遇温书日免授新书” “凡写字春夏秋月每日写一百字,冬月每日写五十字, 凡遇朔望节假及大风雨雪隆寒盛暑暂停讲读写字” 13 。以上就是明代皇储日 常学习的基本状况。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皇储的入学教育,每天所能学到的内容极其有限, 并且讲读是处于一种“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 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时多” 14的情况。 讲学仪注重的是每天进行的仪式,注重的是皇太子、讲读官要合乎礼制地进行 日常的教育活动,而不太关注真正能够讲述多少知识。即使在讲读之时,由于 是以四书等经典为主要内容,此类书大都言简意赅含义深刻,讲读官在讲读时 所能讲的也就是寥寥数语。在伴读十数遍、讲读一遍、温习数遍的情况下,皇 太子能否掌握其中的含义尚且难以定论,至于希望这样的教育能够影响他们的 成长及日后的为政则更是勉为其难。再加上理学发展到明代已相当地完备,对 经典的解释也有着固定的套路,讲读官所受的皆是正统的教育,他们很难突破 已有的樊篱而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发挥和积极的实际联系,皇太子在这样的 教育下也就很难有什么才能的培养,每日的讲读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 一国的皇储毕竟是国之副贰,是“继圣体而承天位” 15者,他是迟早要 入继大统的。固而,作为储君的太子处理政事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皇储为 政经验的多寡直接决定着他继承皇位后治理国家的优劣。所以,进行国学教育、 立东宫官属的同时,适时的政事历练是不可或缺的。但皇储毕竟只是未来的国 君,在老皇尚在的情况下,太子处理一切事务是不可能的,因为太子统领全部 政务势必会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而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虽然储君与皇帝 有骨肉之亲。那么,让太子适当地参决政事和监国就成了比较可行的办法。 洪武五年,朱元璋命令所有的官员在上疏言事时都要将意见报闻太子。十 年,更进一步,命大小政事都要先启奏皇太子裁决,然后有李善长等大臣参决 可否,再向上报告,并且规定凡启事东宫均称臣,通过定尊把太子置于真实的 政务环境中。这本是训练皇储能力的极好方法,但好景不长,朱元璋不能容忍 任何人对他的权力构成威胁即使是终将接替他成为皇帝的储君,再加上父子两 人屡有分歧,参决政事旋即结束,太子在朱元璋急剧膨胀的权利欲的压制下失 去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至于太子监国,在洪武朝仅见一例,即洪武元年,太祖有事亲征,留太子 监国,廷臣兼东宫官职,倒是在永乐朝,太子监国是屡有发生。监国,就是指 国君离开京师时由太子留守代理国事,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太子“君行 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本为古制,魏晋以前未有实行。前秦 时,苻坚出师围邺,灭前燕,留孝威辅佐太子宏守长安,号称监国 16始开监国 之例。明靖难之后,永乐帝即位南京,之前,他以燕王的身份守北平(后改为 北京)势力主要集中在北方,再加上当时北方边境未靖,蒙古势力屡有入侵, 捍卫北方势在必行。永乐帝十分重视北京的地位,他不时离开南京前往北京, 永乐七年以后更是长住北京,但迁都北京已是永乐十九年之事,在此期间,南 京作为首都不可轻言放弃,为了解决两京并存的矛盾,永乐帝遂在七年定制 “凡常朝,皇太子于午门左视事。左右侍卫及各官启事如常仪。若御文华殿, 承旨召入者方可入。凡内外军机及王府急务,悉奏请。有边警,即调军剿捕, 仍驰奏行在” 17 ,监国制开始施行。 自永乐七年太子受命监国至永乐二十二年,成祖曾六次离开京师,太子 储君六次监国。第一次是永乐七年二月,朱棣离京北征,至永乐八年十一月还 京,前后将近两年;第二次是永乐十一年二月,朱棣再次离京北征,至永乐十 四年十月还京,前后将近四年;第三次是永乐十五年三月,朱棣出巡北京,朱 高炽则于永乐十八年年底由南京赶赴北京,前后将近四年;第四、第五和第六 次,则是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即朱棣晚年的三次北征 18 。太 子在永乐一朝监国在 13 年以上,长期负责明朝的国家日常政务。监国期间,皇 太子拥有比较大的权力,诸如决定明廷中央和地方以及军队中下级官员的任免升 调,如提升各地县级教谕等官员为中央六科给事中,提升进士、监生为监察御 史,调各道监察御史为中央各部门官员,提升政绩卓著的知州、知县等;根据 礼部的请求任命考官会试举人;审理和裁决普通的案件;了解灾情,进行救济 和放赈;批准建立新的地方专门机构;批准已故的中下级军官的子弟承袭职位; 代替皇帝进行祭祀大礼等等,史称“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19 。虽然在监国 期间,皇太子所能够独自处理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日常政务,军国重务仍需要报 请朱棣亲自裁决,但是这对于储君的为政能力培养还是很有作用的。朱高炽在 永乐朝经历了长时间的监国训练,这对他是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的,虽然他继承 皇位后不足一年就去世了,在永乐朝所受的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地证明,但从他 在永乐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他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储君,他在朱棣离京期间 妥善地处理了不少明朝廷的大小政事,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同时,在永乐朝还 存在皇太孙监国的情况, “永乐八年,帝自北京北征,时皇太子已监国于南,乃 命皇太孙居北京监国” 20 , (当时朱瞻基尚未弱冠,皇太孙之称是以后加称) 这就对皇太孙也进行了比较有效的培养。明代历史上的“仁宣之治”与仁宣两 位皇帝的才能有很大的关系,而他们才能的具有又是离不开在永乐朝的历练的。 二、 明代皇储教育的内容构架 历代的皇储教育,均是以礼乐为重,希望储君在礼乐的教化下明君臣父子 之道,强调的是人伦道德,重视的是人君德性的完善,崇尚一种“德成而教尊, 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 21的德化主义,在教材的选择上是以儒家的经典尤 以论语 、 孝经为主,把储君培养成有高尚品德的隆礼尚仁之士是他们的 终极目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宋代司马光编成资治通鉴以后,君 主教育中“由史事之得失成败见历代兴亡之机”的史学教育成分不断增加,经 学教育有逐渐没落的趋向。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储君的教育以经学为主要的 学习内容则重道德与治道,强调礼教大于君权,维护师道尊严,总体来说近于 王道;以史学为主要内容则重权力与治术,强调君尊臣卑,近乎霸道。史学内 容在君主教育中的兴起,引起了崇儒尊经的传统儒者的反对,他们积极地对经 学进行改造以期适应新的要求。朱熹就将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合为四书并加以注释,极力地倡导经学教育。伴随着理学的广泛传播, 四 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君主教育的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 响。 明代崇尚理学,朱元璋以程朱之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且他好法师古, 有明一代的皇储教育必然离不开朱熹的著作。明代的教育是以四书为主要 的内容,每日讲读,均以四书为首,之后或经或史,并且“诸书中,最重 大学 ,盖大学言为治之序,为学之本,为德之道,结政治、学问、道德 三者为一” 22 。然而,由于大学只有为德为学的大纲原则,没有实践的 具体操作方法,在教育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便,为了更好地深化大学的内 涵,晚宋儒者真德秀完成了大学衍义 。明代的统治者认为圣人之道与前代得 失俱在此书,有国有家者不可不读,把它作为皇储教育中的最重要的一本教材。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看一下大学衍义的要目,了解一下明代这本皇 储教育的重要教材: 纲 要 目 明道术 天性人心之善,天理人伦之正,吾道异端之分,王道霸 术之异 格 物 辨人才 圣贤观人之法,帝王知人之事,奸雄窃国之术, 憸邪 罔上之情 审治体 德刑先后之分,义利轻重之别致 知 察民情 生灵向背之由,田里休戚之实 诚 意 崇敬畏 修己之敬,事天之敬,临民之敬,治事之敬,操存省察 之功,规敝箴诫之助 正 心 戒逸欲 沉湎之戒,荒淫之戒,磐游之戒,奢侈之戒总论 谨言行修 身 正威仪 重正妃 谨选立之道,赖规儆之益,明嫡媵之辨,惩废夺之失 严内治 宫闱内外之分,宫闱预政之戒,内臣忠谨之福,内臣预 政之祸 定国本 建立之计宜早,谕教之法宜预,嫡庶之分宜辨,废夺之 失宜鉴 齐 家 教戚属 外家谨谦之福,外家骄溢之祸 此表据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立国的宏规 分析大学衍义的要目,可以看到的是,书中注重的是道德的养成教育。不 管是明道术、审治体、崇敬畏、戒逸欲还是谨言行、正威仪都是在从品性道德 上入手进行教育。以此为皇储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一个道 德高尚的君王,总体来说是重治道而轻治术,把皇储的德行看成入继大统最为 重要的条件。虽然在永乐初年定讲读“春坊官与翰林院官日分二员讲书,以尚 书、春秋、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进讲” 23 ,皇储学习的内容有了 春秋、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史书、政书,但明代皇储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 主的局面并没有加以改变,史书、政书只是用来对经书进行补充,让储君学习 的也只是其中为政的道理、做好君主应注意的事项,而不是去发掘书中治国的 方法,君德养成与经史知识的学习远远大于统治方略的传授和训练。 在朱元璋的意识中,嗣君只要有德行,知古今就可以统治国家了。皇储 “蓄养德行、博古通今,庶可以承籍天下国家之重” 24“己德即修,自然足以 服人,贤者汇进而不肖者自去。能修德进贤,则天下国家未有不治。不知此务 者,鲜不取败” 25在君德培养上,朱元璋指出要“朝夕与之论说,日闻谠言, 使无非辟之干,积久而化,他日为政,自能合道” 26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他“择端谨文学之臣兼官僚之职,日与之居,讲说经史” 27 ,征经学大儒孔 克仁、鲍恂等辅导太子,更有宋濂前后十几年专责教导太子“凡一言动,皆以 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 彼皇太子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28 。更有朱元璋屡屡言传身教,以圣 贤之德要求储君,特别注意防止皇储骄奢淫逸,利用上朝、退朝、谒陵等空闲 对太子反复进行论说,要求储君节俭、重民、修身养性。他要求官僚辅导太子 时首要的是正心,官僚也一定要是有德之士,认为皇储“与正人处则日习于正, 如行康衢,自不为偏歧所惑;与邪人处则日习于邪,如由曲径,往而不返,不 觉入荆棘中矣” 29 。总之,是从各个方面保障储君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成为道德完备的有道之君。 有明一代,皇储教育的内容皆以儒学经典为主,排斥他说“永乐初,有 献道经者,成祖曰:朕所用治天下者五经耳,道经何用?反去之” 30 。 可见,在明代,儒家以外的著作是不受重视的。儒学在明代是以程朱理学为主 流,理学重的是纲常伦理讲的是天理人性,追求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在存 天理、灭人欲中达到孔颜乐处,人人而为圣贤,理学教育人们要持敬、主静, “举动必由乎礼,进退必合乎仪” 。皇储在这样的教育下,天天跟着师傅读书、 听讲、写字,循规蹈矩地学习传世的经典,潜心研读,求的是陶冶情操,修身 养性,满口的仁义道德纲常伦理而缺乏实际能力。明代的此种教育有着明显的 泛道德化倾向,片面地强调道德说教,势必难以达到有效的结果。 三、明代皇储教育的成效 朱元璋深信“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以后子孙,不过遵守 成法以安天下” 31 ,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建构,追求政治制度的稳定,认为 建立一种一权多属、彼此制约而最后集权于皇帝一身的政治体制是保证朱姓王 朝千秋百代的根本保障。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惟创业之 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 亡自此而始” 32 。他并非对其后继者缺乏信心,而是现实地感觉到集历代君 主集权体制之大成,独揽亲裁一切事务对君主的素质能力是有很高要求的。他 虽然“未旦即临朝, 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 见一星失次,即为忧惕;或量度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33“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瘐,不敢怠惰,以次自持,犹恐不及” 34 。但仍是“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35慨叹“岂能独理庶务” 36 。朱元璋出身 贫寒,历经艰辛,他尚且如此后继之君自不待述。故而,朱元璋更是倾心于建 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传之后世,使子孙后代依制行之做“太平皇帝” 。对皇储教育 体系的建构自然也不例外,他希望他的教育体系能发挥预想的效果,培养出优 良的君主。 在朱元璋的设计下,明代尤重古训,自洪武二十八年颁布皇明祖训条 章,详细列举一切皇帝、藩王、臣下所应遵守的,不应该做的事之后,定制不 准后人有任何的改动,若有人想更改皆以奸臣论,杀无赦。而朱元璋建立皇储 教育体系则是一个“以君德养成与经史知识学习代替治国实践能力培养并迷信 文人说教的储歧途” 37 。这样的教育体系其结果是很不理想的,皇太子朱标 就是在如此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了标准的儒生型人物,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 论及治国大讲周公、孔子之道,讲仁义,讲慈爱,坚决反对朱元璋以猛治国, 反对朱元璋大肆杀戮。据记载,宋濂得罪,皇太子为他的老师哭救,朱元璋发 怒道:“等你做皇帝赦他”皇太子惶惧而投水自杀,幸得左右赴救而免。又有 皇太子谏朱元璋“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做声。第二天故意把一 条棘杖放在地上,叫皇太子拿起,皇太子面露难色。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 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 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皇太子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 之民”朱元璋大怒 38 。这两个故事虽不一定完全真实,但皇太子的软弱和无 能则是不争的事实,他作为储君并不具备适当地劝谏皇帝的能力。即使是朱允 炆,同样是不具备为君的能力,他即位不久就听信黄子澄的劝说开始限制诸王, 并相继废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逼湘王朱柏畏罪自杀。 在国势不稳的情况下,如此操之过急,打草惊蛇地解决“藩王”问题实在是极 不明智,而他的依据是汉初有过“七国之乱” ,殊不知汉明的差别何止万千而一 味听信于黄子澄。更有甚者,在与朱棣的战争中,他坚决不允许盛庸杀燕王, 因为不能“使朕负杀叔父之名” 。这哪有什么君主的气魄?父子两人根本不具备 处理国家大事、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只是熟悉古制,熟读经书,食古不化 迂腐至极。他们所学的知识不足为治,根本不能用于安邦治国。 反观永乐朝,皇太子和皇太孙经历了长期的监国训练,基本掌握了处理日 常政务的方法,入继大统后,他们均能比较妥善地处理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危的 军国大务。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逝于北征的途中,权力层出现了真空,一 心企图夺取皇位的朱高煦随时可能叛乱,局势一度十分紧张。身为皇太子的朱 高 此时从容应变,一面安排成祖的后事,一面密召北征大将陈懋、薛禄等人率 精兵三千骑回京,同时命朱瞻基前去迎接灵柩,并以代理统帅的身份率北征大 军回京,迅速控制了整个局势,粉碎了可能出现的叛乱。等到仁宗崩逝,宣宗 即位,皇叔朱高煦公然挑起了叛乱。面对紧张复杂的形势,刚刚即位的朱瞻基 果断地决定亲征,亲率大军将朱高煦抓获禁锢并处死,彻底地解除了皇权的威 胁力量。仁宣两位皇帝表现出来的为政能力是朱标父子所不能望及的,他们显 然在监国的历练中成长为了比较合格的储君,基本能够适应局势的要求,他们 所受的教育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永乐朝,朱棣并未对皇储教育的知识内容进行改造,他仍是因循古制在 乃父创立的体系内对儿孙施教。但一反一正的对比我们可以昭示,对于嗣位的 储君,只有处理政务的训练才是培养他们日后当国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仅仅依 靠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际经验积累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朱元璋迷信于 皇储的德行,把明代皇储教育引向了只注重表面而缺乏内在实际运用的歧途。 四、评价和启示 儒者论及我国的皇储教育多托古于西周,这自然是儒者的理想化,真正的 皇储教育体系出现于春秋时期而定制于西汉,皇储教育理论的提出也是在汉初, 尤以贾谊为代表。大抵而言,我国的皇储教育形态有二, “西汉置保傅,以东宫 官负责教育,魏晋南北朝及唐代袭之另一类型是东汉的侍讲制,唐开元以 降及宋元明清承之,发展出经筵日讲的制度” 39 。比较两者可以知之,前一 种类型注重太子的教育,旨在训练太子日后治国的才具,对培养储君更为有效; 后一种类型则流于形式的成分更多,实际教育的成分不足。孰优孰劣自然明晓。 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发展和强化,君权日盛而他权日衰,君主越来越把一切 大权都集中到自己一人之手。东宫官署的设置并自成体系就势必对高度集中的 皇权构成威胁,同时也极易造成一种父子的离间,甚至可能引发相互残杀的悲 剧,西汉的江充事件一直是历代的明鉴。故而,前一种体系就为后世历代君主 所忌讳,他们纷纷转向了侍讲制,关注于侍讲的内容,知识的传授,把东宫官 署的建设作为形式存在。皇储在这样的熏陶下,一个个成长为痴古制的儒生而 难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出现,历整个明代,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久居藩地靖难 入统的朱棣外,其他诸君大都平庸乏才,较有作为的仁宣之后更是昏庸荒怠之 主居多,政治日趋黑暗,这与他们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无关联。 历史发展到明代,已经经历了多次的王朝更迭。每一次的王朝更替都会促 使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关心,促使有志之士对国家治理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 讨论和总结,由此产生了很多颇有思想价值的政治理论和政论著作。讨论以民 为本,反对马上治天下,主张制定法律的同时要重视教化的,早在两汉就有陆 贾的新语 ;提出君主治理国家应该“屏四患” 、 “崇五政” 、 “恤十难”的有荀 悦的申鉴 ;关于去佞人的有傅玄的傅子 、袁准的袁子政书 ;论及君主 应重视历史借鉴的有申鉴 、 贞观政要等,提出了“君子有三鉴,鉴乎前, 鉴乎人,鉴乎镜。前维顺,人维贤,镜维明” 40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 些政书并没有成为明代皇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从具体操作上分析君主应该 如何治国的著作被着重礼乐道德,醉心于君德养成的统治者所抛弃。皇储教育 的内容被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所垄断,以儒为主摈弃他家直接造成了嗣君的呆 板迂腐。 在明代,唯一有效的训练储君的“太子监国制”也没有形成制度传之后世。 朱棣的太子监国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朱棣没有 走出朱元璋所设定的皇储教育的体系,他同样是在以儒家知识的传授为手段进 行教育,不同的只是他在不自觉中造就了嗣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公会运营考试题及答案
- 校园消防安全与你有约(3篇)
- 校园消防安全论文题目(3篇)
- 生活污水厂网一体化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参考)
- 标准供热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在校园开展消防安全宣传(3篇)
- 房东维修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开封校园消防安全手抄报(3篇)
- 网络销售行业知识培训课件
- 多基因病联合编辑-洞察及研究
- 初中满分作文开头和结尾100篇
- 拼多多客服培训课件
- 《植物种植要领》课件
- 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一章医学分子生物学绪论
- 2024年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选拔赛试题库-下(判断题)
- “海姆立克”急救手法宣传教育课件
- GB/T 22517.12-2024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12部分:自然攀岩场地
- 质量为纲-华为公司质量理念与实践
- CloudFabric云数据中心网解决方案-Underlay网络
- 场地平整工程合同范本
- 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小升初数学高频考点检测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