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某学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某学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某学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某学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某某中中学学教教学学楼楼 项项目目 可可行行性性研研究究报报告告 委托单位:委托单位:某中学某中学 编制单位:编制单位:编制单位名称编制单位名称 资格证书:资格证书: 编制日期编制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2 法法人人代代表表 : : 总总经经理理 : : 技技术术负负责责人人: 项项目目负负责责人人 : 主主要要编编写写人人员员: 审审 核:核: 审审 定:定: 3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8 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8 1.2 项目概况8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0 1.4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11 1.5 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11 1.6 报告编制单位12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12 2.1项目提出的背景.12 2.2政策环境分析.13 2.3需求分析.16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9 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22 3.1项目选址.22 3.2 项目建设条件23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划及方案项目建设规划及方案.26 4.1 项目的总体规划26 4.2 项目的建设方案33 第五章第五章 公用工程方案公用工程方案.38 4 5.1 给排水及消防38 5.2 供电、照明及防雷接地43 5.3 空调及通风系统46 5.4 燃气工程47 5.5 弱电工程48 第六章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53 6.1 环境保护53 6.2 安全卫生57 第七章第七章 节能与节水节能与节水.62 7.1 节能62 7.2 节水64 第八章第八章 组织机构与定员组织机构与定员.65 8.1 组织机构65 8.2 定员定岗66 第九章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和招投标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和招投标.67 9.1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67 9.2 工程招投标69 第十章第十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1 10.1 项目投资估算71 10.2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74 5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财务和社会效益分析财务和社会效益分析.77 11.1 财务评价编制说明77 11.2 财务效益分析78 11.3 社会效益分析83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85 12.1 主要研究结论85 12.2 相关建议85 6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某中学教学楼项目 (2)项目业主:某中学 (3)项目承办单位:某中学 1.2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1.2.1 拟建地点拟建地点 拟建某中学教学楼项目位于某中学校区的东北角,本项目以拟建小 桥跨越小河涌与其南面的运动场相连。 某中学校区所在地属于 xx 区 1.2.2 项目业主项目业主 本项目业主某中学,系按照某区教育局的关于同意筹建某中学的 批复组建的机构,学校属于公办性质,办学规模为 48 个教学班,学 生人数 2400 人,教职工 200 人。学校规划总用地约 67500 平方米,总 建筑面积约为 58500 平方米。 1.2.2 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次拟建的某中学教学楼项目位于某中学校区内,是初级中学的主 要教学建筑物,由四栋单体组成,其中二栋为六层,另二栋分别为五层 和七层,建筑物总高度最高为 25.10 米,各栋之间采取连廊相连接,总 7 占地面积约 3685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 16727 平方米。建筑结构采 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2.3 主要建设条件主要建设条件 某中学教学楼项目位于某区政府所在地 xx 街道,是正在开发且日趋 成熟的新区,场地交通便利,场地东面为拟建海山路和空地,南面为河 涌及已建 15 层商住楼,西面为拟建驹荣路及空地,北面为拟建锦上路 及空地。 xx 市某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面积 806 平 方公里。境内绝大部分是江河冲积的平原,河涌交错,土地肥沃、气候 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拟建项目所在地 xx 东区,该地区位于珠 江三角洲腹地,属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开阔低平,水网发育,开发前主 要由农田、河涌、沟渠、鱼塘等组成,现已经完成五通一平工作。地质 条件除存在较厚的饱和淤泥层外无其它不利影响,场地适合兴建建筑物。 1.2.4 项目投资估算项目投资估算 拟建的初级中学教学楼项目投资估算约为 2979 万元。 1.2.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8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处于 xx 旧城区和新城区结合部的东区,由于地理位置优 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规划齐全,加上国家经济整体向好,东区房地产 业发展非常迅猛,短短五年各楼盘均已基本建设成形,在东区买楼居住 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xx 东区规划总面积为 319.29 万平方米,规划总 人口为 8 万人,但东区至今却没有一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了更好地实施 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促进某区经济社会继续 发展、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善城市规划的要求 和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尽快在东区兴建公办初级中学确有必要。 1.4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1 1)主要研究结论)主要研究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政策、为当地教育所必需、项目选址合理、建设方 序 号 项目内容 指标 单位 指标备注 1学校规模48 班、学生 2400 人、教职工 200 人 2工程总占地面积 3685 3工程总建筑面积 16727 教学楼 a-1 3560地上 6 层 教学楼 a-2 4395地上 7 层 教学楼 a-3 6522地上 6 层 教学楼 a-4 2250地上 5 层 4建筑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5地震烈度按 7 度设防 6投资总额万元2979 7建设期年1 8年营运及维护费万元 9 案较优、资金来源可靠、经济和社会评价可行。 (2 2)相关建议)相关建议 建议从项目开始就采取“项目法人制”进行项目的筹建;加强项目 的宣传和介绍,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项目的设计须充分考虑与 周边交通的衔接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 1.5 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 1、国家及省市区各级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 2、xx 市某区教育局文件:顺教复字2008118 号关于同意筹 建某中学的批复 ; 3、xx 市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顺府办函2008363 号关于划 拔 xx 东区新建初中用地的复函 ; 4、xx 市某区人民政府文件:顺府发200816 号关于全面推进 初中免试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 ; 5、xx 市某区 xx 街道办财政拨款证明; 6、xx 市某区环保局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审批表(20081115 号); 7、工程咨询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指引; 8、xx 地区的环境状况资料,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有关资料; 9、 某区市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现代化标准 (顺教字2000 第 52 号) ; 10、某中学与编制单位名称签订的某中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编制合同 。 10 1.6 报告编制单位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名称 (工咨乙 12320060038 号) 。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项目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县域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的某区,经 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区人口也逐年增加。为满足 人民群众对教育越来越高的需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原某区市委市 政府早在上世纪末就对某区原市政府所在地 xx 镇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 将位于原 xx 中心区南边的德胜区规划为某区新城区并于 2000 年将市政 府搬迁到新城区办公。某区新城区的建设给位于新旧城区连接部位的 xx 东区带来了机遇,由于有承接新老城区间过渡延伸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 势,早在 2003 年,某区就出台了某区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总 面积为 319.29 万平方米,规划总人口为 8 万人。规划配套了完善的市 政道路、水电、通讯、网络、学校、公园、商场、运动场等设施,软、 硬环境的优化,东区吸引了众多商家和市民的目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宜商宜居的热土。早在几年前,众多发展商就相中了东区这片沃土。许 多民办学校先后在这里建起,如某区一中附属小学、xx 实验小学、某区 第一幼儿园。由于配套先行,东区房产一发展就成为抢手货,许多临近学 校的楼盘不仅卖得快,楼价也一直居高不下。短短五年左右的时间,大 量优质楼盘在这里崛起,吉之岛等三大世界零售巨头纷纷进驻东区,在 11 东区买楼居住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随着入住人口的迅速增加,东区的 教育资源的增加明显滞后,尤其是在东区范围内至今没有一所公立的初 级中学,给市民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市民纷纷呼吁尽快开工建设 规划中的东区初级中学。 2.2政策环境分析政策环境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 1986 年就已经颁布实施了。义务教 育法颁布实施 22 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的 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 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 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 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先后发布了国务院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 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 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将农村 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新增教育经费主要 用于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 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西部地区 “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贫困家庭中小 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等,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2 但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仍然存在各级政府投 入责任不明确、经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民 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九”成果的巩固, 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改革。为此,国务院在 2005 年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 知(国发200543 号),强调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 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 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 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普九”的顺 利实施。 广东省作为经济发达但发展又不平衡的省份,人口总量大,外来 务工人员较多,贫困家庭子女也不少。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结合实际,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解决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少年、非户 籍人口子女在内的义务教育问题,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 义务教育法,实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 设纲要(20042020 年)中也提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目 标是:2010 年,全省基本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 12 年教育,25 岁以 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大中城市率先基 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5 年,全省巩固提高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 12 年教育,2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 年,全省基本实现教 育现代化;2020 年,全省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25 岁以上人口平 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全省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标准、高质 13 量普及义务教育。2007 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 到 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 95%以上;2010 年,全省小学适 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 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 97%以上;2020 年,全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按照先困难家 庭、后普通家庭,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后经济发达地 区的原则,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 ” 、 “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 的地位。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投入重点向 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 展。”、“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必须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并组织实施,对学校建设项目 所需用地指标要优先安排,对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提供土 地使用权;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学校生均占有场 地充足、校舍建筑完备、专用教室齐全、教学设施先进。” xx 市政府也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作为全省经济较发达地区,xx 市从 1988 年就率先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0 年以来,建立和完善了 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区为主、镇(街)大力支持的义务教育管理体 制,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2006 年秋季开始,全面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 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 200543 号)和全国、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 精神,进一步强化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 14 障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xx 市 2007 年 6 月出 台了xx 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及xx 市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实施办法、 xx 市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实施办法、xx 市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 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xx 市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督导工作 的意见等配套文件,明确规定要“建立各级政府共担、以区、镇两级 财政分担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确保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 调可持续发展。 可见,无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在政策上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某中学项目正是为响应国家的政策、满 足人民大众义务教育需要而提出的。 2.3需求分析需求分析 2.3.1 义务教育现状调查义务教育现状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某区人民充分发挥政策、地 缘和人文优势,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率先进行 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综合体制改革,逐步使某 区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新兴工业城市。某区的迅速崛起, 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某区现象”和“某区模式”。 改革开放,使某区迈上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智力的支持举足轻重, 优先发展教育,成为某区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由于得到发展的先机, 某区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数量向质量的飞跃。xx 市某区从 15 2006 年秋季起对本区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成为全省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步子较快的地区之一。 目前,全区共有幼 儿园 292 所,小学 178 所,初中 38 所,完全中学 20 所,职业技术学校 13 所,高等院校 1 所,特殊教育学校 1 所。在校学生总数 305764 人。 xx 现为某区政府所在地,某区的政治、文化、教育、商贸中心,是 xx 市打造第二个百万人口中心组团城市的核心。辖区面积 80.34 平方公 里,下辖 18 个社区居委会和 2 个村委会,户籍人口 19.65 万,流动人 口 10.53 万。全街道现有全国重点职校一所,省一级学校、幼儿园 9 所, 26 所中小学(其中小学 20 所、中学 6 所)、8 所直管幼儿园全部上等 级,优质学位数占总学位数的 97%;另还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 所,幼 儿园 23 所。共有专任教师 2413 人,中小学学生 42564 人,幼儿园学生 5700 人。 xx 街道现有的 26 所中小学中,有小学 20 所,其中 4 所为民办学校, 位于东区范围内的则仅有某区 xx 实验小学和某区一中附属小学 2 所民 办小学,无一所公办小学,距离最近的公办小学也离东区 4 公里以上; xx 街道现管辖的 6 所中学中,有 2 所为民办初中、4 所为公办初中,但 东区范围内却无一所初中学校。由于东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公办初中和 小学学校的建设相对显得滞后,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新的不平衡。 2.3.2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 xx 街道现有户籍人口 19.65 万,流动人口 10.53 万,按统计数据每 万人口拥有在校小学生数约为 1200 人、每万人口拥有在校中学生数约 为 1000 人,则具有 xx 户籍的小学生约 23580 人,中学生约为 19650 人; 16 全街道现有全国重点职校一所,省一级学校、幼儿园 9 所,26 所中小学 (其中小学 20 所、中学 6 所)、8 所直管幼儿园。 xx 街道现管辖的 6 所中学中,有 2 所为民办初中、4 所为公办初中, 公办初中共有学位约 2500 个,但每年小学升初中约 4000 人,虽然某区 经济较发达,上民办学校的学生很多,但是多数市民还是希望能享受免 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从 2008 年起 xx 初中学校取消入学考试采取 就近入学的政策后更是如此;况且还有很多外来工的子女也希望政府能 解决他们的子女上学问题,所以总体来说 xx 的初中学校的资源还是不 足的。 xx 东区规划总面积为 319.29 万平方米,规划总人口为 8 万人。xx 东区从 2003 年正式规划建设,至今已配套了完善的市政设施,社区已 基本成形,锦城区花园、康城花园、明日华府、君御花园、尚域、尚雅 苑、上东区、海悦新城等高质素楼盘相继建成,吉之岛、沃尔玛、乐购 全球零售业巨头落户纷纷东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完善的配套使得人气 急升,东区的楼盘销售非常好,入住人口急剧增加。随着入住人口的迅 速增加,东区的教育资源的增加明显滞后,尤其是在东区范围内至今没 有一所公立的,给市民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市民纷纷呼吁尽快开 工建设规划中的东区初级中学。东区初中学位紧张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和 政府广泛关注,有关媒体对此多次进行了报道。为了缓解学位紧张的矛 盾,在东区建设新的公立初级中学迫在眉睫。 按照某区的统计数据(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小学生数约为 1200 人、 每万人口拥有在校中学生数约为 1000 人)计算,东区发展成熟后入住 17 人口应在 810 万人,在校小学生总数约为 11000 人、在校中学生总数 约为 9000 人(其中初中学生约 5000 人)。东区初级中学建成后能容纳 2400 名初中生,基本能满足目前的需求。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4.1 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 教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提 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基础地位和先导性、 全局性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多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教育现代化 建设的重大意义,花更多的精力、集中更大的财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性、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 2.4.2 更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更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 现在某区的教育现状还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布点不尽合理的 问题,有些富裕家庭的子女可以选择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就读,但占人 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还是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为主,所以东区学校的建 成将有效解决东区广大居民的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更好地贯彻落实我 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 2.4.3 促进某区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需要促进某区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需要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开 放以来,某区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 18 展,与某区的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发展后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在新的形势下,某区的发展 既面临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其他市、区你追我赶 的挑战,要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必须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 代化建设。 2.4.4 落实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基础是民生,而教育是民生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 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我们的社会应该也必须满足孩子受教 育的权利。义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充分考虑适龄学童的 全方位需要,为其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受教育条件。教育是社会事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对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基础地位和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2.4.5 完善城市规划的要求完善城市规划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 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 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 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所以在 xx 东区这样的新建居民区,按 国家政策应根据居住区内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尽 快配套建设进行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 19 早在 2003 年,某区就出台了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 云近东区 (即“xx 东区板块”)范围是指 xx 环市路以东,太艮路以南,桂畔海 以西,南国东路以北区域,规划总面积为 319.29 万平方米,规划总人 口为 8 万人。当时的规划中就在已经在拟建项目的现址规划了一所学校。 现在规划中其它市政道路等设施已基本建成,为满足规划配套需要本项 目应尽快开工建设。 2.4.6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 目前,某区东区有某区一中附属小学、xx 实验小学、某区第一幼儿 园、南国幼儿园等一批知名学校,但这些学校却无一所是公办学校,它 们建成投入使用后虽大大缓解了东区学位不足的现状,但根据东区未来 发展,现有的教育资源仍然严重不足。尤其是从 2008 年起,某区逐步 实行公办初中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见顺府发200816 号文), 东区无一所公办初中的现状使得学位分配难度很大。东区学位紧张问题 已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全区初中阶段义 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公平教育,必须尽快在东区及其附近配套新 建或扩建几所初中学校。 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项目选址 3.1.1 学校地理位置学校地理位置 按照某区 xx 云近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本项目位于某区 xx 驹 20 荣路以东、南国东路以北、海山路以西、锦上路以南,即现有的顺峰山 公园主入口牌坊正北面。本项目位于某区政府所在地 xx 街道,是正在开 发且日趋成熟的新区,场地交通便利,场地东面为拟建海山路和空地, 南面为河涌及已建 15 层商住楼,西面为拟建驹荣路及空地,北面为拟 建锦上路及空地,拟建场地内地下无管线埋藏。 3.1.2 学校区位优势学校区位优势 (1)交通便利)交通便利 本项目南面邻近横贯 xx 东西的主干道南国路,离 xx 东部的对 外交通干道碧桂路约 2 公里,多个线路公交车在此设有站点,交通十分 便利; (2)环境优美)环境优美 拟建项目位于某区新城区面积达 6700 亩的顺峰山公园以北,周边 风景秀丽,东面临近桂畔海河道,用地范围内有一条水系穿过,拥有优 良的水域和植被条件,是云近东区两纵两横水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边环境十分优美。 (3)就读方便)就读方便 拟建项目位于 xx 东区的东南部位,离东区最远的居民点不超过 3 公里,符合教育部门有关学校布点的距离要求,区内居民学生就读非常 方便。 (4)搬迁与征地的影响)搬迁与征地的影响 21 本项目由于规划早、市政配套设施完善,区政府早在两年前已完成搬迁本项目由于规划早、市政配套设施完善,区政府早在两年前已完成搬迁 与征地工作,并且现在也完成了地块西边和南边永久道路的建设和地块与征地工作,并且现在也完成了地块西边和南边永久道路的建设和地块 的三通一平工作。所以不存在搬迁与征地的影响问题。的三通一平工作。所以不存在搬迁与征地的影响问题。 3.2 项目建设条件项目建设条件 3.2.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xx 市某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面积 806 平 方公里。境内绝大部分是江河冲积的平原,河涌交错,土地肥沃、气候 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某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 雨量充沛,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景色怡人。年平均气温为 21.9; 1 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 13.1;7 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 28.7 。 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多达 1649 毫米,年平均湿度为 81%。2 至 3 月 份多低温阴雨天气,7 至 9 月份为台风活动季节,台风期间有时发生强 台风,对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害。综上所述,本地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仅为春季的低温阴雨和秋季的 寒露风,其他气候对项目影响不长。 (某中学地理位置图) 3.2.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拟建项目所在地 xx 东区,该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属冲积平 原地貌,地势开阔低平,水网发育,开发前主要由农田、河涌、沟渠、 22 鱼塘等组成,现已经完成五通一平工作。 3.2.3 用地地质评价用地地质评价 拟建项目场地岩土层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 人工填土层 主要包括杂填土、粘性素填土和耕植土等,通常有 24 米深; 2. 第四系冲积层 主要由淤泥、淤泥质粉细砂、淤泥质黏土等组成,层顶埋深多在 1.015.50 米,层厚通常 1020 米不等。 3. 第四系残积土层 主要由亚粘土、粉砂、细砂及中砂等组成,层顶埋深 11.8022.00 米,层厚 15 米不等。 4. 白垩系沉积岩 主要由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微风化带粉砂质泥岩等组 成,层顶埋深 15.0026.00 米不等。 经初步地质勘察,结论显示“未发现场区内存在岩溶、活动断裂等不未发现场区内存在岩溶、活动断裂等不 良地质作用,可兴建建筑物良地质作用,可兴建建筑物”。 本项目气候无异常,地势平坦,地质条件与珠江三角洲其它地方一 样存在较厚的饱和淤泥层,制定进行建设方案设计时须充分考虑软土处 理方案。 3.2.4 场地地震灾害评价场地地震灾害评价 经初步勘察, “判定拟建场地的建筑场地类别为 iii 类场地,场区 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场地上部存 23 在可液化土和软弱土,为抗震建筑不利地段,须按有关规范进行设防。 ”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划及方案项目建设规划及方案 4.1 项目的总体规划项目的总体规划 4.1.1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某中学校区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和 某区市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现代化标准建设。同时根据某区 xx 东区发展的近远期目标确定项目相应的建设标准。初级中学校区建设的 指导思想: (1) 21 世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的内涵由 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教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 教育转化;这一趋势是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2) 新校规划建设力求创造一个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 教学环境。 (3) 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条件,有机组织空间布局,使建设群与周 围环境绿化自然的融为一体,创造注重自然的生态校园环境,充分体现 “环境育人”的功能。 (4) 某中学校区建设风格、建设结构形式、建筑材料的选用宜具有一 定的完整性和综合性。所有设备材料应优先考虑国产化。 (5) 某中学校区建成后应保证整个校区各个建筑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24 场地干燥、排水通畅。校区应远离各类污染源;避免高压线穿过校区。 建筑用地、运动场地、预留发展用地和道路之间宜设置绿化隔离带,以 美化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6) 整个校区的给、排水系统;强、弱电系统,燃气提供系统,消防 系统,广播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应合理计划、统一布线,同时应提高自 动化程度,实现智能管理。 4.1.2 东区初级中学规划方案东区初级中学规划方案 4.1.2.1 规划方案总述规划方案总述 某中学校区位于某区新城区顺峰山公园以北,周边风景秀丽,用地四 面接城市交通干道,交通便捷。南面有南国东路,北边为锦上路,东面临 近桂畔海河道有海山路,西边为驹荣路。与用地西南面住宅区宝翠花 园之间有一条 13 米的城市道路。基地内有一条水系穿过,拥有优良的水 域和植被条件,是云近东区两纵两横水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主 要为居住生活区。 某中学按城市与地块、地块自身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几组功能区域。 河道北面自东向西布置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及体育馆,河道南面地块 则布置标准体育运动场。各功能区之间通过道路和架空平台步行道有机的 分隔和联系,既避免互相干扰,又方便联系。整个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区域 现状特点,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结合;建筑风格应简朴、自然,形成环境优 美的园林水乡式的校园,四周不设实体围墙,可设置通透式围栏。各功能 区具体位置详见某中学规划图。 4.1.2.2 规划技术指标规划技术指标 25 某中学作为新建学校,除应符合广东省和本地区的有关建设规定外, 同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学校目前的招生规模及相应近期和远期规划,学 校各级机构的设置,教职工的定员等。 某中学招生规模为 48 个班,2400 名学生,教职工 200 人。学校占 地面积约 675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 58500 平方米。具体规划指标 如下: 1) 建筑密度 30% 2) 容积率 1.0 3) 绿地率 30% 4) 建筑控高 30 米 5) 停车位: 架空停车场面积约 12000 平方米,停车位 319 个。 26 (某区某中学规划总平面图) (某区某中学总体鸟瞰图) 4.1.2.3 功能区域设置功能区域设置 1)教学区 主要包括四栋教学楼及其周边绿地。该区为某中学的教学活动中心 和行政办公中心,分别布置有标准教室、辅助教室、阶梯教室、综合教 室、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等。 2)实验区 实验区主要包括一栋实验楼及其周边绿地。该区为某中学的实验课 基地,分别布置有各科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美术室、电教室、 科技活动室等。 3)生活区 该区为某中学师生的生活活动中心,包括二栋宿舍楼和一栋饭堂。 4)体育馆 体育馆是学生室内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中心,也是学校开展室内集体 活动的场所,由二层的体育馆和三层的音乐室组成。体育馆置于饭堂对 面,与饭堂在空间和体量上形成一种对话关系,相映生辉。 5)运动场 运动场是学生室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包括 400 米环形跑道运动场 27 (6 道)1 个、室外篮球场 6 个、室外排球场 2 个。 以上各分区的指标详见某中学校区功能分区表: 某中学校区功能分区表 分项名称占地面 积() 建筑面 积() 层数备注 教学楼1672757由四栋单体组成,其中二 栋为六层,另二栋分别为 五层和七层, 实验楼172286一栋单体,其中人防地下 室 1700 饭堂63263一栋单体 学生宿舍105908由二栋八层单体组成 体育馆220058683一栋单体,首层架空为车 库 运动区16443 运动场12067400m 跑道(6 道) 篮球场3648共: 6 个,608/个 排球场728共:2 个,364/个 附属建筑14001400 建筑面积合计58383容积率: 场内道路7260建筑系数: % 广场12000(含架空层上方) 场内绿地22047 总用地67500 4.1.2.4 校内道路交通校内道路交通 校区的主入口设在北面的锦上路,位于教学楼和实验楼中间。出入 口实行人车分流。在体育馆、宿舍楼、实验楼的首层设置架空层,架空 层设置 12000 平方米的停车场,减少接送对于校园内部重要教学区的影 响,而教学区的架空层保留作为学生的健身和交流场地。步行人流沿台 阶上到二层架空广场,而后分流进入各个建筑物,车行则通过分区之间 28 的道路疏散或进入各个架空停车区域,从北侧道路进入、南侧离开,流 线不重复交叉,流畅便捷。各个架空停车区域均设置有两个一出一入的 出入口。在地块的东南角设置一个架空区辅助出入口,以备车流量大时 从不同的道路疏散。 各功能分区之间在地面层以车行道路分隔并环通,而在二则设计了 联通各建筑的空中步行街,将人车流线完全分开,保证了人员的安全并 将动静进行区分。 4.1.2.5 校内绿化景观规划校内绿化景观规划 校园优良的生态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的作用;还可舒缓学习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 在校园规划中,设置一直一曲两条景观轴线。一条为形成校园空间 骨架的景观步行轴,将几个区域的核心空间加以贯通。此轴线空间尺度 适宜,建筑界面的曲折围合使之达到收放有致,局部横空飞跃的走廊进 一步分隔空间的层次。期间以精心设计的人工园林为主,通过多处花池、 水景、构架、雕塑、地面铺装的处理,为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创造出活泼、宜人的环境氛围。 南面整合改造规划河道形成校园的生态景观带。建筑沿河曲折错落 布局,展现了自由多变的姿态。河岸两侧 15 米草坡以自然绿化系统为 主导,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乔木和灌木,结合小径、休憩平台,形成校 园的原生态景观系统。 两条景观轴线间通过建筑组团间的空隙加以连通对话,彼此渗透。 自然景观与人工园林、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相互映衬,营造出浓郁的 29 文化氛围。 4.2 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的建设方案 4.2.1 教学楼项目建筑设计方案教学楼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拟建的某区某中学教学楼项目是某中学的主要教学建筑,包括四栋 教学楼及相应配套工程(含跨校内河涌的小桥一座),总建筑面积约为 16700 平方米,工程内容包括土建、室内给排水、供配电、消防、装饰 工程。a-1a-4 四栋教学楼,各单体结构层高首层为 3.5 米,其余各层 为 3.6 米,其中 a-1、a-3 二栋为六层,结构高度为 21.50 米;a-2 栋为 七层,结构高度为 25.10 米;a-4 栋为五层,结构总高度为 17.90 米。 四栋教学楼与实验楼平行布置流线简明,利用连廊将五座楼联系起 来,建筑则以条形组块围合成一个组合院落,形成稳重而又不完全对称、 围合而又相互渗透的空间特色。详见教学楼建筑效果图。 教学楼的主要功能布置如下: 1)教学区由首层架空,作为学生公共活动空间;所有教室的长轴 线按东西向设置;各栋教学楼之间须以连廊相连; 2)拟建 48 个教学班,按每班 50 人核计,可容纳 2400 个学生,每 年级 16 个班; 3)全校三个年级,每年级 16 个固定教室。每个课室面积约 80 平 方米,并设储物室(8 平方米) ; 4)教师办公室 12 间,每间 80 平方米; 5)会议室(120 平方米) 、藏书室(180 平方米) 、教师阅览室 (150 平方米) 、学生阅览室(3 间,每间 180 平方米) 、电子阅览室 (2 间,每间 40 平方米) ; 6)卫生室(40 平方米) 、团队室(80 平方米) 、阶梯室(300 平 方米) 、档案室(60 平方米) 、演播室(60 平方米) 、文印室(60 平方 30 米) 、体育器材室(3 间,每间 40 平方米) 、配电房(180 平方米,三 间学校共用) 、其它用房(8 间,每间 30 方) 。 (某区某中学教学楼建筑效果图) 4.2.2 教学楼项目结构设计教学楼项目结构设计 4.2.2.1 主要规范主要规范 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 建筑结构荷载规则(gb50009-2001)2006 年版 3)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则(gb50007-2002) 6)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7) 建筑地基处理基础规范(jgj79-2002、j220-2002) 8) 建设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2.2.2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 某中学教学楼结构设计应符合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质 量保证的要求: 本工程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 有结构形式简单,传力方式明确,平面布置灵活等优点。 31 1. 地基基础方案 根据拟建工程场地区域已有的岩石工程资料,场地地形条件简单, 场地较为平整。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有关规 定,拟建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经勘察,未发现影响现成稳定不良地址作用及地址灾害,但存在较 厚不良地基土。场地存在可融化沙土和较厚的饱和软土,属较软场地土。 场地浅表土层力学性质较差,未经处理不宜作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因此拟建建筑不宜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场地地下水埋藏浅,冲积 土和砂土厚度大,基岩埋藏深,不应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基础类型建 议采用打入式或静压式预应力管桩基础。 2. 地震基本参数及抗震设计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拟建工程为丙级。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 为第一组。针对本地块场地上部存在可液化土和软弱土,为抗震建筑不 利地段,按有关规范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进行设防,结构设计时对整个 校区内建筑物和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1本工程单体抗震等级为三级。为了减小柱截,可以提高混凝土 强度等级,拟采用 c50c60 高强混凝土。通过在单体之间及平面复杂 的单体内部设置抗震缝,使各单位成为平面规则的独立抗震单元。部分 单体建筑平面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距离(55m) ,在初步设计阶段考虑沿 横向设置后浇带或加强带。 2本建筑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身具备较好的抗 32 震功能,在砌体设计时设置拉结筋,墙体高度超过 3 米时应设置钢筋混 凝土过梁。 3. 结构材料 (1)钢材 热轧钢筋: hpb235 钢筋,fy=210n/mm2 hpb335 钢筋,fy=300n/mm2 hpb400 钢筋,fy=360n/mm2 框架梁、柱纵筋优先采用机械连接街头 刚:q235b、q345b (2)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60 第五章第五章 公用工程方案公用工程方案 5.1 给排水及消防给排水及消防 5.1.1 设计规范和依据设计规范和依据 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33 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 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 4.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 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93-93) 7.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j140-90) 5.1.2 给水给水 1. 水源 某中学校区拟建在 xx 市某区 xx 东区,其南侧南国东路有市政给 水管 dn800,西边驹荣路有市政给水管 dn1000。校区用水全部采用自 来水,采用双路进水。 2. 用水量 某中学校区用水量详见下表。总用水量 874.13m/d,平均时用水量 为 36.42m/h,小时变化系数取 2,最大时用水量为 72.84m/h。 某中学校区用水量一览表 用水项目用水标准用水单位时间 (h) 用水量 (m/d) 学生住宿 200l/capd 2400cap24480.00 办公 50l/cap班 200cap810.00 教学、实验楼 30l/capd 2400cap872.00 食堂 20l/cap次 2400cap3 次144.00 20l/cap次 200cap2 次8.00 34 冲洗道路 1l/次72602 次 14.52 绿化 1.5l/d220472 次 66.14 未预见水量10%79.47 共计874.13 室外消火栓30l/s一次2216.00 室内消火栓20l/s一次2144.00 自动喷水系统 6l/min160 157.60 共计201.60 3. 给水系统 从南国东路和驹荣路市政给水管上各接入一条给水管 dn200 形成 环网,对某中学校区供生活和消防用水。设储水池 350 立方米,储存室 内消防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1) 冷水给水系统 冷水给水系统采用变频调速设备供水。水泵从 350 立方米储水池吸 水,通过管道扬水至各用水点。设变频调速供水设备一套。 2) 热水给水系统 宿舍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制备热水,热水给水系统采用上行下给式。 在宿舍楼顶布置太阳能热水器。阴雨天气采用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 3) 消防给水系统: a) 水源 水源接自市政供水管网,采用双路进水。设置地下集中消防水池及 泵房,加压供给各建筑物的室内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5 b) 室外消灭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设置于区内道路边,间距不大于 120 米,距各建筑 物的水泵接合器不大于 40 米。 c) 室内消火栓系统 各建筑物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采用环状管网供水,室内消火栓的 布置保证火灾时同层任一地点由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 d) 自动喷水灭系统 各建筑物内的公共区域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级设计。 5.1.3 排水排水 1. 生活排水 生活排水的最高日排水量按总给水量 794.66m/d 的 80%计为 7.36l/s。 1) 生活废水 生活废水主要包括冲洗道路和绿化排水,其最高日排水量按给水量 80.66m/d 的 80%计,0.75 l/s。 生活废水直接排入雨水管道。 2)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的最高日排水量按给水量 714m/d 的 80%计, 571.2m/d。 生活污水先经局部处理后安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粪便污水经三级厌 氧化粪池处理,厨房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所有污废水经管道收集后 36 排至市政污水管道。 2. 雨水 1) 雨水量 某区雨水量按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q= 695 . 0 110 . 9 ln276 . 0 11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