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三英语 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1页
浅谈初三英语 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2页
浅谈初三英语 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3页
浅谈初三英语 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4页
浅谈初三英语 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浅谈初三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初三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语篇能力,是指从表述完整、确切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篇章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现象所表现的实际功能,并从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不单单是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多次科学实验研究都一致表明:外语理解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的语篇理解力,而不是理解单个句子的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的缺陷:要么把阅读材料仅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形式,把课堂教学变为教师的“一言堂”,使原本丰富生动的教材内容变为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要么只重视对阅读材料事实细节的认定。这两种做法都是以语法为中心,以句子为单位的教学法,过分注重句法结构,忽略了文体知识和语篇分析以及借助语篇的衔接手段所提供的主要线索进行整体理解,更谈不上对篇章文化内涵的挖掘。结果使学生对所读材料内容“见树不见林”,对每个句子都懂了,但整个语篇却不知所云。学生经过了大量的阅读实践之后,实际阅读能力提高不大。初三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分析简单句子的能力,但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很弱,整体理解力不高,书面表达受中文干扰太大,文章缺少主题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或强化训练中,应注意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语言知识或逐词逐句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快速找出文章的要点。从客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而推测作者在每个段落中的微观表述。用输入指导输出,用阅读作为促进写作的辅助手段,从篇章整体着眼,然后以篇章训练来带动语言基础的训练,提高语篇能力。一、重视文体知识培养是获取语篇能力的突破口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得知文章的体裁,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文体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识别英语文章的不同文体,就可以作为提高阅读效果,获取语篇能力的突破口。英语常见的文体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所谓记叙文,简而言之就是Telling a story。所以这种文体一般具有“Time”,“Place”,“Character”及故事的“Beginning”,“Developing”和“Ending”这六要素;回答问题“How”和“what”是说明文的主要特征,它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因素及其缘由。因此说明文有两个最基本的写作方式:第一是对所要说明的东西下定义,第二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作解释;企图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以接受作者的观点,这是议论文最显著的特点。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解释,而议论文的目的在于劝说。“如果向朋友说明网球如何打法,那便是说明文;如果劝朋友学打网球,那就是议论文了”。但上述英语“记叙” 、“说明” 、“议论”这些基本文体也不是绝然分开的,通常记叙中有议论,议论中有说明,甚至一篇文章有几种文体。在初三牛津英语的阅读材料中,涉及的主要文体有记叙文和说明文。记叙文有:“What should I do?”,“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Murder in Valley Town”等。说明文有:“Moving to Mars”,“The robot at home”,“Colours and your moods”“Star signs”等。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按文章的体裁讲解必要的文体知识,培养学生识别不同文体的能力,就可以为下一步进行语篇理解铺开一条路,那么教学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同时,具备了这种识别文体的能力,就可以迅速判断文体,抓住中心思想。二、剖析文章整体结构是获取语篇能力的必要手段1.放眼语篇,抓住主题主题给语篇以存在的目的,给段落以发展的方向。目的可以是告知、定义、解释、说明、叙事、劝导、比较、对比等;而方向只有一个:一切指向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在哪里? 我们如何抓住它呢? 这就需要弄清楚段落的主题句。因此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和指导学生找主题句,并将出现的位置进行分类。1.1主题句在文章的开头如在“Kittys favourite film star 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语言被喻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完全成功的外语阅读学习应该是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掌握同时产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第一语言的过程中己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系统,包括内在情感和外在的情感。这种自我认同与第一语言往往形成自我疆界。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自我疆界往往构成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障碍。因此,学习第二语言应同时学习第二文化以超越和扩展这种自我疆界,使学生处于第二语言国家人们的“位置”与思路上,达到“移情”的境界,获得第二个自我认同。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西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体现在字里行间,往往会和中国的文化观念冲突。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熟悉它们,防止文化差异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影响获取篇章信息。如果学生能为文中的人物、情节、观点等“设身处地”地想,就能提高准确理解、推理、判断的水平。从而提高整个阅读理解的正确率,获得比较全面的语篇能力。如在“Christmas Day”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搜寻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圣诞节的由来,它在各国是怎么庆祝的,甚至可以向学生介绍圣经中相关的内容,达到透彻理解“The spirit of Christmas is really generous and kind.”的目的。四、提高写作能力是语篇能力培养的必然归宿写作不是语法练习,一个个语法正确而相互独立的句子堆在一起不是文章。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段落,段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一个典型的段落通常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主题句、发展句和结束句。主题句的作用在于阐述该段的中心思想,限定该段的内容范围;发展句主要通过给出原因、事实、事例、数据等来说明段落的主题;结束句告诉读者该段到此结束,并再次向读者揭示本段所讨论的主题,以加深印象。因此每个段落最主要的是主题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和使用主题句也就成为提高他们写作能力,增强语篇意识,达到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首要任务。美国英语修辞一书中提到:“英语段落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英语段落通常都是以直线发展的,一个段落经常以主题句,即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作为开头,而随后的句子则是从各方面发展这一中心思想。”主题一旦确定,其发展方向不可逆转。因此在写作的辅导中,教师一开始就必须强调确定主题句在文章段首的重要性。如在初三教材的练习册中有一篇题为“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的作文。一名学生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两只名叫Tom和Ted的小狗在大雨中迷失在森林里,历经艰辛最后走出大森林的故事。原文的开头如下:What a heavy rain!It was the worst day ever. Tom, a lovely dog, felt upset. He was in a big forest with his elder brother, Ted. Unluckily, they couldnt find their way home. 这样的开头自然而不俗,符合汉语写作的习惯。然而如果在文前加上如“A story of two dogs taught me an important less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utting heart into what we do”或“There is a proverb saying: 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It is really true, I will tell you a story.”这样的主题句就更能使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或信息一目了然,更符合英语写作的习惯。总之,在初三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尽可能从语篇的层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获取基本的文体知识,具备分析篇章的初步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