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浙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浙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浙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浙教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浙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马说马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 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 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 “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 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 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 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 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 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 ,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 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 2 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 年) ,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 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 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 ,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 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 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 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 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 视。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 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 “说”就是“谈 谈”的意思,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如: 爱莲说 、 捕蛇者说 、 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4关于伯乐和平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 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 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 艰难) ,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 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三、整体感知 1、语音: 骈死(pi)槽枥(co) ()粟(s )外见(xin )祗( zh)石(dn)一食 (sh) 食(s)马者而食(s)也 2、重点词语解释 1) 、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无义 2) 、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 、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5)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 、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7)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完 8) 、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 、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3 1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 、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5) 、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4、特殊字 (一) 、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饲” ,喂。 )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 )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 )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 ) (二)词类活用 1)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 2)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 5、重点语句翻译 1) 、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 喂养它。 5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 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 里而出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 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 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 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 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 4 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 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没有遇见“伯乐” , “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 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 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 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 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 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通 “饲” ,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 ,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 5 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 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 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 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 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 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然后笔锋一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 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 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 6 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 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 “伯乐” 、 “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 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 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屏幕显示版书) 五、写作方法 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 作“食马者” ,将人才比作“千里马”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 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 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 了中心。 六、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 乐身上。伯乐难道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