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渡北归读书报告南渡北归读书报告 刚看完南渡的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惋惜和钦佩。 我一直困惑着,怎样的一群人,才能被作者称为“后无来 者”的大师? 所谓大师,我想,可以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一句话来 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 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中国还很闭塞、落后,在那样一 个时代里,传统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注重功名的,但是 偏偏有逆天下人所好、离经叛道的人。梁启超就是那个时 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不光自己在中国宣传新思想, 把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更让自己的子女踏上了治学之路, 并且净捡荆棘密布、无人问津的路来走。中国人没有搞建 筑的,他就让梁思成去美国读建筑。中国冷僻的考古事业 没有科学的方法,他就让梁思永去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 中国缺少将才,他就让梁思忠走上了军事道路。 “天地无心, 以生物为心” ,中国人民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洗礼教化,他 就用这样的方式把现代科学带进了国门。梁思成等人的不 凡成就,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伟大的父亲,而中国 普通百姓从蒙昧中的渐渐觉醒,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像梁 启超一样不计私利、只为改变祖国现状的大师。他们携着 新技术、新知识、新思想,漂洋过海,终是砸开了愚昧落 后的大门。这可谓“为天地立心”了。 “立命”之说来自孟子。 孟子尽心上有云:“尽 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自己 做到修身养性以奉天命,或许并非难事。而大师与平常人 的区别就是他们是“为生民”而“立命” 。被称作“三百年 来一大师”的陈寅恪先生和他的夫人最令我感动。艰难困 苦的逃生路上,他的夫人“悄悄叮嘱女儿:王妈妈和我 们奔波半年,过旧历年总要让她多吃几块肉。 ” 想要为天 下百姓谋福祉,首先就应对身边的人有发自肺腑的关怀。 陈寅恪先生毕生心力都投入在中国史学上,就连逃命都不 忘提着书箱。傅斯年邀他去史语所就职,可是他却舍不下 在清华教书育人的位子。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迫于时局 无法医治,可他依然不放弃他的教授职业。书里这样写道: “此时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仅剩左眼视力勉强看书授课。 陈氏仍像当年在清华园一样,每次上课都用一块花布或黑 布,包着一大包书向教室匆匆走来,至时满头是汗,却从 不迟到。 ”他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递给了千千 万万的学生。 “为生民立命”恰是陈寅恪先生人格的写照。 张横渠所谓“绝学”指的是儒学,在此就让“绝学” 扩充一下范围,暂代所有的学问。如果将“继”简单地理 解为继承,那么这个人必定不会是个大师。一个真正的大 师,必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不管是董作宾的 “五期断代说” ,还是老金的符号逻辑,都已经超越前人, 令人赞叹了。但在这众多大师学者中,我最钦佩的还是蔡 元培先生。蔡元培曾在北大说过这样一段话:“各国大学, 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学之理想派与写实派, 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 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 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先生毕生追求着他的理想。 他鼓励胡适之、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大学宣讲新文学,也不 排斥辜鸿铭、陈汉章这样的守旧派,这种学术的“自由” 之风,不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结合时代背景 加以发展吗?能达到如此程度的学术自由,我想是当下很 多高等院校所难以企及的吧。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是“既往 圣之绝学”的很好的例子吧,而且,这里的“学”可谓包 罗万象, “继”也绝不仅是继承弘扬这么简单。 张载将“为万世开太平”放在最后,或许是以此为四 者中最高境界。日寇的铁蹄踏上了中华大地,中国成百上 千的学者、学生踏上了南迁之路。同是南渡,但各人的表 现确实迥然有异。在书里,我们看到有爱慕虚荣的女同学, 逃亡途中还不忘装扮一番,我们也看到了像闻一多一样坚 决主战,甚至有点儿狂热的“愤青” ,更有如陈寅恪、吴宓 一般沉着冷静,参看时局之人。但是无一例外,作者所说 的大师,都是为国奉献,渴望“万世开太平”的仁人志士。 抗战期间,傅斯年曾一度担任国家要职,在逃亡路上呕心 沥血。1939 年 1 月 20 日,他为爱子仁轨画了一张旅程图, 题记日:“小宝第二个生日,是在牯岭外公外婆家过的。 爸爸在南京看空袭。生下来三年,走了一万多里路了。 ”一 席话读来不免令人唏嘘。傅斯年舍弃个人安危,甚至顾不 上出生不久的孩子,但是却不曾放下自己的责任和事业。 董作宾、李济等史语所的专家,为了不让出土的文物损毁, 更是想尽办法运输转移。更不用提北归后的闻一多了,用 一颗穿过头颅的子弹,咆哮出对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爱!这 些为万民开太平之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师。我突然想起 在书里读到的这样一段话:“在这风雨之秋,一只船漂流 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 退却,必不应退缩,只有鼓起勇气,坚韧前进。虽然此时 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 ” 二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 恩格斯 本书的封面有一行极其醒目的宋体字:“大师远去, 再无大师。 ”我想了很久,作者的这一席话究竟有何意味。 我觉得先有必要探讨一个算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时代塑 造大师,还是大师铸就时代。 最大、最不可忽略的背景就是上个世纪上半叶持续不 断的动乱和征战。辛亥革命前后,国家科技落后,人民愚 昧麻木,那些留过洋的青年,在见证了他国的强盛和我国 的贫弱之后,有了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够把西方 的一套搬到中国来。自然,这种渴望不会终止于物质,为 了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对民主政治的渴求也在人群中爆 发。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守旧派,有革 新派,有想做回皇帝的,也有呼吁民主共和的,军阀割据 的现象极为严重,外国势力也颇为猖獗。社会上没有一股 可以强大到独霸天下的力量,各个利益集团互相制约。这 似乎有点儿像我国历史上孕育了“百家争鸣”局面的春秋 战国时期。或许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复杂,对任何思 想没有过多的压制,也无从压制,这就促成了当时人们在 思想上的极大自由,从而为一批大师崭露头角营造了合适 的土壤。如果说辛亥革命前后这段时间是一个大师萌芽的 阶段,那么抗战时期的民族存亡危机,则直接催生了大师 的生长。中国军队军备落后,面对强大日军无可奈何,这 让每个中国人深深忧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踏上留学之路, 他们不只是为自己而学,更是为让祖国强大而学。当他们 背负上了国家的荣辱,就有了鞭策自己的强大动力。曾昭 燏在给傅斯年的信中就曾透露过自己的心境,她说祖国缺 什么,她就学什么,不再学别人学过的,以免浪费资源。 任继愈先生在谈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曾列举董作 宾的成才事例,他说:“一个学者的成功,个人努力固然 非常重要,但是人在社会里,都是社会里的一个成员,不 管你有天大的本事,你总是拗不过这个社会的大潮。只有 在这个大潮里面,你个人的作用才有可能显现出来。 ”对此 我深以为然。 书里还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蔡元培、梅贻琦 等校长在招聘教师时,并不唯学历。傅斯年等人在外攻读 多年,可谓学贯中西,但也不曾获个什么博士学位,这些 人是纯粹的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而反观当今社会, “功利” 已经成为几乎一切活动的目的。读大学,是为了找个能赚 大钱的好工作;运动员拼了命地训练,只是为了换一块对 得起谁的金牌;医生不再救死扶伤,而是为了提成乱开药 物很多东西都变了味。社会风气的浮躁,让很多人失 去了专注做学问的耐心。当下极端功利的社会风气,在很 大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大师的产生。作为当下社会的一员, 我觉得有必要深刻反省:我是否也在这功利的世界里变得 浮躁不已呢? 记得在卞敏方的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