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1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2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3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望城一中望城一中 20162016 年下学期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年下学期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 语语 文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 “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 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 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 ,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 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 ,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 ,其原义 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 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 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 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 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 。这本久 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 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 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2 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 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 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 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 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 层相对固化的西方, “礼不下庶人” ,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 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 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 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 “周虽旧邦,其命维 新。 ”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 实质“对他人的尊重” ,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节选自 2016 年 08 月 06 日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 批判。 B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 的“沉渣” 。 C “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 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 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 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 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 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3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 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 ,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 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近几年, 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 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C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 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D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 是一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 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 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 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 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 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 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 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 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 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4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古时候的人二十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 B “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 “从事” ,指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也称“从事员” 。汉时刺史佐吏,如別驾、治中等 皆称为“从事史” ,通称为“州从事” ,后历代因其制,到宋代废止。 D “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 “上对下” “尊对卑” , “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 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 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李商隐自幼才华出众,先后受到爱惜他的才华的令狐楚、王茂元、李德裕、郑亚等人的任用, 但他的仕途并未因此而通达 ,反而终生仕途坎坷。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 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 (5 分) 译文: (2)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5 分) 译文: 5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奉寄韦太守陟 (唐)王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韦太守陟曾任吴郡、襄阳等地太守。王维在边关写此诗。高馆:驿馆。岁方晏: 一年将尽。 8本诗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 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语句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于自己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 ,_ 。 (3)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6 白 发 王 东 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 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 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 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今天一 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这些年轻人 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 算完啊。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心里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 门外望了望。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 “我去挖会儿地。”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张 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 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 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 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父亲不再说话,张 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近看,白发就 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 像白茫茫的雾。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 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 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 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 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 张诚说:“我看到了。” 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 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 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 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 7 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 总能多挣一点。” 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 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 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 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 张诚说:“还没想好。” 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 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 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 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 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 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俩孩子 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 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 地来。 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 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 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张诚心想,那会不 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 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B小说开头细腻地描写张诚对立春后寒冷的感觉,多次提到陆陆续续离家的年轻人,意在渲染乡 村春节后的冷清与荒凉,表现人物因即将离家无法言说的内心凄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8 C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 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 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 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E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 脱不了贫穷,所以,他们抗拒寒冷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劳动。 (2)“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 写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白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 分) (4)对于是留还是走,张诚心有纠结。小说最后写张诚在父亲的劝慰下,选择和妻子继续外出打 工,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合情合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小说这样的结局的 理解。(8 分) 第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伴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昌民明确表示,人社部将进行长期护理保险制 度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子女带薪护理”方案呼之欲出。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郎平教练的带领下力挽狂澜,技压群雄,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 首枚球类集体项目的金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吐故纳新、转型攻坚过程中的精神原动力,所以,涵养城市的文 化底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 9 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 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其恶果不容小觑。 人们在追思启功先生的时候,不仅感佩他卓越的书画功力,更感佩他的高尚人品。他不但是文化 界的泰山北斗,更是一位谦谦君子。 刚刚还是烈日当头,一转眼,老天爷的脸阴沉下来,狂风怒号,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 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而下。 A B C D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目前,我国职工平均退休年龄偏低。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老龄化、养 老保险基金长期收支状况,适当提高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 B科技日报记者说,通过展览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整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加速转 变,从以跟跑为主向跟跑、并跑、领跑三者共存的新阶段发展。 C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频发,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诈骗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广大群众对此类犯罪活动深恶痛绝。 D“地图书”之所以重要,最关键是它能给读者一个全景概貌。一本合格的“地图书”不仅只讲 一个小角落,而是告诉你这个领域的边界范围。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 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 ,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 , 。依此类推, ,“国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凡是中国古已 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国学” 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国学” 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国学” 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 B. C. D.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校园文学缺稿、缺钱、缺人、缺政策、出路何在?其实, 。什么情怀? 文学情怀,浪漫情怀,理想情怀。今天的校园文学,应该不超过 20 世纪 80 年代更加缺钱缺政策; 10 今天的青少年,创造潜质不输于他们的前辈。但是,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校 园文学问题, 。我们看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巨大车轮正在辗压理想,碾压文学,碾 压情怀。 16下面是某高中语文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字。(6 分) 五、写作(60 分) 17.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11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12 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第三次调研考试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一、一、 1B (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曲解文意。造成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文中并未提及。) 2D(后半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 适当” ,不能因为文中提到了一些中华文化经典和西方教育,而臆造出“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 为凭借,并兼顾中西”的说法。) 3A(礼教即礼仪的教育。礼仪和礼教关系十分密切,双方不可能撇清关系。从本质上来说,礼教 之所以被视为“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的坏东西” ,正是礼仪中的某些具体规定存 在问题。因此,不能说礼仪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 二、二、 4. B 5. A(“古时候的人二十岁时行冠礼” “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 ”有误,男子二十岁称“弱冠” ,女 子二十岁不称“弱冠” ,也不行“冠礼” 。) 6. B(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 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 7.(1)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成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 (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 (2)文思清新华美,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 (行为)怪 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 8. 第一问:前六句描写了荒芜萧瑟、空旷无边、秋日肃杀的景象。 (3 分,意思答对即可)一二句 描写出了边塞孤城萧条衰败的景象,三四句描写出了高远阔大的边城秋气肃杀的景象,五六句描写 出了塘水凛冽、岸草衰败、驿馆外梧桐稀疏枯干的景象。这些描写为整首诗的基调做了一个铺垫。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9. 作者看到昔日威武雄壮的边关重地变成了一座荒凉凋敝的废城,含蓄地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愁 绪。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诗人面对高远阔大的边城秋气肃杀的景象内心无比失望、惆怅、悲 凉和忧愁。 (2 分,意思答对即可)正逢年末岁尾,诗人身处边塞孤城,听到归雁凄清的鸣叫, 内心倍感孤独和凄凉,自然引发了对故乡和好友的思念之情。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10.(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 13 以横绝峨眉巅。 三、三、 11.(1)选 D 项,得 3 分;选 C 项,得 2 分;选 B 项,得 1 分。 (2) (6 分)反复强调天气寒冷,以人物直观感受来突出季节特点;以气候寒冷衬托出春节刚 过乡村的冷清,烘托人物内心的凄凉感,突出乡村空巢老人的孤寂;寒春之寒寓意乡村生活的艰 难, “停下来就冷” ,暗含着摆脱艰难生活的办法就是以隐忍坚强的态度勤奋劳作,坚持不懈,突出 了小说的主题。 (每点 2 分) (3) (6 分)“白发”是父亲外在形象的显著特征,体现了父亲的苍老,寓意父亲为家庭、为子 女辛劳一生,饱经风霜;“白发”反复呈现在张诚的脑海里,寓意儿子对老父亲的担忧与牵挂; 白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象,以此为题,突出空巢老人的孤寂与无奈。 (每点 2 分) (4) (8 分) 我认为小说结尾写张诚在扶养老人与抚养儿女的二难选择中,选择继续外出打工, 这个结局合情合理。 从情节发展上看,这是人物的必然选择。面对依然艰难的生活处境,这个选择合乎人物的心理发 展走向。 (2 分)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儿子在父亲的劝慰下最终做出了选择,这是人物内心矛盾挣扎的结果,突 出表现了父子的善良、隐忍、顽强的性格特征。 (2 分) 从小说主题表现上看,小说借张诚内心选择的过程,讴歌了乡村底层百姓为追求新生活所表现出 来的顽强与坚韧的精神;同时,也引发我们对有关贫困山村发展问题的多元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 展,春节的淡化是难免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受到冲击是必然的。然而,如何守护孝道,让白发父亲 在寒冷的春天里免受“刺骨的冷” ,回乡如何创业,能够在本土找到发展空间,这不独是儿子张诚 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的结局揭示的主题是含 蓄深刻的。 (4 分) (认为不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四、四、 12. B。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 或出现。符合语境。技压群雄: 指技能高超,跟其他所有人相比都有压倒性的优势,不合语境。吐 故纳新: 指人呼吸的时候吐出浑浊的气体吸取新鲜的空气,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 的。符合语境。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用在句中望文生义。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 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符合语境。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 望文生义。 14 13B (A 项,成分残缺,在“收支状况”后应加上 “等多种因素” ;C 项,语序不当,应将“已经 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一句放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频发”句后,或成分残缺,应在“已经 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前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D 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不仅”改为“不 是” 。) 14D 解析: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国学”的 范围,“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呼应;句用“只要 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 ,句举例说明;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 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应。 15现在最缺的是情怀 为什么校园文学缺稿缺人 而是一个社会理想的问题(答对一句给 1 分,答对两句给 3 分,答对三句给 5 分) 16本次“校园安全教育”计划包含防火和防电两个项目。具体实施分工:政教部门负责宣传发动、 后勤保障和班级评比等工作;消防队负责讲解安全常识和器材使用并组织演练 。(内容完整给 2 分, 表述准确给 2 分,语言连贯给 2 分 。本题最多得 6 分。每超 3 字扣 1 分) 五、五、 17. 【写作提示】:漫画中的人满脑子想要捞大鱼,而对于眼前的小鱼却视而不见。这里面的大鱼, 可以使我们生活中的梦想、机遇等,而小鱼则是指眼前的小事、小的机遇等。 【参考立意】:讽刺社会上一些人“大事干不了,小时不愿干”的现象;实现梦想要从眼前出 发;大机遇要争取,小机遇不放弃;等等。 【评分标准】 一类:立意准确,语言美,结构好,材料新。 (51 分以上) 二类:立意较准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材料较新。 (44 分51 分) 三类:立意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