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研究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images continuity master candidate: jiang jiantaosupervisor: wen jiangang ( prof.)maj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june, 2010 第一章 绪论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67苏州科技学院学位硕士论文 摘要摘 要历史街区形象由无形的规划理念、文化内涵和有形的物质景观、居民行为构成,包含了历史街区更新与改造的主要内容。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部分历史街区采取高强度、大规模的改造方式使历史街区形象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纵向上的断层和横向上的趋同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改造过程中缺少对历史街区形象整体发展过程、发展目标和规划控制要素的重视,从而导致其形象的无序化发展。因此,准确把握历史街区形象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综合分析传统形象延续和街区发展规律,制定切合历史街区发展的形象目标,并对其规划控制要素进行提取和分类,是解决历史街区形象延续,提出合理的控制方法和优化策略的关键。通过要素控制引导历史街区形象延续发展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当前历史街区形象的断层和趋同化问题的反思,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实践,在进一步理清历史街区形象概念的基础上,探索了以要素为抓手对历史街区形象延续进行调控的可操作性。历史街区形象构成的实质是隐性要素、显性要素和行为要素的集成,其中,隐性要素是历史街区形象形成的基础和文化内涵的体现;显性要素是街区中最直观的要素,最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行为要素是历史街区中人类活动的要素,是历史街区兴衰的重要标志;核心要素间存在着显性到隐性的内化和隐性到显性的外化的转化关系,同时要素内部还存在着转化和重构关系。所以,要素的转化与整合是实现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根本。以建筑类型学、建筑现象学、城市意象和城市形态理论为依据,深入挖掘隐性要素、显性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内涵,通过物化、基因提取与植入、触媒导入与激活等措施与手段,实现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发展。在苏州山塘街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中,运用这种转化与重构的理念与方法,通过对其整体形象特征的分析,找出核心要素构成和存在问题,然后从隐性要素的挖掘与物化、显性要素的重构与整合,以及触媒导入来激活行为要素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分别提出其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关键词:历史街区,形象延续,要素与途径,优化策略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abstracthistoric district image contains intangibl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aterial landscape. they determin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historic district.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many historic districts have been severely damaged, leading to vertical faults or horizontal similar and other issues. the main reason dues to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esigning el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y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its image disorder.this study aims to the optimization approach of historic district images continuation by ways of the controlling the elements.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fault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urrent historic district image. the author proposed elemen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e elements by summing up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image. the thesis obtains the basic ideas of the elements re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es by this way. this historic district image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recessive factors , the dominant factors and behavior factors, recessive element i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and cultural image of the embodiment of meaning; dominant factor is the basic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images conformation and the 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 the dominant factors is the most intuitive elements of historic district , it is the easiest to give a deep impression to people; behavior element is the elements of human activities in a historic district, an important sign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historic district. it is a way to achiev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 image, through materialize, gene extraction and implantation, and activation of behavior factors.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will be applied to shantang historic district of suzhou. the author proposes an effective way of the images continuation by the analyzing of the overall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e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re elements and problems according to optimization strategieskeywords: historic district, image continuity, elements and ways, optimization strategy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ii图表目录viii第一章 绪论11.1课题缘起11.2研究目的和意义11.2.1研究目的11.2.2研究意义21.3相关概念界定21.3.1历史街区的概念21.3.2 中国文化中“形象”的内涵31.3.3历史街区形象的概念41.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41.4.1国外历史街区形象研究历程41.4.2国内历史街区形象研究历程71.5研究内容和方法81.5.1研究内容81.5.2研究框架91.5.3研究方法9第二章 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理论支撑与核心要素分析112.1相关支撑理论112.1.1建筑类型学理论112.1.2建筑现象学理论122.1.3城市意象理论122.1.4城市形态理论132.2核心要素构成132.2.1隐性要素142.2.2显性要素172.2.3行为要素202.2.4核心要素间的关系222.3历史街区形象的整体特征222.3.1文化性222.3.2延续性222.3.3完整性232.3.4可识别性23第三章 历史街区形象现状的反思253.1街区形象核心要素现状253.1.2隐性要素消解253.1.2显性要素混杂263.1.3行为要素紊乱273.2传统形象延续上的断层273.1.1 历史原因造成的破坏273.1.2 现代改造造成的破坏283.1.3 意识忽视造成的破坏283.3历史街区形象的横向趋同化293.3.1全球文化共存导致文化趋同293.3.2现代主义思想导致风格趋同293.2.3速食文化导致街区内粗制乱造303.2.4历史片段的盲目重现31第四章 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途径324.1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解析324.1.1历史发展上的承上启下324.1.2形象价值的保留与利用334.1.3创造性延续文化内涵344.1.4有机的延续街区风貌和街区记忆354.2隐性要素的转化与创生354.2.1评价与选择364.2.2物化的方法374.3显性要素的延续384.3.1挖掘形象价值384.3.2提取形象基因394.3.3基因的重构与整合404.4行为要素的激活414.4.1空间形态的延续424.4.3基础设施的完善424.4.4交通功能的补充434.4.3商业功能的导入43第五章优化策略在苏州山塘历史街区的应用445.1山塘街历史街区形象及其特征445.2优化策略中的形象定位465.3隐性要素的挖掘与物化465.3.1要素挖掘与剖析465.3.2要素立意与构思485.3.3情境的再造495.4显性要素的整合与利用515.4.1街区显性要素分析515.4.2基因的提取与植入545.5行为要素的激活575.5.1空间的延续与再造575.5.2切实完善基础设施575.5.3整体规划交通设施585.5.4商业开发适度合理58第六章 结语61参考文献62致 谢64作者简历65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图1-1 论文研究框8图2-2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象15图2-3水和植物与苏州庭院17图2-4礼制思想影响下的北京都城格局18图2-5 江南水乡历史街区街巷形制特点19图2-6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民俗表演20图2-7 核心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图20图3-1 历史街区中视觉形象的混杂27图3-2 历史街区内行为要素的紊乱27图3-3历史街区中建筑修复的不平衡28图4-1 苏州山塘街和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的色彩对比39图4-2 水埠的功能仍在延续41图4-3苏州古城宜于交往的空间示意图42图5-1 清徐扬 盛世滋生图中山塘胜境44图5-2 苏州山塘历史街区形象现状45图5-3 苏州山塘基本传统民居形制49表5-1 明清时期苏州会所汇总49图5-4 建筑街河道的关系51图5-5 传统小巷和水埠52图5-6历史街区中的公共建筑53图5-7 街区内精美的砖雕工艺54图5-8街区立面形象整治方法55图5-9延续性修复和拆倒重建对比56图5-10经常开挖的历史街区街巷57图5-11过境交通对历史街区的破坏58表5-2 山塘历史街区一期改造前后商业服务设施的对比59注:文中图表除特别标注外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课题缘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中的具象之“形”和感知之“象”,前者是显性的因素包括自然物、人工物和人文活动等,后者是隐性的要素,包括价值观、规划思想和理念等,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内容的本质也正是这两个方面。因此,历史街区形象的延续是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重要方面。历史街区中保存了丰富的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并形成丰富多样的历史城市形态和空间特征,是人类聚居并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特征的反映,通过各种物质形象和地方行为特点传达出历史文化的信息,展示了城市特有的物质环境和文化内涵。就当前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总体情况而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局面,就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而言,面临着“局部状况有所改善和整体环境持续恶化”局面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对于历史街区保护立法速度加快,资金投入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历史街区形象特色迅速消失,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单齐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6。本课题的选题主要依据是基于对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整体把握。分析了历史街区形象的内涵、当前面临的问题。深入剖析我国历史街区形象形成的思想源泉和构成要素。旨在解决在历史街区形象的延续中,如何处理好街区发展和街区文化内涵的继承和保护,维护独特的街区形象特色,应该遵循哪些理念原则,传承哪些形象要素,如何给历史街区注入生命力,在实践中应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才能更好的使历史街区的形象特色得以延续和完善。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目前国内从城市形象学的学科方向开展的历史街区城市形象的交叉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旅游规划、遗产保护等学科方向为主。本课题立足于城市形象学科研究角度,结合多学科视角并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力图探寻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新视角,并且扩大历史街区更新的理论视野。1.2.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课题通过对历史街区形象延续与优化的研究,首先,开辟了城市形象研究的新方向,完善了历史街区的理论体系;其次,拓展了城市形象理论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并加强城市形象的研究深度。最后,以由内而外的对历史街区城市形象的全方位的研究,对于研究地方特色城市形象方面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对于历史街区形象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现实意义我国许多城市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这些历史街区营造出了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构成了城市魅力和活力的重要部分。这些街区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是城市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历史街区一般又是城市中心区,解决这个矛盾关系对传达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使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出的特有的空间形态和城市肌理、场所感和认同感、艺术和民俗得到继承和发展,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树立城市的特色形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就业、商业、旅游机会,更重要的还有居住活动,是形成具有生活性和具有地方特色城市的重要途径。本论文通过对苏州山塘历史街区的实践调查研究,增加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增加了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仅为山塘历史街区的更新和保护提供参考,对于树立苏州天堂水乡长廊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特色城市发展,提供一种研究和借鉴的方法,对于我国其他历史街区的城市形象的改善和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有其重要的推动作用。1.3相关概念界定1.3.1历史街区的概念在国外,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ciam)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到了“历史街区”的概念:“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historic urban areas)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还列举了历史街区中应该保护的内容是: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建筑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我国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其基础是此前由建设部于1985年提出的“历史性传统街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以这一文件为基础,对方政府在制定本地区历史街区保护的规划中,结合当地的特色对历史街区提出了基本统一的概念界定。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中规院的王景慧先生认为确定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面貌基本一致。阮仪三先生认为:“历史街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真实的历史建筑、构筑物组成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历史街区把社会属性作为一个重要特征,强调以人为主体的生活内容,必须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活街区;它区别于历史性村落、传统建筑群地区,它是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既具有自身的独立特色,同时又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个活的个体。历史街区在城市(镇)的生活中仍起着重要作用,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生命力的地段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第一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在参考以上国内外文件和有关专家提出的概念、定义和界定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形象理论的研究内容本文进行了以下界定:在一定的范围、区域内,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完整的城市(镇)街区,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能够体现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包含着城市形象特色的地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1.3.2 中国文化中“形象”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形象”的概念一般分为具象之“形”和感知之“象”。具象之“形”:荀子天论云:“形具而神生”;孙子兵法虚实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王充论衡齐世云:“形而且恶”。显然,古人所言之“形”字的基本意思就是形体、形状、(人之)容貌等。感知之“象”。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认为,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很难靠简单的直观认识到,只有透过现象用抽象的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有序和无序相互交织的综合体。只有对这个综合体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揭示其内在联系和秩序性。综上所述,“形象”一词在历史文献中主要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指人、物之相貌形状;其次是指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们产小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的物质;最后,它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1.3.3历史街区形象的概念通过对“形象”一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历史街区的形象要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具象之“形”,即显性要素,另一部分为感知之“象”,即隐性要素。显性要素包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所能感受到的历史街区中的物质实体,具有直观性,直接体现街区的外部形貌。如布局、街道、建筑物、商业区的形貌状态及秩序,街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和环境、卫生建设状况,等等,都是街区的外形,是历史街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要素是指街区中的物质实体进入大脑后经过大脑的分析形成的印象以及从物质表征下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包括居民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民俗风情等,也都是形成富余特色的历史街区城市形象的关键内容。人们按着自己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来塑造城市的,他们会自觉地、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文化观点加到物质是体的建设中去。城市中人的衣着打扮、民族风情、方言习俗与传承这些行为活动的物质实体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图景。因此,笔者给出了历史街区形象的概念:历史街区形象是指历史街区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载体和产物和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既表现为物质形式和由此构成的整体形态环境,又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是城市内外部公众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和物质形式而得到的认知和感受。1.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1国外历史街区形象研究历程欧洲城市给人的印象不是现代主义建筑,而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独创特色的欧式历史街区。在欧洲历史城市中,许多中古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建筑群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仍然能够比较完整的展示中古时期的城市形象。这种良好的历史街区形象的保存得益于欧洲国家队城市形象的重视。国外对于城市历史街区形象的保护与延续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世纪以前,形象保护主要以遗产保护为主,主要对单体建构筑物和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对于历史街区,在延续其传统城市形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改建和扩建。19世纪以后,西方精英建筑师们基于人文主义思潮和历史街区更新的社会责任感,逐渐认识到了历史街区形象的重要价值。从此,历史遗产和城市形象开始受到民众和国家的重视。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和形象延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体建构筑物和细部的修复上,而是不断总结经验,对历史街区建筑群的保护建构了比较系统化的理论。在这一时期保护和修复古建筑群以尊重传统形象为基础,受到了市民和国家的广泛支持,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是,修复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原因在于并没有建立完整意义上的修复理论。这一时期,虽然古建保护运动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可,但是仅仅局限于“历史主义”的古建保护和修复,重视的是单体建构筑物的形象。(2)20世纪30年代后一系列国际文物保护宪章的宣布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建立,真正的拉开了历史街区及其形象保护运动的大幕。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提出“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指出保护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具有教育后代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确定了一些保护基本原则,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上兴起历史文化保护新的潮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步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文物建筑构成的历史地段及其历史环境扩展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街区。这时,人们的思想己经从单纯的建筑单体的保护,扩展到对整个历史街区形象的保护。1964年5月在历史古迹建筑师国际会议上通过威尼斯宪章,它在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扩大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基本概念和范围。它指出文物古迹的概念为“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亦随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威尼斯宪章强调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历史街区保护开始走向了整体形象的保护。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通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这一文件肯定了历史街区在社会方面、历史方面和实用方面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并从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更广泛的角度对历史街区提出相应保护措施,更加强调保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与街区振兴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满足居民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需要,又不损坏其历史特征和价值。对历史街区形象保护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进一步的更深入的探讨,不仅注意物质形象的保护,还包括了文化以及街区活力的延续。在这一时期,历史街区形象保护将重点转移到了历史建筑群、城市景观和建筑环境上,对一些历史性建筑较为集中的地段,采取整体保护的措施,严格控制其新建筑的形式和体量。对于那些因城市功能分区等的改变而弃置不用的历史性建筑群,成组地进行综合治理,使之物有新用,在历史性建筑的毗邻环境内设计新建筑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特点,重视新旧建筑对话。保护内容从历史建筑到建筑群、到历史地区、再到历史城镇,由单体建筑到整体环境,由物质环境的保护发展到整体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层次由单一向多层次发展,保护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同时强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规划体系,保护意识成为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保护意识越来越趋于理性。(3)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已普遍地将历史街区重新再利用定位为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基础方式之一。在英国,国家资金用于新建和改建的比例己从70年代的75:25提高到90年代的50:50。在美国,1985年的所有建筑施工中,大约有一半属于改建和复原工程。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它对内罗毕建议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在宪章中再次阐述了城市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意义、原则、目标和方法,并对威尼斯宪章做了重要补充,是一部至今仍被广泛接受的国际法规。它指出“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扩展了城市保护对象,主要为历史城区,包括城市、城镇、历史中心区或居住区及其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这些地区的传统的城市文化价值。并强调保护工作必须是城镇社会发展的政策和各项计划的组成部分,要有居民的积极参与,要采取立法措施保证规划的长期实施。2005年5月12日 至1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世界遗产和当代建筑”国际会议上,通过了保护历史城市景观的维也纳备忘录。文件指出:历史城市景观植根于当代和历史上在这个地点出现的各种社会表现形式和发展过程。历史城市景观的保护保存既包括保护区内的文物古迹,也包括建筑群及其与历史地貌和地形之间在实际、功能、视觉、物质和联想等方面有重要关联的地方。在这个阶段中历史街区形象保护运动从着重于单方面的控制性保护策略转变为注重历史街区的振兴、发展和强化,更注重历史街区的未来。历史街区的性质和文物建筑有所不同,保护的原则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意味着历史街区形象延续和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实体,还进一步包含了它的人文环境,使之同城市的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相应地,保护规划内容重点转为与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内外部经济、地区人口及社会结构相关联,审慎地协调保护和振兴两种不同需求。城市设计方法在这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规划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现象反映出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街区形象的延续和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外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历程经历了由片面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保护对象经历了由个体到整体,保护程序由成立保护机构到制定保护章程的过程。保护理论由启蒙阶段的部分保护到理性阶段的整体保护,保护规划的重点由物质实体到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历史街区形象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历史街区的振兴,城市的和谐发展。从这一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历史街区的研究由主干孤立发展到现在的枝繁叶茂,越来越趋于系统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措施和具体做法,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对我国历史街区形象延续和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很好地借鉴作用。1.4.2国内历史街区形象研究历程与国外历史街区形象延续与保护理论发展过程相比较而言,国内历史街区形象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相关理论的建构起步则较晚,无论是从整体过程还是局部时间段内来说,我们的保护都是在“西方输入与精英人士觉悟-实践应用与考验-反思与总结-创新与提高”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我国对于历史街区形象延续与保护研究发展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三个历史阶段:(1)以文物保护为单一保护体系的形成时期从1950 年起到八十年代针对保护的现状相继颁布保护法和保护条例,并组建了专门的由上至下的行政机构,1982 年11 月1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物保护的法律制度,199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历史街区形象延续与保护制度和方法从形成走向成熟。(2)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点的双层保护体系的发展时期1982 年2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称的请示的通知,正式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公布了24 个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又分别公布了38个第二批和37个第三批受保护的城市,这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初创,在这一时期内保护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学术研究机构相应成立,国际交流日益紧密,基于城市保护思想的形象延续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起来。(3)以历史街区、历史地段为重心的多层保护体系的完善时期1996 年6 月在黄山市召开的历史街区会议明确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己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1997 年8 月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落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单体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之后相应的明确了历史保护区的特征、保护原则与方法,保护“重心转向了历史文化保护的多层次体系”。总体来看,国内外历史街区形象的研究有以下趋势:a. 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角度由历史街区内部的研究开始转向历史街区外部相关环境整体考虑的研究。b. 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内容从保护、修复历史遗存本体扩大到街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和街区活力的恢复振兴。历史街区形象延续与优化研究c. 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方法开始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时代的建筑处理从统一风格、大规模改造转向尊重历史、尊重时代、动态调整,使整个街区在充满历史底蕴中提高生活空间活力。1.5研究内容和方法1.5.1研究内容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缘起,提出历史街区形象的相关概念,综述了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研究的意义。第二章首先对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支撑理论进行梳理,然后深入剖析了历史街区形象的核心构成要素,并对分析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途径。第三章研究历史街区形象的现状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包括纵向发展的断层和横向发展的地域性趋同。第四章通过对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解析,提出历史街区形象发展的规律和方向。针对三个核心要素进行方法论的研究,提出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的途径。第五章实例应用,对苏州山塘历史街区形象的现状、定位以及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山塘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探讨了优化策略的应用。图1-1 研究框架1.5.2研究框架1.5.3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法: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比较分析,必须合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研地点。通过调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济南芙蓉街区、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等,以实地取证、访谈和收集案例的方式,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并撰写调研报告,验证研究策略和方法。(2)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能够对历史街区形象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深入的剖析,理清核心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构和整合,较全面地提出历史街区形象优化的途径。(3)演绎和归纳法:理论部分运用演绎法,从历史街区形象的基本内涵出发,逐步推演出历史街区形象延续的优化策略的工作方法。实证部分利用归纳法,从对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所获资料出发,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建议。(4)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行具体分析时,仅有定性分析是不够的。历史街区形象包括隐性要素、显性要素和行为要素都同时具有质和量的双重属性,通过调研可以获得实际数据,通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结合起来,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 第二章 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理论支撑与核心要素分析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理论支撑与核心要素分析第二章 历史街区形象研究的理论支撑与核心要素分析2.1相关支撑理论2.1.1建筑类型学理论罗西(aldo rossi,1931-1997)多次在文章中引述:“类型并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形成模型的法则。模型就是与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划出多种局部完全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就其模型来说,一切都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因此类型所模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罗西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一直致力于城市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并建立了他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其理论中不乏自身的矛盾性和深奥的哲学玄论,让人感到困惑。类型的存在并非通过人的知觉感知,而是人的心理体验。罗西在他的“类似性城市”理论中认为,是人的心智结构将城市的意象“片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认识中的城市。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所在地,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录。所谓历史与个人,是记忆作为意识行为的两层含义;联想的和回忆的。对于超出个人经历和体验的历史,只能通过思想的“重演”再现,这一思维过程是通过历史传承实现的;对于个体经历过的体验,则可以依靠回忆得以再现。在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中,首先要对各种形态、要素部件进行分类活动,对丰富多彩的现实形态进行简化、抽象,获得类型;第二步再将类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到具体形式。罗西认为,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形式的结合,因此,在类型不变的命题背后是不变的生活结构,但结构本身是构建起来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所以“不变生活结构”也只是相对不变。获得类型是设计的第一步,基本方法就是分析历史上的各种形态,对其进行分类,然而这种分类并非从功能上,而是从文化上进行分类,分类关注的是其在文化含义和生活意义上的差异,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塔”、“廊子”、“广场”、“十字空间”等就具有“类型”的含义。2.1.2建筑现象学理论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著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 schulz)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由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在建筑现象学其本质在于致力于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建构,这样一种建构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角度的动态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三个方面 蒋涛,陈军建筑现象学的方法与贡献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10。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生活发生的空间,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简而言之,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场所精神”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为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人们置身于具有一定特色的传统街区中,总会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某种个人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向所笼罩。这种意向所依附的结构框架和意义体系来自同城市与生俱来的公共生活,来自那些具有清晰可识别性的街道、广场、建筑和城市轮廓线,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由于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场所精神,给现代人带来特殊的人文感受和历史回忆。利用其独特的历史环境和氛围,通过合理的现代设计手法,重新将营造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生活场所。如上海的“新天地”改造项目。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格局,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都市里,这个被保留传统的里弄生活形态的场所,既继承了上海的传统文化又使其有了新的延续和发展。2.1.3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意象是人的大脑通过回忆可以描绘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市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归纳为路径、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