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火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火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火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火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大洪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总体规划工 程 名 称: 湖北大洪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总体规划委 托 单 位: 湖北希望实业开发有限公同设 计 单 位: 随州市曾都区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设计资质:城乡规划综合丙级、村镇规划乙级 证书编号:082003 院 长:艾小平(规划师) 总工程师:吴希凤(规划师) 技术顾问:吴明清(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 吴希凤(规划师)设 计 人 员: 艾小平(规划师) 吴明清(高级规划师) 吴希凤(规划师) 程晓东(注册城市规划师)湖北大洪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目 录一、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二)历史沿革(三)自然特征(四)社会经济条件(五)开发建设状况(六)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二、风景资源评价 (一)景观构成及特色 (二)景观资源评价 (三)地位与作用三、规划依据四、琵琶湖园区性质五、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六、规划期限、目标七、规划范围八、总体布局九、道路交通规划十、专项规划(一)保护分区规划(二)环境容量分析与人口规模预测(三)游览设施规划(四)游览线路规划(五)绿化规划(六)基础工程规划(七)防灾规划十一、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十二、空间管制规划十三、环境影响评价湖北大洪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总体规划说 明 书一、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湖北大洪山地质公园,区域面积近180平方公里,位于中央造山带的东秦岭东段与大别山交汇处的南缘。西临襄(阳)钟(祥)江汉谷地,东接涢水河谷丘陵,南连江汉平原,北临南(阳)襄樊盆地。湖北大洪山省级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由中国地质大学编制,并于2008年5月通过审批,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大洪山地质公园由琵琶湖园区与大洪山园区两大园区组成。其中琵琶湖园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随州市曾都区西南部的洪山镇,是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外围景点。洪山镇地处随州市西南边陲,位于随州、枣阳、钟祥、宜城、京山五县(市)结合部,距离随州市区60km,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11330,北纬31203141。(二)历史沿革:琵琶嘴水库原名为大洪山水库离洪山镇四公里,涢水绕东边小山嘴而过,形如琵琶,故名为琵琶嘴水库。1947年湖北省国民党政府曾派水利二处勘测队到此测量拟定了一个琵琶嘴修大型水利的报告,认为兴修琵琶嘴工程可殆万世之利,后因拨款未到位尚未实施。1965年9月,当时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亲临勘察并派省水利工程三团设计,边设计边施工,于1965年9月开工1967年完成大坝第一期工程,整个大坝于1970年5月峻工。2004年国家投资对水库进行了整险加固,安装了弧形闸门,提高了水库的防洪标准,彻底消除了水库隐患。琵琶嘴水库大坝全长565米,大坝高43米,库容蓄水12460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6900万立方米,形成水面8000余亩。这里湖水清澈,群山环绕,形成多个半岛湖汊,山上植被良好,有若万倾碧波,宛如白居易一首诗中描述那样: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三)自然特征:1.地形、地貌、地质:洪山镇为丘陵地带,地质分布为第四纪冲积层。汉孟公路以西土层由氵厥水和涢水冲积而成,公路以东为粘土及黄土层,土质较坚硬。园区地形为亚粘土粘土亚粘土砂土,地层分布稳定。该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场址允许地耐力为200250kpa。2.水文、水系:洪山琵琶咀水库,拦截涢水主干文家河,水库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功能。水库上游为大洪山区流域长37.25里,承雨面积157.0平方公里,上游有混合林覆盖,植被良好。年平均雨量933mm,平均径流深303mm,年平均径流总量4710万立方米。3.气象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全年平均15,最适宜旅游的季节为三月中旬至11月中旬,长达250天左右。年降水量1065mm,大于市区96.2mm,日照20102100小时,最热七月均温2323.5,最冷一月均温2.43.3。较山下海拔68m的随州市同时日差大3。琵琶湖园区内小气候已形成,适宜植树绿化。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琵琶湖园区地处洪山镇东南约6公里的琵琶嘴水库库区,在洪山镇和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行政范围内。以山场为主,植被覆盖率达80%。主要树木为马尾松、杉树、茶树、栎树等。动物有野鸡、野鸭、常见鸟类及鱼类。无珍濒危动植物。(四)社会经济条件洪山镇全镇36个村,5个居委会、256个村(居)民小组、12766户,总人口7.5万人,山场44000公顷、耕地面积5700公顷,可养殖水面427公顷,人均支配收入达到5200元,是随州市十强乡镇之一。以盛产茶叶、三黄鸡、罐头著称。火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包括了洪山镇的寺山村五组、朱集村三组、高尖山五组;大洪山风景区庹家村八、九组、喻家湾村一、六组。共有常住人口1045人,总建设用地面积为7.52公顷。(五)开发建设状况1.对外交通条件随州市对外交通主要依托公路与铁路,京广铁路、汉渝铁路、西宁铁路和107、312、316国道以及“汉十”,“随岳”和拟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琵琶湖园区距随州市区60km,东距武汉200km左右,西连襄樊、十堰,北通信阳,南达荆沙,宜昌,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部与连接点。市内公路运输网络已形成。目前来自武汉、襄樊的游客可经“汉十”高速公路安居出口经随洪公路进入琵琶湖园区,交通便利。2.服务接待设施条件琵琶湖园区由湖北希望实业有限公司注册投资建设,先期已投入资金近1500万元。自2002年4月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目前已完成如下项目的建设:在其入口处有餐饮接待一处,住宿接待两处,总床位约200个。休闲度假别墅4栋,1015人/栋,可供出租。目前有一处购物点,位于琵琶湖水库大坝的起点处,经营少量日常用品和小食品,面积约6070平方米。具有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3.基础设施条件供水条件:琵琶湖园区内水资源丰富,是洪山镇区饮用水源地,也是随州市的备用水源地。园区内现有一个自来水厂,供洪山镇区居民用水,日产水量5000吨。位于水电站旁。水处理方式均采取沉淀,加药方式。园区内现有生活用直接以琵琶湖地表水抽至至观景台150吨储水塔后饮用。铺设自来水管管径为100mm,长约1500米。道路交通:琵琶湖景区内现有宽为4.0米的水泥路面,长约3780米。供电条件:园区电力资源丰富,不存在电力短缺的问题。区内现有一个水电站。琵琶湖园区内供电现状由洪山镇变电所出的10kv线路及由大洪山风景区庹家10kv变电站引入。现已有电压10kv,容量50kva专用变电站,两台风力发电机。新架设380v低压输电线路5.4km,220v照明线路7.8km。通信条件:园区内已经开通了无线电话,无线电话信号可以覆盖整个园区。现状琵琶湖一号岛设ic公用电话,别墅区设程控交换机一部。已开通电视宽带网络、卫星接收装置。园林绿化:在山庄内种植各种观赏树木、竹类21000株,初步建成特种苗木温室3.2亩,培植各种苗木1万株。且建有护林瞭望观查哨所3个可观控整个园区。(六)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琵琶湖火山地质公园主要依托曾都区洪山镇与长岗镇。这两座城镇交通比较便利,但整体可入性较差。2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已有的接待设施,在规模和服务质量上都还没达到标准。3.园区正待开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历史文化未能很好挖掘整理,缺乏赋予景观文化内涵。4.没有很好地对外宣传,知名度不高。二、风景资源评价(一)景观构成及特色琵琶湖园区内的火山地质遗迹在整个湖北省内极为少见,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专家们考察认为:“大洪山地区恰好位于中央造山带南侧、秦岭造山带与杨子板块的结合部,这里是认识大自然、了解地球演化的一个极好窗口。”“火山喷出岩和火山熔岩反映了当时曾经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与火山活动。距今1.80.5亿年,具有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及完整性、优美性,符合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准。”且水域风光优美宁静,十分适合休闲度假。此外,园区内基本上以农业、渔业为主,没有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山岭绵亘,山林面积较大,森林植被生长良好,空气清新,小气候宜人,来此修身养性、休闲度假、极富吸引力。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休闲度假、自然环境和科普考察尤为突出,而这些突出的风景旅游资源与当今主流客源群体的时尚趣味颇相吻合。(二)景观资源评价1.总体评价琵琶湖园区景观资源丰富,有着罕见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优美宁静的水体景观。距今有5千多万年的琵琶湖火山遗迹是人类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2. 景点、景物评价规划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选用欣赏价值、科学价值、游憩价值、环境质量、交通通讯、面积、容量等七个项目评价层对琵琶湖园区内的10个景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一级景点(3)个:琵琶湖水体、红岩石瀑、火山熔岩二级景点(3)个:象形石园、火山口、人头河、三圣庵三级景点(3)个:枫树林、原始次森林、万亩茶园表一:琵琶湖园区景点级别评价一览表序号景点名称欣赏价值科学价值游憩价值环境质量交通通讯面积容量总分景点级别备注1琵琶湖水体535545330一2红岩石瀑555534330一3火山熔岩555534330一4象形石园434533427二5人头河534533325二6三圣庵434443325二7火山口453535328二8枫树林433533324三9原始次森林333524323三10万亩茶园323534424三注:满分为35,一级景点30;25二级景点30;三级景点25的用地建设风景林,改善现有植被结构,营造多层次的森林群落。种植观赏价值较高本地合欢与枫树林,秋天一到,这里是燃烧的一片旺火!让游客感受到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一种情怀。该岛区大部分游客可从大坝中水路乘游船,一路欣赏到宁静而宽阔的水面,四周优美的湖光山色,远处村庄的袅袅炊烟,让游人陶醉在“人在画上,不知在何处”的仙境幻觉之中。陆路可乘旅游巴士沿西线旅游线路进入各景点。地质科普考察区:位于琵琶湖的汪家湾周边,方圆约22.5平方公里。这里有湖北罕见的火山地质地貌遗迹,见证了鄂北漫长的地质构造过程,是地质公园的重要景观区。该区由地质博物馆、悬索桥、红岩石瀑、火山口、古寨门、天书屏、鹰蛇献舞、将军松、三圣庵、人头冲等地质遗迹与人文景观组成。可从水路(中线)或西线首先进入地质博物馆,在博物馆内通过各种手段展示大洪山地区的地质地貌,给游客一个强烈的火山地质地貌概貌,使游客对鄂北漫长的地质构造造山运动、火山岩地球板块活动、岩浆演化、地震活动等全过程受到教育与启迪,初步了解该地区火山地质形成的因果。再通过导游对该地区地质遗迹逐一讲解、观摩、实地考察,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尤其对于青少年,是一个难得的科普教育基地。游完了莫莫山内的景点,下山泛舟,进入人头河,人头山是琵琶湖重要的特色山体景观,湖上观山,景色怡然。在绝壁峭崖上嵌的一块园形石头,十分象人的头颅,五官俱全,惟妙惟肖。以及红岩河地区的陡峭岩石,有一种进入长江小三峡的意境。恢复三圣庵建筑,以满足不同信仰游客的需求。该区是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自然、人文景观,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体,以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旅游景区。除以上四个功能分区以外的用地,全部划为自然生态林地,面积约5.6km2。本功能区的作用是保障旅游区有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形成生态健全,环境优美的整体形象,并成为琵琶湖水体的生态屏障。规划要求:保护现有林地、草地和地被植物,区内不进行任何重大建设;逐步改良现有林地,增加复层带绿阔叶混交林,增加观赏价值均较高的风景林地;增设招鸟设备,投放有益物种,逐步向生物多样性方向发展。九、道路交通规划1.对外交通规划近期充分发挥京广铁路,汉丹铁路、316、107、312国道的作用,充分利用“汉十”高速公路的优势,确保琵琶湖火山地质公园与武汉、十堰、襄樊三大客源市场的联系。大洪山火山地质公园(琵琶湖园区)距大洪山风景区45km,有省道周新公路相连接。规划要求提升周新公路的道路质量,确保琵琶湖园区与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之间有便捷的联系。中远期实现与襄樊、十堰、信阳、荆沙、宜昌等周边城市的便捷交通,充分利用“麻竹”高速公路和“汉十”高速公路的优势,吸引沿线重要城镇游客。2.内部交通规划琵琶湖园区由于受湖面切割,地形破碎,规划顺应地理空间格局,规划形成“外围环湖,内部环岛,水路连接”的交通体系。结合现有村道按旅游道路要求进行改建,使之既能既满足村村通公路目标,又能适应园区游览路线要求。规划要求打通园区西侧由琵琶湖园区现状招待所板栗树岩子村的断头通村公路,继续向南延伸约2.4公里至规划的地质博物馆。东侧利用现有的村道:朱集小集镇四方冲碾子湾三圣庵,长约8.7公里。在园区内形成环形游览线路:由现状招待所板栗树岩子地质博物馆乘船(水路)人头河三圣庵四方冲休闲山庄招待所。3.游览步行道:规划为了便于游客游览、除改造原有游览步道外,新规划了一些游览步行道。游览步行道需要现场权衡放线确定,依山就势,蜿蜒曲折,路面用碎石、鹅卵石、青石板、木板等铺成。本次规划仅为大致走向,步行道宽为1.52.5米。4.旅游车与交通设施:规划要求加强旅游交通管理,构建绿色交通系统,内部交通设施按国家aaaa级景区的标准实施建设和完善。开通园区间“旅游穿梭巴士”,交通动力要求采用电力等绿环保能源。既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又减少噪音对园区的污染。机动车辆不允许进入园区内,在现状招待所及溢洪道旁设置面积约2200.0平方米的两处停车场。5.船只与码头规划:园区现状船只主要包括旅游船、摆渡船、鱼船、机动船、人力船和摩托艇兼有。规划要求水上交通工具应采用清洁能源或人力船。旅游船只应进行准入制管理,按国家和地方规定配置各项船用安全设施,统一船体形象,上岗人员应进行集体培训所有船只都应严格遵守各项环保规定,应制定严格措施防止船只向水面直接排泄生活污水、倾倒垃圾,丢弃废物。应配套好防渗漏设备。规划保留并整治现在的码头。共设4个码头,一是园区入口码头;二是地质博物馆码头;三是人头河码头,连接地质科普考察区;四是三圣庵码头。表3.园区内机动车道路规划一览表:名称线路主要控制点里程(米)建设要求规划路面宽度(米)规划措施西岸农场小学板栗树岩子5618.5改建9.0由现状4.0米的通村公路扩成9.0米板栗树岩子地质博物馆2400.0新建9.0由现有的通村公路向南延伸至规划的博物馆东岸朱集小集镇原美满大队小学6809.7新建9.0在现有通村公路的路基上修建成为东部游览线路北岸现状门楼原朱集大队茶场2561.7改建7.0将现有4.0米宽的水泥路面拓宽至7.0米的双向车道原朱集大队茶场原朱家咀子2666.1新建7.0将北岸与东岸相连接原朱集大队茶场二、三号岛2941.0新建4.0使一号、二号、三号岛相连接南岸原美满大队小学三圣庵景点1958.6新建4.0利用现有通村公路使东部游线与三圣庵相连通东岸三圣庵大队3496.6新建4.0规划4.0米宽的通村公路与东线相连接十、专项规划(一)保护分区规划依据琵琶湖园区资源的价值和级别特征、生态敏感度分析结果以及对园区生态环境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方式而划分为三个等级保护区。对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域,强调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点,突出其分级作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1.一级保护区其范围包括琵琶湖水体,三圣庵、火山地质遗迹,人头河大硕,面积约7.9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约7.3平方公里)。该区是园区最重要的自然景源,也是主要游览区之一,生态敏感性和视觉敏感性都较大。对本区域内的山体、水体、植被、动物等应严格保护,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严禁捕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和开山采石,严格控制游人规模和活动性质。保护水源环境,严禁污水、污物直接排入水体。火山地质核心区内的居民逐步迁出,核心区内的耕地要按照规划全部退耕还林,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收购加工销售地质公园内的浮石景石火山砾火山渣等地质遗迹产品、物品,或将上述物品运出地质公园。2、二级保护区包括除纳入一级保护区以外的风景游览区:琵琶湖休闲区、茶园观光带、风景林地等,总面积约17.57平方公里。该区包括了许多游览景点,生态敏感性和视觉敏感性低于一级保护区。可开展强度较大的旅游活动,亦可有少量的旅游接待设施,但应控制其体量、风格和选址。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搞好山区造林和封山育林、育草、育灌,使植被覆盖率达到高标率,以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平衡;保持地形、地貌特色,不得开山采石;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有碍视觉景观的设施。加强植被绿化,特别应从四季色彩变化方面配置植物,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视觉环境。服务设施的建设严格按规划执行,不得设与风景旅游无关的设施。3、三级保护区即外围保护地带,该区虽在风景区界线范围以外,但在地理位置和视觉上和风景区联系紧密,为了保持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特色,防止琵琶湖水体污染,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控制建设活动,保持风景区完整的山体地貌,保证有较好视觉效果外围协调区域,在规划范围以外500米作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约11.57平方公里。(二)环境容量分析与人口规模预测1.园区环境容量为了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需要对该园区的环境容量及人口规模作出相对准确的计算。只有合理地预测园区的旅游规模,才能确定开发强度、景点建设规模、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基础设施布置等,为合理地、有效地开发建设风景区提供了依据。旅游规模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其本质是旅游的发展对风景区的需求与风景区本身的承受能力的关系。当旅游规模小于环境容量时,说明风景资源开发不全,尚有发展余地,这时供大于求,有利于风景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当游人量基本接近环境容量时,风景区趋于饱和,此时,应停止开发,使风景区处于平衡状态;当游人量超过环境容量时,说明风景区已处于超容量开发状态,这时,求过于供,风景区的风景资源及设施将受到破坏,应限制游人量的发展或进一步开辟新景区、新景点、新设施,才能满足需求。总之,旅游规模与环境容量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规划中,要找出两者最合理的参数,保持两者的平衡,以免风景区超容量开发,使风景区得以永续利用。2.各区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预测:琵琶湖休闲娱乐区该片区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以度假会务、休闲娱乐、康体疗养为主。面积法:50%面积用于游览,则可游面积为2.1平方公里,以4000平方米/人计算,则日环境容量为525人。生态法:生态压力指标取1.0人/公顷,则日环境容量为420人。综合确定琵琶湖休闲娱乐区日环境容量为500人/天。茶园、生态风景林地区该片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以森林休闲和水面游览为主。面积法:20%面积用于游览,则可游面积为1.18平方公里,以4000平方米/人计算,则日环境容量为295人。生态法:生态压力指标取1.0人/公顷,则日环境容量为118人。综合确定林地生态景区日环境容量为200人/天。地质科普考察区该片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该景区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故采用线路容量法计算。该景区游览步道长1700米,单位指标取10米/人,每日开放时间平均8小时,游客平均浏览时间需4小时,故周转率取2.0,则日容量:1700/102.0=340(人次/日)。 由此,综合确定琵琶湖火山地质公园日环境容量为1040人/天,按每年300天游览天数计算,风景区环境容量为31.2万人/年。3.床位与服务人员规模床位数(平均停留天数年住宿人数)/(年旅游天数床位利用率)由于琵琶湖园区面积属中型风景区,面积不大,留宿旅客量很小,规划确定全年住宿人员是总游人数的30%,床位出租率取80,年可旅游时间为300天,游客平均留宿天数为1天,根据上式计算得到所需床位数结果,2020年旅游床数应达到390床。再加上容纳规模约200人的会展中心,住宿人员占总参会人员的50%,则所需床位数100床,总床位数应达到500床。直接服务人员估算应以旅宿床位或饮食服务两类游览设施为主,其中,床位直接服务人员估算:直接服务人员床位数直接服务人员与床位数比例琵琶湖火山地质公园直接服务人口与床位比例取值为1:4,则直接服务人员为125人。并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和经验,直接服务人口与间接职业人口的比例为1:(34),则间接从业人员为375人。服务人员总量为500人。4.居民人口规模预测园区内现有五个村七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为7.52公顷,共有275户,1045人。根据洪山镇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 ,则到2020年园区内居民人口总数为1100人。5.风景区总人口容量2020年园区内的居民人口总数为1100人。规划旅宿床位为500床,区内的直接服务职工数量规划为125人(间接服务人口为附近的村民)。园区的居住人口密度为48人/平方公里,因此按国家规范要求不需测定用地的居民容量。规划为了避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导致本地居民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从而带来环境污染严重和火灾安生隐患等问题。规划要求对现状园区内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严格控制,禁止扩建和新建。同时严禁在景点范围内安排工业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和其它企事业单位用地。(三)游览服务设施规划遵照“湖区游览,近湖住宿;以需定量,渐进调整;利用现状,合理布局;尊重环境,绿色高效”的基本原则布置游览配套设施。1.游览设施分类规划游览服务设施分为旅行、游览、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8大类。游览设施建筑高度、密度、风格、色彩应进行严格按照详细规划进行控制,建设管理参照国家风景名胜区有关规定执行。2.游览设施空间布局琵琶湖园区游览设施空间分布依托“圈状”旅游线路结构,呈“层级式”分布。一级服务中心:一是布置在琵琶湖庄园入口处(溢洪道旁),利用该处较好的区位,便捷交通条件,拟开发为整个园区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设置餐饮、购物、卫生保健、码头、管理设施等,其服务设施数量根据游客发展趋势和环境容量进行控制。二是布置在琵琶湖庄园(一号岛内),该处是琵琶湖休闲度假娱乐中心,设置高级会务中心、度假别墅、露天剧场以及沙滩浴场。2 二级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园区入口处现有的招待所和西侧的家乐山庄,在入口处设置宣讲咨询、电话亭、邮政支局、储蓄所、停车场、导游小品、休憩庇护、环境卫生、保卫站、餐厅、住宿、商店、医疗保健、摄影点、科技教育、接待站等服务设施。并根据其性质和规模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并进行规模扩大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三级服务点:设置在地质博物馆与三号岛处,提供住宿、餐饮、摄影点、宣讲咨询、卫生保健、管理等服务,是对一、二级服务中心进行补充,形成整个琵琶湖园区区的游览服务设施系统。表4:游览设施分级配置表游览设施分级名称内 容 设 置停车位(个)规划床位(床)规划餐位(座)一级服务中心庄园入口(溢洪道旁)停车场、码头、导游小品、休憩庇护、环境卫生、宣讲咨询、管理所、中级餐厅、饮食店、商店、文化娱乐、摄影点、接待站360100琵琶湖庄园(一号岛)停车场、导游小品、休憩庇护、环境卫生、宣讲咨询、消防专用房、保护管理所、中级餐厅、饮食店、中级旅馆、医疗、商店、文化娱乐、摄影点、民俗文化(应天寺)、接待站、度假别墅、会务中心、沙滩浴场、农家乐13320200二级服务中心现状招待所(大坝前端)导游小品、休憩庇护、环境卫生、保护管理站、饮食点、小卖部、旅馆、停车场、接待点、话亭、中级餐厅、保卫站、医疗救护站2612060家乐山庄旅馆、停车场、休憩庇护、环境卫生、小卖部、接待点、话亭、农家乐254040三级服务点地质博物馆导游小品、休憩庇护、环境卫生、饮食点、小卖部、博物馆、话亭、停车场、保护管理站、医疗救护站、码头、摄影审美欣赏、800三号岛导游小品、休憩庇护、环境卫生、野营点、话亭、02020(四)游览线路规划1.区域间旅游线路规划 规划充分利用省道随宜公路、寺沙公路、周新公路分别由随州、宜城、钟祥等方向进入到洪山镇区内,再进入琵琶湖园区。由园区内的游览线路向西进入温泉公园,向南进入大洪山风景区。游线为:琵琶湖园区新阳温泉大洪山。沿途主要景点或活动项目:游览琵琶湖园区,参加湖上娱乐项目,观赏湖两岸自然风光;享受温泉浴及大洪山风景区的景点。 2.琵琶湖园区内的旅游线路以琵琶嘴大坝为横轴,湖区及周边景点游览线路为南北纵轴组成三条游览路线,分别称为:“东线”、“中线(水路)”、“西线”。“东线”游览线路,是从琵琶湖大坝、溢洪道旁现进入琵琶湖休闲度假区,然后乘车从四方冲进入三圣庵景点,再换乘游艇进入人头冲、火山地质遗迹等景点。该线路集中展现琵琶咀水库大坝,琵琶湖山庄、三圣庵、人头河等人工、自然景观。“中线”(水路)游览线路,游客可从琵琶湖大坝坝区的游艇码头,乘船观光琵琶咀水库、生态茶园、火山地质地貌、人头冲山体、三圣庵佛教文化等景观。游览完毕后,可乘车向北从四方冲进入琵琶湖休闲山庄,或向南换乘游车进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和新阳温泉。“西线”游览线路,一是游客可通过人工泛舟沿西岸湖汊中观赏万亩茶园风光和风景林地景观,二是可乘巴士沿西边游览路进入茶园,向南约2.4公里至地质愽物馆,再通过悬索桥进入地质科普考察区。该线路集中展现了琵琶湖万亩茶园、琵琶湖水体、火山瀑布等景观。(五)绿化规划1.存在问题:现有植被较为单调,缺乏色相和季相变化,目前以马尾松林为主要群落。2.规划原则:以保护现有物种资源为主,调整营林方向,扩大风景林的面积和分布范围。根据大洪山丘陵地区森林群落的结构特点,引进优良的本土植物,创造地方性的特有景观。如三角枫、桂花、香樟、国槐、湖北海棠、对节白腊、梨树等。结合湖滨景点景观设计需求,在林缘增加色叶及观果景观植物,如红枫、盐肤木、乌桕、银杏、桃树等,以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观赏效果,丰富季相变化,形成湖滨亮丽的风景线。(六)基础工程规划1.给水规划水源保护:琵琶湖园区是洪山镇的饮用水源,而且水体是园区景观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园区内生活用水水源。因此必须唤醒居民和游客的节水和保护水源的意识,禁止向水体排放未处理达标的污水。以国标gb383888之类水域的要求进行水体保护。要求采取网状保护措施,拆除现有伸入水体的踏步等措施。供水量估算:园区内用水主要包括园区内常住人口生活用水和旅游用水两种形式;以园区内高峰期游客数量为依据,远期规划园区内常住人口将达到1225人,根据常用计算参数,住宿游客日消耗水量为300(升/人日),一般游客日消耗水量为100(升/人日),居民日消耗水量为150(升/人日),不可预见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5%,则总用水量为480吨/日。供水方式:规划在琵琶湖休闲区一号岛建设储量280 m3高位水塔,(在园区内其它服务设施地段布设高位水池,就近满足需要)。湖水经过过滤和沉淀消毒后作为生活用水。2.排水规划排水体制:规划游览设施区均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排放:建筑密集区可布设雨水管和雨水暗沟,将雨水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建筑稀疏地区可利用道路边沟或经山脊分流排放至山冲进入水体。污水处理: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0.9计,则污水量为:350吨/日。规划园区内生活污水不纳入城镇污水管网,但需在园区内自建污水处理设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后,排入山冲,再通过氧化塘处理系统达到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后用于园区绿化浇灌、农田灌溉等。招待所、会展中心污水量大且集中,可集中进行处理;临水库边的别墅地势各不相同,应分别建国标化粪池,并配套足够容量大的废水调节池,定期用吸粪车清淘,且要求池高至少要高出水库最高洪水0.5m以上。3.供电规划用电负荷预测:用电标准按常年常住人口人均综合用电450550kwh /人年;旅游综合用电按0.4kwh/天床计算。预测到2020年,园区内总用电约67.25万kwh / 年。用电规划: 园区北部用电由水电站引入,分别向东琵琶湖休闲娱乐区,向西生态茶园区引两条10kv线路;南部由大洪山风景区庹家村分别向地质科普考察区、三圣庵方向引入两条10kv线路,以确保园区内各重要景点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规划要求中、低压电力线路通过电缆规划入地。4.电信规划规划原则:通信系统应达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要求和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实现景区内外通信现代化,达到准确、安全、便捷。邮政规划:在琵琶湖园区休闲娱乐区增设一处邮政代办所,以满足居民生活和旅游需要。线路敷设方式:由洪山镇电信分局出线后沿城镇道路敷设,然后进入琵琶湖园区,园区内的通信光缆沿旅游公路敷设至各景区,为使景观视线畅通和不破坏境景,规划要求通信电缆均为埋地敷设。5.环卫设施规划垃圾收集与处理:在服务区、休息、观景点处理以及游览步道、公路侧设置垃圾箱。同时加强固体废弃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其他可与农、林等结合,转运、处理成为肥料用于农林业生产。公厕设置及粪便污水处理:在园区各服务区入主要景点设置公厕,主要游线沿途每隔2公里设置公厕一处。在集中给排水系统设冲水公厕,粪便由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理。在无排水系统的地方设置的公厕,应设化粪池处理污水,尾水投加漂白粉消毒后自然渗浸处理或引向合适地点,剩余污泥可作农肥。4.水土保持规划针对风景区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基本方针,全面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以库岸、景区道路为重点,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体上、中、下部统一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植树造林,营造库岸绿带和护岸林,对森林病虫害应严密监测,并有计划地进行治理,确保植被健康,提高风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环境质量。加强旅游开发建设活动中的环境管理,强化水土流失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加强分水岭保护,严禁在分水岭进行任何建设活动。(七)防灾规划1.防洪规划:曾都区洪山城镇防洪能力为20年一遇防洪标准,琵琶湖防洪标高为177.5米。园区内各景区因地形、坡度的不同,建设基点高程有所区别,其中琵琶湖休闲娱乐区的建设基点高程为172.0米,规划要求所有建筑标高均在正常洪水位174.0米以上。同时严禁在湖滩范围内修建任何阻碍湖水的构筑物。2.消防规划:森林防火:森林防火建设工程,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应根据地区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如沙袋、铲子、灭火器等。还应根据山形和森林分布开辟防火隔离带。同时加强对游人的防火宣传标志,园内室外除吸烟点外禁止吸烟,严格控制火种、火源。消防瞭望台:琵琶湖休闲山庄的高位供水塔为景区制高点,规划要求在一号、二号、三号半岛适当的部位,设立瞭望台。瞭望台应视野开阔,地势高于周围树冠。集中的建筑群应设消防水池,配备消防器材。结合治安,设流动巡查员,发现火灾隐患及时处理。消防通道规划:消防通道主要依靠园区道路系统,宽度不小于4米。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面积不少于1515平方米的回车场,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应不小于1818平方米。3.景区景点安全规划:对娱乐项目,一定要确保设施的质量,严格遵守设施的载客能力。对于水上项目,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除了救生器材外,还应配备装备齐全、技术过硬的救生人员。在旅游综合服务基地建立医疗救护中心,服务点建立救护站,配备好医疗设备和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增强园区医疗急救能,为游客提供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救护服务。各个主要景点均应设立治安点,负责景区内的社会治安,加强治安巡逻,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各类问题。十一、土地利用协调规划1.土地资源与存在问题分析琵琶湖园区内地形变化起伏。高程多在180-220米之间,坡度多在25%以上,现状用地形态主要是林地,茶园地、少量旱地、水田以及散落的村镇用地。园区内现有土地利用形态有林地、耕地、居民点、道路交通,风景游览,旅游设施等类型的用地,林地约占总用地的55.6,旱地和水田约5.41,水面约28.8%,风景游览用地约占4.0。主要矛盾是风景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其次是牵涉两个镇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总体而言:应当扩大风景游赏用地,适量设置游览设施用地,控制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耕地,缩减抛荒地、无用地2.土地利用原则突出园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保护各类风景游赏用地、林地、水源地。综合分析各地块的特色,确定规划功能与性质。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发展符合景区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3.土地利用分配为协调风景游览与农业生产之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景源评价结果和土地利用现状,将整个园区土地按主要利用性质划分为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水域等8类用地,根据性质分别进行引导和控制。风景游赏用地包括琵琶湖休闲度假区,鲜果采摘区、森林探险区、部分茶园游赏区、风景林地、的质科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