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_ppt课件_第1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_ppt课件_第2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_ppt课件_第3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_ppt课件_第4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基本知识_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中药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v1掌握中药的概念、性味、毒性、用 药禁忌、配伍关系 v2理解的中药的归经、升降浮沉、炮 制目的和方法、剂量与用法、中药煎 法与服法。 v3了解中药的品种与产地、采集与储 藏。 概述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 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 物。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 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其中植物药占大多数,应用最广, 故古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一、四气 v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v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又称“四性”。 v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论述。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v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v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v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 、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 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 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 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v3、四气确定的依据: 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 药物。 二、五味 v1、五味的含义: 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 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 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 五味的作用 v(1)辛味 能散 发散 v 能行 行气、行血 v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v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v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v“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 肺。 (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 中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4)涩味 能收敛固涩。 v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 。即涩附于酸之意。 v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 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 消食、安蛔等作用。 v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v苦泄含义有三 v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v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 v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v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 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v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 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 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 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 味能补阴液。 v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v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v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v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v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v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v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向内(下) v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四气五味 药物的质地轻重 炮制 配伍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 正确的选择用药。 临床意义: 顺其病位。 逆其病势。 四、归经 v1、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 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 经络或某一脏腑。 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 病证为依据。 3归经的应用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五、毒性 v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v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v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 亡的物质。 v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 ,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 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 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 果。 v“毒药” 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 毒药” 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药 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2.中药毒性的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3.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 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 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 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六、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 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 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 半夏配生姜:生姜抑制消除半夏之毒。 大黄配甘草:甘草可缓和大黄泻下的作用。 3、通过配伍,可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从 而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 寒热错杂:寒热药物并用。 虚实挟杂:攻补药物兼施。 三、“七情” :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 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它包括单行、相须 、 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 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 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 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病。 古人云:“单方不用辅也。”病情比较单纯, 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它 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应大力 提倡,对特别有效的还应进一步研究。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 2、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 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 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 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 提高主药的疗效。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 捉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 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 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 雷丸驱虫,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 虫效果。 4、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 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 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 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 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 (1)相恶只是两药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 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受 到影响,使原有功效全都降低。 如:生姜恶黄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 功效与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效 降低,这是因为生姜的温热之性与黄芩的寒凉 之性发生了冲突,但两者的功效与归经还不完 全一样,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治不欲饮食并喜呕 之证,黄芩尚可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这些方 面,两药并不一定相恶。 (2)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 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纯虚无实之证,而 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但对 睥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 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会加重气虚。两 者合用相制而相成,莱菔子行气反而有利于人参补气 。 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 更神。”故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 利用的一面,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 而论。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 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 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 沙参飞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 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相恶与相反,是药物之间的相互拮抗, 临床上应禁用、少用。所谓“相恶者夺我 之能也”、“相反不相合也”。 四、配伍用药的原则: 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 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 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 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 用; 4、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 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五、配伍禁忌 (一)含义: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 用,或降低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 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 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 相恶配伍:使药物的某些功能减弱,但又有可以利 用的一面,并非绝对禁忌。 相反配伍:使药物产生毒副作用,危害病人健康, 甚则危及生命,原则上列为配伍禁忌。 (二)主要内容 1、 十八反、十九畏: 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 八反”和“十九畏”。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 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但亦 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 “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现代也有不少学 者持不同看法。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对 于有的相反药同用时还能“相反相成”,产 生较强的功效。倘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 痼疾。 当前,由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 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多 数学者认为,现在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 早,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研 究。故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 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盲目 使用。 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主要讨论妊娠禁忌药。 (一)含义: 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 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妊娠禁忌药不是用于堕胎,主要原因有: 1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在我国古代,堕胎是违反我 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前人记载堕胎药,主要还是从妊娠 禁忌药的角度来认识、对待,而不是在寻求堕胎的有效 药。 2用妊娠禁忌药堕胎,既不可靠,也不安全。 3能引起堕胎是早期妊娠禁忌的主要理由。 (二)分类 : 在为数众多的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 娠的危害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临床上也 应区别对待。 古代对妊娠禁忌药主要提禁用与忌用,极 少提慎用。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 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 1、禁用药: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 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2、慎用药: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 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禁用药: 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 子、 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 巴 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 麝 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 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 皮、 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 、 附子、肉桂等。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一)概念: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 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二)主要内容: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包括病证食忌、 服药食忌两方面。 1、病证食忌: 病证食忌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的性质忌 食某些食物,以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 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 也有区别。 热性病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 物及甘温助热的食品; 寒性病患者:应忌食生冷瓜果、清凉饮料 等;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 烟酒等;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患者:应忌 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黄疸胁痛患者: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 烟酒刺激物品; 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 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肾病水肿患者: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 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 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 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2、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是指服某些药时,不可同时吃某些食物, 以免降低疗效,甚或发生毒性反应。 古代文献记载: 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 鳖甲忌苋菜; 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 丹参、茯苓、茯神忌醋 土茯苓、使君子忌茶 薄荷忌蟹肉 蜜反生葱 柿反蟹 剂量: 含义: 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 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在方剂中药 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二)计量单位 : 1、古代重量单位:铢、两、钱、斤。 2、古代度量单位:寸、尺。 3、古代容量单位:合、升、斗。 4、古代较粗略计量方法: (1) 刀圭:量药末专用量具,1刀圭约0.1方 寸匕。 (2)方寸匕:古尺一寸见方的药匙。 (3)撮:三指撮取的量。 (4)枚:个数。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 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现在我 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 1两=30g 1钱=3g 1分=0.3g 1厘=0.03g (三)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 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 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 体用量。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 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 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 1、药物方面 : (1)药材质量: 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勿须过大; 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药材质地: 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无毒药一般用 量为310g。 金石、贝壳类质重的药物量宜重。无毒药一 般用量为1030g。 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一般用量为 3060g (3)药物性味: 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 可稍重; 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 则宜轻。 (4)有毒无毒: 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有毒者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马钱子:内服剂量,0.3-0.9g。 樟脑:内服剂量,0.1-0.2g。 蜂房:内服剂量,1.5-3g。(散剂) 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 轻粉:内服剂量,0.1-0.2g。 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 雄黄:内服剂量,0.3-0.9g。 硫黄:内服剂量,1-3g。 胆矾:内服剂量,0.3-0.6g。 瓜蒂:内服剂量,0.3-1g。 甘遂:内服剂量,0.5-1g。 大戟:内服剂量,0.5-1g。(散剂) 芫花:内服剂量,0.3-0.6g。 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散剂) 乌头:内服剂量,1-2g。 麝香:内服剂量,0.06-0.1g。 牛黄:内服剂量,0.2-0.5g。 珍珠:内服剂量,0.3-1g。 2、应用方面: (1)方药配伍: 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 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略小。 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 时为重。 (2)剂型: 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 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 时的服用量为重。 (3)用药目的: 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 物的用量可不同。如槟榔,用于消积、行气、 利水,其用量为615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 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 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 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为 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如牵牛子,有 泻下之功,若用量轻,则通便导滞;用量重, 则峻下逐水。 3、患者方面: (1)年龄大小: 小儿、老人与成年人的用药剂量有所 不同。一般来说,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 健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 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 药物,用量应低于对青壮年的用药量。小 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 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使用。 (2)性别: 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 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 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3)其他: 体质强弱的不同。 体质强壮者,对药物的耐受力较 强,用量可稍大;体质虚弱者对药物 的耐受力较弱,用量宜轻(尤其是攻 邪药),即使是用补虚药,也应从小 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的不同。 新病对患者正气的损伤尚小 ,患 者对药物的耐受力还较强,用量可稍 大;久病患者多体虚,对药物的耐受 力已较弱,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的不同。 病情急重者,用量宜重;病情轻 缓者,用量宜轻。若病重药轻,药不 能控制病势,病情会发展加重;若病 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 动者致密,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 力劳动者的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 一些。平素嗜食辛辣热烫食物者,需 用辛热药物时,用量可稍大,反之则 宜小。 此外,确定药物的具体用量时,还 应当注意季节、气候、居处环境等 自然条件,做到“因时制宜”、“因地 制宜”。 中药的用法: 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 分广泛。这里主要介绍中药的给药途 经、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 (一)给药途径: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 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膜 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 本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 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 等。临床用药时应怎样选择给药途径? 首先应考虑各种剂型的特点,以充分发挥 其优势。 其次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 的选择性。 (二)应用形式: 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 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 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 、 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 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 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酊剂等 等。 本世纪30年代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 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 型。 (三)煎煮方法: 中药的疗效除与剂型的类别有关外, 还与制剂工艺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 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 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医生应将汤剂 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 1、煎药器具: (1)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 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 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 (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 (3)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因金属元素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使药效降低,甚则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 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 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3、加水多少: 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 、 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 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 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 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 4、煎前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 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 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 破坏过多。 一般以冷水浸泡,普通药物一般浸泡 2030分钟;种子、果实类药浸泡一小时 左右;夏季不宜浸泡时间过长,以免腐败 变质。 5、煎煮火候:煎煮火候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煎煮时间长短。煎药一 般宜先用武火使药液尽快煮沸,以节约时间, 后用文火继续煎煮,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以 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他含挥发 性有效成分的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 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 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物及 补虚药,一般宜文火久熬,使有效成分能充分 溶出。 6.榨渣取汁:榨渣取汁 汤剂煎成滤出药汁后,药渣中还含有 部分药汁,如不经压榨取汁就将其抛弃, 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有实验证明,从压 榨药渣中得到的有效成分约相当于原方的 1/3。尤其是一些遇高热后有效成分容易 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煎的药及只煎一次的 药,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会更大,榨 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7.煎煮次数: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也应煎 两次。因为煎煮时,药物的有效成分会首先溶 解在进入药材组织内的水液中,然后再通过分 子运动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当药材内外 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 成分不再扩散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 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会继续溶出。为了充 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三次。 8.入煎方法:入煎方法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部分药物因其 性能、临床用途及药材特性不同,所需煎 煮时间不尽相同。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 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会发生变化 。 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的先后。有的 药材入汤剂还需用纱布包裹入煎。 (1) 先煎: 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 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 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 无论生用或制用,因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 性、烈性,宜先煎。如制川乌、制附片也 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生用煎煮时 间应加长,以确保用药安全。 (2)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蔻、大黄、番泻叶等药药因其有效成 分煎煮时时容易挥挥散或分解破坏而不耐长时间长时间 煎煮者, 入药药宜后下,待他药药煎煮将成时时投入,煎沸几分钟钟即 可。大黄、番泻叶等药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其 攻下作用更强。 (3)包煎: 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药材质质地过轻过轻 ,煎煮时时易飘飘 浮在药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车前 子、葶苈苈子等药药材较细较细 ,又含淀粉、粘液质较质较 多的 药药,煎煮时时容易粘锅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 药药材有毛,对对咽喉有刺激性,这这几类药类药 入药时药时 宜用 纱纱 布包裹入煎。 (4)另煎: 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 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5)烊化: 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胶类药,容易粘 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 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 材,或三七、川贝母等需研末服用的药物,宜 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四)服药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 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 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 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1、 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 医家对此十分重视。汤液本草云:“药气 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 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 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的需要及药 物的特性来确定。 (1)清晨空腹: 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 物能迅速入肠发挥药效。 驱虫药等治疗肠道疾病,需在肠内保持 高浓度的药宜在清晨空腹时服药。 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 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夜间 因频频入厕影响睡眠。 (2)饭前: 胃中亦空虚。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肠道疾病的药饭 前服用,亦可不受食物所阻,能较快进入肠道发挥药 效。 (3)饭后: 胃中存有较多食物,所服药物与食物混合后,可 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 后服用(但某些恶心性祛痰药因其祛痰作用与其刺激 胃粘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分泌有关,须饭前服用 疗效才好)。消食药亦宜饭后服用,使药物与食物充 分接触,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除消食药应于饭后及时服用外,一般药 物,无论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 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 消化。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 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安神 安眠,宜在睡前0.51小时服药一次;缓下药 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 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4 小时、2小时与1小时各服药一次。急性病则不 拘时服。 2、服药多少: (1)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 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 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2)应用发汗药、泻下药:如药力较强,服药应如药 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