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改进探析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改进探析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改进探析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改进探析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改进探析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编码:10384 分类号 密级 学 号:x2007136150 udc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改进探析an exploration of fujian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试行)。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组)经费或实验室的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别声明。)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 )1.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声明人(签名): 年 月 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创新是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源泉。政府制定的自主创新政策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以公共政策的落实、评估及改进为主线,分析了自主创新政策有关理论,论述了自主创新政策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机理,回顾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实践发展,提出自主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对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情况。最后,综合案例分析福建省自主创新实施存在的差距,并提出自主创新政策改进建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自主创新政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国内外自主创新政策研究情况,阐明与自主创新政策有关的几个概念和核心理论,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贡献与后续研究方向。第二部分,自主创新政策的结构体系与运行机理。建立自主创新政策的结构体系、分析框架,构建自主创新政策工具,并从政策过程角度分析自主创新政策的运行机理第三部分,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的实践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以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发展为依据,阐述了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实践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自主创新政策跟踪调查研究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分析。以自主创新政策跟踪调查研究两类问卷(政府部门问卷、企业问卷)为调研内容,选择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24家企业分别为个案,对问卷调查结果做了规范的定量分析,评估了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第五部分,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改进建议。总结论文研究,提出五条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的改进建议:一是改善财政投入政策体系;二是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力度;三是创新金融工具支持政策;四是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五是强力落实创新人才政策。关键词:自主创新政策;政策改进;福建abstractinnovation is central to business prosperity and state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by the government is one of key factors explaining the capac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a given enterprise. aiming to evaluate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raising a couple of comments on processes and dynamic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more specifically, the thesis looks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in fujian province through survey and field interviews. based on case studi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gap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in local china, pointing out the solu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the thesis is laid out in five sections. first, the introduction part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fter review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this chapter will focuses some key concepts and core theories on this area.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will present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second, this chapter will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will be framed in a bi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the part will employ the lens of policy process to examin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third, this chapt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in fujian province. problems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in fujian and their causes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based on a critical review of nationwid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the part will look into four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in fujian. fourth, based on a quantitative survey study of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24 enterprises, the chapter analyzes the survey results and makes an evalu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in fujian province.firth,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policy recommendation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based on thesis research, it is argued that five aspects i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should be improved.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disburse more fiscal resources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second, the tax incentive policy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third, innovative financial tools should be in place to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fourth, the environ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hould be advanced. fifth, the talent polic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 policy analysis, fujian目 录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7一、导论11(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二)基本概念与核心理论12(三)文献综述17(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0(五)本文的贡献与后续研究21二、自主创新政策的结构体系与运行机理21(一)自主创新政策的结构体系21(二)自主创新政策的运行机理26三、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的实践发展、存在问题及其成因29(一)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的实践发展29(二)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31(三)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32四、自主创新政策跟踪调查研究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分析34(一)政府部门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分析:以福建省科技厅为个案34(二)企业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分析:以福建省24家企业为个案37五、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改进建议51(一)改善财政投入政策体系51(二)加大税收激励政策力度51(三)创新金融工具支持政策52(四)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52(五)强力落实创新人才政策52参考文献78致谢81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 in chinese5abstract in english7i inroduction1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112. basic conception and core theory123. literature review174. methodology205. contribution and the next step21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211. the structu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212. the function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26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fuji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291.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292. the problems of fuji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313. reasons behind problems of fuji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32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341.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342.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enterprises37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fuji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olicy511. improving fiscal resources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512. developing the tax incentive policy513. innovating financial tools524. perf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525. enhancing talent policy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52references78acknowledgement81一、导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30多年来,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东风汽车、华为等越来越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涌现,并进入世界500强之列。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具体到产业和企业,形象地概括就是呈现“五低四高”的特点,即“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以笔者所从事的船舶行业为例,2010年,我国全年造船完工总量突破6120.5万载重吨,占全球造船份额达41.9,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新船订单量占全球份额分别达48.5和40.8,三大指标全部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世界主要造船国家和地区三大指标n.中国船舶报,2011年第10期,第5版.,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之一。 但是我国船舶产品结构以传统三大船型,即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船为主,新产品创新能力不强,鲜有船厂能够生产高附加值、高建造难度的超大型油船(vlcc)、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超大型集装箱船、邮轮和海洋工程装备,且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船用设备本土化率较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深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多地体现于产业的竞争力上。正像迈克尔波特所说:“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就是国家如何刺激产业改善和创新的关系”。美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为此,我国政府适时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一轮转型期,“调结构、转方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线。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是根本。”记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深圳考察工作n. 人民日报,2010年09月08日,第1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国家现代化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近年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实施了众多自主创新政策,政策的复杂性明显提高,为自主创新政策研究带来许多新课题,例如对自主创新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同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对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科学评估问题以及改进自主创新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问题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广阔的提升空间,后发优势明显。通过研究自主创新政策体系、运行机理和实践发展等问题,对于改进完善政府、企业两方面的自主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工作,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基本概念与核心理论1.与自主创新政策有关的概念(1)创新广义的创新,是形容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指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上创新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 a. schumpeter)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无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影响和弊端进行批评中,受到卡尔马克思(k. marx)关于技术进步在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连续性与演进性论述的启发,开始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缪沾.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j. 云南科技管理,2001(5):第2225页.1912年,熊彼特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在此书的英译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他对创新的诠释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所谓“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1)生产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继熊彼特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的理解大体上都是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展开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发明与创新的联系和区别来理解,专指与技术有关的狭义创新;二是从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体制等生产系统的要素方面来理解的广义创新。(2)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对技术创新的诠释: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技术创新的主要活动包括全社会研究开发(r&d),其他知识获取(专利、许可证、技术服务等)、机器设备的获取、其他各种为生产或交货的准备工作,包括工具准备、职工培训、营销等。简单来讲,技术创新就是以新技术代替旧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推向市场。这种解释强调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国内学者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的过程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4页.。柳卸林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的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的、设计的、制造及商业的活动柳卸林. 技术创新经济学m.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12页.。(3)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国学者结合国情提出的概念,国外没有完全等同的概念,相关的提法有:indigenous innovation,homegrown innov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等。自主创新强调的是创新的主体、形式和效果的三统一。“自主”是与“引进”相对应,是指在不依赖外部技术情况下,仅凭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创新活动,即摆脱技术引进和对外技术依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了自主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就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积极跟踪、关注和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要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积累扩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当今经济社会环境下,自主创新被赋予了新内涵,自主创新绝不是封闭起来、闭门造车般的创新,而是应该包含更多开放性因素。笔者认为,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讲,自主并非只是依靠国内力量一切从零开始,而是要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从而摆脱受制于人、被人控制的技术运用局面,其真谛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自主原则。再回归到企业层面,就是要求企业自觉地、能动地进行创新活动。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技术创新则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容。(4)创新政策与技术创新政策广义的创新政策包括科技创新政策、组织创新政策、制度创新政策和社会创新政策等。狭义的创新政策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政策。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政策的定义有很多,英国著名学者罗斯韦尔(rothwell)对创新政策的定义是:创新政策是指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的结合。法国创新政策专家高丁(gaudin)认为:创新政策包括支持创新者、技术文化和减少创新障碍三个框架。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1980年代初提出发展创新政策的目的,是要把科技政策与政府其他政策,特别是经济、社会和产业政策,包括能源、教育和人力资源政策形成一个整体。国内学者罗伟、鲍克等人也认可oecd对创新政策的定义,其共同点都是在原有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等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并与创新有关的其他政策相整合。连燕华从政策科学原理角度对技术创新政策定义为:技术创新政策是一个政策体系,是一个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活动、规范技术创新行为而采取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连燕华. 技术创新政策概论j. 科学管理研究,1998年10月.。(5)自主创新政策通过回顾发现,学界多倾向于研究技术创新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的定义,对什么是“自主创新政策”似乎研究不多,笔者认为“自主创新政策”是偏向于政治的一种提法,在某种意义下即可等同于技术创新政策。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笔者倾向于以政府致力于基础环境改善的目标对自主创新政策下定义: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为鼓励和促进自主创新活动,通过改善创新环境,提高技术创新速度和质量,并促进其产业化以提高竞争力的各种公共政策总和。自主创新政策直接作用于自主创新过程,是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自主创新政策的核心理论(1)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在均衡分析框架下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会因为市场失灵,导致用于促进技术创新的资源无法在纯粹的市场环境下达到最优配置,即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企业的调节作用效率不高或者失败。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调节真空,需要其他的调节力量填充。除此之外,另一种可能是虽然市场机制具有调节能力,但调节的方向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也需要另外的力量参与调节,以保证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纠正市场失灵,谋求技术资源的最优配置成为新古典经济学均衡框架下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策略。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阿罗(arrow)和纳尔森(nelson)的观点,导致技术创新活动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是:创新过程的不可分割性、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和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张鹏,甘广南. 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工具与广东实践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911页.。首先,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难免出现挫折,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助其完成创新整个过程。其次,在完全市场环境下,自主创新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私人活动,但其进行研发活动所带来的收益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无法全部据为己有,其他企业通过模仿即可分享创新成果,“搭便车”行为会导致自主创新活动的萎缩。再次,自主创新的结果也充满了变数,创新结果失败很有可能导致初始研发投入完全沉没,从而制约私人部门投入资金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根据市场失灵的不同原因,出现了多种自主创新政策工具,包括通过专利制度提高技术发明人的私人收益、以直接补贴和减免税费的形式为研究开发提供财政支持、建设公共科技基础设施和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软环境、通过社会科技服务促进技术知识的通流和转化等等。(2)演化经济学“系统失灵”理论演化经济学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演化过程,是企业对市场选择压力的一种反应。因此,技术创新被视为是一个在多种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发展的,相应的政策思想就被定位于促进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当创新系统的所需机构缺失,以及各机构之间不能实现有效配合时,便出现了所谓的系统失灵。纠正系统失灵,促进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是演化框架下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策略。演化框架寻求对动态经济发展过程的解释,技术及其变迁过程由此得到了更为贴近的剖析;基于这种分析的政策思维也更为直接地介入技术创新过程,其思维导向不再是消除市场失灵以谋求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如何完善创新系统,以促进创新的发生和顺利进行,即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从技术创新多样性的产生角度出发,必须促进学习和知识的流动与转化,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官产学合作等;从促进技术竞争和创新扩散角度出发,通过政策干预支持创新发展,如政府采购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3)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决定”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决定论研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将两者都看作是一种创新过程,而经济制度的演变被认为是人为降低生产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动力都来源于某些经济变量所诱致的潜在利润,而潜在利润的产生又源于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学家诺斯(d.c.norch)提出:用于解释技术变迁的理论也可以用于分析制度安排的变迁。一项制度安排毕竟仅仅是使资源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进行组织的一系列安排中的一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它们不过是技术流程的另一种形式连燕华. 自主创新政策解读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4648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以往被认为的经济增长的原因,如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原因只能到引起这些现象的制度因素中去寻找。因此,是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会将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制约技术创新。前述已表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距,这使得个人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保护私有财产、专利法和其它对知识财产所有制的激励措施的制度安排,将大大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4)政策科学“政策本质”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基础理论的政策科学解释了政策的本质: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执行的结果都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政策的本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51页.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是崇高而神圣的。各种社会组织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各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而政府则是代表国家利益的最主要机构。根据宪法赋予政府的责任和权力,政府依法拥有调动、分配和优先使用国内各种资源的权利和能力,可以利用各种办法调节国家内部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可以从国家整体利益的目标出发,鼓励或限制某些社会组织的某些活动连燕华.技术创新政策概论j.科学管理研究,1998年10月.。当今世界各国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基于技术创新对国家整体利益有着巨大影响。政府通过对大学、科研机构提供资助,使其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所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私有化的损失。(三)文献综述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新政策的产生时期较晚。国内学者柳卸林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6月.(1993)认为,技术创新政策真正诞生时期是1960年代;陈劲(2005)等陈劲,王飞绒.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认为在1970年代末以前,技术创新政策并没有真正产生,因为1970年代以前的技术创新政策只是作为科学技术政策的附属,其所针对的目标仍是科学技术发展,重点是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开发支出,企业并没有当作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下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回顾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政策兴起于1980年代初,但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内技术创新政策就已存在,只不过没有成为一项独立完整的政策,而是分别包含于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之中;而针对创新政策的研究与创新政策的产生几乎是同时进行的。1960年代至1970年代,人们对技术创新开始给以重视。oecd发表的“皮加诺报告”(the pigagonl report)提出应重视对研究开发活动的资助,并强调了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郝凤霞. oecd研究与开发资助模式演化及其启示j. 科研管理,2006年3月.。此时,相对系统的创新政策初步形成,政策手段主要是资助资金、促进合作研究、促进大学和企业的联合、扶植小企业等,不少国家还通过税收手段激励创新。在这种政策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对创新政策的研究方面,许多企业更加重视严格评估和分析研究开发计划和项目,许多国家政府也更关注对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技术创新对宏观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热点,人们开始认为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更重要。oecd发表了“戴拉帕尔梅报告”(the delapalme report),详细论述了协调经济与技术政策的重要性,提出经合组织国家的政府如何综合经济、技术和社会调整政策,使得技术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郝凤霞. oecd研究与开发资助模式演化及其启示j. 科研管理,2006年3月. 。正是在这个时期,科技政策的重点由促进科技的发展转向促进技术创新,原先隐含在科技政策之中的刺激创新的政策措施开始显现出来,并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趋向于更积极地推动和指导技术创新,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的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基础研究再度受到重视,但与战后早期的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基础研究的出发点是把基础研究看作是获得经济竞争力和创造性技术的动力和源泉。1980年代中末期,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经济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对技术创新政策的重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程度上都大大前进了一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繁荣经济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则把促进技术创新看作是振兴经济的关键所在,都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了强化创新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人们对技术扩散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从经济业绩和产业结构的角度而言,技术扩散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经济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是要将科技、劳动力、资本等生产力诸要素进行最优组合,科技变革必须与生产和社会的组织状态相适应。总之,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解决国家调控创新活动的新方法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政策的重点重新向创新政策转移。19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到来,人们更加重视对创新政策的研究,各国政府普遍从整体上系统性地加强了对自主创新活动的干预。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在1987年首先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追赶和跨越,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创新系统。赵玉林. 创新经济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89页.在其著作工业创新经济学中进一步系统论述了国家创新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特别强调了体制因素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弗里德曼,苏特. 工业创新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81页.oecd发表了题为技术和经济政策的系列报告,把有关技术创新的思想列为经济政策的核心郝凤霞. oecd研究与开发资助模式演化及其启示j. 科研管理,2006年3月.。纳尔逊(r.nelson)于1993年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其相互作用决定着一国企业的新实绩的一整套制度。他强调了创新政策的弹性。美国经济学家波特(m.porter)把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机制和宏观绩效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他认为国家的竞争力反映在企业的创新能力基础上,政府应该为国内的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进入21世纪,随着自主创新政策的进一步系统化、复杂化,国外学者对创新政策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研究的角度包括创新政策演化、创新政策分类、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创新政策主客体的定位等等。kuhlmann(2001)研究回顾了欧洲创新政策的发展,讨论了未来欧洲创新政策的治理。他认为欧洲的公共研究、技术和创新政策不只是一国政府的事情,区域性创新政策和跨国家的规划起到了补充甚至是竞争的作用。leporietal(2007)对过去30年间奥地利、意大利、法国、荷兰、挪威和瑞典6个国家的创新政策演变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共项目资助的变化。freitas & tunzelnann(2008)提出了一个分析公共创新支持政策的三维度框架,以1980年代早期至2002年英、法两国149项政策规划为数据,分四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发现两国创新政策组合演进的不同。武欣.国内外创新政策研究的评述j. 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2期.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相比国外,国内对创新政策的研究要晚得多,最早刊发于学术出版物上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汤世国(1988)在科学学研究上发表的技术创新政策探讨汤世国.技术创新政策探讨j. 科学学研究,1988年第4期.,论述了创新政策的概念、分类、发展背景和主要工具及其特点。最早的一本学术专著是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的罗伟、连燕华、方新(1996)合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一书,论述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政策的形成与演进、比较分析、政策工具等。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做为我国科技政策的研究机构,承担了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政策研究“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连燕华(1998、1999)先后发表了技术创新政策概论连燕华.技术创新政策概论j. 科学管理研究,1998年10月.、技术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连燕华.技术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j. 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6月,第3期.等,分析了技术创新政策的主客体、特征、分类,论述了技术创新政策的三个分析框架,为国内创新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20多年来,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随着创新政策实践的深入开展,在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刘兴远(2000)刘兴远.科技创新: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j. 江苏统计,2000年6月.提出科技创新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要从政策上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仲为国(2009)等仲为国,彭纪生,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与技术绩效:基于中国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1978-2006)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3期.从部门协同、措施协同以及目标协同三个方面界定了技术创新政策协同的内涵,并运用模型得出一些促进创新活动的政策建议。李晓春(2010)等李晓春,黄鲁成.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研究的文献述评与分析:主线、焦点和展望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2月,第12期.有选择地回顾了近20多年来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他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创新政策在政府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目标将进一步扩展、功能重点也将由技术创新体制框架的改革转移到技术创新活动运行机制的完善,再到技术创新资源供给的强化。(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首先通过导论阐明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通过探析自主创新政策的改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了国内外自主创新政策研究基本情况,较清晰地界定和明晰了与自主创新政策有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并简要说明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文的贡献和后续研究方向。其次,分析了自主创新政策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机理,构建了自主创新政策研究框架和政策工具体系。回顾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实践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再次,引入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24家企业为个案,分别从政府部门和企业两个层面对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在评估分析中,分别收集、设计了针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调查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规范的定量分析,检验评估结果。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提出福建省自主创新政策的改进建议。2.研究方法本文总体上采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整体研究与分析相统一。在具体分析中,本文综合运用了定性研究法、定量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文献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式。(五)本文的贡献与后续研究本文较清晰地界定了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等概念以及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假设,形成了一条系统分析线路。本文的贡献主要是在案例分析环节,根据我国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收集、设计了“政府部门”和“企业”两个版本自主创新政策跟踪调查研究问卷,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由于条件和能力所限,在问卷调查环节出现许多困难。一方面,是由于问卷本身设计上存在缺陷,有些题目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另一方面,被调查的对象,尤其是政府部门对回答问卷缺乏耐心,完成得不够深入;再一方面,由于问卷发放与回收数量局限,分析方法较单一,结论的说服能力有限。在后续研究中,一是进一步完善改进调查问卷;二是扩大问卷范围和数量;三是改进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被调查对象回答质量。二、自主创新政策的结构体系与运行机理(一)自主创新政策的结构体系1.自主创新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陈振明.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69页.。根据自主创新政策的运行特点,界定自主创新政策系统的构成如下:(1)自主创新政策主体。自主创新政策主体可以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自主创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在我国,主要的自主创新政策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主要指国务院及其下属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属厅局等)、党的领导机构(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等)、人民团体(全国总工会以及地方各级工会、中国科协和地方各级科协等)、相关事业单位(科技部下属的事业单位,奖励办、农村中心、生物中心、高技术中心、评估中心、平台中心、风险中心、21世纪管理中心、火炬中心、交流中心等)及其他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詹正茂,舒志彪. 20062008年我国政府创新政策评述j. 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03期.。(2)自主创新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