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心理学研究与班主任工作- 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课程_第1页
e心理学研究与班主任工作- 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课程_第2页
e心理学研究与班主任工作- 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课程_第3页
e心理学研究与班主任工作- 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课程_第4页
e心理学研究与班主任工作- 西南地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研究与班主任工作 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 文 萍 2007.07 一、教师学习的特点 1.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 2.2.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 二、基于心理学规律的班主任工作思考 1.德西效应与班主任工作 2.归因理论与班主任工作 3.习得性无助理论与班主任工作 4.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班主任工作 5.人际沟通模型和人际空间距离与班主任工作 三、优秀班主任具备的行为品质 活动:班主任防护盾牌 一、教师的学习 1.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 传统的教师培训,隐含的前提: 教师的教学以及课程的改革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 是否掌握了一种好的理念、一套好的方法以及一系 列行之有效的诀窍,因此教师的学习和对教师的培 训都推崇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 新思想 教 师 新观念 改革 教学 实践 所倡导的理论 (外显的) 所采用的理论 (内隐的) 新信息 文化、习惯 行为 效果 教师的两种理论及其关系(Osteman,1993) 反思 教师不是他人观念的储蓄桶,无论这种观念多么 正确与科学,都必然要经过教师的反思的检验。 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经验也 不断得到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为今后新知识 新理论的检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教师的学习是反思性的学习,而不是全纳性的填充 苍蝇与蜜蜂的故事 两位美国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两个玻 璃瓶中,一个装进5只苍蝇,一个装进5只蜜蜂, 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光亮的一方,而将开 口朝向光线黯淡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后,科学 家们发现,5只苍蝇最后全找到了开口的一端, 跑掉了,而5只蜜蜂在撞击瓶底无数次后全都死 在了玻璃瓶里。 科学家们分析,根据蜜蜂的生活经验,它们总是认 为有光源的地方就有出口,所以每一次总是全力以 赴地冲向光源的方向,即便是冲在前面的同伴经过 几次的撞击终于死在瓶底,它们也不假思索地前仆 后继。而苍蝇一是没有有光源就有出口这样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在瓶底经过几次碰壁之后,它们改 变了单一的线路,终于在瓶口出找到了出路,实现 了自救。 这个实验启示我们,积累经验并不断地反思经 验和更新经验对于生存与发展都是息息相关。 2.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 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的新观念最多地是从自 己的同伴那里学来的。在合作氛围浓厚的学 校,90的教师认为,从自己的同伴那里学 到了新观念,而在合作氛围淡薄的学校,教 学的思想状态总体上往往停滞不前。 红鸥鸲的故事 19世纪的时候,英国家庭使用的瓶装牛奶是不盖盖子的。于 是山雀和红鸥鸲(qu)经常来啄食封在瓶口的奶油。人们发现 了这个问题之后就在瓶口封一层锡箔纸。没有多长时间山雀 又学会了如何啄穿上面的这层锡箔纸,继续享用纸下面新鲜 的奶油,而且将这个秘密告诉同伴;相反,红鸥鸲却没有学会 ,即使个别的红鸥鸲偶然啄破了锡箔纸而又吃到新鲜的奶油 的时候,它也保守发现的秘密而不告诉自己的同伴。这是一 种有趣的动物文化现象。山雀是群居性动物,常常结伴行动 ,而红鸥鸲往往是割地而居,一只雄性红鸥鸲常常和其他的 雄性对手相互争斗,势不两立。结果,红鸥鸲在数量上比山 雀少得多。在大自然中,群居的鸟类学习起来比较快,这不 仅扩大了生存的机会,同时也加快了进化的步伐。 群体动力学的创始人勒温(K. Lewin)指出: 在合作性的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 能够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个体间的信息交流频繁, 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 不同的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 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一位教师都要超越 自己的理解,看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理解和别人看到的 事物的另外的方面,从而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近事物全 貌的见解。 二、基于心理规律的班主任工作思考 (1) 德西效应 (2) 归因理论 (3) 习得性无助 (4) 皮格马利翁效应 (5)人际沟通模型和人际空间距离 孩子们为什么不吵了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 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 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 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 的奖金。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金的时候,老人开始逐 渐减少所给的奖金,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 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 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了。 趣闻轶事 实验心理学家德西让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 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道难题可 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 酬; 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实验者 在这一阶段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程度的指标。实验 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 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 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 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 西 效 应 分析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的挑战面 前感到有能力、能作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本来会在内在动机的激励 下进行某种活动,但是当他们在有了为此而得到 外部强化的经验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没有外 部奖赏就不再进行那一活动了。 启示 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 动本身的动机。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 但你不能使他一定要喝水。 考试之后,我和学生之间通常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你觉得你这次考试考的怎么样啊?, 不好,老师 那你有没有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考的不好啊? 老师,我觉得我就是比别人笨,我已经挺努力的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一般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1.这个学生根本不用功,那么我通常说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觉得你挺聪明的,根本就不笨!但是你不好好学 ,你根本就不用功。你要是笨,我根本就不找你来谈,我找你来谈,就是因 为我觉得你还有进步的余地!以后好好学吧! 2. 这个学生的确挺用功的。那么我说 不是不是,你不笨。虽然你挺用功的,但是你的方法不够灵活,考试 的时候发挥的不够好 当然我也有可能说 你其实不笨,只是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见出来,一定要坚持,不要放弃 考试之后 归因理论 如果你在街上捡到一张10元的人民币,你 会在这条街上来回走几遍,试图找到比10 元更多的钞票吗? 你参加了英语口语班的学习,在最初的摸 底测试中,老师说你的口语棒极了,至此 之后,你会增加在班上说英语的次数吗? 归因:指人们对自 己或他人的行为或 结果加以解释或推 测的过程。 能力 努力 运气 任务 难度 控制源 内部 外部 稳定度 稳定的因素 不稳定因素 关于行为结果原因的归因 研究表明:个体解释生活中事件的方式(如打 扑克输牌、约会遭到拒绝)会变成他终身的 习惯化的归因方式。 一个人解释成功和失败的方式,能影响一 个人的动机、心情,甚至完成任务的能力 。 积极归因模式: 成功 能力高 自豪/增强对成功的期 望 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 务 失败 缺乏努力 内疚/相对的对成 功的高期望 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 就的任务 消极归因模式: 成功 运气 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 的期望 缺乏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 务 失败 缺乏能力 羞愧、无能感/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 缺乏对有成就 任务的坚持性 王毅怎么了? 王毅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 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 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他也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 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 杯竞赛中获过三等奖。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 他只排在第31名,在接下来的英语测验中又不及格,从此, 王毅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 马虎虎 案例 习得性无助感 塞里格曼的小狗实验 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给狗施加 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结果,这只 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 仍然发觉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最后根本不再挣扎。随后 ,把这只狗放进另一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 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 子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 试也不去试一下。 而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 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 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后来很多心理学者采用其他动物(如小白鼠、猴子 )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上面相同的结果。 分析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并 将无助感扩散到其他情景。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 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 心理学上把这种多次遭遇失败以后,表现出来的怀 疑、否定、沮丧的态度和遇到挫折就退缩、放弃的 现象称为习得无助,这是学习得来的无能 为力。 启示 人在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与动物十分相似。人在做 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就会倾向 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 事。就像那只小狗隔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中间,而是 挡在它的心里。同样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 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倾向于渐渐形 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就是破罐破摔 ,我没有希望了这些就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与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不如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皮格马利翁效应 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有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皮格 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了一尊完美的少女雕像,由于在雕塑 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因而禁不住对这尊 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 造的作品,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 着雕像,几近病态。此事感动了天神,遂将少女变成了活人 ,让这对幸福的人终成眷属。 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来到一所小学,在 16年级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儿童发展可能性的 发展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并说这名 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即将开放的花朵,具有产生学业 突飞猛进的潜力,而且再三嘱咐老师对此保密。名单 中的学生有些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有些却是水平较差的学生 。心理学家对教师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 而不是现在的情况。 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 但8个月以后再进行测验时,奇迹出现了。凡是被列入此名单 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 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课堂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 十六号同学 一朵栀子花 教师摸一下学生的头 机制分析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机制: 罗森塔尔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了教师 ,调动了教师对这批学生的期待和偏爱情感,而 后这些教师通过他们的笑貌、眼神、语调、态度 、行动等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地传递给这 些学生,使学生受到了鼓舞,激发了更大的学习 热情,说明教师的期待具有巨大的神奇作用。 启示 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赞美。没有一 个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只要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 得到希望的效果。 活动:猜猜这是谁? 在白纸上写下3-5句描述自己的句子,但不能 写名字。 交流的总效果 7的文字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 在理解相互传递的信息过程中,人更加看重脸部表情 而不是言语内容或声调。 梅拉比 与学生的交流 班主任的眼神 1. 注视学生的艺术 2. 严肃注视:眼神集中在对方脸上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为前额 的三角部位。视线要直,不能眼珠乱转,面部表情要严肃认真 ,目光要带有锐利感而不僵直。要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时 ,严肃注视可以让学生心灵震撼、吐露真情。 一位中学生的描述: 老师面色严肃,她的目光注视着我的脸,盯着我的 眼睛,似乎要把我的内心秘密刺穿。我还没见过路 老师如此严肃,我的印象里她的眼睛一向是笑眯眯 的。项羽同学,我希望你说实话,我相信你有这 个勇气!在路老师炯炯目光的注视下,我在也无法 隐瞒了,是我干的,老师,我不对 眼泪不 争气地淌了出来。 关注注视:眼神集中在对方脸上以双眼为底线、嘴为 下顶角的倒三角部位。目光以亲切、柔和、自然为主 ,表情不能过于严肃或过于随便,目的是让学生感到 受注意或得到鼓励、接受良性暗示,从而让学生认真 的思维和认真的与老师沟通。 亲密注视:眼神集中在对方脸上以双眼为底线、胸为 下顶角的倒三角部位。教师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除 了以批评为目的以外,一般都可以使用这类注视,这 样会使学生感到关心、体贴,产生巨大的温暖效应。 2. 消极的眼神 呆滞:毫无表情地面对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根本不关心自 己; 垂视:眼睑低垂、目光指向地面,使学生感到教师巨人以 千里之外,无异与自己沟通; 侧视:侧目视之,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有鄙视和轻蔑感; 盯视:目光不流转,甚至伴随瞪眼、不眨眼睛。在带有一定 威慑力的同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安和害怕; 怒视:在瞪大眼睛盯视的同时伴有眉毛竖起、牙齿咬紧等愤 怒表情。会引起学生的巨大恐惧,对学生心理产生伤害,同 时可能引起学生严重的对立情绪,甚至发生冲突。 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眼神所传递的信息: 凝视状眼神:学生全神贯注直视教师,聚精会神,这说明对教 师说讲内容或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一般而言,学生目光注 视教师面部的时间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30 -60 左右。 回避状眼神:心理学将躲避目光的行为,视为自己不愿被对方 看见的心理投射。学生不愿与教师目光交流或回避教师 的注视,说明学生心中有事或不愿被教师看到自己的心理活 动。 松散状眼神:学生眼神闪烁不定,反映出精神上的不稳定,内 心的骚动、不安和烦躁。 奇妙的人际交往距离 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 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 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只有两位读者的 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 紧挨自己坐下。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大多数人很 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 想干什么? 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 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 方的关系相称。 1. 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 2. 个人距离:4676厘米76122厘米 3. 社交距离:1.22.1米2.13.7米 4. 公众距离:3.77.67.6 米之外 、亲密距离。 15厘米44厘米,亲密无间,彼此 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 温、气味和气息,或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出亲 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 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 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 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个人距离。76 122厘米,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 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 对别人的侵犯。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 距离更靠近近距离(76cm)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 远距离(122cm)一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 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 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 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端2.1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 关系。公司的经理、领导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 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 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工作招聘时的面谈,高校的 论文答辩会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 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公众距离。约3.77.6米,这是公开演说时演 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 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 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 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当演讲 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 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 ,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 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 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 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情 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 。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 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三、优秀班主任具备的行为品质 活动:绘制班主任防护盾牌 步骤: 1. 分组:6人一组 2. 在1号纸上写出一些你们认为最能描述一名优秀班主任应该 具备的行为品质特征的形容词; 3. 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些形容词,选出你们认为最重要的4项; 4. 在2号纸上,绘制一个班主任防护盾牌,将其分成4部分 ; 5. 在班主任防护盾牌的4部分中,分别填上选中的4个重要 品质特征; 6. 讨论教师行为列表,并选出其中有助于形成班主任防 护盾牌中的4个品质特征的项目,写在下面。 班主任行为列表 与其他老师合作解决问题 控制 惩罚 与学生分享感受 尊重各种不同意见 固执己见 接纳 欣赏学生的特点 总是提供问题的答案 寻找学生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允许学生犯错误 不做评价的倾听 讨论: 1.为什么选择这4个品质特征?在你的个人经历中, 你能回想起与你所列出的品质特征相关的内容吗? 2.从这次活动中学到什么?你怎样将其应用到自己 的工作中? 教师是学生的沙漠甘泉或狂风暴雨 ,教师是学生的守护神或摧残者, 这全在教师的一念之间。 教师的辛 勤播动、积极鼓励、倾听关怀,会 让学生心田普降甘霖,会让教师的 福田日益丰收,会让教育的园地充 满欢乐,惟有教师能创造学生、自 己与教育的奇迹。 李坤崇教授(台湾) 谢谢! 12个还是13个 一、著名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大 多数人在相同的情 况下或对某种相同 的刺激,产生相同 或相似的心理反应 的现象。它具有普 遍性,也具有差异 性。 典型事件 1964年3月,在纽约昆士镇的尤克公园发 生了一起谋杀案,一位年轻的酒吧经理 ,早上3点回 家途中被莫斯雷刺死。这次谋杀共用了半个小时的时 间(莫斯雷刺中了她,离开,几分钟后又折回来再次刺 她,又离开,最后又回过头来再刺她),这期间,她反 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 她被刺的情形。没有人下来保护她,她躺在地上流血 也没有人帮她,甚至都没有给警察打电话。 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 旁观者效应 江南时报2003年12月4日报道,盐城市盐都县龙冈 镇一河段发生两船相撞事故,一中年男子落水挣扎, 岸边一百多人围观竟无一人下水救人,这名男子最终 活活淹死。 第二天新浪网已经有400多条评论,大多集中在对围观 者冷漠的指责上。 实际上对围观者的指责并不代表他们将来遇到类似事 件就会挺身而出。 实验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认为,对于旁观者的无动于衷, 一定还有还有更好的解释。他们为此进行了一项试验。以纽 约大学选修心理学课 的72名学生为被试,让他们与一名假扮 的癫痫病患者(假扮的)进行讨论,实验以一对一与四对一的两 种方式进行。学生被试听到的别人说的任何事情都是录音机 上播出来的-第一个说话的声音总是一位男学生,他说出了适 应纽约生活和学习的难处,并承认说,在压力的打击下,他 经常出现半癫痫的发作状态。到第二轮该他讲话时,他开始 变声,而且说话前后不连贯,他结结巴巴,呼吸急促,老 毛病又快要犯了,开始憋气,并呼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我快死了呃呦救救我啊呀发作然 后,在大喘一阵后,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实验结果: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喊救 命的时候,在一对一通话组,有85的人冲出 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对一组,四个 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但只有31的人采取 了行动! 【分析】 旁观者效应 又称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 旁观者效应对围观者冷漠的解释: 1. 责任扩散。在某种需要给予帮助的场合,帮助他人的责任 扩散到每个人身上,从而对利他动机的形成起促退作用。因 此,在众人围观的情况下,责任扩散的很广。如果当时只有 一个人在场,那么在场者会因为不救人的心理成本太大而选 择救人。 2. 角色期望。角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