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W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壁温特性研究.pdf_第1页
600MW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壁温特性研究.pdf_第2页
600MW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壁温特性研究.pdf_第3页
600MW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壁温特性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8 年 第4 期 东北 电力技 术 , 、 : 击: v v v ;论 - t l l 6 0 0 mw 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 壁温特性研究 re s e a r c h o n w a l l te mp e r a t u r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w a t e r w a l l t u b e i n 6 0 0 mw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ge n e r a t i n g un i t 曲莹军 ,蒋种 ,张家维 ( 1 华北 电力大学 ,北京 1 0 2 2 0 6 ;2 东北 电力科学研 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 1 0 0 0 6 ) 摘要 :通过比较 2台6 0 0 mw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不同负荷下的壁温分布情况,分析了水冷壁的壁温特性 ,并根据 2 台锅炉当前运行特性的区别,提出了适当降低过热度和调整节流孔圈等建议,为今后投产的同类型锅炉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壁温 ab s t r a c t : t e mp e r a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o i l e r w a t e r w a l l t u b e s are a n aly z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e mp e r a t u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u n d e r d i ff e r e n t 1 o a d b y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w o 6 0 0 m w s u p e r c r i t i c al g e n e r a t i n g u n i t s a n d p r o p o s al s s u c h a s r e d u c i n g s u p e r h e a t d e g r e e a n d a d j u s t i n g t h rot t l i n g o ri fi c e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i n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b o i l e r c u r r e n t o p e r a t i o n c h ara c t e r i s t i c s as a r e s u l t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f u t u r e b o i l e r s o f t h e s a me t y p e a r e pr o v i d e d ke y wo r d s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u n i t ;b o i l e rs;wa t e r wa l l t u b e s ;t u b e t e mp e r a t u r e 【 中图分类号t k 2 2 3 3 1 ;t k 2 2 9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4 7 9 1 3( 2 0 0 8 )0 4 0 0 0 1一 o 4 1 设备概况 华能营 口电厂 26 0 0 mw 锅炉 ( 3 、4号锅 炉)是 由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 司设计 、制造 , 三菱重工业株 式会社 ( mi t s u i b i s h i h e a v y i n d u s t r i e s c o l t d )提供技术支持的 h g一1 7 9 5 2 6 1 5一y m1 型超超临界变压 运行直流 锅炉 ,采用 兀 型 布置、 单炉膛 、低 n o 主燃烧器 分级燃烧 技术 和 ma c t 型低 n o 分级送风燃烧 系统 、反 向切圆燃烧方式 , 炉膛采用 内螺纹管垂直上升膜式水冷壁、循环泵启 动系统 、一次 中间再 热 ,调 温方式 除煤 水 比外 , 还采用烟气分 配挡板 、燃烧器摆动、喷水等方式 。 锅炉采用平衡通风 、露天布置 、固态排渣 、全钢构 架 、全悬吊结构 ,燃用神府东胜煤 、晋北煤 。锅炉 以最大连续负荷 ( b m c r)工况为设计参数 ,最大 连续蒸发量 为1 7 9 5 t h ,过热 器出 口蒸 汽温度 为 6 0 5,再热器出 口蒸汽温度为 6 0 3。 炉膛上部布置屏式过热器 ,沿烟气流程方 向分 别设置 二级 过 热器( 大屏 )和三 级 过 热 器 ( 后 屏 ) ,折焰角上方布置有 四级过热器 ( 末过 ) 。在 水平烟 道处 布 置 了垂 直 二级 再 热 器 ( 高 温再 热 器) 。尾部竖井由中隔墙分隔成前后 2个烟道。前 部布置水平一级再热器 ( 低温再 热器 )和省煤器 , 后部布置水平一级过热器 ( 低温过 热器)和省煤 器。在竖井烟道底部设置 了烟气调节挡板装置 ,烟 气通过调节挡板后汇集在一起经 2个尾部烟道引入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制粉系统选用中速磨煤机冷一次风机正压直吹 式系统,每炉配 6台中速磨煤机 ,b mc r工况下 5 台运行,1台备用,并配备 6台与其相适的给煤 机 。 水冷壁分为上 、下两部分 ,上 、下部水冷壁之 间装设一圈中间混合集箱过渡。炉膛水冷壁采用焊 接膜式壁、内螺纹管垂直上升式。在水冷壁人 口短 管上嵌焊人节流孔圈 ,可以保证孔圈有足够的节流 能力 ,按照水平方向水冷壁的热负荷分配和结构特 点 ,调节各回路水冷壁管中的流量 ,以保证水冷壁 出口工质温度的均匀性 ,并防止个别受热强和结构 复杂的回路与管段产生膜态沸腾 ( d n b )和干涸 现象 ( d r o) 。锅炉每面墙布置3 9 6根 中2 8 6 6 4 m m的水冷 壁管 ,材 质为 s a 2 1 3 t 1 2 ,除喷 口区域 的 l 6 根管采用 1 次三叉管从下集箱引出外,其余 3 8 0根管均采用 2次三叉管从下集箱引出 ,每面墙 共 1 0 3根引 出管 ,节流孔圈就布置在此处 。 燃烧器布置俯视图见图 1 ,内螺纹管区域示意 图见图 2 ,下水冷壁管引出方式示意图见图 3 。 维普资讯 2 东北 电力技术 2 0 0 8 年第4 期 图1 燃烧器布置俯视图 中间混合联箱 从风喷 口 燃烧器区 图2 内螺纹管水冷壁布置区域示意 图 接水冷壁 节流孔圈 接下水冷壁入口集箱 图3 下水冷壁管引出方式示意图 2 锅 炉水冷壁壁 温特性 为了有效监视锅炉水冷壁的运行情况 ,保证锅 炉安全运行,锅炉每面墙布置 9 9个壁温测点,测 点位于下水冷壁进入中间混合集箱前的炉外管上。 通过监视和分析水冷壁壁温水平和分布特点, 可了 解水冷壁壁温特性 。 2 1 不同负荷下水冷壁壁温分布特性 图4图 7为 3 、4号锅炉不同负荷 四面墙水 冷壁壁温分布 曲线 ( 3号炉前墙部分壁温测点存在 缺陷,无 法正 常测量 ) ,表 1为壁 温统计 对 比数 据。由图表中数据可以得 出以下结论。 表 1 壁温统计对比表 项 目名称 3号锅炉 4号锅炉 a 在 5 0 0 mw 以上负荷 ,四面墙水冷壁壁温 分布曲线基本上呈相同的趋势,都是在开始阶段 ( 4 0 1 5 0号管)有 1个波峰 ,然后逐渐下降 ,在 喷燃器后接近炉墙阶段 ( 3 0 03 8 0号管 )又出现 1 个波峰 ,但幅度小于前一波峰。整体分布呈非对 称的 “ m” 型。 b 无论是 3号炉还是 4号炉 ,前墙 的第一个 波峰都较 3号炉其 它三面墙 的波 峰高 ,壁温都在 4 5 0 o c以上 。 c 同样负荷下 ,4号锅炉水冷壁壁温平均值 及每面墙壁温曲线的波峰都高于 3号炉的相应值 。 d 2台锅炉部分壁温测点呈现出异常过高或 过低的现象。 e 锅炉低负荷时壁温分布比较均匀 ,偏差很 小。 2 2 壁温特性分析 据相关资料 ,采用墙式布置四角切圆垂直射流 形式燃 烧 方式 的锅 炉炉 内热负 荷 分 布并 不 均匀 ( 如图 8所示 ) ,靠 近上游喷 口火焰 的炉墙 附近 热负荷最高,靠近本侧墙喷 口火焰的炉墙附近热负 荷其次, 其它位置相对较低。而炉壁壁面热负荷的 维普资讯 2 0 0 8 年第4 期 东北 电力技 术 3 这种分布特点 ,与当前水冷壁壁温 的分布特点极 为相似 ,都呈现 出非 对称的 “ m” 型。因此,当前水冷 壁壁温分布特性主要是炉内热负荷 分布不均造成的。 3、4号锅炉的运行方式主要 区 别在于过热度设定值和磨煤机 的组 合运 行方 式。为使 汽 温 达 到设 计 值 ,4号炉过热度上 限设定 比 3号 炉高 l 5 ,同样负荷 下 4号 炉实 际过热度比3号炉高 5以上,使 4号炉水冷壁系统 内的介质温度高 于 3号炉的相应值 ,即使在 同样 的 热负荷下壁温也将高于 3号炉。锅 炉实际运行 的过热度高低对水冷壁 壁温有直接的影响。 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设计 的 一 个重要原则是要使介质的 “ 大 比 热区” 远离 炉 内热 负荷 最 高 的 区 域 。因 此 ,炉 内火 焰 中 心 的高 低 、最高区域 的热负荷强度直接关 系到水冷壁的壁温水平 ,影响水冷 壁的安全运行。同样 负荷下 ,投运 不同数量 的磨煤 机,或同样的磨煤 机数量采用不 同的磨煤机组合方式 都会导致水冷壁壁温发生较大变化。 通过观察 4号锅炉的运行数据发现, 同样负荷下不 同的磨煤机组合运行 方式 ,水冷壁壁温水平 ( 特别是最 高点的壁温水平)差别较大,最大 相差 3 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影响水冷 壁壁温水平及分布的因素很多,主 要包括炉内热负荷 的分布 、过热度 的大小 、磨煤机的组合方式等。另 外 ,煤粉细度 、煤质特性 、一 、二 次配风 方式、a a风率 的大小 等对 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 2 3 存在 问题及解决措施 a 个别管壁温度与其附近的 壁温水 平 差距 较 大 ,呈 现 阶跃 变 化 ,没有较为平稳的过渡。为了保 证监温手段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应 对管子壁温测点进行检查 ,如测量 p 赠 到 扯 到 佥 p 赠 到 扯 到 佥 p 赠 到 扯 到 佥 5 1 o 49 0 4 7 0 4 5 0 4 3 0 41 o 3 9 0 3 7 0 3 5 0 3 3 0 31 o +3 号炉前墙5 2 0 m w 。 一3 号炉前墙 6 0 2 m w +4 号炉前 墙5 0 0 m w 4 号炉前 墙6 0 4 m w - f , 、 厂 t +4 号炉前墙 4 3 8 m w i 、 1 i 。 婚_ 一j 厂 1 _l 、 一 一一_一一一一 - r 一 - 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1 r y 0 4 0 8 0 1 2 0 1 6 0 2 0 0 2 4 0 2 8 0 3 2 0 3 6 0 4 0 0 水冷壁管序号 51 o 4 9 0 4 7 0 4 5 0 4 3 0 4 1 o 3 9 0 3 7 0 3 5 0 3 3 0 3 1 o 51 o 4 9 0 4 7 0 4 5 0 4 3 0 41 o 3 9 0 3 7 0 3 5 0 3 3 0 31 o 图 4 前墙 水冷壁壁温分 布曲线 +3 号炉后墙5 2 0 m w f - _ 一3 号 炉 后 墙 6 0 2 m w 6 +4 号 炉 后 墙 5 0 0 姗 4 号炉后墙6 0 4 m w + 4 号炉后墙4 3 8 m w _ f 一 。 。 。 一 l一一一 j i 0 4 0 80 1 2 0 1 6 0 2 0 0 2 4 0 2 8 0 3 2 0 3 6 0 4 0 0 水冷壁管序 号 图 5 后墙水冷壁壁温分布 曲线 人 +3 号 炉 左 墙 5 2 0 m w jr l 一 3 号 炉 左 墙 6 0 2 m w - 4 号 炉 左 墙 5 0 0 m w i i a f , 4 号 炉 左 墙 6 0 4 m w 、 ?( +4 号 炉 左 墙 4 3 8 m w a 一 厂 。 。 , 一一_ 】 j l一 一 一 一 一一一 -一一一1 0 4 o 8 0 1 2 0 1 6 0 2 00 2 4 0 2 8 0 3 2 0 3 6 0 4 0 0 水 冷壁管序号 图6 左侧墙水冷壁壁温分布曲线 维普资讯 4 东北 电力技 术 2 0 0 8 年第4 期 p 赠 粼 地 盏 i i 佥 * 图 7 右侧墙 水冷壁壁温分 布曲线 三面墙波峰高 ( 2台锅炉的共性 ) 。因此在确定炉 内管真实壁温后,如通过燃烧调整等手段无法将该 区域的温度水平降低, 应与锅炉厂家联系,通过适 当调整该 区域节流缩孔的孔径来降低壁温。 e 4号炉后墙、左侧墙和右侧墙 的第一个波 峰高于 3号锅炉 的相应值 ,且温度也处 于较高水 平。主要是由过热度差异和磨煤机组合方式引起 的。建议通过系统的调整试验,确定锅炉的最佳运 行方式 。 图 8 炉内热负荷分布特性不意图 未发现问题 ,则应利用停炉机会对温度过高的管子 进行检查,确保其不堵塞。 b 3号锅炉前墙 8 4 1 7 2号管之间的壁温测 点已损坏,无法对壁温进行监测 ,而该 区域又是壁 温水平最高的部分 ,缺乏监控手段对于水冷壁的安 全运行不利 ,应尽快将这些壁温测点恢复可用状态。 c 由于壁温测点位于炉外管外壁上 ,其测量 的壁温水平必将低于炉内向火侧的最高壁温值。当 前部分壁温测点的温度已经超过5 0 0 o c,而测点温 度与其对应的炉内管向火侧最高温度之间的差值无 法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