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 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 基础学科。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2、药物: 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机能及病 理状态,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 学物质。还包括避孕药(计划生育)及保健 药。 3、药物来源: 有动物、植物、矿物药、加工的、提取的 、(半)合成的、发酵的。 4、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 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 门学科。也即是研究和阐明在药物影响下机 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如何防治疾病, 以及机体如何对药物处理的过程。 5、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叫药物效应动 力学(简称药效学) 6、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叫药物代谢动力学 (简称药动学) 7、任务 为了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 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 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 供实验资料。(见书P1有三点) 8、药理学为什么是医学基础学科和基础 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 子生物学等为基础,为临床防治疾病、 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 学的思维方法。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药物作用: 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 能的改变。 3、药物的基本作用表现: 药物使机体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兴奋或亢进 药物使机体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抑制或麻痹 过度兴奋转入衰竭,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定义: 用药后药物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个组织或器 官,而对其它组织和器官不发生作用或作用 很小 2、选择性作用的相对性与药物剂量的大 小有关。 3、选择性作用的意义 (1)可根据选择性来把药物分成很多类型 (2)还可了解药物活性的高低、针对性强弱 、不良反应的多少、作用范围广窄 4、选择性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某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高低或药物 与其亲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三、药物作用的基本方式 1、局部作用;2、吸收作用 3、直接作用 (原发性作用) 4、间接作用 (继发性作用) 四、治疗效果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也称疗效。药理效 应与治疗效果并非同义词。 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 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机体恢复正常。 一、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 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性的 致病因子,即是针对发病的原因来治疗,而 对症状的治疗则是其次.称为对因治疗(称治 本) 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但 并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称治标) 对症治疗虽然不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 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 可少的治疗手段。 它可改善症状,消除病人的痛苦,增强机 体抵抗力,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在 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 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 迫切、更有效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如)。 有时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必须同时进行(如 ) 二、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药物 作用,甚至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 称为不良反应。 1、副反应 是在常用剂量(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 疗目的无关的,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 作用。但副反应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一般 都是较轻的,多数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 (如)。 产生副反应的原因是由于药物作用(药理 效应)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涉及效应器 多所引起。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 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如)。但药物的副反 应常可以设法纠正或消除(如)。 2、毒性反应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组织 病理变化或组织损害称毒性反应。毒性反应 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的,也是应该 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 定的毒性。只是是剂量不同而已。 毒性反应又分为;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 ; 慢性中毒 三致反应既致突变、致癌、致畸也属于慢性 毒性范畴 3、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 的药理效应。(如) 4、停药反应 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5、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指与药物作用无关的,难以预料的不良反 应,是少数经过致敏的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 殊反应。包括免疫学上的所有四型速发和迟 发变态反应。此反应和药物剂量无关,反应 的性质各人而异(如)。 6、特异质反应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 感。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例如 骨骼肌松弛药司可林(琥珀胆碱)特异质反 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效应关系、量效曲线 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 例关系,这就是剂量效应关系。用效应为 纵座标、药物浓度为横座标作图得直方双曲 线。如将药物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则呈典型 对称S型曲线,即量效曲线。(如图) 图21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 1、量反应(曲线) 药理效应强弱有的是连续 增减的量变,是在个体上反映效应强弱,可用 数或量来分级表示,称为量反应曲线。 2、质反应(曲线) 是在一群体动物中药理效应用全或无,阳性 或阴性来表示的曲线称为质反应曲线。 量反应曲线:表示效应的量随剂量变化的情况 质反应曲线:表示效应的性质随剂量变的情况 频数分布曲线:100个人的有限剂量分布情况 (常态分布); 累加量效曲线:频数分布曲线中每个长方形的 累加曲线 如图 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和 累加量效曲线 二、量效曲线的意义 1、临床意义 (1)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即刚能引起 效应的浓度。 (2) 50效应 (3)斜率 2、测定药物或新药的效价和效能 (1)效价(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 相对浓度或剂量。既效应相同其剂量的大小 。 (2)效能(最大效应)是药物的最大效应 图 图23 各种利尿药的作用强度及最大效能比较 3、评价药物的安全范围 1)半数有效量(ED50):指一群受试动物中引起 50%有效的剂量ED50是指效应的强度 2)半数致死量(LD50) :指一群受试动物中引起 50%死亡的剂量LD50是指毒性的大小。 3)治疗指数(TI)=LD50 / ED50 4)安全范围 :指ED95 LD5之间的矩离 5)可靠安全系数:指ED99 LD1 之间的矩离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药物如何与机体细胞 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1、理化反应 抗酸药中和胃酸以治疗溃疡病。 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如铁盐补血、胰岛素治糖尿病等。再如5-氟 尿嘧啶结构与尿嘧啶相似,掺入癌细胞DNA 及RNA中干扰蛋白合成而发挥抗癌作用。 3、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利尿药抑制肾小管Na+-K+、Na+-H+交换而发 挥排钠利尿作用 4、对酶的影响 如新斯的明竞争性抑制胆碱酯酶。 5、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6、影响核酸代谢 许多抗癌药是通过干扰 癌细胞DNA或RNA代谢过程而发挥疗效的。 7、非特异性作用 如消毒防腐药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阻止 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如局部麻醉药,某 些抗心律失常药等。 8、作用于受体 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 一、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 ,受体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能识别周 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并首先与之结 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 发随后的生理生化反应或药理效应。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或药物称为配体 (如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等) 所以受体具有以下特性: (1)受体具有高度的灵敏性 (2)受体具有高度的化学结构的特异性 (3)饱和性(4)可逆性(5)多样性 受体数目是可变的,受药物、病理、及生理生化的 影响而改变(选择性和高度的活性) 二、受体作用学说 1、二态模型学说 2、速率学说 3、占领学说 4、新占领学说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既产生效应的能力。 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按质量作用定律 D+R DR E (E代表效应) 反应达到平衡时 DR DR KD= (KD是解离常数) 因为Rr=R+DR(RT为受体总量),由于只有 DR才发挥效应,故效应的相对强弱与DR相对结合 量成比例,E Emax = DR Rr D KD+D =即 当D=0时,效应为0,当DKD时DR/Rr=100% 达最大效应,DRmax=Rr。当DR/Rr=50%时 即EC50时,KD=D。 KD表示D与R的亲和力。各药(D)与R亲和力不同 KD越大时亲和力越小,二者成反比。 令pD2=-logKD,所以pD2与亲和力成正比 。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不仅要有亲和力 ,还要有内在活性, 内在活性用表示, 0100%。故上述公式加入这一参数: E/Emax=DR/Rr。 如图 A图 a,b,c三药与受体的亲和力(pD2)相等 ,但内在活性(Emax)不等 B图 a,b,c 三药与受体的亲和力(pD2)不等 ,但内在活性(Emax)相等 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1)完全激动药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 内在活性(=1) (2)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 强 (吸入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二、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除达到多种治 疗目的外都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增加 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 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 1.配伍禁忌 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的或化学 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产生毒性反 应称为配伍禁忌。 2.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吸收: 空腹服药吸收较快,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 。药物间相互作用影响吸收却不少见,如四 环素与Fe2+,Ca2+等因络合互相影响吸收 血浆蛋白结合: 对于一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受 其他药物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致作用加强 ,如香豆素类抗凝药及口服降血糖药易受阿 司匹林等解热止痛药置换而分别产生出血及 低血糖反应。 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药能增加在肝转化 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减弱。肝药酶抑制药能 减慢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加强。 肾排泄: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自肾排泄 ,减慢碱性药物自肾排泄。 3.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生理性拮抗或协同: 服用镇静催眠药后饮酒或喝浓茶或咖啡会加 重或减轻中枢抑制作用 受体水平的协同与拮抗:-受体阻断药与 肾上腺素合用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等。 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儿茶酚胺再摄取,可增加 肾上腺素及其拟似药如酪胺等的升压反应,而 抑制可乐定及甲基多巴的中枢降压作用。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1.小儿 特别是新生儿与早产儿,各种生理功能, 包括自身调节功能尚未充分发育,肝肾功能 尚未充分发育,与成年人有巨大差别,对药 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 2.老人 老人生理功能衰退,血浆蛋白量较低,肝 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 二、性别 妇女月经期、怀孕期及授乳期。 三、遗传异常 先天性遗传异常,遗传异常可分为快代谢 型及慢代谢型。 四、病理情况 肝肾功能不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 排泄药物的清除率。神经功能抑制时,能耐 受较大剂量中枢兴奋药而不致惊厥,惊厥时 却能耐受较大剂量苯巴比妥。 五、心理因素 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 安慰剂是不具有药理活性的剂型(药物) 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 能发生改变: 1.致敏反应 产生变态反应。 2.快速耐受性 在短时内反复应用数次后 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3.耐受性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 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 反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这种 现象叫做耐受性。 有些药物在产生耐受性后如果停药病人会发 生主观不适感觉,需要再次连续用药。 如果只是精神上想再用,这称为习惯性, 停药也不致对机体形成危害。另一些药物, 称为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 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的紊乱,称为成瘾性 。由于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 药,故统称依赖性。 4.耐药性 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 药物敏感性降低称为耐药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型生态农业草牧场承包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城市区域金融产品代理服务保证金合同
- 2025年大型户外拓展活动帐篷租赁及露营设备全方位配套合同
- 2025年环保达标DTⅡ型带式输送机节能改造工程合同
- 2025年度幼儿益智玩具租赁与循环购买专项合同
- 2025年多式联运仓储租赁与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合同
- 2025年智慧城市应用UI设计及用户交互体验提升合同
- 2025年度下划线装饰艺术授权许可与定制生产合同
- 2025年度园林景观设计苗木采购与种植施工合同
- 2025年北京智能交通车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合同
- 口腔种植牙应急预案
- 某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报告
- 腰椎ODI评分完整版
- 5.Braden评估表及其评分指引
- GB/T 3920-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 松下panasonic-视觉说明书pv200培训
- 金风科技-风电产业集团-供应商现场作业基础安全考试附答案
-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7张PPT)
- 建设工地每日消杀记录表
- 建筑施工应急处置明白卡
- 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学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