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课件(经典).ppt_第1页
公共管理学课件(经典).ppt_第2页
公共管理学课件(经典).ppt_第3页
公共管理学课件(经典).ppt_第4页
公共管理学课件(经典).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系列教材”公 共 管 理 学第1章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第1章 绪论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 公共组织公益性组织互益性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实体型机构经济性团体社会性团体其他互助合作团体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公共组织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社

2、会团体公共组织的特性 公共性 非营利性 合法性 组织性 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1)管理目标不同 (2)管理手段不同 (3)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1)管理的理念不同 (2)管理主体不同 (3)与外部的环境关系不同 (4)管理方法不同 (5)管理的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3、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

4、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第1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第2章关键术语 政府职能; 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社会化; 政府职能转变第2章 政府职能2.1 政府职能概述2.1.1 政府职能的内涵 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 2.1.2 政府

5、职能体系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治职能 经济职能 社会职能 政府的运行职能 决策职能 组织职能 协调职能 控制职能 2.1.3 公共权力与政府职能 1公共权力及其作用公共权力,就是公共组织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 公共权力一般具有强制性、公益性、规模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公共权力在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 第二,确定或制定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秩序。 第三,它直接组织社会生产。2公共权力的主体2.2 政府职能的演变2.2.1 古代社会的政府职能2.2.2 近现代社会的政府职能沿革 2.2.3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趋势政府经济社会职能扩大,政治职能相对减弱 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强化,同时干

6、预经济的形式改变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2.3 政府职能的社会化2.3.1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必要与可能1“政府失灵”现象的出现2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1)能促进社会沟通 (2)能增加社会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 (3)能促进政府职能转移 (4)能促进就业 2.3.2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现实成效1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目的2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3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4增加公众选择的机会5吸收民间资本,整合国家资源 2.3.3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方式 1委托 2替代 3撤资2.4 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2.4.1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新中国的政府职能特点及历史意义 2改革

7、前政府职能的弊端 3世纪之交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 2.4.2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政府职能重心转变 2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 3转变职能方式 2.4.3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势1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2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3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转变4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第2章练习与思考题 1何谓政府职能?2阐述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发展阶段。3政府职能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4政府职能社会化的理论依据如何?5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试述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趋势。 第3章关键术语行政组织;准行政组织;编制;编制管理;管理层次;管理

8、幅度;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3章 公共组织3.1 行政组织3.1.1 行政组织的内涵1行政组织的含义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2行政组织的特性 (1)政治性 (2)社会性 (3)权威性 (4)系统性 3.1.2 行政组织的类型 1行政领导机关 2行政职能机关 3行政辅助机关 4派出机关 5临时机关 3.1.3 行政组织的结构 1行政组织结构的作用 2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3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3.1.4 准行政组

9、织 1准行政组织的含义及特点 是指那些不具备国家行政机关性质,而实际承担着某些行政管理职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准行政组织是由执政党或政府直接设立的;准行政组织的费用都来源于国家财政在管理上都参照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进行。 3.准行政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 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 有利于政府减少机构,降低行政成本 有利于消除公共权力的寻租现象 3.2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3.2.1编制与编制管理 1编制的含义 广义的“编制”涉及一个法定组织的职能、机构、人员的系统结构与规模。 2编制管理 编制管理就是对各类国家编制实施的管理。 具体内容包括: 制定编制方案; 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并协调不同部门间的职责

10、分工; 审批机构与人员; 监督编制执行情况; 进行编制统计; 制定有关的法令法规 3.2.2 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1职能决定原则 2职位设置原则 3协调平衡原则 4精简统一原则 5依法管理原则 3.2.3 编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1行政方法 2经济方法 3法律方法 3.3 事业单位3.3.1 事业与事业单位1传统的事业单位概念 国有、国办;人员列入国家专门的事业编制;所需经费靠财政拨款;所有活动依照行政指令计划进行;活动目的是服务性的;主要活动领域是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 2现在事业单位的权威定义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

11、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3.2 事业单位的特征 1事业单位的性质是社会公益性组织 2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他国有机构 3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 4事业单位的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 5事业单位的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3.4 社会团体3.4.1社会团体的定义和特征1社会团体的定义 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非政府性;(2)自愿性;(3)共同性;(4)非营利性;(5)自我约束性 2.社会团体与事业单位的区别 (1)组织的目的不同; (2) 组织的经费来源不同; (3)组织的经营性质不同

12、; (4)登记、管理机关不同 3.4.2 社会团体的作用 1沟通和协调社团与政府的关系 2沟通和协调社团与企业的关系 3沟通和协调社团成员间的关系 3.4.3 社会团体的分类 1学术性社会团体 2行业性社会团体 3专业性社会团体 4联合性社会团体3.5 民办非企业单位3.5.1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与特征1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特征 (1)非营利性 (2)社会性 (3)独立性 (4)实体性 3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区别 (1)两者组成方式不同 (2)组织的目的不

13、同 (3)机构设置不同 (4)实体性程度不同 3.5.2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分类 1根据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的划分 2根据行业不同划分第3章练习与思考题1.我国的行政组织包括哪些机构?2.行政组织有那些类型?3.什么是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是什么关系?5.什么是准行政组织?6.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事业单位有哪些特征?8.社会团体有哪几类?9.什么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4章关键术语中央政府;科层式管理体制;垂直管理体制;地方政府;集权主义;地方分权主义;均权主义;联邦主义;社团管理体制 第4章 公共管理主体间关系4.1 政府组织及其职权4.1.1 中央政府

14、及其职权1中央政府的法律地位2. 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3中央政府的职权 (1)立法权; (2)提案权;(3)领导权; (4)监督权; (5)人事权;(6)其他权力 4.1.2 地方政府及职权 1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律地位 2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 3地方政府的职权 (1)执行权 (2)制令权 (3)管理权 (4)领导监督权 4.1.3 特殊的地方政府及其职权 1民族自治地方 管理地方性政治社会事务的自治权; 管理和安排地方经济建设的自治权; 管理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管理自治地方教、科、文、卫、体等事业的自主权; 使用和发展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民族语言的自主权。 2特别行政区 4.2 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4

15、.2.1 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 1科层式管理体制 2垂直管理体制 3双重管理体制 4.2.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实质 2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理论观点 (1)集权主义; (2)地方分权主义; (3)均权主义; (4)联邦主义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实践模式 (1)单一制模式 (2)联邦制模式 (3)特别自治模式 4.2.3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1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2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实践模式4.3 政府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4.3.1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1新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形成 2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与弊端 4.3.2 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 1统一登记 2双

16、重负责 3分级管理 4.3.3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1政府的管理体制 2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第4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央政府的法律地位?2.我国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怎样?3.我国的政府组织管理体制主要有哪些?4.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什么?5.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有哪些形式?6.我国政府对社团的管理体制是什么? 第5章关键术语领导;行政领导;行政领导制度;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素质;领导集体的素质结构第5章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5.1 行政组织中的领导5.1.1 领导的双重含义及定义 1领导的双重含义 2国内学者对领导含义的研究 3西方学者对领导含义的研究 4领导的定义

17、领导是领导者为了实现所在组织的目标,依靠组织赋予的权力及自身的综合影响力,通过组织、协调、引导和鼓励等手段,不断动员和激励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5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5.1.2 行政领导及其特点和分类 1行政领导的含义 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为了实现特定行政目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及自身的综合影响力,通过组织、协调、决策和指挥等手段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行政领导活动的特点 (1)行政领导活动有鲜明的政治性 (2)行政活动有明显的执行性 (3)行政领导关系具有协同性 (4)行政领导活动具有公共性 3行政领导者的特点 (1)职权具有法定性; (2)职位具有等级性; (3)权威具有合法性 4行政领

18、导的分类 按照领导活动的领域,可划分为政党领导、国家领导、军队领导、政府领导等等;5.1.3 行政领导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领导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1)保证行政活动过程的统一; (2)保证行政活动过程的内外协调; (3)保证行政目标的顺利实现 2行政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1)制定决策与实现决策; (2)调配与激励被领导者; (3)协调人际关系与评估工作业绩; (4)提供服务与示范 5.2 非政府公共组织中的领导 5.2.1 事业单位的领导1领导者录用方式多样2领导者具有部门行政职务和行政职级双重身份3领导管理采用任期目标责任制4领导者具有专业性 5.2.2 社会团体的领导 1领导产生方式民主化

19、2领导具有专业权威性 3领导机制非行政化 4领导活动以服务为主 5.2.3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领导 1与事业单位相比较的领导特点 2与社会团体相比较的领导特点 5.3 公共组织中的领导制度与方法 5.3.1 行政领导制度 1行政领导的根本制度民主集中制 2行政领导的基本制度行政首长负责、集体领导制、个人分工负责制 3行政领导的日常制度 5.3.2 领导的方式与方法 1领导方式 以领导者对权力运用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领导方式分为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以领导者的作风和态度为标准,可以把领导方式分为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和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2领导方法 从领导方法的层次性上来说,领导方

20、法分为:领导的思想方法与具体领导方法。 5.3.3 领导艺术1运时艺术:指支配时间的艺术 2用人艺术:即实现人尽其才的艺术 3处事艺术:即对工作统筹安排的艺术 4授权艺术:即适度放权的艺术 5.4 领导者的素质5.4.1 领导者素质的涵义 1人的素质与领导者素质 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的政治、思想、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体魄等因素的总合。 2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1)综合性 (2)层次性 (3)动态性 5.4.2 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 政治素质 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 身体素质 5.4.3 领导集体的素质结构及其优化1领导集体及其素质结构2领导集体的素质结构优化第5章练习与思考题 什么是领导?行政

21、领导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事业单位的领导有什么特点? 社会团体领导的产生有什么特点?行政领导的基本制度有哪些?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什么是领导集体的素质结构优化?第6章关键术语人事行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职位分类;品位分类;招聘与录用;绩效考核 第6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6.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述6.1.1 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及其特点6.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6.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在关于人的假定上 在管理原则上 在管理方法上 在管理内容上 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 在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上6.2政府部门人员分类管理6.2.1人员分类的含义与意义1政府部门的

22、人员分类以人为中心的品位分类;以职位为中心的职位分类 2人员分类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有助于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有助于政府部门人员的自我激励和开发 6.2.2 品位分类管理1品位分类制的含义 是以国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条件,如学历、资历等为主要依据的分类管理方法。2品位分类制的特征 第一,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分类体系 第二,分类和分等结合在一起。 第三,品位分类强调综合的行政管理能力。 第四,官位和等级与职位可以分离。3品位分类制的优点与不足6.2.3 职位分类管理1职位分类制的含义 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适合职位分类的公务员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

23、、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从而对组织职位进行分类管理的过程。 2职位分类制的优点3职位分类制的局限6.2.4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2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13级; 部级正职、 省级正职:34级; 部级副职、 省级副职:45级; 司级正职、 厅级正职、巡视员:57级; 司级副职、 厅级副职、助理巡视员:68级; 处级正职、 县级正职、调研员:710级; 处级副职、 县级副职、助理调研员:811级; 科级正职、 乡级正职、主任科员:9一12级; 科级副职、 乡级副职、副主任科员:913级; 科员:914级; 办事员:1015

24、级。 6.3 政府部门人员的招聘与录用6.3.1 招聘与录用的含义和意义 是指通过不断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寻找、筛选,作出取舍决定等活动,把具有一定能力和资格的适当人选吸纳到组织空缺岗位的过程。 第一,为组织充实新生力量,实现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组织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障。 第二可以增加组织人员的稳定性,减少人员的流失。 第三,可降低人员初任培训和能力开发的费用。 第四,有效的招聘与录用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6.3.2 人员招聘的方法与技术 1笔试 2面试6.3.3 招聘录用的程序 1制定招聘计划 2落实招聘组织 3确定招聘方式 4对应聘人员进行考试、面试等招聘工作 5确定试用人员并进

25、行任职培训 6试用人员上岗试用 7签订正式任用文件6.3.4 我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 1考试录用制度的确立 2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原则 公开原则 平等原则 竞争原则 择优的原则 3考试录用的范围 4考试录用的程序6.4 政府部门人员的考核与奖惩6.4.1 政府部门人员的考核目的和意义 1考核是政府部门人员管理的基础 2考核可以激励政府部门人员改进工作绩效 3考核便于了解政府部门人员的现实能力和潜在素质,是合理选用人才的前提 4考核有利于对政府部门人员进行监督6.4.2 政府部门人员考核的内容 1考核导向的选择 2、我国政府部门人员考核的基本内容6.4.3 政府部门人员奖惩第6章练习与思考题 1传

26、统的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现代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是什么?3政府部门人员分类的含义与意义?4比较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管理的优缺点?5简述我国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制度的原则。6简述政府部门人员考核的内容 第7章关键术语公共政策;决策者;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 第7章 公共政策7.1 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7.1.1 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功能1. 公共政策的概念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为达到公共目标而制定的、在特定区域或范围内起作用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2. 公共政策的特征 (1)具有政治性与公共性 (2)具有目的性与明确性 (3)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

27、性 (4)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 3. 公共政策的本质第一,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和表达。 第二,公共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4.公共政策的功能 (1)引导功能 (2)制约功能 (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7.1.2 公共政策的分类1.公共政策的横向分类政治政策;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文教政策; 科技政策 2公共政策的纵向分类总政策; 基本政策; 具体政策 3. 按照影响划分分配性政策; 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 再分配政策 7.1.3 公共政策的目标与方法 1明确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 第一,确立政策制定的方向。 第二,为备选方案的设计和筛选

28、提供依据 第三,为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提供基本依据 2处理多重及冲突目标的方法 3目标最优化的方法及技术7.2 公共政策的制定7.2.1 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 1. 立法机关; 2. 行政机关; 3. 司法机关 4. 政党; 5. 利益集团; 6. 智囊团 7. 大众传媒; 8. 公民 7.2.2 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 政策制定者自身素质; 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要利益集团; 其他政治团体; 社会舆论 7.2.3 公共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1.公共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确定政策目标 设计备选方案 论证评估方案 抉择方案 2.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 传统理性决策方法; 有限理性决策方法; 渐进

29、决策方法; 混合扫描决策方法; 集体行动决策方法; 精英决策方法 7.3 公共政策的执行 7.3.1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1.严肃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协调性原则 4.反馈性原则 7.3.2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和方式 1.法律手段 2.行政手段 3.经济手段 4.思想诱导手段 7.3.3 公共政策的评估 1.政策评估的内容 第一,政策目标和政策计划实际实现的程度 第二,影响政策目标和政策计划实现的因素 第三,政策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效果 2.政策评估的方法 确定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 确定评估目的和评估任务 确定评估标准 确定可靠的评估信息和资料 确定适当的评估方法 提出评估结论及政策修改或取

30、舍建议7.4 公共政策的监控7.4.1 公共政策的监控及其作用1.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 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2. 公共政策监控的分类根据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政策制定监控、政策执行监控、政策评估监控和政策终结监控四种。政策监控的时态的不同分布: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种。政策监控的层次:自我监控、逐级监控和越级监控三种。政策监控的内容:目标监控和关键点监控。政策监控的主体:立法机关的政策监控、行政机关的政策监控、司法

31、机关的政策监控、政党系统的政策监控、利益集团的政策监控、公众和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 3. 公共政策监控的作用 (1)保证政策的合法化; (2)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 (3)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4)促使政策终结 7.4.2 公共政策监控的主要环节 1政策监督 2政策控制 3政策调整7.4.3 公共政策的监控机制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4政党系统对政策的监控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6公众对政策的监控 7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第7章练习与思考题 1.政策的本质是什么?2.政策制定的主体有哪些?3.政策执行的方式和手段有哪些?4.政策评估的内容有哪

32、些?5.政策监控的作用有哪些? 第8章关键术语公共管理法制;公共管理立法体制;公共管理立法主体;公共管理法律依据;非政府公共组织自治章程;公共管理法制监督 第8章 公共管理中的法治8.1 公共管理法制概述8.1.1 公共管理法制的概念与特征1公共管理法制的涵义 是公共管理权的取得、行使以及对公共管理权进行监控和对其后果予以补救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2公共管理法制的调整对象第一,因公权力的取得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二,因公权力的行使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三,因对公权力的监控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3公共管理法制的特征 第一,公共管理法制是公法 第二,公共管理法制是规范公权力的公法 第三,公共管理

33、法制是规范公权力的国内公法 8.1.2 公共管理法制的分类 公共管理的依据应是区别于道德规范和社会组织内部规范,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为主干的法的规范体系。 8.1.3 公共管理法制的作用与基本原则1公共管理法制的作用 第一,维护公共权力运行秩序的作用 第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作用 第三,保障私益与公益实现的作用 第四,推进和保障社会改革的作用 2公共管理法制的原则 第一,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原则 第二,民主参与原则 第三,程序公开原则 第四,权力监督原则 8.2 公共管理立法体制 8.2.1 公共管理立法的意义与分类 1公共管理立法的意义

34、 第一,减轻人大立法的负担 第二,现代国家管理的需要 第三,“因地制宜”的需要 2公共管理立法的分类 第一,行政立法 第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第三,非政府公共组织规则的制定 8.2.2 公共管理立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组织的立法原则 第一,依法立法原则 第二,协调统一原则 第三,立法民主原则 2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自治章程制定原则 第一,合法原则 第二,直接民主原则 第三,实事求是原则 8.2.3 公共管理立法的主体及权限1具有行政立法权的立法主体及其权限2具有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主体及其权限3非政府公共组织规则制定的主体及其权限8.2.4 公共管理立法的程序1行政立法的程序 第一,法规、规章

35、的提案和起草 第二,法规、规章草案的审查和审议 第三,法规、规章的发布 2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程序3非政府公共组织规则制定的程序 一是宣传 二是草拟并修改 三是提交村民会议通过 四是张榜公布 8.3 公共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8.3.1 行政组织的法律依据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行政规章 6法律解释 7国际条约和协定8.3.2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法律依据8.4 公共管理的法制监督8.4.1 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概念、特征与内容 1.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概念 是指监督主体依法对有义务遵守有关行政法律规范、行政指示、命令和决定,以及自治规章的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

36、进行的全面监察、检查和督促。 2.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特征第一,公共管理法制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第二,公共管理法制监督对象的广泛性 第三,公共管理法制监督形式和程序的法定性3.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内容 第一,对公共管理行为合法性的监督 第二,对行政行为的合理性监督 第三,对公共组织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督 8.4.2 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分类、作用与原则 1. 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分类 2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作用 3.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原则 (1)经常性原则;(2)广泛性原则; (3)公开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 (5)法治性原则;(6)协调性原则; (7)时效性原则 8.4.3 加强和完善公共管理法制监督制

37、度 1.公共管理法制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监督结构缺乏整合性 其次,监督客体缺乏均衡性 第三,监督指向缺乏逆向性 第四,监督规范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公共管理法制监督机制第一,要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领导 第二,要改革国家监督机构体系,成立主监督机关第三,要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机制第四,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法制监督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第五,积极加强公共管理法制监督方面的法制建设 第8章练习与思考题 1公共管理法制的涵义与特征是什么?2试述公共管理法制的作用与基本原则。3公共管理立法的意义是什么?4公共管理立法的主要原则有哪些?5非政府公共组织自治章程的制定原

38、则有哪些?6试述公共管理法制监督的内容和作用。7如何完善我国的公共管理法制监督体系? 第9章关键术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决策;应急管理机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第9章 应急管理9.1 应急管理及其必要9.1.1 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1)政治性突发公共事件 (2)宏观经济突发公共事件 (3)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 (4)生产性突发公共事件 (5)自然性突发公共事件 3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性 (1)公共性 (2)突发性 (3)不确定性

39、(4)破坏性 9.1.2 应急管理的特点 1具有不确定性 2具有应急性 3具有预防性 4具有系统性 9.1.3 应急管理的意义 1提高政府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现有的政府管理水平 9.2 应急管理的决策制度 9.2.1 应急决策的特征 1应急决策权力的集中性 2应急决策方式的权变性 3应急决策程序的简略性 4应急决策效果的不可预料性 9.2.2 应急决策的原则 1一般性指导原则 (1)时效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合法性原则; (4)透明性原则 2特殊性原则 (1)以人为本和减少危害原则; (2)权威性和强制性原则; (3)有选择

40、的激进主义原则; (4)产出价值优先原则 9.2.3 应急决策的困境 1应急决策人员的决策能力低下 2应急决策的系统性较差 3应急决策的透明度不够 4应急决策工具的落后 9.2.4 应急决策的优化 1提高应急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2改善应急管理的决策质量 3健全整个应急决策体系9.3 应急管理的体系建设 9.3.1 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1世界其他国家的机构设置情况 2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的建立 3我国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9.3.2 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1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与预警机制 2突发公共事件的控制机制 3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治机制 4突发公共事件的重建机制 9.3.2 应急管理的法律依据1应急管理的

41、法制现状 第一,缺乏全国统一性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 第二,大多应急管理处理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相当领域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不健全 第四,已有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执法力度不够 2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第一,制定全国性的应急管理基本法 第二,完善现有的应急管理法律 第三,建立系统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第9章练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它有哪些种类和特性?2什么是应急管理?与正常的例行性管理相比,应急管理有什么特性?3应急决策有什么特性和原则?4应急决策的困境有哪些?如何改进它们?5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10章关键术语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采购;公共预算;零基预算;

42、公债市场;公共收费;政府审计 第10章 公共财政管理10.1 公共财政管理概述10.1.1 公共财政及其管理的概念1公共财政的概念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以弥补市场失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 2公共财政管理的概念 是指公共组织为保证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采用财务管理的一系列分析方法、技术和管理工具,对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所进行的分配、决策、管理和监督等一系列技术性行为的总和。 3公共财政管理的意义1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2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可以规范政府的财政收入3有效的公共

43、财政管理可以引导财政支出4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有利于建立预算监督体系 10.1.2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1我国财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2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10.2 公共预算管理 10.2.1 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 公共预算管理是经法定程序产生的政府年度收支计划,反映执政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抱负, 同时也是限制政府收支的手段。公共预算管理的特征 1法定性 2精细性 3完整性 4时效性 5透明性10.2.2 公共预算管理的组织形式 1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 2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3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4、规划计划预算和绩效预算 5功能预算与部门预算 10.2.3 公共预算管理的过程 1公共预算的编制

44、2公共预算的审批 3公共预算的执行 4政府决算10.3 公共收入管理10.3.1 税收管理 1税收管理要素 2税收种类 3税收负担10.3.2 公债管理 1公债的效应 2公债的发行 3公债市场 10.3.3 政府收费管理 1公共收费的适用范围 2公共收费的种类 3公共收费的作用10.4 公共支出管理10.4.1 购买性支出管理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直接进入市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1购买性支出的分类 购买性支出可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两部分。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国防、行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事业经费支出;

45、政府投资性支出包括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资支出。 2政府采购管理 政府采购就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的三种模式: (1)集中式采购或称集权式采购模式 (2)分散式采购或称分权式采购模式 (3)混合式采购或称适度集权式采购模式 10.4.2 转移性支出管理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非市场性再分配,将钱款单方面转移给受领者的支出活动,它不直接体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和消耗。主要包括: 1社会保障支出 2财政补贴 10.4.3 公共支出效益管理 1公共支出效益管理的内涵 狭义的公共支出效益管理是指

46、公共支出的耗用效益管理,是对公共支出实际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具体分析判断。 2公共支出效益评价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2)最低费用选择法 (3)财务分析法 (4)公众评判法 10.5 政府审计10.5.1 政府审计的概念和作用 是政府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专业性活动。 作用主要体现在: 1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 3监督行政权力规范使用 4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10.5.2 政府审计的一般原则 1依法审计原则 2独立审计原则

47、 3客观公正原则 4廉洁奉公原则 5效益性原则 10.5.3 政府审计的权限和方法 1审计权限 2政府审计方法 3信息分析评价方法 4积极推行开放式审计方法第10章练习与思考题 1公共财政的职能包括哪些?2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特点?3税收区别于其它收入形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税收分类的一般方法有哪些?5简述公债的功能。6财政支出有哪些各种分类的标准和方法?7公共财政预算可以分成哪些类型?8试论述政府审计的权限和方法。 第11章关键术语形象管理;公共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组织形象推广 第11章 公共组织的形象管理11.1 公共组织形象及其意义11.1.1

48、 公共组织形象的特征及分类 1公共组织形象的含义 是指公共组织在运行中显示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它包括公共组织的内在气质和外观形象。 2公共组织形象的特征 第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二,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第三,有形性和无形性的统一 第四,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 3公共组织形象的分类 (1)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2)局部形象和整体形象 (3)实际形象和期望形象 (3)真实形象和虚假形象 11.1.2 公共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1目标要素 2组织要素 3政策要素 4效率要素 5环境要素 11.1.3 公共组织形象管理的意义 1形象决定公共组织的威信 2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公共组织效能的发挥 3

49、良好的形象有利于社会稳定11.2 公共组织形象塑造11.2.1 公共组织形象塑造的目标 1公共组织形象塑造的目标的分类 2公共组织形象塑造目标的分解与量化 3公共组织形象塑造目标间的关系11.2.2 公共组织形象塑造的手段 1确定目标 2完善组织 3优化政策 4提高效率11.2.3 公共组织形象塑造的法制管理 1公共组织的目标要法制化管理 2公共组织的行为要法制化管理 3公共组织的外显标识要法制化管理11.3 公共组织形象评估 11.3.1 公共组织形象评估内容 1公共组织形象塑造的目标评估 2公共组织合理性评估 3公共组织政策评估 4公共组织效率评估11.3.2 公共组织形象评估的方法 1个

50、人观察反馈法 2目标管理法 3舆论调查法 4内外部监察法11.3.3 公共组织形象推广 1公共组织形象的对内宣传 2. 公共组织形象的对外推广第11章练习与思考题 1公共组织为什么要进行形象管理?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形象塑造?3公共组织形象塑造有哪些基本手段?4你认为我国政府在形象塑造和管理方面应该主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第12章关键术语公共管理的行政指令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为方法;目标管理;网络计划方法;民意测验方法;电子政务 第12章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12.1 公共管理方法概述12.1.1 公共管理方法的含义 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开展管理工作、打成公共管

51、理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技巧等的总和。 12.1.2 公共管理方法的内涵 1.在实施主体方面 2.在目的方面 3.在内容方面12.1.3 公共管理方法的特点 1.传统行政方法的特点 2.公共管理方法的特点 12.1.4 公共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1.公共管理方法是公共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 2.公共管理方法是公共管理执行中的重要环节 3.公共管理方法是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途径12.2 公共管理方法的基本内容 12.2.1 公共管理的一般方法 1.行政指令的方法 2经济方法 3.法律方法 4.行为方法 12.2.2 公共管理的具体方法 1.目标管理 2.网络计划方法 3.民意测验

52、方法12.3 电子政务与公共管理现代化12.3.1 电子政务的含义与特点1.电子政务的含义 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电子政务的特点(1)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个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是提高公共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政务流程电子化。(3)电子政务提供了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与协作渠道,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4)电子政务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12.3.2 电子政务的产生背景 1.全球化的影响 2.互联网的发展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