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急诊处 理 一 概 述 出血的原因: 局部因素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是指正常的止、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障碍 或失常所引起的,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理过程 或症状,可以是原发性、先天性或遗传性的,或继发于 各种疾病(如肝脏病、尿毒症等)或作为一个病理过 程成为并发症(如生理性分娩并发羊水栓塞),或是 某些疾病的早期(如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或后期(如 休克后期、癌肿广泛转移)的表现 生理性止血机制 血管 血小板 凝血因子 抗凝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管 血管的基本结构 内皮细胞层: vWF等因子 内皮下组织: 胶原 微纤维 中层: 平滑肌 外膜: 结缔组织 血管的功能 血管的舒缩功能 血管的抗血栓功能: 内皮细胞的抗血小板作用 PGI2、 腺苷等 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AT- 内皮细胞的纤溶作用 血管壁的促血栓形成作用: TXA2 、组织因 子 、vWF等 血管介导炎症和免疫反应 血管的自我修复作用 血管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一、血管收缩 血管受损时血管发生收缩,有利止血。 二、血管的抗血栓特性减弱 负电荷消失、内皮细胞合成释放减少 三、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反应 胶原、 vWF 四、激活凝血过程 血管损伤 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血凝块形成 血管收缩 凝血系统 激活 纤维蛋白 形成 血小板 血管受损,胶原暴露,使血小板粘附;同时, 在胶原凝血酶等作用下,血小板膜上GPIIb/IIIa为受 体,能过纤维蛋白原互相连接而聚集;聚后血小板 变形、活化,分泌或释放一系列活性物质,促进止 血及凝血。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有以下作用: 形成血小板血栓,修复受损血管; 产生TXA2等具有强烈收缩血管、诱导血小 板聚集的介质; 释放PF3,直接参与凝血; 活化的血小板在PK与HMWK存在条件下, 直接激活FXII及FXI,启动内凝。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 (1) 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 血液凝固的物质。 (2) 种类:13种(其中FVI是FVa, 实为12种) (3) 凝血因子的特点 F IV 是钙离子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为蛋白质 除F 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 在于新鲜血浆中,F 、在肝脏 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凝血因子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 血浆凝血因子名称及特性 凝血 因子 同义名合成部位与维K 关系 血浆中 浓度 (mg/L) 被BaS o4吸附 血清 中 储存稳 定性 半衰 期(h) I纤维 蛋白 原 肝、巨核 细胞 -2000- 4000 -无稳定90 II凝血酶原肝+150-200+无稳定60 III组织 因子 组织 凝血 活酶 组织 、内 皮细胞、 单核细胞 -0 IV钙离子90-110稳定 V易变因子 (前加速素 ) 肝-50-100-无不稳定12-15 血浆凝血因子名称及特性 凝血 因子 同义名合成 部位 与维K 关系 血浆中 浓度 (mg/L) 被BaS o4吸附 血清 中 储存稳 定性 半衰 期(h) VII稳定因子(前 转变 素) 肝+0.5-2.0+有不稳定6-8 VIII抗血友病球蛋 白(AHG) 肝、 脾、 血小 板等 -0.1-无不稳定 (冷冻 稳定) 8-12 IX血浆凝血活酶 成分(PTC) Christmas因子 肝+3-4+有稳定12-24 XStuart-prower 因子 肝+6-8+有尚稳定48-72 XI血浆凝血活酶 前质(PTA) 肝-4-6+有稳定48-84 血浆凝血因子名称及特性 凝血 因子 同义名合成部位与维K 关系 血浆中 浓度 (mg/L) 被BaS o4吸附 血清 中 储存稳 定性 半衰 期(h) XII接触因子 Hageman 因子 肝-2.9-有稳定48-52 XIII纤维 蛋白 稳定因子 肝、巨核 细胞 -2.5-无稳定72- 120 PK激肽释 放 酶原(前激 肽释 放酶 ) 肝-1.5-5.0-有稳定35 HM AK 高分子量 激肽原 肝-7.0-有稳定144 Ca+ 传统瀑布式凝血反应模式图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损伤 XII XIIa XI XIa IX IXa BPCPF3 VIII Ca+ X TF+VIIaVII Xa+V+Ca+磷脂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单体交联纤维蛋白 A、B肽XIIIXIIIa 新的凝血反应模式图 组织损伤内皮损伤 TF+VIIaVII IXIXa+VIIIaVIII XXa+Va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XIIIXIIIa V XXa XIIIII(组织因子) Va, Ca 2+ , PL(磷脂) IIIIa IIa 图 凝血过程示意图 凝血过程 XXa Va、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抗凝系统 主要的抗凝物质有:主要的抗凝物质有: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ntithrombin , AT-, AT-) 合成:肝合成的合成:肝合成的22球蛋白球蛋白 功能:功能: 与与a a、a a、a a、a a、a a 、PK PK 等形成等形成1 1:1 1的共价复合物,使之灭活的共价复合物,使之灭活 机制:机制:ATAT中的中的ArgArg 残基与上述因子中的残基与上述因子中的 SerSer残基结合后,封闭活性中心而失活残基结合后,封闭活性中心而失活 特点:特点:strongest anticoagulant in plasmastrongest anticoagulant in plasma (2) 肝素(肝素(heparinheparin)与肝素辅因子)与肝素辅因子 合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生成分泌,合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生成分泌, 酸性粘多糖酸性粘多糖 图图17-917-9 功能:功能: 是是AT-AT-的变构激活剂的变构激活剂 特点:血中含量低,抗凝作用小,肝素辅特点:血中含量低,抗凝作用小,肝素辅 因子因子,可提高其的抗凝作用,可提高其的抗凝作用 (3)蛋白C系统(PC系统): 由PC、PS及TM(血栓调节蛋白) 等组成。凝血酶与TM形成复合物,裂 解PC成APC,APC以PS为辅助因子, 通过灭活V及VIII因子发挥抗凝作用。 (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内皮细胞生成的一种糖蛋白,有: 直接对抗Xa; 在Ca+存在下,抗TF/FVIIa复合物 作用。 四、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A、B C、H 纤溶过程示意图 纤维蛋白原 纤溶酶 (FDP) X、Y、D、E A极性片段B15 -42、1-42 凝血酶 FXIIIa FPA(A1-16) FPB(B1-14) 交联纤维蛋白 (fdp) X、Y、D、E D一二聚体 DD/e、DY/YD YY/DXD 一二聚体 纤溶酶 P极性片段 多聚体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一)组成: 1、纤溶酶原(PLG): 2、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 主要纤溶酶原激活剂。 3、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 : 亦称尿激酶(uk)。 4、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二)纤溶系统激活: 1、内源性途径: 与内源凝血密切相关。形成XIIa 时,PK经XIIa作用转化为K,后者使 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启动纤溶。 2、外源性途径: 血管内皮及组织损伤时,t-PA或u- PA释入血,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激活纤溶。 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 使之降解为小分子多肽A、B、C及一 系列碎片,通称为FDP。 几种常用的检验指标 PT APTT INR D-DI FIB PT-A 3P 几种常用的检验指标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在受检血 浆中加入足量的凝血活酶和钙离子,测定血浆凝固所 需的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检试验. 参考值: 以直接测定的时间报告(PT):11-13s ,超过正常对照3s有意义. 以PT的比值报告(PTR)=待测血浆PT值/健康人混合冻干血浆PT; 0.85-1.15 以国际标准化比值报告(INR),INR=PTRISI(ISI为氯化钙凝血活酶试 剂国际敏感指数) INR 0.8-1.5. 几种常用的检验指标 PT 临床意义: PT延长:先天性因子、减少以及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 症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脏疾病、 DIC 、维生素缺乏、原发性纤溶 亢进,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PT缩短 先天性因子增多,DIC早期(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和血 栓性疾病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P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0倍,PTR维持在 1.5-2.0倍,INR2.0-3.0为最佳 几种常用的检验指标 APT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用白陶土激活,用脑磷质(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第 因子,测定乏血小板血浆加入钙离子后凝固所需的时间是内源性凝血 系统灵敏和常用的筛检试验 参考值: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有意义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内源性凝血途径有关因子缺陷,如血友病 病理或生理性抗凝物质增多如抗体,狼疮样抗凝物 ,类肝素物质多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缺 乏等 缩短见于DIC、长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肝素治疗监测: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较敏感维 持在正常对照的1.5-3.0倍为宜 几种常用的检验指标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增高 生理应激、妊娠、感染、灼伤 、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败血症及某些肿瘤 和尿毒症等 减少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重症肝炎、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几种常用的检验指标 D-二聚体 (D-DI) D-二聚体是交连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产物 参考值:0.4mg/L 临床意义: 在DIC时,D-二聚体检测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塞、重症肝炎、肺栓塞等血栓性疾 病时D-二聚体含量增高 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时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时不升高 二者鉴别 也可作为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 几种常用的检验指标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 主要用于肝病时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估计 3P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在纤溶酶的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3P试验反映FDP尤其是碎片X的存在。 临床意义:阳性 见于DIC早、中期,外科大手术 后、严重感染(尤其)是大叶肺炎)、人工流产、分 娩、肝脏病变以及呕血、咯血等 阴性 健康人、DIC晚期、原发性纤溶 等。 二、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血管因素引起的出血 血小板因素引起的出血 凝血因子异常所引起的出血 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所致出血 纤溶过强或亢进所引起的出血 综合因素所引起的出血 出血性疾病分类 一、血管壁异常: (一)先天性或遗传性: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先天性结缔组织病(血管及其支持组 织异常)。 (二)获得性: 感染:如败血症; 过敏:如过敏性紫癜; 化学物质及药物:如药物性紫癜; 营养不良:如维C及P缺乏症; 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柯兴病 ; 其他:如结缔组织病、动脉硬化、机械 性紫癜、体位性紫癜等。 二、血小板异常: (一)血小板数量异常: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如AA、白血病、放 化疗后骨髓抑制; 血小板破坏过多:多与免疫有关,如 ITP; 血小板消耗过渡:如DIC;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亢。 2、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脾切后。 (二)血小板质量异常: 1、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 综合征、血小板病。 2、获得性:由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 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引起。 三、凝血异常 (一)先天性或遗传性: 1、血友病A、B及遗传性FXI缺乏症。 2、遗传性FII、V、VII、X缺乏症,遗 传性FI、FXIII缺乏及减少症。 (二)获得性: 1、肝病性凝血障碍; 2、维K缺乏症; 3、尿毒症性凝血异常等。 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1、肝素过量; 2、香豆素类药物过量及敌鼠钠中毒; 3、抗FVIII、IX抗体形成; 4、蛇、水蛭咬伤; 5、溶栓药过量。 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一)先天性或遗传性: 血管性血友病(VWD)。 (二)获得性: DIC。 出血性疾病诊断 一、病史: (一)出血特征: 出血时年龄、部位、持续时间、出血 量、有否出生时脐带出血及迟发性出血 、有否同一部位反复出血等。 (二)出血诱因: 是否自发性,与手术、创伤及接触 或使用药物的关系。 (三)基础疾病: 如肝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 尿病、免疫性疾病等。 (四)家族史: (五)其它: 二、体检: (一)出血体征: 范围、部位、有无血肿、伤口渗 血,分布对称等。 (二)相关疾病体征: 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 、蜘蛛痣、腹水,关节畸形等。 (三)一般体征: 病史及体检对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 一定意义: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临床鉴别 项目血管性疾病血小板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 性别女性多见女性多见男性占绝大部分 阳性家庭史 较少见罕见多见 出生后脐带 出血罕见罕见常见 皮肤紫癜常见多见罕见 皮肤大瘀斑罕见多见可见 血肿罕见可见常见 关节腔出血罕见罕见多见 内脏出血偶见常见常见 眼底出血罕见常见少见 月经过 多少见多见少见 手术或外伤后渗血不止少见可见多见 三、实验室检查: (一)筛选试验: 1、血管异常:BT、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 2、血小板异常:BPC、血块收缩试验,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BT。 3、凝血异常:CT、APTT、PT、PCT、 TT等。 (二)确诊试验: 1、血管异常:毛细血管镜,血VWF 、FT-1、TM测定等。 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形态、平均体 积、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PF3测定 、P选择素、PAIg及血栓素B2测定等。 3、凝血异常: (1)凝血第一阶段: FXII、XI、X、IX、VIII、VII、V 及TF等,可测定其抗原及活性。一般 可作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 (2)凝血第二阶段: 凝血酶原抗原及活性,F1+2测定。 (3)凝血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血 (尿)纤维蛋白肽A(FPA)、FXIII 抗原及活性等。 (4)抗凝异常: AT抗原及活性或TAT测定; PC及相关因子测定; FVIII:C抗体测定; 狼疮抗凝物或心磷脂类抗凝因子测 定。 (5)纤溶异常: 3P试验; 血尿FDP测定; D一二聚体测定; 纤溶酶原测定; t-PA、PAI及PIC等测定。 (三)特殊试验: 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及一些少见特殊 的出血性疾病,可作一些特殊检查, 如蛋白质结构分析、氨基酸测序、基 因分析及免疫病理学检查等。 项目血管性疾病血小板疾病 凝血异常性疾病 凝固异常纤溶亢进抗凝物增多 BT- CT-+ 毛细血管脆 性试验 +- BPC- 血快收缩-+- PT- 常用出、凝血试验在出血性疾病诊断中意义 项目血管性疾病血小板疾病 凝血异常性疾病 凝固异常纤溶亢进抗凝物增多 APTT-+ TT-+ PCT-+- 纤维 蛋白原-+- FDP-+- 纤溶酶原-+- 常用出、凝血试验在出血性疾病诊断中意义 四、诊断步骤: 原则: 步骤: 确定是否属出血性疾病; 大致区分血管、血小板异常,还是凝 血异常或其他疾病; 判断是数量异常或质异常; 经病史、家系调查及某些特殊检查, 初步确定为先天性、遗传性或获得性 ; 如为先天遗传性,应进行基因及其它 分子生物学检测。 出血性疾病的防治 一、病因防治:适用于获得性者。 (一)防治基础疾病:控制感染,治疗肝 、胆疾病,抑制免疫反应等。 (二)避免接触、使用可加重出血的物质 及药物。 二、止血治疗: (一)补充血小板和(或)相关凝血因 子:根据需要输入血小板悬液、纤维 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物 ,因子VIII及新鲜血浆或新鲜冷冻血 浆。 (二)止血药物:如:安络血、垂体后 叶素、VitC及激素等。 1、收缩血管,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改 善其通透性的药物: 2、合成凝血相关成分所需的药物:如 VitK1、K3、K4、等。 3、抗纤溶药物: 4、促进止血因子释放的药物:如 DDAVP 5、局部止血药物。 (三)促血小板生成的药物:TPO、IL-11 等 (四)局部处理: 三、其它治疗: (一)基因疗法:如血友病等。 (二)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如DIC、 TTP时,可用肝素抗凝。 (三)血浆置换:重症ITP、TTP等。 (四)手术治疗: (五)中医中药: 概念 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 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 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 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 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自身血小板抗 体出现等为特征。 分为急、慢二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感染: 证据:80%的急性ITP者,发病 前2W左右有上感史;慢性ITP患者 ,常因感染而加重;病毒感染后发 生ITP者血中可发现抗病毒抗体或免疫 复合物(IC),抗体滴度及IC水平与 血小板计数及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二、免疫因素: 根据:正常血小板输入ITP患者 体内,其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而ITP患 者血小板在正常血清或血浆中存活时 间正常;80%以上ITP患者血小板表 现可测到抗体,为PAIg;皮质激素 、血浆置换、静注丙球等治疗对ITP有 肯定疗效,提示本病发病与免疫因素 有关。 感染与免疫发生的关系:感染使 免疫监视系统紊乱,致自身抗体产生; 或病毒为半抗原与血小板糖蛋白结合形 成抗原,刺激PAIg产生,PAIg直接作用 于血小板导致破坏;病毒抗原与PAIg 结合形成IC,IC与血小板膜上的FC受体 结合,导致血小板构型变化,被单核巨 噬系统清除;固定于血小板表面的IC 吸附补体,通过补体溶解反应破坏血小 板。 三、肝、脾的作用: 脾在发病中的作用有: 脾是PAIg的产生部位; 与PAIg或IC结合的血小板在通过脾 时被单核一巨噬系统吞噬、清除。 肝也有类似作用。 四、遗传因素: HLA-DRW9与HLA-DQW3阳性与 ITP密切相关,ITP发病可能受基因调控 。 五、其它因素: 可能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有抑制 血小板生成和(或)增强单核一巨噬系 统的吞噬作用。 临床表现 一、急性型:儿童多见 (一)起病方式: (二)出血: 1、皮肤、粘膜出血: 2、内脏出血: 3、其他: 二、慢性型:成年女性多见 (一)起病方式: (二)出血: (三)其它:可有轻度脾大。 三、PAIg及PAC3: 80%以上患者阳性。 四、血小板生存时间: 90%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五、其他: 实验室检查 一、血小板: (1)BPC,急性者30mg/d者; (3)有激素使用禁忌者; (4)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高者。 (二)禁忌症: (1)年龄2y; (2)妊娠期; (3)因其它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四、免疫抑制剂治疗: (一)适应症: (1)皮质激素或切脾疗效不佳者; (2)有使用激素或切脾禁忌者; (3)与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激素 用量者。 (二)主要药物: 1、VCR: 具免疫抑制外,还可能有促进血小 板生成及释放作用。1mg/次 /W.VD.46W一疗程。 2、CP: 50100mg/d.po.36W为一疗程。显 效后渐减量并维持46W也可静注,可 有BM抑制。 3、硫唑嘌呤: 4、环孢素: 用于难治性ITP治疗。 250500mg/d.po.36W一疗程,维 持量50100mg/d,持续半年以上。 五、其他: (一)达那唑: (二)氨肽素: (三)中药: 六、急诊处理: 适用于: (1)BPC20109/L者; (2)出血严重、广泛者; (3)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 (4)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一)血小板输注:1020u/次。 (二)静注丙球:0.4g/kg/d.VD.45d为 一疗程。机制与FC受体封闭,抗体中 和单核一巨噬系统廓清干扰及免疫调 节有关。 (三)血浆置换 (4)大剂量甲强龙:1g/d.VD.35次一 疗程。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分三种类型 、 抑制型 全面抑制骨髓 与剂量相关:苯,抗肿瘤药物,有机砷 引起骨髓再生障碍或低下的:氯霉素,抗甲状腺,抗糖 尿病 药,镇静剂,染发剂等 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药物:氯噻嗪类,雌激素类,乙 醇, 甲苯磺丁脲等 治疗:等同再障的治疗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水杨酸,安替比林等 金鸡纳生物碱:奎宁,奎尼丁 镇静安眠抗惊厥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抗生素:头孢菌素,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磺胺,利福平等 其他:氯奎,铋剂,地高辛,异烟肼,螺内酯等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 临床表现:前驱症状 出血 实验室检查:PLT显著减少可在10109/L以下 治疗:停药 血小板输注 糖皮质激素 血浆置换 丙球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直接破坏血小板型: 肝素:机制不明,免疫机制 短暂性血小板减少: 持久性血小板减少: 治疗:停用肝素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 细菌 病毒 立克次体及其它病原体 治疗: 治疗原发病 激素 血小板输注 血管因素所致出血 过敏性紫癜 机制:由于机体对某些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 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并伴有小血管炎 病因: 细菌和病毒感染 寄生虫感染 食物 药物 其他诱发因素:寒冷,外伤,昆虫叮咬,花粉,结核菌 素试验等 血管因素所致出血 过敏性紫癜 临床表现 单纯皮肤型 关节型 腹型 肾型 混合型 血管因素所致出血 过敏性紫癜 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 生化:抗o,血沉 免疫学检查:血清清蛋白,球蛋白可降低 尿酶区带检测:早期诊断 尿亮氨酸氨基肽酶,碱性磷酸酶同工酶区带等 血管因素所致出血 过敏性紫癜 治疗: 一般治疗:抗组胺类药物,疗效不定 维生素,芦丁等,可增强毛细血管 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急脆性 对症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可100-200mg/d或 地米10 -20mg/d 3-5 天,减量维持3-4月 免疫抑制剂:CTX2-3mgkg.d , 连用数星期至 数月 用于肾综 血管因素所致出血 其他紫癜 感染性紫癜 药物性紫癜 机械性紫癜 代谢性紫癜 异常蛋白血症伴发的紫癜 原因不明的紫癜 凝血因子障碍 血友病A 是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缺乏,致血浆中因子含 量不足或功能缺陷,从而引起凝血障碍而出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基因突变,缺失,插入异常片段 ,基因重排等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携带,男性发病 凝血因子障碍 血友病A 临床表现:出血 延迟,持久,缓慢的渗血 皮肤,肌肉,关节腔,内脏等出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 PT正常,APTT延长 因子促凝活性(F:C)减少 vWF:Ag正常等 凝血因子障碍 血友病A 治疗: 替代治疗 浓缩因子 轻度出血 15U/kg, 提高因子水平20- 25% 重度出血 25U/kg,提高因子水平致25- 30% 危及生命的出血 40-50U/kg,50-80% q12h 凝血因子障碍 血友病A 替代治疗:FFP 10-15ml/kg 冷沉淀:每袋 20ml=200ml血浆 其他治疗:DDAVP 可提高自身因子活性 0.3-0.5ug/kg Q12H ,缓慢静脉注射,需合用抗纤溶 药物 抗纤溶药物:氨基己酸4-6g 糖皮质激素:减少局部炎症反应 丹那唑 :提高因子活性 凝血因子障碍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 遗传性 获得性: 吸收不良:阻塞性黄疸,胆汁引流,结肠炎, 肿瘤,胰腺炎等 肠道细菌合成不足:菌群失调 口服抗凝剂 新生儿: 肝脏疾病: 凝血因子障碍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 临床表现 原发病的表现 出血 实验室检查: PT APTT延长 血小板正常 因子、活性减少等 凝血因子障碍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 治疗: 治疗原发病 注射维生素:itK1 10-20mg 替代治疗:FFP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作用机制: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活性, 花生四烯酸TXA2 TXA2为血小板活化诱导剂 适应症: 预防血栓 剂量: 100-300mg/d 副作用: 消化道反应,血小板功能降低 监测: 出血时间(BT),维持BT延长至治疗前的 2- 2.5倍 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测定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双密达莫(潘生丁) 作用机制:可逆性抑制磷酸二酯酶,使血小板 内 的 cAMP 增高 适应症: 防治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 剂量: 200-300mg/d 副作用:头痛、眩晕,轻度胃肠道反应 监测: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噻氯匹定(Ticlopidine) 作用机制: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使cAMP增高 抑制环氧化酶,减少TXA2生成 适应症:预防血栓,ACS 等 剂量: 125-250mg/Qd-Bid 副作用:粒细胞减少,腹泻,皮疹,不宜与阿司匹林,口服抗凝剂 ,非类固醇抗炎药等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监测:白细胞计数,在服药开始的个月及停药后天内每 周检测白细胞、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 作用机制:ADP受体拮抗剂 适应症:ACS、PCI,脑卒中等 剂量:75mg/d 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出血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滨州市联考2025届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厦门工学院《品牌策划与创意表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广东校医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植物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单级离心泵的拆卸煤化工技术专业64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步行街商铺租赁及营销策划执行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常年企业法律顾问综合法律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智能安防系统施工与运营维护合同
- 2025版电子支付系统安全维护服务合同
- 铁道车辆基本知识-铁路限界(车辆构造检修课件)
- 出生缺陷防治规范化培训试题题库及答案
- 23J916-1:住宅排气道(一)
- 特殊药品管理工作记录本
- 销售人员软装备技能模块
- 定点测厚实施方案
- LDAR组件密封点控制规范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wj
- GB/T 9115-2010对焊钢制管法兰
- GB/T 5237.1-2017铝合金建筑型材第1部分:基材
- GB/T 2423.3-200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