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2 年 11 月第 21 卷第 6 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nov. , 2002vo1. 21 no . 6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张树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团委 ,北京 100089)摘 要 : 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稳定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参与实践和参与能力都不断增强的同时 ,政治冷漠现象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突出特点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 。 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强 、动力不足 、行为不力的局面 ,还需国家 、社会 、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 共同努力 。关键词 : 大学生 ;政治冷漠 ;政治参与中图分类号 : g645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002 - 8919 (2002) 06 - 0030 - 06an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detached political attitudef or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zhang shu - hui( youth league committee , china youth college f or politic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9 , china)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of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are in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general citizen. since the 90s of 20th century , the college studentscon2 sciousness , practice , and capability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ve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t thesame time , the phenomenon of detached political attitud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alient feature for the politi2 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uch a phenomenon has influenced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gress , and eve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much more passively than in any active sense . it needs a simultaneous effort from state , society and the collegestudents themselves to resolve the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vague consciousness , weak energy , and slow be2havior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key words : college students ; political indifference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 ,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 ,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 , 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 、运作方式 、规则和政策过程 的政治行为 1 (p206) 。政治参与反映着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既是其实现自身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 ,又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还是政 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青年 ,特别是大学生富于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深收稿日期 : 2002 - 07 - 15作者简介 : 张树辉 (1971 - ) ,男 ,河北邢台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青年问题 。要求当代大学生和全体公民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有效的行为投入 。同时 ,这也是保证青年一代在政 治上 、思想上 、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 促进大 学生自身健康成长与进步 ,向着“四有”新人的目标主 动迈进的时代要求 。系统考察 90 年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 ,我 们发现 ,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参与实践和参与能力都 不断增强的同时 ,政治冷漠现象也越来越成为当代大 学生政治参与的突出特点 ,越来越成为值得关注和研 究的课 题 。政 治 冷 漠 与 政 治 投 票 、政 治 选 举 、政 治 结 社 、政治表达以及政治接触一样是政治参与的基本途 径之一 ,它是一种行为的消极态度 ,通过不参加政治活(一) 90 年代的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认同支持改革 ,政治参与更趋务实和理性90 年代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 期正值我 国 深 入 推 进 改 革 和 加 快 民 主 政 治 建 设 的 阶 段 ,处于社会进步发展对个人特别是青年一代自身素 质的要求日益提升的年代 。他们是经济 、政治 、教育等 改革的受益者 ,对党 、国家 、政府的方针政策有较高的 认同感 ;同 时 , 青 年 人 所 特 有 的 不 易 满 足 感 和 批 判 精 神 ,以及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公民政治参与的环境氛围 , 又促使他们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 ,90 年代的 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 、改革和发展 ,政治参与的意识 较强 。同时 ,大学生更关注与自己生存发展直接相关 的改革 ,表现出务实化的特点 ;对待政府反腐败成效不 高等不能令人满意的现实 ,90 年代的大学生不再像 80 年代大学生那样冲动 ,不再以呼吁 、呐喊的方式参与政 治 ,而是意识到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靠全体公民 对政府理 性 的 支 持 才 可 实 现 , 表 现 出 理 性 化 的 特 点 近几年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已从潜在影响政治稳定的 首要关注因素退居其他因素之后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 了这一点 。(二) 激情政治参与较多 ,理性政治参与较少 ,参与 行为理性化色彩较重90 年代大学生与其他年代的青年学生一样最易因 为国家命 运 和 民 族 盛 衰 而 激 情 荡 漾 , 在 香 港 、澳 门 回 归 、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 、足球出线特别是我国驻南联 盟使馆被炸事件发生后 ,大学生特别是首都高校学生 自发或有组织地采取集会 、游行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政 治观 点 , 这 是 90 年 代 大 学 生 政 治 参 与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即因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盛衰的事件或突发政治 事件而激情投入参与 ,而这种激情参与也多是经过青 年学生的深入思考而采取合理合法的形式进行的 。在这种有组 织 、“理 性 ”的 激 情 参 与 成 为 90 年 代动等方式而消极地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1(p209) 。大学生政治冷 漠 是 指 作 为 政 治 参 与 主 体 的 大 学 生 出 于 国家 、社会或个人原因 ,主动或被动地不参加政治活动 , 在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 表现出的不作为 。大学生政治冷漠与大学生的理性参 与 、激情参 与 共 同 构 成 大 学 生 政 治 参 与 的 有 机 整 体 。 深入分析 90 年代大学生表现突出 、特点明显的政治冷 漠现象及影响因素 ,研究相应的对策 ,对于真实了解当 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 ,合理引导大学生参与政治生 活 ,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特别是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 与现代化 、制度化建设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在我国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 ,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 ,社会 、经济 、政治 、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很大的 发展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要求也在不 断增长 。这主要表现在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提高 ,要 求 当 家 作 主 、行 使 民 主 权 利 的 愿 望 日 益 迫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热衷于对社会政治现实漠然评价而不采取 必 要 的 政 治 表 达 ; 社 团 活 动 、社 会 实 践 活动局限于直接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科技活动 ,政 治学习研究和 关 注 社 会 现 实 的 政 治 类 社 团 和 社 会 实 践活动贫乏 。(三) 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90 年代的大学生能对某一政治价值判断作出正确 的评价 ,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 ,却往往在实际参与行 为上有偏差 ,推翻自己的评价 ,表现得知行不一 。在各 种调查中 ,青年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是“贪污腐 败”,总是 把“反 腐 败”作 为 当 前 最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但在实际生活中青年却有“轻度腐败”的潜意识 。 调查发现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会采取请客 、送礼等方式 来促成奖学金 、就业等问题 ,或对这种现象表示可以理 解 。这种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 , 直 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际水平和成效 。大学生 政治参与的价值两重性只能表明某些主导政治价值观 念还未在青年的思想意识中真正内化 ,这也正是目前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新的平台 , 但 有效理性参与较少“要实行参与民主 ,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公民的知情 权 ,公民只有具有了对社会和政治事务全面深入的了 解 ,才谈得上理性的讨论及决策 。互联网为公民知情权 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2 “网络的分权 、平 等和能力需求等特征 ,在削弱传统政治控制的同时 ,明 显拓宽了政治参与的内涵 。”3 作为掌握运用网络最多 的大学生群体 ,已经开始利用遍布网络的论坛 、bbs 等 发表政治言论 、表明政治观点 ,有的学生还建立了自己 的政论性网站 ,甚至很多学生以“红客”自称 ,通过“网络 黑客”的手段攻击别国和地区的官方网站 ,以表达政治 情绪和立场 。网络化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 ,却也 是大学生接受激进知识分子政治鼓动较少的时期 ,所 以 ,在某种程度上 ,网络已成为传播政治信息 、引发政治 讨论的主要渠道 ,很多政治事件以及后续的争论都是 最先在网上成为大学生的关注热点的 。但同时不容忽 视的是 ,90 年代的大学生在网上关注更多的却是充斥 其中的休闲甚至低级的内容 ,各大学的校园网论坛上 关于时事政治的贴子却较少 ,点击率和跟贴也很低 ,也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 。通过对以上大学生政治参与特征和主要表现的分 析 ,我们看出 ,出于年龄 、身份的内在原因和社会 、经济 、 教育文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等外在因素 ,90 年代的大学生有其特殊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 ,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乏理想主义者 ,但从其总体表现来讲 ,这一代 大学生更看重功利实效性价值 ,社会关怀和理想精神较 少 ,是较为缺乏政治激情的一代 。拿 80 年代大学生与90 年代的大学生相比 ,前者的政治使命感与后者的政治 冷淡 ,前者的泛道德主义的政治参与激情 ,与后者的世 俗功利性与个人中心意识 ,恰成中国历史上两代人之间 最为鲜明的对比 。在思想情趣 、价值态度 、人文关怀方 面几乎是“两个民族”。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开始进 入青年大学生群体 ,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 。与 80 年代 大学生的高度政治化相比 ,90 年代的大学生则是高度 非政治化 ,其在政治参与行为中的政治冷漠的范围 、深 度及影响都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形成的原因90 年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受外界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时表现不太明显 ,有时又表现为主要特征 , 更多是与大学生的激情政治参与和理性政治参与交织 为一个矛盾共同体 ,很难分清哪些可以直接归结为冷 漠 ,哪些又是纯粹的理性或激情 。同时 ,造成 90 年 代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又是多方面 、多层次 、互相关联 的 ,必须加以辩证分析 。下面我们就 90 年代大学生政 治冷漠三方面的成因来分析 。(一) 公民政治冷漠的历史传统 、政治体制等普遍 原因的影响首先 ,中国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历史形成精英主政 的传统和“臣属型政治文化”,民众对明君清官治国安 邦习以为常 ,所谓政治乃“肉食者为之”。崇拜权威 ,依 附权威 ,必然导致附庸意识 ,形成卑微心理 。这在政治 事务中必然表现为普遍的非参与倾向 。同时 , 国家长 时间对公民政治权利的漠视和参政渠道的阻塞也会极 大地挫伤 人 民 参 政 的 热 情 。这 种 影 响 是 长 期 和 牢 固 的 ,大学生虽是最具反叛精神的一代 ,但这种历史传统 的影响也非自身可以完全抵御 。其次 ,权力垄断造成的政府和民众 、上层和基层之 间的鸿沟 ,是现实的体制原因 。权力垄断 、钱权交易 、 暗箱操作等强奸民意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投票人的感 情 ,而法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由此而造成公民对 改变现状的无能为力 ,必然成为政治冷漠的一个重要 原因 。大学生初次成为具有投票权的公民参加人大代 表 、党代会代表的选举却不珍视自己的权利 ,在校方极利和自由 的 漠 视 , 势 必 造 成 公 民 对 政 治 生 活 的 漠 视 。近年来对农民“集体上访”的粗暴禁止甚至打击报复的 相关报道屡见不鲜 。新闻媒体受到地方势力的围堵 , 甚至报道事实真相的报纸和记者也屡遭查禁和毒打的 命运 。人大代表 、律师因维护人民利益而被迫害的现 象相当严重 。大学生按照法律程序申请的游行几乎未 被批准过 。正常而迫切的参政诉求缺乏有力的制度支 持 ,参政成为费力不讨好甚至要冒着重大代价的事 ,难 谈参政热情 ,更使民众产生希望渺茫的消沉心态 。最后 ,政治改革进程迟缓滞后 、推动不力也成为影 响政治热情 ,导致政治冷漠的重要原因 。政治体制改 革较难也确未提出如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具体细致的目 标 ,难以凝聚公民参与政治建设的激情 ,而在探索创新 可能会付出巨大代价的威胁下 ,认同现存的政治体制 就成为最安全的选择 ,从而导致人们对参与政治体制 改革的热情不足 。(二)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 , 他们所遇到的利益 定位 、社会期望 、教育目的等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矛盾困 惑是导致政治冷漠的特殊原因首先 ,与政治改革进程滞后相联系 ,社会群体利益 特别是政治利益存在不明确性 ,一方面 ,尚未有哪个社 会群体因政治体制改革而获得直接明显的收益 ,另一 方面 ,人们还会因为担心失去利益而逡巡不前 。这种 因利益不明而导致的冷漠虽会随经济发展 、城市化 、文 化教育信息发展以及人们利益意识觉醒而过去 ,但毕 竟已对正在社会转型期寻找自身利益落脚点的大学生 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 在校大学生 群体本身就处于一个由非利益群体或准利益群体向未 定利益群体演变的时期 。此时他们无法代表某个群体 或被某个群体所代表 ,虽然政治改革和参与政治的必 要性和迫切性人人皆知 ,但仍不足以使大学生构成改 革的现实动力 。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利益上的诉求 , 深们的政治参与活动除去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激情参与外 ,或是被动地接受组织参与和动员参与 , 或是在掌握“道德批判话语权”的知识分子的号召和鼓 动下参与政治生活 。但是 ,由于知识分子阶层也意识 到现在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民族进步 ,而且他们自身利 益也得以实现 ,同时市场经济导致的观念世俗化也在 很大程度上削减着他们曾经执著的政治激情 ,从而导 致“知识分子温和化”,使得他们对大学生的号召鼓动 的频率和力度大大减弱 ,敏感的大学生接受的激励和 感染少 ,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寄托少 ,自然其参与政治的 欲望也随之减弱 。最后 ,目前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也是导致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客观原因 。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虽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往“60 分万岁”和“一心只读圣 贤书”的尴尬境地 ,但来自社会竞争和就业的切身压力 也使 90 年代的大学生深感不安 ,他们把练好迎接社会 考验的真本领作为在校奋斗的第一要义 ,认为多考几个 证书 、托福多考几分胜过宏伟的政治抱负 ,不愿挤占时 间参与其他事务乃至政治活动 。另外 ,高等教育改革的 深度远未达到现实的需要 ,教学内容脱离现实 ,社会实 践表面化严重 ,思想教育难以深入 ,学校还大多存在忽 视对党员团员教育的现象 ,往往把稳定工作 、保证学生 不出问题视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部 。这些都不同 程度地导致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形成 。此外 ,90 年代大学生通过教育 、社会评价等途径了 解到的 80 年代大学生怀有高度政治热情和通过不当 方式参与政治所留下的教训也是影响其政治参与热情 的原因之一 。(三) 90 年代大学生特殊的价值取向 、思维特点等 是导致其政治冷漠的重要内在因素首先 ,随着市场经济对人们观念冲击的不断加深 ,90 年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出解决政治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疏解他们随着观念世俗化而本已不再高涨的政治激情 。再次 ,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影响 ,当代大 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出现偏差 ,有时还会出现认 同“轻度腐败”等趋同社会丑恶现象的的实际做法 ,也 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通过参与政治改变社会现 实的激情和动力 。基础和创 新 意 识 的 青 年 是 未 来 社 会 进 步 的 主 要 推 动力 ,承担着建设 、变革和创新的重任 , 也是中国政治改 革的实践者和源动力 ,其思想观念特别是参与政治的 意识尤其重要 。如果长期一味任其政治冷漠或只对密 切关系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感兴趣的现实持续下去 , 势必导致其社会责任感 、政治责任感愈加缺失 ,难以唤 醒其对政治乃至对社会的必要热情 ,形成政治人才的 匮乏 。另外 ,由于政治冷漠导致政治参与意识淡漠 、政 治参与能力下降 ,势必影响未来中国政治人才素质 ,直 接导致中国政治水平的滑坡 。这既是中国政治发展的 损失 ,也是对青年自身成长的不负责任 。从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角度来看 , 中国 目前改革急需进一步深入 ,而深入改革已成为改革自 身成败的关键 ,政治改革动力不足 , 阻力也不小 , 但关 键是动力不足 。青年作为最具批评意识和改革精神的 社会成员 ,理应站在改革的潮头 ,发挥自身本应源源不 断的推动力甚至压力促使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以带动 固守己利的其他利益群体主动有效参与改革 。而此时 大学生盲目的大范围的政治冷漠恰恰起到削减民众政 治热情的作用 ,带来全社会的政治道德和社会责任滑 坡 ,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对政治体制的离心离德和不信 任感 。这对急需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改革深入的政府无 异于雪上加霜 。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角度来看 , 一方面积极充分 理性的政治参与在变革和转型的政治发展时期显得尤 为重要 ,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解决民众关注问题 、 监督政府人员依法行政 ,特别是对防止腐败和社会不 公现象滋生以及惩治腐败和社会丑恶势力都具有重要 价值 。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民众的政治冷漠在导致改 革动力不足的同时还会加剧问题的滋生 ,从而形成政 府不力 、民 众 满 意 度 低 、政 治 冷 漠 程 度 加 深 的 恶 性 循 环 ,会对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 ,由 于近几年经济和社会以及政治层面的一些消极因素 , 如下岗 、失业 、国有资产流失 、农民负担加重现象严重 , 社会分配不公 、腐败现象难以抑制 ,社会治安状况令人 不安 ,乃至信仰危机 ,而且随着社会舆论监督力度的加 大以及互联网对信息的无选择传输 ,社会矛盾日益凸 显 ,大学生接触的社会不良现象日益增多 ,本文前面提 及的知识分子温和化倾向已有减弱之势 ,青年学生中 激进个人和小集体也在增多 。在此情况下 , 政治冷漠 以及其他原因造成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下降 ,政治能 力低下 ,政 治 辨 别 能 力 随 之 降 低 的 危 害 性 愈 发 显 现 。 一旦社会矛盾加剧成祸 ,缺乏足够政治经验和分析判三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负面影响90 年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公众的政治冷漠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现实不可回避的重要表象 。通过分析 其成因和具体表现我们不难发现 ,有经济发展和公民 政治水平提高等积极因素的影响 ,也更是政治民主化 程度不高 、公民政治意识不足等使然 。作为一种客观 政治现实 ,它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对于 90 年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 ,我们当然也 不能一概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首先 ,政治冷 漠是大学生对极端过度的意识形态渲染的反感和疏离 , “文革”时期那种人为的政治狂热和强迫性的过度政治 参与以及脱离实际的思想灌输已深为当代大学生所不 屑 ,他们甚至不能理解上一代的师兄师姐如何会因自身 激情或社会鼓动而采取过激的行动参与政治 。这是当 代大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理性行事的进步体现 。同时 ,适度的政治冷漠使得社会 、经济 、文化等得以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高速平稳发展 ,当代大学生不但得 益于其发展成长空间 ,也更在较少占有精力的情况下把 主要时间用于提高有利于自身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学习 当中 ,积淀了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 ,也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着政治参与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为来 日自身政治利益更加明确时更好参与政治 、发挥作用打 下了基础 。另外 ,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分为主动的有选择的冷 漠和被动的盲目的冷漠 。应该承认 , 主动的有选择的 政治冷漠是大学生理性政治参与的合理有效成分 ,是 其表达政治意愿的正当途径 ,应该予以正视 。在认识大学生政治冷漠合理性的同时 , 我们更应 该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在当代大学生中日益形成的政 治冷漠现象及趋势 ,对于其自身成长以及政治发展乃 至政治稳定的负面影响以及连带的危害远大于其正面 影响 ,值得研究和关注 。从大学生自身成长角度看 , 大学生作为最具知识导 。学校要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 , 要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放在首位 ,通过第一课堂的教育和第二 课堂特别是社会实践的感染 ,帮助大学生树立巩固正 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育提升他们的政治敏 感性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要变单纯的教育 、管理为教 育 、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关心 、重视当代大学生合 理的利益需求 ,引导大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担负社 会进步的使命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校不应因担心学生 稳定问题而一味统得过死 ,要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 ,鼓 励学生的创新思想 ,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学习研究政 治问题的社团 ,鼓励教师与学生探讨社会问题和政治 问题 ,鼓励学生养成关心政治的良好习惯 。学校要加 强对党员 、团员和骨干同学的思想教育 ,帮助大学生认 识作为公民应该参与的投票 、选举等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280.5-2025芯粒互联接口规范第5部分:基于2.5D封装的物理层技术要求
- GB/T 46280.3-2025芯粒互联接口规范第3部分:数据链路层技术要求
- 2025年机关老年大学招聘笔试模拟考试题
- 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模板
- 2025年企业战略规划师专业技能认证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品牌形象设计师综合能力测评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健身教练技术水平考查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经理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课件中参考文献
- 2025年国际企业管理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湖北省圆创高中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含答案)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理论试题
- 2025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2023年漳州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放射性药物医学知识培训
- 关于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实施办法重点内容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 SHSG0522023年石油化工装置工艺设计包(成套技术)内容规定
- 《一次函数的图像》-完整版课件
- DB44∕T 1836-2016 不锈钢美容工具
- 高一新生入学家长会发言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