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乙烯改性及其进展颜世峰, 李朝旭, 刘本国, 陈占勋( 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42)摘要:综述了通用热塑性树脂 p e 改性中常用的共聚、共混、交联、接枝、氯化、填充和增强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并简单介绍了 p e 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关键词: 聚乙烯; 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中图分类号: o 631文献标识码:am od if ica t ion of po lye thy len e an d its new d eve lopm en tyan s h i- f en g , l i ch a o- x u , l iu b en - g uo,ch en zh a n - x un(co llege o f po lym e r sc ience and e ng inee r ing, q ingdao in st itu te o f c h em ica l t ech no lo gy, sh ando ng q ingdao 266042)a bstra c t: t h e m o d if ica t io n o f po lye th y len e (p e ) is comm o n ly u sed to w iden th e app lica2t io n a rea s fo r th e m a te r ia l. in th is p ap e r th e p h y sica l an d ch em ica l m o d if ica t io n m e tho d s o f p e w e re rev iew ed , in c lu d in g copo lym e r iza t io n , b len d in g, c ro sslin k in g, g raf t in g, ch lo r in a t io n , ch lo ro su lfo n a t io n , f illin g, re in fo rc in g, e tc.key word s: po lye th y len e ; p h y sica l m o d if ica t io n ; ch em ica l m o d if ica t io n聚乙烯 (p e ) 是由乙烯聚合而得的高分子化合物。 其来源丰富, 价格便宜, 电气性质和加工性 质优良, 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包装、汽车、建筑以及家用电器等方面。为了提高 p e 的高速加工性、耐 应力龟裂性、冲击强度、耐热性、难燃性、印刷性和粘结性质, 采用改性来实现1, 2 。聚合, 如乙烯2(甲基) 丙烯酸共聚物、乙烯2甲基丙烯酸甘油酯 ( e gm a ) 的共聚物等。 通过共聚反 应, 可以改变大分子链的柔顺性或使原来的基团带有反应性官能团, 可以起到反应性增容剂的作用3 。1. 2 交联改性交联改性使 p e 的物理机械强度大大提高,并显著改善其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耐腐蚀性、抗蠕 变性及耐候性, 从而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已商品化的 p ex ( 铝塑复合管) 就是 p e 交联的典型应用。 交联改性有辐射交联、化学交联、硅烷交联。辐射交联: 将聚乙烯置于辐射场中, 在高能射线(主要是 射线、x 射线和电子束4 等) 作用下, 可以在固态聚合物中形成多种活性粒子, 引发一 系列化学反应, 从而可以在聚合物内部形成交联的三维网络结构5, 6 。化学交联: 由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分解所 生成的自由基与 p e 分子中不饱和点生成活性中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指通过接枝、共聚等方法在分子链 中引入其它链节和功能基团, 通过交联剂交联或 将聚乙烯链上的取代基氢置换成氯 ( 氯化)、氯磺 根 ( 氯磺化) 或其它基团, 由此赋予 p e 较高的抗 冲击性能, 优良的耐热性和抗老化性。1. 1共聚改性聚乙烯的共聚改性包括配位共聚合, 如乙丙 橡胶 (e pr )、三元乙丙橡胶 (e pdm ) 以及乙烯同12丁烯、12戊烯的共聚物; 聚乙烯的自由基共聚合, 如乙烯2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ev a ) ; 离子型共1收稿日期: 2001- 06- 04作者简介: 颜世峰( 1977 ) , 男, 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 陈占勋( 1943 ) 男, 教授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第 23 卷32心, 通过单体把这些活性中心连结起来就成为化学交联聚乙烯7 。硅烷交联: 使含有不饱和乙烯基和易于水解 的烷氧基多官能团的硅烷接枝到 p e 主链上, 然 后在水及硅醇缩合催化剂作用下发生水解并缩合so 2 , 使一部分氯原子为磺酰氯所取代15 。物理改性物理改性是在 p e 基体中加入无机组分、有 机组分或聚合物 (如树脂、橡胶、热塑性弹性体) 或 一些有特殊功能的添加助剂, 经过混合、混炼而制 成 p e 共混物或复合材料。 物理改性可分为填充 改性、共混改性、增强改性等。2. 1填充改性填充改性是在热塑性树脂基质中加入无机粒 子, 使塑料制品的原料成本降低以达到增重的目的, 或使塑料制品的性能有明显改变。既在牺牲某些性能的同时, 使另一些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为论述方便, 将填充改性分为一般性填充和功能性填充。2. 1. 1一般性填充改性一般性填充仅限于 p e 力学性能的变化。 填 充 p e 的无机填料有碳酸钙、滑石粉、高岭士、硫 酸钡、硅酸钙和二氧化硅等。碳酸钙填充 p e 复合材料可以降低制品成 本, 提高刚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但无机填料碳 酸钙与非极性高聚物 p e 界面粘合性差, 导致材 料机械性能、流动性能下降。 通过加入偶联剂16 或用m p ew ( 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齐聚物) 对碳 酸钙进行包覆处理可以改善界面粘合性17 。填充 p e 常用有机填料有稻草纤维18 , 木粉2成交联键, 即得硅烷交联聚乙s i os i烯8 。1. 3接枝改性接枝聚合物几乎不改变聚乙烯骨架结构, 同 时又将具有各种功能的极性单体接枝到 p e 主链 上, 既保持了 p e 原有特性, 又增加了新的功能, 是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 p e 极性功能化方法。 接枝反应实施方法主要有溶液法、熔融法、固相法以及辐射接枝法等。1. 3. 1溶液法使用甲苯9, 10 、二甲苯11 、氯苯等作为反应介 质在液相中进行。p e、单体、引发剂全部溶解在反应介质中, 体系为均相, 介质的极性和对单体的链转移常数对接枝反应影响很大。1. 3. 2固相法将 p e 粉末直接与单体、引发剂、界面活性剂 等接触反应。与传统实施方法相比, 固相法具有反应温度适宜、常压、基本保持聚合物固有物性, 无 需回收溶剂, 后处理简单, 高效节能等优点12 。1. 3. 3熔融法在熔融状态下, 通过引发剂热分解产生自由 基, 从而引发大分子链产生自由基, 在接枝单体的 存在下发生自由基共聚反应, 然后在聚合物大分 子链上接枝侧链。1. 3. 4辐射接枝法辐射接枝表面改性包括 射线、射线、电子 束等辐照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聚合物被辐照后产 生游离基, 游离基再与其它单体生成接枝聚合反应, 而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 辐射接枝改性方法 有: 共辐照法、预辐照法、过氧化物法13 。1. 4氯化及氯磺化改性用光或自由基引发剂作为催化剂, 先使 c l2 离纤维19, 20等。2. 1. 2 功能性填充改性填充改性主要是改善塑料在光、电、磁、燃烧 等方面的效果, 而不仅仅是力学性能的变化, 则称 这类填充改性为功能性填充21 。功能性填充聚乙烯包括生物降解聚乙烯、导电聚乙烯和阻燃聚乙 烯等。生物降解聚乙烯: 将淀粉经变性处理后加入p e 中可制得淀粉塑料, 埋入土壤后由于淀粉的存 在, 具有微生物可降解性。 研究表明, p e /淀粉降 解塑料不但可以直接作为碳源被微生物利用, 并 能为微生物次代谢物所腐蚀22, 23 。导电聚乙烯: 绝缘的聚乙烯树脂与导电填料 (如炭黑24 、金属粉25 ) 复合可得导电性新型功能 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而且在 抗静电、导电、自动控制面发热体、电磁屏蔽等诸 多领域有极为广泛的应有前景26 。阻燃聚乙烯: p e 的阻燃方法有: 添加卤素解成 c l, 攻击 p e 分子中 c键而完成氯化反应。h 键成 cc i随着 c l 的取代, 破坏了 p e 的结晶性, t g 降低。当氯含量超过一定值, t g 又随之升高, 因此可 通过控制氯的含量得到不同性质的氯化聚乙烯14 。氯磺化聚乙烯是在氯 化 过 程 中 通 入 少 量第 2 期颜世峰等: 聚乙烯改性及其进展33阻燃剂, 并与三氧化二锑配合使用。 添加有机酸、磷酸铵、三溴苯等27 。添加有阻燃作用的无 机填料, 如a l (o h ) 3 28, 29 ,m g (o h ) 2 30 等。2. 2 增强改性具有增强效果的填充改性称为增强改性, 所 选用的增强材料有玻璃纤维、合成纤维、晶须等。为论述方便, 将自增强改性也并入此类。自增强改性。 这种增强改性并不加入任何填 充材料, 而是通过特殊的成型加工方法和模具流道的特殊设计, 使 p e 熔融体流动速度梯度增大,造成分子链的平行取向, 有助于伸直链晶体的生 成, 从而充分挖掘材料的内在潜力, 开发出力学性 能堪与工程塑料媲美的聚乙烯制品。 由于未加任 何填充材料, 不需考虑聚乙烯与填充材料的相容性问题31, 32 。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改性。 利用价廉易得并 具有高强度的玻璃纤维增强 p e , 以提高其机械强 度和耐热性, 使其成为工程塑料。 研究结果表明, 在复合过程中加入界面反应试剂及其与 p e 接枝 而形成的接枝物可与玻璃纤维表面及其硅烷发生 化学作用或交联, 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 能和力学性能33 。合成纤维也可作为增强型填料, 它们比玻璃 纤维密度小, 强度更高。可用于 p e 改性的合成纤 维有聚丙烯腈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乙烯醇纤维、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晶须作为一种新型材料, 具有强度高、模量 高、隔热性能好等优点, 同时与基体相容性较好, 因此也可作增强剂使用。常用的有碳酸钙晶须、钛 酸钾晶须等34 。2. 3 共混改性共混改性是用其它树脂、橡胶或热塑性弹性 体与 p e 共混, 以此改善 p e 的韧性、抗冲击性、印刷性、对油类阻隔性等性能。以改进 p e 的阻燃性。选用适当的相容剂, 可改善两者的相容性, 避免其它阻燃方法可能造成的制 品性能下降。 另外, p e 与 c p e 共混还可改善 p e的印刷性、韧性37 。p e 与 ev a 共混改性2. 3. 3p e 与 ev a ( 乙烯2醋酸乙烯酯) 共混物具有优良的柔韧性、透明性、较好的透气性和印刷性,受到广泛的重视。 但同时制品的机械强度有所下降38 。2. 3. 4p e 与橡胶共混改性hd p e 与橡胶类物质 ( 如丁基胶、天然胶39 、 丁苯胶、乙丙胶等) 共混, 可显著提高其冲击性能。p e 与 pa (聚酰胺) 共混改性2. 3. 5将 pa 掺入 p e 可提高 p e 对氧及烃类溶剂的阻隔性。 但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 pa 与 p e 的 相容性差, 徐僖等通过紫外线辐射, 使 p e 分子链上引入 c = o , coo h , o h 等极性基团, 在与pa 熔融共混过程中, 引入的极性基团与 pa 分子 链 上 酰 胺 基 或 端 胺 基 发 生 化 学 反 应, 增 强 了hd p e 与 pa 的界面相互作用40, 41 。p e 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纳米粒子对 p e 的改性纳米材料指平均粒径在 100 nm33. 1以下, 颗粒尺寸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接区域内的材料。由于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 k u bo 效应等, 纳米粒 子具有许多新异的物理化学性质, 以聚合物为基 体的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 机械、光、电、磁等特性, 可形成重要的多功能新材 料, 纳米技术对聚合物进行改性已成为材料科学 研究的前沿42 。纳米塑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 5 大类: 插层 复合法; 原位复合法; 分子复合材料形成 法; 超微粒子直接分散法; 其它制备法。 其 中, 插层复合法是当前研究最多、也是最有希望工 业化的方法。插层复合法就是采用层状无机物 (如 硅酸盐类粘土、金属氧化物、二硫化物等) 作为基 体将聚合性单体插入无机物夹层间原位聚合或将 聚合物直接插入夹层间形成复合物43 。c aco 3 /聚烯烃复合材料研究表明, 当填料足 够细且进行有效的表面处理, 这种无机粒子起到 增强剂的作用。 纳米粒子对聚合物增强增韧可看 作是刚性粒子增韧方法的延伸和发展。 由于粒子 与聚合物在纳米尺寸上有一定的相容性, 因而纳高低密度 p e 共混改性2. 3. 1低密度 p e 较柔软, 强度较低; 而高密度 p e强度大, 韧性较差, 两者共混, 可取长补短, 制得硬 度相异的 p e 材料。hd p e /l d p e 共混体系中加入l l d p e ( 线性低密度 p e ) 或 v l d p e ( 极低密度 p e ) , 则由于 l l d p e 或 v l d p e 与 hd p e 共 晶, 与 l d p e 部分共晶, 而达到改善其性能的目的35, 36 。p e 与 c p e (氯化聚乙烯) 共混改性2. 3. 2c p e 与 p e 共混后, 共混物中引入氯原子, 可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第 23 卷34米粒子在基体中分散程度可能成为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44 。纳米级c aco 3 经适当的表面 处理, 可使 hd p e /c aco 3 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 断裂伸长率显著提高, 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得到改善。3. 2 反应性共混技术将高分子化学反应与各组分的共混有机结合 在一起即为反应性共混。反应性共混技术可使 p e这种非极性有机聚合物获得极性, 这不仅大大拓宽了 p e 的应用范围, 而且所制备的接枝物可用 作 p e 与极性高聚物共混的相容剂。 例如 p e 与 p s 相容性差, 相互间结合力低, 故机械共混物性 能差, 相容剂 seb s 可提高界面结合力, 但经济上 不合算。王文新等研究了 p s/hd p e 反应性共混, 通过两次共混的方法, 使 p e 和 p s 接枝、交联, 共 混物更好地分散, 充分发挥了增容的作用45 。3. 3 原位成纤复合技术原位成纤复合技术是指在加工过程中增强纤 维就地形成。 即分散相在挤出机中由于受到强力 剪切、拉伸作用而发生形变、取向, 形成纤维均匀地分散在连续相中, 从而获取优良的增强效果, 又 称原位复合技术。 清华大学赵安赤教授利用原位 成纤技术成功地研制出液晶聚合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l c p /u hm w p e ) 合金, 该合金具有优异 的力学性能、耐磨性和加工流动性46 。22: 1335赵建春, 薛峰等. 聚乙烯固相接枝马来酸酐的研究 j . 塑 料工业, 1998, 26 ( 1) : 72李笃信, 贾德民. 聚合物的表面接枝改性技术进展 j . 中 国塑料, 1998, 12 ( 2) : 201213钱知勉. 塑料性能应用手册m .社, 1987: 22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版14上海市合成树脂研究所. 塑料工业m . 北京: 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 1978: 110吴崇周. 磷酸酯类偶联剂对 c aco 3/hd p e 体系偶联效果 的研究j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1, 7 ( 3) : 197 张云灿等. 羧化聚乙烯蜡改善 hd p e /c aco 3 填充体系流151617变性能的研究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1, 7 ( 4) : 69陈军, 倪海鹰. 聚乙烯/稻草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 j . 塑料工业, 2000, 28 ( 2) : 30廖兵, 黄玉惠等. 改性木纤维对 l d p e 和木纤维复合材料 力 学性能的影响 j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9, 15( 3) : 9m a lada d , ko k la b v. j a pp l po lym sc i, 1990, 41 ( 1) : 185 刘英俊, 刘伯元. 塑料填充改性m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 1998: 197李晓, 袁惠根等. l l d p e /淀粉共混体系的生物降解特性1819202122j .塑料工业, 27 ( 6) : 28b ik ia r is d , a bu r to j. j a pp l po lym sc i, 1999, 71: 108921100赵石林等. l d p e /炭黑导电复合材料电学及力学性能研究j . 塑料工业, 1998, 26 ( 6) : 25范五一. 表面改性对不锈钢纤维/hd p e 复合材料性能的232425影响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7, 13 ( 2) : 10426张雄伟, 黄锐. l d p e /炭黑复合导电材料性能研究 j . 中国塑料, 1994, 8 ( 3) : 26陈长春, 吴人洁等. 阻燃半硬质l d p e /ev a 泡沫塑料的 研究j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9, 15 ( 3) : 129蓝方, 陈宁. 阻燃 hd p e 中氢氧化铝表面处理和阻燃增效j . 塑料工业, 1999, 27 ( 1) : 35参考文献27陈占勋. 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及综合利用m .工业出版社, 1997: 23北京: 化学2812930a no n. 9 , 1981, 29 ( 10) : 53罗河胜. 实用聚乙烯m . 广州: 广东科技出社, 1997: 23李孝三, 王德禧. 聚烯烃的化学结构改性 j . 中国塑料.1990, 4 ( 4) : 18gu io t o , t igh ze r t l. e u rop ean po lym e r jo u rna l j , 1999,35: 565 570刘飞跃, 张丽叶. 聚乙烯敏化辐射交联研究进展 j . 中国塑 料, 1999, 13 ( 1) : 10d o le m . t h e r ad ia t io n c h em ist ry o f m ac rom o lecu le s m . a cadem ic p re ss, 1972钱知勉. 塑料性能应用手册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版社,1987: 18许长清. 合成树脂及塑料手册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30sa th e n s, r ao g ss, d ev is. j a pp l po lym sc i, 1995, 56: 1423sh eng j , l u x l , yao k d. j m ac rom o l sc i c h em , 1990, a 27: 167d ev ito g, l angze t ta n , e t a l. j po lym sc i c h em e d, 1984,23王珂, 李春红等. hd p e /氢氧化镁复合体系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的研究j . 塑料工业, 1995, 23 ( 6) : 20王惠民, 益小苏. 聚乙烯自增强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1, 7 ( 1) : 49zh ang d , j iang l , sh an k. j a pp l po lym sc i, 1999, 71: 799 80431432533张云灿等.玻纤增强 hd p e 基体结晶形态研究 j . 高分6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2, 8 ( 3) : 94刘庆峰, 王德生等. 碳酸钙晶须的制备对 p p 增强特性的研347究 j .塑料工业, 2000, 28 ( 1) : 5陈辉等.l l d p e 及v l d p e 对l d p e /hd p e 共混物拉伸835性能的影响j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8, 14 ( 2) : 84j i zh anl iang. j a pp l po lym sc i, 2000, 78: 759 765杨金平. 聚乙烯与氯化 p e 共混的研究 j . 中国塑料,1999, 13 ( 5) : 35封朴. 聚合物合金m .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15236379101138第 2 期颜世峰等: 聚乙烯改性及其进展35洪伟良, 刘剑洪等. 有机2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j .中国塑料, 2000, 14 ( 5) : 8徐伟平, 黄锐. 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研究进展39d ah lam h m , kh a iru l zam an m d. j a pp l po lym sc i,2000, 78:景新, 徐僖.作用的研究j .紫外线辐照 hd p e /pa 6 共混物界面相互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7, 13 ( 1) : 384044j .中国塑料, 1997, 11 ( 5) : 15徐僖, 雷景新. 紫外线辐照 hd p e 与尼龙26 相容性的研究 j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6, 12 ( 4) : 78王文新等. p s/hd p e 反应共混的研究j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8, 14 ( 2) : 71刘英俊, 王锡臣. 改性塑料行业指南m . 北京: 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 2000: 1484145黄平.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j .塑料加工应用, 2000, 12 ( 5) : 38现代4246(上接第 26 页)8b ac r i j c , p e rzyn sk i r and sa lin d. j m agn m agn m a te r,1990, 85: 27c ao x inp e i, l uo y ingw u , f eng l inx ian . syn th e sis and151617181920u ge lstad j , b e rge a. m ac rom o l c h em , 1998, 17: 177sh ink e m , h o ndo n h. b io ca ta ly sis, 1991, 5 ( 1) : 61n ido n l , s tak f t g s. c h em m a te r, 1992, 4 ( 1) : 177c uyp e r m d , jo n ian m . l angm u ir, 1990, 7: 647都有为. 磁性材料进展j . 物理, 2000, 29 ( 6) : 323h a lit s, go k tu rk , t hom a s j , e t a l. e ffec t s o f p a r t ic le sh ap e and size d ist r ibu t io n s o n th e e lec t r ica l and m agne t ic p ro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学习课件
- 北京舞蹈考试题库及答案
- 结核病治疗方案
- 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引擎
- 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磁场
- 乡镇过去五年进展工作总结及将来五年工作方案
- 新质生产力本质属性
- 幼儿园班级疫情防控活动方案
- 干部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 新质生产力看莞深智造
- 2024-2030年中国电解二氧化锰(EMD)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 计算机科学实习合同模板
- 人身损害三期评定规范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工业固废运输处置投标方案(技术标)
- 上海市语文新初一均衡分班试卷
- 中医培训课件:《放血疗法》
- KA-T 20.1-2024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第1部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应急预案
- 《古建筑构件制作(榫卯、斗拱)》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