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_第1页
语文备课资料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_第2页
语文备课资料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_第3页
语文备课资料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_第4页
语文备课资料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 居 易 1、朗读、背诵诗歌,准确掌握诗歌意思。领悟诗词表 达的主题思想。 2、品味精练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掌握采用多种描写 表现人物和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 3、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和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学习目标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 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 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 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 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 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 最清楚。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 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 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 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 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 有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幼小的孩子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烧,烤 h dn zh xi xing zhu 爱惜,珍惜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秉遗穗:拿着 掉在地里的麦 穗。秉,本义 是以手执禾, 这里引申为” 拿”。 敝:破。 b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zn yn 曾:竟然 事:从事,做 吏禄:做官的 俸禄 岁晏:年底。 晏,晚,迟。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昨夜南风阵阵起,小 麦盖垄翻金浪。女人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相互跟 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 晒脊梁。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又见一位穷村姑,抱子抱到田垄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 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诉说的一番话,听到的人 都感到悲伤。为交租税地卖光,拾这麦穗充饥肠。 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从不用从事种田与植桑。做官的 俸禄每年三百石,年底尚且有余粮。想到这些心里暗自惭愧 ,(自责之心)整日不能忘。 1、根据诗人对两个形象的描绘,他们的处境各是怎 么样的? 2、本诗歌以描写见长,请问采用了哪些描写?结合 诗句点出来。 3、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人对两个形象的描绘,他们的处境各是 怎么样的? 少忙 荷 携 蒸 灼 力尽 但惜 遗穗敝筐 输税尽 充饥肠 农夫 农妇 悲 忙苦 2、本诗歌以描写见长,请问采用了哪些描写?结 合诗句点出来。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景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动作描写: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心理描写:(农夫)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诗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 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情 气愤 愧疚 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对农民的无比怜悯和同 情,对统治者的批判,希望朝廷能够重视百姓疾 苦并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也抒写了作者对农民 的疾苦无能为力而产生的自愧心理。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 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 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写 事与写心完美统一,并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 的贫困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 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作者这种设 身处地的为农民着想的品格,对当时的士大夫来讲 ,的确难能可贵。 小结小结 板书 设计 农夫 割麦 有田者 忙 苦 同情 批判 愧疚 农妇 拾麦 无田者 悲惨 诗人旁观 统治者 舒适 观刈麦 白居易 我们联想上一单元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请 回忆写唐朝农村生活的诗句,根据你所了解的知 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及形式上的特点 。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晚唐时代,内忧外患,大唐日薄西山。这个时 代的阴影笼罩在诗人心灵上,对盛唐气象的幻想与日 薄西山的凄凉现实,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使诗人沉 溺于无法排遣的忧伤之中。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 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 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 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 人物。 杜牧(803852年),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秉性刚 直,备受排挤,在晚唐 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 合称为“后李杜”,人 称“小杜”。其诗多感 慨时事,抒写性情,诗 风俊朗雄丽。 作者简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于沙中,没有被时光销蚀掉。不禁引起诗人 “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 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 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 销:锈蚀。 前朝:以前的年代。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 策,小乔嫁周瑜。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 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 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诗意译文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 何作用?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 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 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 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 之慨。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诗 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 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一是慨叹:慨叹历史 上英雄成名都有机遇;二是悲叹:悲叹自己虽也算得 上个英雄,却没有机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 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 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 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小结小结 赤壁通过一节折断的古兵器戟,展开丰 富的联想,以独特的视角把历史和现实,国家和个人 巧妙联系在一起,借物咏志,抒发情怀。表达了对人 生境遇的感慨,渴望机遇的降临,实现自己的人生抱 负。 板书 设计 前朝 三国 东风 设想(无)魏胜 锁二乔 现实(有)魏败 赤壁 杜牧 戟 诗人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来抒发情怀,感叹人生。同学们思考这个问 题,难道决定三国鼎立的关键因素就是这次偶然 的东风吗?联系实际,我们如何看待人生中的“ 东风”? 文天祥 1、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2、学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赤诚的 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 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 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 ,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 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 表明自己的心志。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 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 (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他全力抗敌,兵败被俘, 坚决不降而被杀。其作品 有正气歌、指南录 、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作者简介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 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 稀稀落落。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 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借指 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 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 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 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 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 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 滩退往福建。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 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丹心照汗青”忠心永垂史册。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 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 。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 过零丁洋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诗意译文 1、品读这首诗,诗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际遇? 2、诗人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厄运?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爱国情怀? 1、品读这首诗,诗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际遇? 文天祥年轻时经历千辛万苦才考取仕途。正逢国 家遭受危难,如此经历了四十余年。人生如雨打的浮 萍沉浮不定。想到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 建,内心惶恐难安。孤军奋战、孤立无援,被元军俘 虏,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又是多么孤苦痛楚。 2、诗人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厄运? 国家从来都是和她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唇亡齿寒。一个国家遭受灭亡,人民必然遭受苦难。 文天祥的遭遇是南宋无数民众命运的缩影。南 宋的衰微软弱,妥协退让,国家危在旦夕。作为力主 抗元的将领,得不到朝廷的理解支持,孤军奋战,最 后成为敌军的俘虏已是必然的结局。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国情怀? 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 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现 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过零丁洋通过对个人身世和国家遭遇的精练 叙述,表现作者对国家败局的无奈和对历史浮沉的 感慨,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为千 古传诵的名言,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 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 ,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 、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小结小结 板书设计 追忆: 坎坷一生 感叹: 国破人被囚 以 死 明 志 铺垫 渲染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试设想,如果你处在文天祥的境地,该怎么做 ?并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意思。 2、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正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己亥,龚自珍 辞官返乡,又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 ,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残酷现实, 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本诗 是其中的一首。 龚自珍,近代思想 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 的先驱者。他对清朝的 思想统治不满。他的诗 文主张“更法”、“改 图”,揭露清统治者的 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著名的是己亥杂诗 共350首。 作者简介 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 ,也就是浩茫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 昏时分。 吟鞭:即马鞭 东指:出城门向东 天涯:天边 落红:落花 译文: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 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 更多新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人是怎样他的离愁的? 2、分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人是怎样他的离愁的?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 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李 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 “白日斜”,这是由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而来,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 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愁也暗含其中 。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 天涯,很难再回京城,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 2、分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是恰当的自喻。他把辞官归隐的自己比作枝头坠落 下来的残花。这种比喻,很富于形象性。 二是巧妙的构思。传统的认识一般是落花给人带来伤 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或“水流花谢两无情”等。 但此诗中把落花比作有情物,而且“化作春泥更护花”, 构思别开生面,新颖别致。 三是使诗歌立意高远。落花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 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 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小 结结 己亥杂诗通过对因离京而生离愁的描写 ,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 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托物言志的表 现手法,以及作为千古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刻领 会。 板书设计 春 泥 护 花 落 花 议论 言 志 日暮 天涯 写景抒情 离 愁 由实 到虚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从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 ,你能提炼出哪些观点? 张养浩 、指导学生了解散曲的一般知识。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学习目标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 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 ,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 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 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 ,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写作背景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 ,又称齐东野人,山东历城人 。是元代散曲名家中极少数做 过高官的汉族人之一。曾任礼 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职。至治 元年,因上疏谏元夕放灯得罪 辞官,隐居故乡。至顺二年, 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 称为张文忠公。作为元散曲中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张养浩的 散曲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 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简介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 关路。 望西都, 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 行处, 宫阙万间都 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形容华山四周群山密集,地势险要。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 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地理形势险要。山河:华 山和黄河。表里:内外。表为外。一说指潼关以 东为关外,潼关以西为关内,互为表里。 西都:指长安。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长安在潼关以西,今天的西安市旧址。 踌蹰:犹豫,彷徨。 经行处: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经:曾经。行: 行宫,行事。 宫阙:泛指皇家宫殿。 兴:兴盛。兴与亡为互文。 亡:衰亡,灭亡。 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