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加强读悟意识,和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加强读悟意识,和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doc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加强读悟意识,和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doc_第3页
初中语文论文:加强读悟意识,和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强读悟意识,和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曾记得当年复旦大学校长、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一定先考他的语文。如果语文不及格,那其他课就不用考了。”在数学家的眼里看来,语文有多么的重要!世上哪一种知识的学习离得开语言文字的理解呢?又有哪个人的成长会跟人文精神的熏陶毫无关系呢?语言文字的领悟力真的十分重要!然而,要提高领悟力,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重视读悟的过程,让读书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体验行为,读中求悟,悟中成长。在此,笔者就语文学习中的“读与悟”这一话题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一、读悟过程的日渐淡化源自功利主义的日益升级千百年来,书声琅琅一直被称为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读书人醉心其中而乐不自禁。然而,时至今日,课堂里的风景已悄然被动笔做题所代替。即使朗读,也大多演变为只读记要考的东西。平时也不乏一些同学自我满足的声音:“我背出了!”“我第一个背出!”听其语气,似乎是说读书的主要功夫和理想效果就是“会背会记”。事实上,他们在背的过程中常常有漏字、多字的现象,也不觉得多与漏对作者的表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更不用说读出语气语调,读出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来了!书到底怎么读才有益于智力的开发和思维的发展呢?且不论知识爆炸的时代,还有多少同学真能统统背记(事实上由于功课多,好些同学竟连老师选了又选的所谓精华句、精彩段都无法背记),单问:和尚念经似的读书对其他功课的学习,对其本人今后的人生感悟究竟有多少帮助呢?事实是胜于雄辩的:有些人在他拿到所谓的“第一名”时虚荣心着实是满足了一下,但你问他背的内容有些什么意思,他就吞吞吐吐,不知所云了。再过一段时间问他,那种情景就更滑稽了,居然连曾经“得第一”的内容也没几句能够想起来了。真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记得快,忘得也快啊!宋代理学家朱熹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可见,只求速度,不求深度,机械记忆,得不偿失啊!曾经花过的时间和精力在短暂的阶段后居然毫无价值了,难道还不可惜吗?我总觉得古人的话特别有道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来古人认为,读书的至高境界就是读出字里行间的意蕴来,读出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来。而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是不厌其烦地读。瞧,这跟我们今天只求数量,只求眼前分数的做法,有着多大的不同!我们今天为什么总是想着快、快、快,多、多、多?说透了,就是在乎眼前的几分考试分数。因为那分数事关社会、家长、学校评价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重要依据(几乎是唯一的)。本来命题的专家或是老师想在题目的开放性中考出几个人才来,就是老师没讲的内容,也会有同学能触类旁通,能有自己的课外探索和积累。可是结果往往不是这样。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也不能不要“名和利”了,虚假的也要。倘若暂时的考试分不高了,就会被评价为不会教书的老师,于是无奈中也只能投机取巧了!既然分数关系到眼前的考核等级和奖金数额,那让学生大声读书,哪能比得上选几个重要的填空句抄抄、写写、背背、默默来得更省事,更实惠呢?让学生只学考试有关的内容,而且只要背记就行。背得早,背在前,甚至猜得到,猜得准,倘若考试中许多学生还真能将资料中专家的话写出来,哪怕千篇一律,但得分了,岂不皆大欢喜?而学生呢,在题海战术中也确已搞得精疲力尽,一天之中连作业题目都做不光,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读悟课文,领略意蕴?也只能筛选答案,强化记忆,仅此而已了!然而,就在喜欢看眼前成果的人们兴奋地说“这不?我们的教学效果多好!?”的时候,人们又同时发现那些所谓的人才到后来却越读越笨,越读越厌学了!为什么?还不就是每一个过程中,我们的许多学生根本没有领悟过知识的内在奥妙,根本没有享受过自己有了自己的理解后一种真正的快乐的缘故?人毕竟是人,谁都有虚荣心、依赖心和惰性。读书的过程中,什么都为可能考到的东西而读,什么都由老师提供标准答案,甚至作文也有范文可抄,那哪里还会有自己的琢磨和自发的深入体会?又怎么能够产生自己的问题并去探求“个性”(应试教学常由老师解答共性问题)问题的答案?如此又哪里去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感悟呢?读书仅仅背记别人的答案,死记别人的东西,是很难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价值的,是很难把人培养成有用之材的!二、回归自然,让读书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体验行为,促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读书的过程是本不该提倡“速成”之类的短期行为的。世界上有哪个人能在短时间内把很多知识都学完,都悟透呢?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因为知识本身也在发展之中,更何况是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眼下在推行什么新课程的教育改革中,还必须在某些局部环节中重新倡导“教育本真”含义的回归:教书育人,循序渐进;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尤其是读语文,笔者以为,必须让读书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体验行为,并在读的过程中,处处生疑问,时时求感悟。这里所谓的“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我支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自觉”,就是自己感觉到,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某种书自己觉得要读,自己觉得好而读它,那就是自主行为;而自己感到有味,内心受触动,情绪被感染,甚至浮想联翩,口中还情不自禁喊出一个“妙”来,那就是体验中的自觉效应。要想读出感悟,继而扩展悟区,没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过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营造书声琅琅,百读不厌的氛围!要诱导读诵课文和课外美文,并在读悟中促使朗读者自己品出字里行间一定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尤其是中小学生,绝对不能把读书的过程演变为做题目和背答案的过程,绝对不能为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读书人本应有的置身于语言文字的海洋中畅泳,并从涵泳中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感悟的过程。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违背客观规律办事,最终要得不偿失的!这里我举一个读唐诗的例子,和大家一起探讨怎样的读悟过程才能使读书有效的问题。例如,读诵唐朝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学时,某个学生读着读着眼前渐渐地出现了烈日当空下,有个农民饿着肚子,还在田地里锄草干活的图景。那农民满头是汗,甚至还吧嗒吧嗒地掉下来,掉在了庄稼地里。再读着读着他似乎还感到了汗水流进了农民的眼睛,是那样的灼痛、那样的难受,擦去又流下来,擦去又流下来,劳动居然是那样的艰辛。再读着读着他似乎想到了自己餐桌上白米饭的香气,恰恰是那农民酸臭的汗水换来的。啊,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于是终于理解了诗人以“悯农”命题的意思:农民的劳动是多么的艰辛!农民的生活又是多么的辛酸!于是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所以题目就叫悯农,“悯”怜悯的“悯”。到这里,我们似乎觉得这首诗应该都读透了。忽然有一天,那同学在中学里再读这首诗,突然感悟到在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里,那农民如此辛勤地劳动却还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那是多么不公平的社会!再读着读着那同学突然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科学种田是多么的美妙!他想着读着,读着想着突然又为自己的某一天把一只雪白的馒头丢进垃圾筒而深感不安,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农民伯伯,觉得自己还没有把书真正读懂。就这样,这个同学再也没有浪费一点粮食,终于健康成长。这不,自主朗读,自行觉悟,多读多悟,悟中成长。“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如果读书的人们既能百读不厌,又能不断有悟,甚至有些知识还能在一生的时间中去品味,去领会,那教书的人们还用得着担心学生不会聪明,不会成材吗?至少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吧!这简直是一定的。三、强化以读促悟的过程,循序渐进,并适时拓展悟区,不断提升悟性读能生疑,疑而有悟,以读促悟,读多而悟深。不管学习哪一种文章,要求学生背诵精彩语段了,就一定先引导熟读成诵,在熟读中渐渐地感悟到精彩在哪里,美妙在哪里。或悟其描写多少细腻,或悟其用词何以精确;或悟语意多么连贯,或悟条理多么顺畅;或悟作者用意在哪,或悟人生何以辉煌,等等,等等,这些正是“以读促悟”与“死记硬背”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若只背记文字音符,或仅听老师分析讲解,那中华大词典还怎么会有 “自我欣赏”、“自得其乐”、“自鸣得意”、“自我陶醉”、“自以为是”、“自圆其说”、“自命清高”那么多强调个性发展、个性张扬,并且约定俗成,继而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呢?没有理由会让“口”的持续运动完全离开“心”的支配而独自运行吧?读书遍数的多少一定会跟感悟的深浅发生十分密切的关系! 当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读书过程中,许多环节,许多知识还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去点拨。这就需要时间,需要循序渐进。一味地快速记忆是绝对悟不到、更悟不透人生的真谛的。要鼓励多读,多想,多品味,并努力让前继学习的所悟自然地成为后继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在自主、自觉中读书,在引导、点拨中感悟,并适时拓展悟区,牵引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从而不断地提升悟性。若能让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对某种知识的感知自然地联系到生活,联想到社会与自然,那就一定有望促进其悟性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成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这里,再举个深化读悟的例子,权作“点拨促悟”与“提升悟性”的个案研究,以求同仁们的探讨和赐教。前不久,我在电脑上网时,了解到一个网友的人生出现了波折,心情比较苦闷。她从苏州来到宁波,网名叫作“飘雨之云”。为了安慰她,我突然悟到了她的网名所寄托的深层含义,悟到了天空中飘着的云与人生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有诸多相似相通之处,于是,我为她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多情的云彩。诗中这样写: 浓浓淡淡,那是你情感的变幻,飘飘浮浮,那是你轻盈的姿态。浓了,那是你的心中在流泪,淡了,那是你的胸怀已敞开。你飘着,因为你永远憧憬未来,你浮着,因为你一时也会疲累。啊,云彩,你出没在广袤的空间,理应是最为多情的天仙:早晨,你使天空绚烂多彩,正午,你使太阳温柔可爱,傍晚,你使黄昏诗情画意,深夜,又是你,让月亮害羞,星星眨眼啊,云彩,多情的云彩,因为有你,大自然才更加精彩!我把这首诗送给那个网友,她真的好感动,好感动!我把这首诗吟诵给同学们听,课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啊,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云”,倒不如说是在写人吧,是在劝勉那个网友要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如果说真的对那个网友有鼓励作用的话,那也是因为我不断地读“云”,到今天才读出了云的更深层次的另类含义啊!我之所以要念给学生听,就是想把成年人的读书感悟适当地渗透进学生自行读悟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觉地跟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引发学习者悟区的扩大,进而促进学习者悟性的持续发展。我想,教育专家们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老师的“指导”,也应该包括了渗透、启发、引导等方面的内容吧!“心有灵犀一点通”,但这“灵犀”不会来自“走马观花”,也不会来自“蜻蜓点水”,它只能来自前继学习中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