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是“技术工人” .doc_第1页
教师不是“技术工人” .doc_第2页
教师不是“技术工人” .doc_第3页
教师不是“技术工人” .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不是“技术工人”首先,我必须声明,本文绝无对真正的“技术工人”有不尊敬之意。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缘于我偶然看到的一位历史教师同仁所提交的他“最满意”的一份课堂改革“成果”所带来的触动使然。他的那份“成果”题为假如你是希特勒,二战怎么打?,兹摘录片段如下:在10年多的教学生涯中,我最满意的教学片断就是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时的一幕。讲解战争过程头绪多,非常复杂,时间、地名、人物、事件,所有这些记忆起来很头疼。于是,为了能生动形象的再现史实,我把欧洲地图的轮廓画出来,把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国家涂成蓝色;在讲述德国的进攻时,每占领一个国家就把该国涂成红色。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德国的进攻计划和路线,时不时让同学做参谋替希特勒出谋划策,再配上形象的地图和图片,不知不觉中一场战争打了半个小时,欧洲变成了一片红色的火海。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兴致盎然这节复杂的课,最后检测知识记得非常成功。课后,许多同学都说,这场战争打得真过瘾,要是每节课都这样才好呢。凭心而论,这位教师为了使知识的传授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委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其设计的“技术”含量也不可谓不高。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案例却又是一个只片面关注教学设计“技术”上如何独具匠心,而遗忘了教学所承载的“教育之灵魂”的典型。诚如一位老师对此所点评的那样:“当学生处心积虑为希特勒出谋划策的时候;在面对欧洲一片火海学生兴致盎然的时候;当很多学生认为这场战争打得过瘾的时候,我们向学生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观?这节课或许会真的检测知识非常成功,但历史教学的根本使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是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思索一下么?在这里,同样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案例的设计者是一位对教学工作非常负责的老师,当同行们指出这个案例的谬误时,他非常吃惊地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设计中隐藏着这样大的问题。”这恰恰说明,这种“技术性”迷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而另一位历史老师展示的所谓“问题分析公式化”的“成果”,则让我感到有些哭笑不得了。这位老师将原本多姿多彩的历史学习过程,煞费苦心地进行了条缕切割、分类归纳,搞出了一大套所谓的应对“公式”。例如,当回答历史背景类的问题时,就套用公式“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当面对历史原因类的问题时,就套用公式“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当遇到经验教训或启示类的问题时,则套用公式“启示=国情+领导+群众+思想+策略+”等等。必须承认,这位老师能够琢磨出这么一套学习“公式”,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仅就应试抓考分来说,他的这些所谓“公式”也可能是“奏效”的。但是,教学的根本价值就是如此么?尤其是对于以陶冶和滋养学生的精神品格、文化气质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切体悟历史智慧并形成历史意识为根柢的历史教育来说,单凭机械套用这种技术化的所谓“公式”等手段,究竟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坦率地说,我对此表示强烈怀疑。就此,一位同仁评论得好:“当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历史教学变成了这样的一些所谓简单化的公式的时候,当学生的学习被这样的公式格式化的时候,学科的内在魅力可能也就此而被格式化了,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可能也因此而被格式化了,学生作为人的心灵情感同样也会就此被格式化了!”事实上,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部分教师同仁在教学设计中一味热衷于手段和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无度滥用、炫耀教学技巧,片面追求“夺眼球”效应,以至于让“技术”意识几乎完全遮蔽并操控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之后,所必然带来的后果!其实,笔者在做中学历史教师时,也没少干过类似的玩技术化“把戏”的事儿。譬如,在指导学生答卷时,一定要求做到所谓“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序号化”;还有什么“管它照谱不照谱,先写12345(序号)”这类纯属于技术化的机械流程行为,其结果除了能让学生在考试时混水摸鱼的多捞几分,还能给他们以甚么教益呢?我想,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这样的“技术化”教学行为之下,我们造就出来的绝不可能是健康发展的富有文化气息和涵养的“完整意义”上的人,而只能是片面发展的“应试高手”和“畸形人”! 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可怕和可悲的现象。因为,教育也罢,教师也好,其肩负的道义本来都远非如此。至少,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教师都绝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难道不是么?看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来追问一下教育的真谛究竟何在了。对此,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大声疾呼:“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他指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被誉为“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则同样深刻地谈论道:“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而“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如是,倘若我们过分强调技术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技术永远无法产生创造性的了解”。他还说,“教育的功用不只是帮助你通过考试而已,还要帮助你明白生存的所有问题,包括培养主动创造的能力,做一个认真而懂得如何深入思考的人。”“显然,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意义的。”他还强调道:“如果你没有被教会如何去生活,那么教育根本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目前所谓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因为没有人告诉你这些事。你的老师只能帮你准备参加考试,他们从不和你谈生命的问题,而生命的问题却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独克氏等国外学者有如此议论,即如我们大家更为熟悉的我国近百年来的诸多学人,也有着与之惊人相似的阐述。譬如,被誉为我国“现代教育之父”的蔡元培先生(18681940)即曾明确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而“完全的人格”必须是在知、情、意、行等身心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位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先生(18861964)则谆谆告诫道:“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中捕捉到他们所刻意强调的几个关键词:“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格”、“自我了解”、“主动创造”和“学会生活”等。可见,这正如华东师大李政涛博士所分析的那样:一个真正有灵魂的教育,就意味着应当是以“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相关的信仰”,并使学生“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试想,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自己仅仅当成是一个生产流水线上的“技工”,把自己的工作着眼点仅仅盯在如何指导学生组装知识“零部件”的“技术”操作层面上,只管干一些纯“技术活”(甚至是连“技术”都谈不上的只是夯牢砸实知识点之类的“体力活”),那么,要指望我们企及上述教育之鹄的,可能吗?在一所中学,当我与一群学生交谈时,有一位很文气的高中生曾向我讲了这么一句令我汗颜的犀利坦陈:“似乎,现在没老师再给我们讲做人了!”面对学生这振聋发聩般的责问,我想,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尤其是历史教师),是不是真的该老老实实地扪心自问一下:“教师”究竟是什么?是否就如某些辞书所云,仅仅是所谓“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呢?如果连我们自己也把这种诠释视为圭臬,从而只是一味沉湎于知识、技能传授“技术流”的快感之中,以致淡忘了、远离了对学生所渴盼的引领“做人”这个应然的使命,那么,我们是否也就是在实质上完全迷失了教师这个职业角色的根本所在呢?也许正是有鉴如此,中外学人对于“教师”该如何去做,都进行过颇为深刻地探讨。如,还是印度那位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他即曾反复强调说:“教育者并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指向智慧、指向真理的人。”要获得正确的教育,育人者必须“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而不只是依据一些新的或旧的公式来教育别人”;“对于真正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他的生活方式;就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他宁愿挨饿也不放弃他的创造性工作。”而我国现代著名文人朱自清先生(18981948)亦说道:“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已成了老生常谈了。但要认真培养起来,那却谈何容易!第一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有了培养的心,才说得到培养的方法。”由此看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不能与“技术工人”简单地画上一个等号。不仅如此,看来对“教师”二字的实质,我固执地认为,似乎还是应进而诠释为“生命的歌者”才比较合适。因为,我们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所以,无论你承认与否,我们所从事的这个直面生命的职业,实质上就是在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火来不断地点燃孩子们那旺盛的生命之火!就生命而言,一位教师如果仅仅拥有所谓“技巧(术)”,是永远不会真正打动和点燃学生的灵魂的。而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那么也就只能遗憾地被称作是“无效教学”,抑或“伪教育”了!我以为,“教师”之所以会受大多数人的尊敬,可能其缘由也就在于此罢?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