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1页
绪论《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2页
绪论《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3页
绪论《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4页
绪论《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解剖生理学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 吴杨 第一章 绪 论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定义 口腔解剖生理学 (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 口腔 正常形态结构(静态) 是研究-颅、面 等部位 -功能活动规律(动态) 颈部 临床应用 牙体解剖生理学 牙列、牙合与颌位 口腔颌面部局部解剖学 口腔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内容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目的 层次 器官形态 结构特点 毗邻关系 功能活动 口腔 颅 面 颈部 中外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C公元前14世纪内经素问 C埃及埃伯纸草文 C印度妙闻的医书 C公元前3世纪黄帝内经 CJohn hunter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human teeth CBradley基础口腔生理学 CWheeler牙体解剖生理与咬合 CSicher口腔解剖学 C王蕙芸牙体解剖生理学 C陈安玉口腔矫形应用解剖生理学 进化发展的观点 形态与功能相互影响的观点 人体整体性的观点 学习观点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立体感 层次感 透视感 活体感 (一)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四感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二)善于总结 总结是提高学习的重要手段。 总结的目的是使内容系统化,找出共性、 个性和中心线索,抓住关键,为记忆打好基础 。 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三)多加强化 强化的目的是使记忆内容经久不忘,为 此学习上应抓好计划复习和阶段复习,前者 能合理使用时间,后者能使知识巩固。 总之,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 ,若能按照“注重实践、善于总 结和多加强化”,通常能达到提 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 第一节 牙的演化 1. 鱼 类-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2. 两栖类-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3. 爬行类-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槽生 牙 4. 鸟 类-无牙(化石鸟有牙) 5. 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 鱼类 多牙列:每一牙之后都有许多后备牙,牙缺失后可 由新牙补充,去旧更新,终生不休。 端生牙:此类牙无根,仅靠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 边缘。 d 分布于腭、翼、犁骨等的表面,有时也分布于舌、 咽、腮、食管的表面。 a 同形牙:全口牙的形态都是三角片或单锥形,用 于捕捉食物而无咀嚼 牙为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 牙,牙数减少,但仍分布于颌、腭、犁、 蝶等骨的表面。 两栖类 牙仍为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牙已逐渐集中 分布于上下颌骨上,附着方式有两种: 1.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附着于颌骨的内缘称为侧生 牙. 2.有较完善的牙根,位于牙槽窝内称槽生牙。 爬行类 现代鸟类的牙已退化,已灭绝的一种鱼鸟 上下颌各有一排单锥体牙。 鸟类 哺乳类 异形牙:可分为切牙、尖牙、双尖牙、磨牙四类。 双牙列:一生换牙一次。 牙数减少,牙根发达,主要功能为咀嚼 ,可承受牙合力。 哺乳类 森林古猿 哺乳类 能人直立人早期尼安德特人 哺乳类 能人直立人早期尼安德特人 牙形由单一同形牙向异形牙演化; 牙数由多变少; 牙替换次数由多牙列向双牙列演化; 牙根由无到有; 由广泛分布到局限于上下颌骨内; 由端生牙向侧生牙、槽生牙演化。 牙的演化的特点 牙体形态演化学说 三尖学说 联合学说 第二节 牙的分类、功能及临床牙位记录 C 牙的分类 C 牙的功能 C 临床牙位记录 . 切牙(incisor) . 尖牙(canine) . 双尖牙(bicuspid) . 磨牙(molar) 牙的分类 (一)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 位置:位于口腔前部,左、右、上、下 共颗。 形态:正面观为梯形,邻面观牙冠呈楔 形,颈厚切缘薄。 功能:为切断食物,为单根牙,形态较 简单。 切牙 尖牙 俗称犬齿 位置:位于口角处,左、右、上、下共四 个。 形态:正面观为五边形,邻面观仍为楔形 。 特点主要是尖端有一个突起的牙尖, 以 便穿刺和撕裂食物。尖牙也为单根,但其 根 粗大。 双尖牙 又称前磨牙 位置:左、右、上、下共个。 形态:牙冠呈立方形,有一个咬合面,一 般为双尖,下颌第二双尖牙有三尖者。 功能:双尖牙主要是协助尖牙撕裂及协 助磨牙捣碎食物的作用。 根形:其牙根扁,亦有分叉,以利于牙的 稳固。 磨牙 位置:位于双尖牙之后,左、右、上、下 共颗。 形态:牙冠呈立方形,咬合面宽大,其上 有个牙尖,结构比较复杂,便于 磨碎食物, 根形:一般上颌有三根,下颌为双根,以 增强牙的稳固性。 前牙(anterior teeth) 切牙和尖牙,位于口角之前 后牙(posterior teeth) 双尖牙和磨牙,位于口角之 后 (二)根据牙在牙弓的位置分类 .乳牙 deciduous teeth (三)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 婴儿出生后月开始萌出,至两岁半左右陆 续萌出个牙,自岁至岁逐渐脱 落,为恒牙代替。是儿童的主要咀嚼器官,对消化和 营养的吸收,刺激颌骨的正常发育,引导恒牙的正常 萌出都极为重要。分为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三类 。 2.恒牙 permanent teeth (三)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 是继恒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齿,脱落后再无牙 替代。恒牙岁开始萌出。由于近代人第三磨牙有退 化趋势,所以人的恒牙数可在之间。 二 牙的功能 . 咀嚼(mastication). 发音和言语(pronunciation and speech). 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aesthetic) 三 临床牙位记录法 (一)部位记录法 (二)palmer记录系统 (三)通用编号系统 (四)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FDI) 1牙弓分区: 右 上 左上 A B C D 右 下 左下 右上 左 上 A B C D 右下 左 下 部位记录法 部位记录法 2乳牙临床牙位 罗马数字 I、II、III、IV、V 右上左上 A B C D 右下左下 3恒牙临床牙位 阿拉伯数字:1,2,3,4,5,6,7,8 右上 左上 A B C D 右下 左下 部位记录法 1乳牙临床牙位 英文字母:A B C D E Palmer记录系统 2恒牙临床牙位 阿拉伯数字:1,2,3,4,5,6,7,8 通用编号系统 每牙有独自的编号 恒牙1-32 乳牙A-T 1. 恒牙临床牙位 通用编号系统 1. 乳牙临床牙位 通用编号系统 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FDI) Federation Dentaire International system 每个牙的符号为两位数: 个位-牙序 十位-部位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通用编号系统 恒牙编号 通用编号系统 乳牙编号 55 54 53 52 51 61 62 63 64 65 85 84 83 82 81 71 72 73 74 75 牙的发育及萌出特点 牙的发育过程三阶段: 发育() 钙化() 萌出() 牙萌出的特点 牙的萌出有明确的时间和顺序;在一定时间 内,按一定顺序左右成对的萌出;一般情况下 ,下颌早于上颌,女性早于男性。 乳牙的萌出 乳牙胚在个月发生,个月钙化,新生儿 颌骨已有个乳牙胚。 乳牙的萌出次序:、 恒牙的萌出 恒牙的萌出顺序: 下颌:、(、)、 上颌:、(3、5 ) 、 牙冠:牙体外层由 牙釉质覆盖的部分 称牙冠。是牙的功 能部分,正常情况 下牙冠的大部分显 露于口腔,称为临 床牙冠。以牙颈为 界的牙冠称为解剖 牙冠。 外部观察 牙根:在牙体外层由牙骨质 覆盖的部分称,是牙体的支 持部分。其形态与数目随着 功能而有所不同,功能简单 的牙为单根;功能较强而复 杂的牙,其根多分叉为2个以 上,以增强牙在颌骨内的稳 固性。牙根尖部有的尖端孔 ,有牙髓神经、血管、淋巴 管通过。在正常情况下,牙 根整个包埋于牙槽骨中。 第三节 牙的组成部分 解剖? 临床? 解剖牙冠: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 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 界。 临床牙冠: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 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 为界. 解剖牙根: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 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临床牙根:为在口腔内不能见到的 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年轻人:临床冠短于解剖冠,临床根长于解剖根 老年人:临床冠长于解剖冠,临床根短于解剖根 解剖? 临床? 是人体中最硬的组织, 覆盖在牙冠表面是由无 数密集的釉柱和少量柱 间质组合而成。呈乳白 色、略透明、质坚硬, 能耐受强大的嚼力。无 机盐约占96,其中主 要成分是磷酸钙、碳酸 钙等。无血管神经, 无 自身修复能力。 牙的组成部分 剖面观察 牙釉质 牙骨质 牙本质 牙 髓 是构成牙根表面的、 色泽较黄的硬组织。 羟磷灰石, 与牙周膜 连接。 是构成牙齿的主体部分 ,牙本质钙化程度和硬 度比牙釉质稍低,色淡 黄,不透明。主要成分 是羟磷灰石。 有牙本质细胞 , 有修复 能力。 牙本质最内层有一容纳 牙髓的腔,称为髓腔。 牙髓组织位于牙齿内部的 牙髓腔内。 牙髓腔的外形与牙体形态 大致相似, 牙冠部髓腔较 大,称髓室。 牙根部髓腔较细小,称根 管,根尖 部有小孔,称 根尖孔。 牙髓组织主要包含神经、 血管,淋巴和结缔组织。 第四节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一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 (一) 应用术语: 1. 中线(median line) 为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 线,该线与矢状缝一致。正常情况下,中线 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两上颌中切牙及两下 颌中切牙之间。中线将牙弓分为左右对称的 两部分。 应用术语 1. 中线(median line) 2. 牙体长轴(long axis) 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轴,称为牙体长轴。 应用术语 3. 接触区(contact area) 相邻两牙邻面的接触部位,称接触区或邻接区。 应用术语 4.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 应用术语 牙体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为外形高点。 线角:牙冠上两面相交处成一线,所成的角称线角 ;如前牙的近中面与唇面的交角称为近唇线角,后 牙的近中面与颊面的交角称近颊线角。 应用术语 5.线角 ( line angle)与点角 点角:三面相交处成一点所成的角。磨牙的远中面、颊 面与 合面相交处称为远颊合点角,前牙的近中面、唇 面与切嵴所成的角称近唇切点角。 应用术语 6.牙体三等分(division into thirds) 垂直方向:切13、中13、颈1 3 近远中: 近中13、中13、 远中13 邻面: 唇(颊)13、中13、舌 1/3 颈13 中13 根尖13; 牙冠牙根 1.每个牙均有与牙体长 轴大致平行的四个轴 面,分别称为: 唇(颊)面、 舌(腭)面 近中面 远中面 2.与牙体长轴垂直的面 :合面和切嵴 牙冠各面的名称 (一)牙冠的突起部分 牙尖(cusp) 为一近似锥体形的显著突起 ,位于尖牙的切端、双尖牙 及磨牙的牙合面上,指一小 范围而不是一点。 牙冠表面解剖标志 切缘结节(mamelon) 初萌切牙切缘上圆形的隆突。 牙冠的突起部分 3 舌面隆突(cingulum) 前牙舌面近颈缘部的半月形隆突起,称舌面隆突 ,系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牙冠的突起部分 4 嵴(ridge) 牙冠上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均称为嵴,根据嵴 的位置、形状和方向,可分为切嵴、轴嵴、边缘 嵴、三角嵴、牙尖嵴、横嵴、斜嵴和颈嵴。 (1)切嵴(incisor ridge ) 切牙切缘舌侧长条形的牙釉质隆起。 牙冠的突起部分 嵴 (2)轴嵴(axis ridge) 在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向牙颈部的纵形隆起。 牙冠的突起部分 嵴 (3)边缘嵴(marginal ridge) 为前牙舌面近远中边缘及后牙牙合面边缘细长 形的牙釉质隆起。 牙冠的突起部分 嵴 (4)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 牙冠的突起部分 嵴 为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 起。 每条三角嵴均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5)牙尖嵴(cusp ridge) 牙冠的突起部分 嵴 从牙尖顶分别斜向近、远中的嵴,称为牙尖嵴。 尖牙的近、远中牙尖嵴组成切嵴; 后牙颊尖和舌尖的近、远中牙尖嵴,分别组成颊合边 缘嵴和舌合边缘嵴。 (6)横嵴(transverse ridge) 牙冠的突起部分 嵴 为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嵴相连、横过合面的细长 形牙釉质隆起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合面的重要解剖 特征。 (7)斜嵴(oblique ridge) 牙冠的突起部分 嵴 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尖三角嵴相连,称为斜嵴 。为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志。 (8)颈嵴(cervical ridge) 牙冠的突起部分 嵴 牙冠唇、颊面沿颈缘部,微显突起的细长形的牙 釉质隆起,称为颈嵴。在唇面称为唇颈嵴;在颊 面称为颊颈嵴。 牙冠的凹陷部分 1 沟(groove):位于牙冠的轴面及合面,介于牙尖和嵴 之间,或窝的底部的细长凹陷部分,略似山间的溪流。 1)发育沟:为牙生长发育时,两生长叶相连所形成的明显而 有规则的浅沟。 2)副沟:除发育沟以外的任何沟都叫副沟,其形态不规则。 3)裂:钙化不全的沟称为裂,常为龋病的好发部位。 2 点隙(pit) 3条或3条以上发育沟汇合处所成的点状凹陷,该 处牙釉质若钙化不全,则成为点隙裂。裂沟和点 隙裂均是龋的好发部位。 牙冠的凹陷部分 3 窝(fossa) 牙冠舌面及合面上不规则的凹陷,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