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兼谈心灵写作.rtf_第1页
高中语文论文:兼谈心灵写作.rtf_第2页
高中语文论文:兼谈心灵写作.rtf_第3页
高中语文论文:兼谈心灵写作.rt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头 脑 风 暴” 作 文 法 兼谈心灵写作 困惑:山重水复困惑:山重水复 从思维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双重转化”的过程:由“物”到“意”,再由“意” 到“文”。前者是由客观对象内化为写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后者是把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 独特个性外化为文字。前者的酝酿是写作的根本和基础,后者的外显是写作的升华和结果 而当前写作教学的普遍问题就在于对第一重转化的轻视和冷漠。 我们常常苦恼学生无米下锅,没有自己的“生活”,总是复制别人的感受,克隆他人 的思想,而凋零自己的思维之花。我们也常常奇怪:他们的生命个体原本就在生活的源泉 里浮游着,浸泡着,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无意地“观察感受”着生活,为什么他们的写作总 是游离于生活之外? 作家冷冰川曾说过:“任何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灵抓住了,它就能现出珍珠的光辉 来,看梵高”是啊,梵高用心灵挥洒向日葵太阳般的热情;达芬奇用心灵洋溢蒙娜丽 莎幸福的微笑;朱自清用心灵感受年迈而潦倒的父亲的背影;史铁生在地坛用心灵体悟生 与死的意义。他们的作品之不朽,是因为他们用心灵“写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学 生游离于生活之外,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缺乏心灵的写作。 孙绍振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许多学校里,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在 “辛辛苦苦地做着扼杀学生才情的蠢事”。他们虽然也强调作文反映生活,以为只要客观 地观察,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这种观察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触而不觉,只是浏览生活的表象。殊不知,“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 把生活的特点和自我心灵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创造。” 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关于“写作”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要“善于观察生 活,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拥抱生活,用心感受,梳理思维 滋养心灵,力求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这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契机:他山之石契机:他山之石 有一篇月考作文,话题叫“慢”(与 0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忙”相似),同学们普遍 反映写作困难,不知如何下笔。看了大家的作文后,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双重转化”上 有两个层面:一是心中无“物”。话题“慢”作为形容词只是暗示某种状态,既无主题性 意向,也没有事物性指向,很多同学不能由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形象思维萎缩,联 想能力孱弱,因而无所适从,思想混沌。二是心中无“意”。“意”是写作的灵魂,它的 获得有灵感的因素,但更多的来自对生活的提炼和抽象。当学生缺乏思维发散训练,又不 能进行思维的聚合时,“意”就无从产生,链接没有了,“双重转化”就成了空中楼阁, 学生的写作就必然成为“没心没肺”的敷衍。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头脑风暴法”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它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 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 奥斯本于 1938 年首次提出的,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 的思维紊乱现象。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 量创设性设想的状况。“头脑风暴法”的思维核心有两个: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两个 思维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占有最多的物象,有利于整合素材,激发感受,开发思维,促 进“双重转化”的快速实现,所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头脑风暴”作文法这一概念。 “头脑风暴”作文法有以下四个原则: 1、自由畅想。参与者围绕话题,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 出独创性的想法。禁止批评或自我批评。 2、追求数量。“头脑风暴”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 务。每个参与者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联想、多方设想。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 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3、聚合分组。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许多信息,还只是一堆散乱的原始的材料,不能 为写作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初步处理,即聚合分组,按一定的标准将所得材料进行排列组 合,为下一步提炼做好铺垫。 4、提炼抽象。这是“头脑风暴”作文法的关键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围绕话题, 对分组的材料进行深加工,经过筛选、对比、发掘、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让意蕴再现,让心灵燃烧。 “头脑风暴”作文法有四个步骤:发散、分组、提炼、表达。下面结合作文实践,谈 谈“头脑风暴”作文法四个步骤的运用问题。 实践:柳暗花明实践:柳暗花明 跟同学们讲授“头脑风暴”作文法之前,围绕话题“慢”,我自己先“风暴”了一回, “胡思乱想”写了两页,然后分组、提炼,得出一些关于“慢”的富有意涵的观点,并写 成教案。尽管没有写“下水作文”,但是基本框架已了然于胸,上课指导就能从容不迫。 上辅导课时,讲完“头脑风暴”作文法的原则方法之后,进行第一项:发散。要求同 学们围绕话题“慢”,充分、自由、多角度地联想和想象,不要先自我评判,把想到的所 有信息都写在纸条上,然后鼓励学生上黑板写,随意写,学生也很踊跃,不到十分钟黑板 全写满了。信息十分丰富,这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第二步:分组。给材料分组的标准先由学生自己定,老师不应代替学生的尝试。学生 提出了多种分组形式:如生活类有品茶、看风景、沙锅熬汤、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等等;故 事、典故类有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愚公移山、夸父追日、铁棒磨成针、猪八戒吃人生果 等等;成语、俗语类有:水滴石穿、囫囵吞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速则不达、慢功出 细活、磨刀不误砍柴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等。还有的同学从哲理、文化、文学、正反 对比等方面分组,都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步:提炼。对分组的材料进行提炼是“双重转化”的关键步骤,关系到“意”的 顺利产生和作文质量的高下。“提炼”是一种聚合思维,具有明确的思维定向,对材料进 行凝聚性力量的发掘和开发。提炼的过程就是思维由混沌走向清晰、由紊乱走向条理的过 程,是“心灵”由迟钝走向敏锐、由粗糙走向细腻、由单调走向丰富、由冥顽走向智慧的 过程。 怎样对材料进行提炼呢?下面提出几种方法: 1、碰撞法。有些材料与话题本身就有一种先天的“血缘”关系,两者一“碰撞”很自 然产生富有新意的观点。如:“水滴石穿”与话题“慢”相碰,能总结出“慢是执着”、 “慢是锲而不舍”、“慢是一种坚韧而高尚的品质”等观点;同样,“愚公移山”也能得 出类似的看法。 2、对比法。把两种或多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在话题的背景下展示它们 各自的状态,比较其特点和各自的优劣,能促进对话题的全面认识。如:体育运动中的有 些项目比的就是速度,就是快,刘翔之所以风靡全国,是因为他跑得快,为中国争了光, 为黄种人正了名。可是饮食不一样,饮茶慢可品出香味,吃饭慢既利于消化又利于品尝, 俗语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猪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啥滋味,都说明吃东西要“慢”。 体育运动和饮食两厢对比,让我们认识到“快”和“慢”是两种必然的生活状态,快有快 的优势,慢有慢的妙处,但是“慢”又并非生活的全部。这样就辨证地理解了话题。 3、抽象法。有些材料与话题看似较远,究其实也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就要由表入里、 由浅入深的分析一番,抽象出与话题相关的观点。例如:寓言“拔苗助长”从反面生动地 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急于求成,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如果从话题“慢”的角度切入,也可以得出一个新颖的观点:慢是一种自然规律, 谁违背了它谁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对话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4、联想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它很活跃,方法也是多样的。 例如:由拔苗助长联想到“伤仲永”的故事,由水滴石穿联想到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是相 似联想。由 f1赛车联想到乌龟,由守株待兔联想到夸父追日,是对比联想。由拔苗助长联 想到“欲速则不达”的俗语,水滴石穿联想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因果联想。由读书联 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情画意,则是创造性联想。 提炼的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比如还有引用法、归纳法等,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丰 富。 第四步:表达。这里的“表达”有两种意思,一是对上述提炼的观点落实为精练的言 语表达;二是对文章写作的整体构思。思维是言语的内显过程,言语是思维的物质外化。 提炼过程中“意”(即上文的观点)的形成对文章构思有很大的帮助,这些观点既可以构 成文章的脉络,又可以统率那些现成的材料。“意”在笔先,因而写作就如汩汩泉水奔涌 而出。从作文“慢”第二次写作实践看,“头脑风暴”作文法的确给学生带来了一次写作 的“解放”(因篇幅的限制,这里不详述,可参见后面所附的学生作文)。 理念:登高望远理念:登高望远 主张“心灵写作”,首先教师要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在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自 我建构的,而不是经他人传递而接受的,更不是他人灌输的。作文亦如是,它不能移植, 也不能复制。作文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实践,也不是应付考试的急就章,它应该是从学生 的心海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应该是从学生的心田里真实生长出来的。“头脑风暴”作文法 即根据作文的生成规律,突出“意”的自我生成,强调学生的主动构建,显现个性,用 “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 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燃、撞击和唤醒。 写作是海,教师须鼓励学生扬帆远航; 写作是山,教师须引领学生登高望远。 细 品 慢 赏 高一(5)班 王清霖 人生就像不能停歇的火车,在分分秒秒的流逝中,常常错过沿途美丽的风景。想要溪 水在山明月东升闲适悠哉的情趣,想要柳絮挂梢风动亦动四处为家的情调,似乎只是一个 可望不可即的梦想。时间的长河便如夫子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于是,放慢 节奏,让心灵的律动,和着生活的节拍,观良辰,赏美景,慢慢品赏生活的滋味。 观浮云,美在诗情。 湛蓝湛蓝的天空下,偶尔飘过一朵远道而来的浮云,像羽毛,像棉絮,像一朵卷起的 洁白的浪花,将万里碧空点缀得如诗如画。站在晴空之下,仰头笑看浮云遮住了自己的视 线,转而又豁然开朗。远处的水塘里,照映出蓝天和白云的影子,掺着太阳的金光,便如 同走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画里,渐渐浮云远去,行踪依依。此时 的天空却如飞了鸥鹭的湖面,渐趋平静 品茶香,美在意境。 一只杯子,几片绿茶,一沏滚烫的热水,便可享受到杯口窥茶的奇妙意境。新叶在水 中慢慢舒展,和着开水的热气攀着杯壁陆续旋转,翻腾,上长。在滚烫的世界里轻盈忘我 地舞蹈,没有快速的节奏,没有震耳的嘈杂,没有掌声和喝彩。只是于无声处,于慢行处 释放身体,夸张地放慢每一个动作。看着新茶起舞,闻着幽幽茶香,心也随之慢慢悠悠地 旋舞 赏落日,美在心情。 朦胧的山头,一轮清晰的落日。几声寒鸦飞过,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就要落了,然 而离去那样缓慢,慢得几乎看不出下坠的动静。如同拜别故人,我拜别 残阳。看着它一点一点消逝在山际,被黑暗吞噬,说不出的感慨。它挣扎着减慢离开的速 度,我祈祷着推迟黑夜的来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般凄美的画面和欲留留 不住的无奈心情,都随夕阳去了吧 待昙花,美在生命。 以读秒估算着生命绽放的时间,四周一片宁谧,仿佛一切都已停止了前进,前进的只 有生命绽放时的挣扎。注视着即将绽放的花儿,如同等待着即将出生的婴孩,无法加速, 无法心急,惟有等待,惟有扼制住内心的惊喜,静而慢地等待生命的绽放。那样一个漫长 的过程,被最后满屋的花香所取代。而昙花转瞬即逝的美丽,聚集了所有生命的精华,多 么值得追忆 卸下忙碌的心情,且观,且品,且赏,且待。且让自己释怀,感受“慢”之美, “慢”之感动,蓦然回首,那份美与感动已被珍藏在心灵最深处。 点评点评:习作以优美的笔触,勾画了四种美不胜收的生活场景,铺之于笔,得之于心。展 示了丰富的创设性联想,同时表现了作者美好的心灵世界,也给读者艺术的享受。 “慢” 妙 多 姿 高一(5)班 贺英 人生是一片云,朝也彩霞,暮也彩霞;人生是一阵风,吹皱一池春水,扬起漫天飞絮。 在生命之火熊熊燃烧的时刻,我们可以任由自己飞奔。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快”似乎已经成为了生活的节拍,人们追求的都是快节奏、高 效率。不快就意味着跟不上时尚的潮流。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快是快了,但是生 活往往充斥着枯燥、单调。快有快的好,但慢亦有慢的妙。 愚公以其大智若愚的品质同时间战斗,苍老的容颜从未有过丝毫的埋怨,他演绎慢的 执著。 当水遇着顽石的坚固,它依旧微笑着迎上前去,纯洁的身子闪现圣洁的光辉,它相信 终有一日融化那颗固执的心,水滴的慢融入了毅力。 锲而不舍永远是最神圣的信念,它镂穿了金石,将灵魂根植于永不放弃的原野上,阐 述慢的坚持。 李时珍倾尽毕生心血成就医学史上享誉盛名的本草纲目,他没有一心求快,却以 慢为代价,他慢得执著。 曹雪芹一生坎坷,却用了十年的时间著成红楼梦,身虽死,一缕香魂犹在。他慢 得令人肃然起敬。 太阳,是熬过了漫漫长夜,才向大地洒下第一缕温情;彩虹,是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 礼才将美丽的容颜显露于世人面前;昙花,亦是在吸取了天地灵气之后才选择一现即逝。 它们都等得漫长,却“慢”得绝美。 也许慢带不来最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