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课件(90张ppt)_第1页
2【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课件(90张ppt)_第2页
2【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课件(90张ppt)_第3页
2【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课件(90张ppt)_第4页
2【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课件(90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下佳山水, 古今推富春。 元 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 韦 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 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 苏 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折青山一扇屏, 一湾清水一条琴。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无声诗兴有声画, 须在桐庐江上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 刘嗣绾 富春江分上下两段。从杭州的闻家堰到 桐庐为下段,称富春江下游,从桐庐到建德 梅城为上段,称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 最美的一段。两岸青山,山为水铸情,满目 葱翠;一江春水、水因山溢美,澄如湖海碧 如天。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 中,山绕水生。群峰拥翠,为旅游风光中少 见。富春江以水系为主体,融合众多飞瀑、 雄奇岩峰、古老村落缀成一组风光旅游带, 可谓“水碧山青画不如。”来这里旅游,既可 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 浙江省 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 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 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 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 诗之路”。这么多诗人会 聚于此,恐怕得益于吴均 的与朱元思书。 与 朱 元 思 书 南朝 梁 吴 均 解 题 “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 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与朱元思书 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 已散佚。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 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 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 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 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小品。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 律、对偶的骈体文。 骈体文的特点前后两句的字数相同(六朝的骈 体文一般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骈体文又名“四 六文” )。前后两句的句式相同。两句中相对 的词,词性基本相同。两句中尽量避免相同的字 (但可用同一虚字)。 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 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 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文章体裁骈 文 吴 均 (469520),字叔庠(xing),吴 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 家、史学家。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 书札见称,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 吴均体”。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 与朱元思书等,表现出作者流连山 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 诵的骈文名作。 作 家 作 品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文 言词汇。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 的语感。 自 主 学 习 1、听读课文,标注出难字难词。 2、划分节奏,美读课文。 3、了解重点字词:“缥、湍、轩邈、 鸢、戾、纶、窥”的意思。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 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 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 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积 累 字 词 1、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 缥碧 湍急 轩 邈 泠泠 嘤嘤 千转 鸢飞 戾天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经纶世务 piotunxun mio lng yng zhun yun lku k ln gun(羽扇纶巾) 吟 诵 涵 咏 2、划分节奏,美读课文。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 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 在“箭”“奔”二字上。 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 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 见底”。 结合课文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注意:忠于原文,字字落实(特别要注 意句中的重点字词);补充句中有省略 的地方;句子语意的通顺。 合 作 学 习 风烟 俱 净,天山共色。从 流飘荡, 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指烟雾。 表示约计的数量,相 当于 “左右”。 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乘着船随 着江流飘 浮荡漾 翻 译 课 文 副词,全 ,都。 介词,从。 同样, 一样。 顺,随。 名词作状语, 向东,向西。 净尽、 无余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 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 )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 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 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翻 译 课 文 自 主 学 习(一)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 是怎样概括的?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 2、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 的语句? 3、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 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成 果 展 示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 样概括的?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使文 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2、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 句?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四 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 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成 果 展 示 2、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 句?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心情 悠闲,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 时而偏西,尽兴观赏的情形。)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这一带 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 为天下之冠。) 小结: 这是文章的第一层,这部分是 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 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 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成 果 展 示 第一段:有写景, 有叙事,有抒情。 写景:写景: 风烟俱净,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天山共色。 叙事:叙事:从流飘荡,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任意东西。 抒情抒情:奇山异水,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天下独绝。 小 结 翻 译 课 文 水皆缥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急 湍甚箭,猛浪若奔。 青白色 直看下去,可以 看得很清楚,毫无 障碍,这是形容江 水非常清澈。 急流的水 动词活用为名 词,飞奔的马 阻碍,障碍甚于箭,比箭还快 翻 译 课 文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也能看到底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 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 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自 主 学 习(二) 1、这一层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 江水怎样的特点? 2、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 面?(找出对应的语句) 3、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 深? 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4、本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5、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成 果 展 示 1、这一层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 江水怎样的特点? 静态和动态:写了水至清,水至急,突出了富春 江水“异”的特点。 2、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 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 静态:A 水色水皆缥碧;B 水清千丈 见底 直视无碍。 动态: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 是写水深? 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没有。“千丈”看似写水深,实际上是写水清。 以深度写水清属于间接描写。 4、本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 效果? 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至清、水至急 的特点。 成 果 展 示 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层。这一层以简 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 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 了“异”之特点。 5、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 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朱元思书是直接描写 ,三峡是间接描写。 成 果 展 示 课 后 作 业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整理翻译。 4、完成全效学习“语言积累运用 ”一。 翻 译 课 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 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意的 树。形容树密而绿 “高山”凭依(高峻的) 的形势,争着向上 轩,高;邈,远。这里形作动,意思是这些 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形容水声 的清越 相向和鸣 鸟鸣声 长久不断叫。千,表多。 转,通“啭”,鸟叫声。 停止,消失 尽,消失 翻 译 课 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 世务者, 窥谷忘 反。 横柯上蔽, 在昼 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日。 至 平息热衷于功 名利禄的心 筹划 (治理)政 务的人 看,观察 反,通“返” ,返回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 着。上,在上,名词作状 语 好像, 如同 互相 掩映 看见阳光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生长着苍翠的树,透 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 己的地势,争着向上,好像都争着往高处和远 处伸展,笔直向上,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 ;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鸟声嘤嘤,和谐动 听。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翻 译 课 文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 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 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 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 着,虽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翻 译 课 文 自 主 学 习(三) 1、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 几种景物? 2、文中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 的景象吗? 3、可见作者写“奇山”用了怎样的手法? 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 反”的感慨呢? 5、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 以看出来? 成 果 展 示 1、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写了哪几种景物? 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转不 穷、猿叫无绝四种。 2、文中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 的景象吗? 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 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 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 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 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 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 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 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成 果 展 示 3、可见作者写“奇山”用了怎样的手法 ? 衬托。如:以动衬静;以观者感受衬山 势之奇,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成 果 展 示 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 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 ,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 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 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 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 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 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 俗务的缠身。 成 果 展 示 5、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句 子中可以看出来? 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 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 高洁志趣。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可以看出。 成 果 展 示 小 结 奇 山 奇 整体形象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山的情趣 泠泠的泉声 嘤嘤成韵的鸟声 千转不绝的蝉声 百叫无绝的猿声 视觉 听觉 这一层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 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 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 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 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 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小 结 温 故 知 新 1、分析第三段的写作技巧。 2、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 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 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4、“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 别指什么人? 1、分析第三段的写作技巧。 树“寒” 反衬 山“奇” (色视觉) 泉鸟蝉猿 反衬 林寂(声听觉) “竞上”“轩邈” 正衬 山 “奇” “息心”“忘反” 侧烘 “横柯”“疏条” 补笔 温 故 知 新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 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 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 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温 故 知 新 4、“鸢飞戾天者”和 “经纶世务者”分别指 什么人? 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学 习 目 标 2、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 高洁志趣。 3、探寻课文美点。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 雄奇秀丽的景致。 合 作 学 习 1、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三段之间 是什么关系(顺序)? 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 水和山的?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先找 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我们从作者寥 寥几句的观感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 成 果 展 示 1、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这三段 之间是什么关系(顺序)? 富春江的景色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描写异水 描写奇山 总 分 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 和山的? 异水 奇山 水色 山势 山声 山色 水态 缥碧 静(清) 动(急) 高山寒树 轩邈成峰 水激 鸟鸣 蝉转 猿叫 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夸张、侧面描写 比喻、夸张 比拟 (秀丽、高峻) (幽静) 以声衬静 以动写静 (林茂荫浓) 对偶 成 果 展 示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先找出 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我们从作者寥寥 几句的观感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以及文章 的美妙的景物描写既表现富春山的魅力,又表现 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对官场的厌恶。 合 作 探 究 1、仔细体会“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 映,有时见日。”除了写山色外,还有哪些深 刻含义? 2、本文主要写了富春江桐庐到富阳段景色的 什么特征?请用文中一句话加以概括,请用下 列句式说一句话。 富春江的美,美就美在 。 成 果 展 示 1、仔细体会“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 映,有时见日。”除了写山色外,还有哪些深 刻含义? 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 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 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 ,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 以比拟的。 再次写景,起到了反复渲染的作用,使结构 更加严谨完美。 2、本文主要写了富春江桐庐到富阳段景色 的什么特征?请用文中一句话加以概括,请 用下列句式说一句话。 富春江的美,美就美在 。 合 作 探 究 我 的 成 果 美在脉络清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 个字总领全文;第二层写水之美,第三层写山 之美;水色山光,如诗如画,展现在我们眼 前。 美在景情交融。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起笔含情,写出了清丽、开阔的江面美景;“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了陶醉于美景中的 闲适与惬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简直就 是极富抒情意味的由衷赞叹了。 美在音韵和谐。全文四字句有28个,能 分明地表现出动人心弦的语音之美,“旋 律”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 之美。 我 的 成 果 美在对江水的描写。第二段既描写了江 水的洁净、清澈与纯美,又写出了急流 奔腾、浪花飞涌的情状。一动一静,写 的是“异水”的奇丽。 美在对山峦的描绘。“奇山”一段,美 在疏密有致,美在巨细相映,美在喧寂互 衬,美在有景有情 我 的 成 果 美在直抒胸臆。一句“鸢飞戾天者,望 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写出了 作者在这美好山水中的感悟与感受,表 达出作者的心声与志趣。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途中的 小景:奇山异水,既 表现富春江的魅力, 又表现了作者鄙弃名 利的思想。 与朱元思书 视觉 动静 结合 听觉 水之色水之色 水之深水之深 水之清水之清 水之急水之急 高山寒树 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蝉转不穷 猿叫无绝 横柯疏条 奇山 异水 写景 小品文 爱慕美好爱慕美好 自然自然 对追求利对追求利 禄之徒的禄之徒的 蔑视蔑视 避世退隐避世退隐 的高洁志的高洁志 趣趣 视觉 视觉 内容概括 由景生情 因情明志 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春江 名胜诗集一书中就摘录了自南北朝至 清代1500年间的1003人,吟咏富春江山 水的诗词就达2000余首。其中南朝吴均 的与朱元思书曰:“风烟俱净,天下 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拓展延伸 古人是怎样描绘富春江景色的? 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 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 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 春。” 可见,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胜景了。流贯桐庐境内 的富春江山光水色,足以使人陶醉。 拓展延伸 古人是怎样描绘富春江景色的呢?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 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 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 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 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 听,胡笳(ji)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 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 情。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 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 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鸢飞 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 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山中杂诗 吴 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共 共同,一起苏黄共阅一手卷 同样,一样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转 通“啭”,鸟叫声。 宛转,流转 蝉则千转不绝 zhun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zhun 绝 到极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消失,断猿则百叫无绝。 直 一直 直视无碍 笔直争高直指 转 同“啭”,鸟叫声。 蝉则千转不绝 反通“返”,返回。 窥谷忘反 1、一百许里。 古义:表约数,左右; 今义:应允,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指政治规律。 1、东西 2、奔 3、轩邈 4、负势竞上 5、横柯上蔽 6、风烟俱净 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飞奔的马。 形容词用作动词,这里指向高处和 远处伸展。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3、抄写课下注释。 4、完成全效学习。 5、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