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巩固2_第1页
2018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巩固2_第2页
2018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巩固2_第3页
2018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巩固2_第4页
2018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巩固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匠的儿子程世伟马木匠的儿子怕血。这使他有办法催儿子弹钢琴了。那天,马木匠边磨刨刃边催儿子弹琴,连叫三声,儿子仍不动。小家伙正用铅笔往木板上画着什么。马木匠喊第四声时,他的拇指被锋利的刨刃碰出了血。马木匠用嘴去吮,两唇立刻染成红色。儿子放下手中的笔,愣愣地瞅,然后乖乖地弹钢琴去了。这下马木匠省了不少事,不然他有可能喊第五声第六声最后把儿子揪到钢琴前,再替他打开琴盖,拿出应弹的谱子总之要费好多事。马木匠发现自儿子学钢琴以来头一次这样自觉。他想,如果儿子见到血就去弹琴,那真是妙极了,要比打孩子的办法强得多。儿子挨打后自然会弹琴,但效果不佳,一边呜咽,一边按键,常把谱子搞错。马木匠决定用流血的办法督促儿子弹钢琴。马木匠不想让儿子再干木匠了,尽管这门手艺已在他家传了四代。马木匠用全部积蓄给儿子买了一架钢琴。马木匠是在一位教授家做木凳时听说钢琴是贵族乐器的,他决定让儿子学钢琴。马木匠慢慢拿出刨刃走到儿子身边。儿子正专心做一把木枪。他从儿子手中夺过木枪,将刨刃立在左臂上,说:“从现在起,让你弹琴,你就要认真去练。不然,这东西就要割爸爸的肉。”儿子不懂老子的话,只管去抢那木枪。马木匠见儿子仍不动地方,真的在刨刃上用了力,鲜红的血立刻涌出皮肤。开始儿子只是傻傻地看,接着杀猪般地叫着奔向钢琴。马木匠用湿毛巾擦去臂上的血,站在儿子身后欣赏儿子弹琴。琴键上两只小手不停地跑动,时而腾出一只手抹去面颊上的眼泪。马木匠拍拍儿子的肩,说:“以后让你弹,你马上就弹,不要”儿子突然转过身,握着拳吼道:“不弹!不弹!永远不弹了!”这是马木匠完全没有料到的事,愤怒的火焰直冲到马木匠的喉头。他转身抄起一根桌腿粗的方木,狠狠朝钢琴砸去。儿子真正地吓傻了,蜷曲着身子躲在墙角发抖。马木匠没有打儿子,却连续向钢琴猛劈,直至孩子妈跑进来。钢琴表面木板均已零碎了,孩子妈心疼地坐地大哭。钢琴不能再学下去了。马木匠承认自己做了一个钢琴梦。待冷静下来一算,三年来仅学费一项就花掉2000元人民币。马木匠决定卖掉砸坏的钢琴,价格多少无妨,免得看见它生气。星期六晚上,马木匠就领来了买主,但给的价钱实在可怜,尽管马木匠连说,里面的机器没坏。买主却只给1000元,多一分不给。第二天下班,马木匠连澡都没来得及洗便坐着买主开来的汽车回家拉琴了。老马推开家门,一个奇迹出现了:一架完好无损的钢琴立在那里。马木匠惊呆了,买琴人惊呆了,只有木匠妻在一边微微地笑。她告诉丈夫,钢琴是儿子修复的马木匠弯下腰用那双粗糙的手仔细摸着钢琴,最后走到儿子身边,抱起他的头,猛烈地亲起来。买琴人在一边问:“他是你儿子?”马木匠骄傲地说:“是的,一个木匠的儿子,他只有十岁。”(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请围绕“马木匠”和“儿子”,梳理小说情节。(3分)马木匠偶然受伤儿子头次自觉弹琴马木匠伤害自己 儿子躲在墙角发抖马木匠要卖钢琴 2写出小说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1)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2分)儿子突然转过身,握着拳吼道:“不弹!不弹!永远不弹了!” (2)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这是马木匠完全没有料到的事 4“马木匠骄傲地说:是的,一个木匠的儿子,他只有十岁。”小说这样的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 【参考答案】(二)(14分)1.(3分)儿子宣布永不弹琴 马木匠砸坏钢琴 儿子竟然修好钢琴(每空1分,意近即可。主语必须是“儿子”,主语必须是“马木匠”)2(3分)插叙,交代了马木匠逼儿子弹钢琴的原因,表现他对儿子能脱离“手艺人”生活迈入“贵族生活”的希望之大,为下文马木匠气急砸坏钢琴的情节做铺垫/使小说情节结构更紧凑。(四点,一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3.(4分)(1)(2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1分),写出了儿子拒绝学琴/表现了儿子委屈、愤怒交织的心理(1分)。(2)(2分)“完全”是副词/意思是 “彻底”(1分),与马木匠对用伤害自己的方式逼儿子弹琴的得意的心理形成反差/表现出儿子不愿弹琴出乎马木匠意料,让他很意外(1分)。4.(4分)点明了儿子木工手艺的天赋;写马木匠转变了对儿子的态度,开始赏识儿子;突出主题:善于教育孩子,发挥特长;照应前面伏笔;马木匠结尾态度与前文形成对比。(一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宣传的时代日星新一早晨,先生去上班。他住在公寓的第三十五层。电梯在第三十层停下,走进一个小男孩。先生看这孩子有些面熟,便招呼道:“小朋友,上学去吗?”“嗯,上学去。”“真是个好孩子,好好用功学习吧。”先生爱怜地抚摩着孩子的头。突然间,这个孩子热情洋溢地唱起歌来:“请吃拉夫拉,请吃拉夫拉。”拉夫拉是一家食品公司的商标。这孩子唱的是广告歌曲。过了一会儿,他像清醒过来似的,不好意思地抬头向先生笑了笑。在第十五层,又走进一位中年妇女。“派力亨糖果真是美味可口,独具风味啊!”她用赞赏的口吻高兴地说着,随后又像刚从梦中醒过来似的向先生打着招呼:“今天天气不错呀。”电梯到底层,大家蜂拥而出。最近,心理学和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有些专家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只要利用药物并稍加训练,就能对条件反射加以控制。a就如,每逢喂狗的时候便伴以铃声,经过长期训练,即使不给食物而仅仅是铃声也能使狗的嘴里分泌出大量的唾液。事情很清楚,刚才那个小男孩一被人抚摩头部,立刻就会不由自主地唱起广告歌曲;那位中年妇女一感受到电梯的下落,就会不知不觉地发出赞叹。当然,他们每个月可以从各家广告公司得到一笔报酬。在这个宣传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条或者数条反射性神经租借给了受各家企业委托的广告公司。先生乘上了地铁。现在是上班高峰,车厢里挤满乘客。“弗洛里那化妆品精美高雅,举世无双!”一位年轻的姑娘用优美动听的声音自言自语因为有人轻轻地碰了一下她的肩膀。她反复地说着,感情极为丰富,简直就像某个话剧演员在背诵台词。“想必这位姑娘从广告公司得到的报酬相当可观。因为广告公司租借人的反射性神经时,是根据其工作效率的高低支付租金的。”b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是每个人的自由,以此来增加收入也是无可非议的。车厢里有位中年男子,可能是昨夜没睡好,张开嘴巴打了个呵欠,随后便无精打采地说:“啊,强化朵蜜恩是最好的恢复疲劳的滋补药”对面的一个年轻人打了个喷嚏后,也自言自语:“鲁基牌药片对于伤风感冒疗效最佳。”“哎哟,久违啦!”先生身后传来了惊喜的喊声。他回过头一看,是学生时代的一位老朋友。两个人亲切地握手。先生说:“最高级的咖啡要数戈拉克西牌的了。你有兴趣喝上一杯么?”“好哇。很久没见,待会儿到附近找家茶馆喝上一杯吧。咦,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咖啡迷的呀?”“一个星期前,我把握手时产生的条件反射租给了一家咖啡公司。不过,要说喝茶,我还是喜欢喝掺有柠檬汁的红茶。”这种新技术刚开发出来时大家都感到有点异样,挺不自然,然而一旦普及便不足为奇了。蕴藏在人体内部的接受宣传的可能性固然是不可估量的,但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似乎更为巨大。 (选自杂文选刊2005年第9期,李有宽译,有删改) 1.最后一段中的“这种技术”指的是什么?(2分) 。2.哪些事可以看出“人体内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似乎更为巨大”?(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填入表格)(3分)人物事件人物事件小男孩中年妇女年轻姑娘中年男子年轻人N先生3.对文中a、b两句的理解,最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和狗一样,通过科技手段控制与利用条件反射,是时代的进步。 B.以狗和人作比较,反映了作者坚持的不分贵贱、众生平等的思想。 C.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是人权,但不要被科技和经济利益所“绑架”。D.“无可非议”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支配、使用自己身体的权利的赞同。4.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塑造小男孩形象的用意何在?(4分) 。【参考答案】(一)(12分) 1.(2分)有些专家开发出的利用药物并稍加训练,对人体的条件反射神经加以控制的技术。(意近即可)2.(3分)(1)小男孩头部只要受到别人抚摩,就会唱食品广告歌曲。(2)中年妇女坐电梯,只要感受到电梯的下落感就会做糖果广告。(3)年轻姑娘只要有人轻碰她的肩膀,就会做化妆品广告。(4)中年男子只要一打呵欠就会做保健品广告。(5)年轻人只要一打喷嚏就会做感冒药广告。(6)N先生只要一与别人握手就会做咖啡广告。(每两点得1分,共3分)3.(3分)C 4.(4分)示例:文中的小男孩把自己的反射神经租给了食品公司,但他还有点不习惯,感到不好意思;塑造这个形象反映了新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普遍性(影响之深);孩子关乎未来,连孩子都被新科技控制,表达了作者对科技绑架人类的忧虑。(共3点,第一点2分,后面两点答出一点得2分)喜旺的年 谷凡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13.喜旺再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答: 14.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答: 15.文中第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答: 16.文中第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答: 17.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答: 13.得知父母回家消息后,每天就兴奋得朝思暮想,急切盼望。见父母那一天,害怕雪大,见雪越下越大越揪心;高兴做好早饭后焦急地等待,在忐忑中兴高采烈去迎接父母。见到父母时,因太激动张嘴喊不出爸妈,酸楚委屈油然而生,忍不住哭出声来。14.原句文字照应前面喜旺“天天数日子”的生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喜旺在漫长等待中那种朝思暮想急切盼望的煎熬,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删去后则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效果。15.第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情;第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希望心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第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