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动静脉采血的方法及注意事项_第1页
小儿动静脉采血的方法及注意事项_第2页
小儿动静脉采血的方法及注意事项_第3页
小儿动静脉采血的方法及注意事项_第4页
小儿动静脉采血的方法及注意事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动、静脉采血法 及注意事项 小儿股静脉斜刺采血的优点 1. 穿刺成功率高 , 采血量大 ,并且在同等采血量的情况下所需要的 时间短 ,弥补了头皮静脉采血法、四肢浅静脉采血法、颈外静脉采血法的不足。 2. 安全性大 ,不易刺透血管而引起血肿 喘重的患儿,股静脉粗大,血管充盈丰富,只要能触及到股动脉即可找到股静脉。抽血时不易发生溶血和凝血。 股静脉采血是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但又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操作。尤其是小儿股静脉采血。采血失败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又破坏了护患关系。 下面从小儿股静脉的 解剖特点 、 采血前准备 、 穿刺点定位 、 进针角度 、 持针方法 、注意事项 各方面进行系统学习: 股静脉位于 股三角 内。 股三角位于大腿的前上部,其 上界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外上是髂前上棘,内下是耻骨结节), 内侧界为长收肌 的外侧缘, 外侧界为缝匠肌 的内侧缘,在股三角上缘, 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 大腿外展外旋,自腹股沟中点至股骨内侧髁上方连一线,连线的上 2/3为 股动脉的体表投影 。股静脉伴随股动脉,就在其内侧。 新生儿把其下肢呈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在腹股沟处,见一食指腹大小的凹处,此就是 股静脉的体表投影 。注意左右两下肢股静脉存在明显差异, 左 股静脉位置较 浅 ,而 右 股静脉位置较 深 。 采血物品准备 1常规采血物品 5消毒棉签、安尔碘、消毒棉球 2标本瓶 血培养瓶 血培养瓶需提前消毒瓶塞并上压无菌棉球, 旁边备无菌针头 ;抗凝瓶,需提前打开瓶塞。 因小儿年龄小,血管细,而采血量与成人相似,故采血的时间相对较成人长,标本易于凝血,所以,采血前应做好一切准备。 患儿准备 采血时患儿正确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基础。一般来说,患儿取仰卧位,穿刺侧大腿外旋、外展与躯体纵轴成45 角,臀下垫一小枕,使腹股沟展平,小腿弯曲与大腿成 90 角,另一腿伸直。 助手准备 有条件者备助手一名,按压患儿。助手站在患儿头侧,用两肘及前臂约束患儿躯干及四肢,两手分别固定患儿两腿 。 采血护士准备 主要是心理准备。患儿家长对采血的心理是复杂而又多变的,若护士又不能一次采血成功,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所以,采血护士一定要树立信心,尽心准备,把每一次采血都当做是家长给予的最后一次机会。 穿刺点定位 穿刺点定位 是股静脉穿刺的难点,也是关键所在。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采血能否成功。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触摸法 根据股动脉与股静脉平行走行的特点,于腹股沟中、内 1/3处摸到股动脉搏动后,自股动脉内侧 股沟韧带中、内 1/3交点下方 较胖的患儿穿刺点在股动脉内侧 较瘦的患儿可直接在搏动点明显处穿刺,因较 瘦的患儿皮下脂肪薄,股动脉和股静脉较贴近, 且因股动脉管壁较厚,弹性好,不易误入。 触摸法是股静脉穿刺点定位的首选方法,也是临床上最常用、最可靠及穿刺成功率最高的方法,但有些较胖的或病情危重的患儿因股动脉触摸不清而不易使用。 2 垂线法 从脐部引一直线垂直于腹股沟,垂直交叉点内侧 以脐窝为中心向耻骨联合上缘与髂前上棘的联线作垂线,与腹股沟交叉点就是穿刺点。 肥胖儿、哭闹较剧及各种原因所致循环不良,使股动脉难以触清者,可采用此方法。 3目测法 患儿仰卧,大腿外展,小腿屈曲,在大腿内侧肉眼即可看到一个三角区,此三角区由缝匠肌与长收肌所形成,在此 三角区下角顶点向内 2/3处即为进针处。 或将新生儿的下肢呈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在 腹股沟处见一食指腹大小的凹处,此处就是股静脉的穿刺点 。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触摸股动脉搏动不明显,尤其是循环衰竭的新生儿,所以,目测法适用于新生儿。 4 连线法 在 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连线,股动脉走向与该线的中点相交 ,股静脉在其内侧。或将 膝关节正中点与脐连线,与腹股沟相交处作为股静脉穿刺的定位标志 ,两下肢有差异。左下肢位于膝关节正中点至脐连线,与腹股沟相交处向内 下肢位于膝关节正中点与脐连线,与腹股沟相交处正中作为穿刺点。 进针角度 右手持注射器沿股静脉的体表投影方向进针,由浅入深,进针手法呈 20 ,( 肥胖儿童加大角度为 30),见回血时抽取所需血量 。 斜角进针法,针沿着股静脉走向由浅入深进针,进入皮下及血管内针的长度较多,活动范围大,易于固定,抽吸时不易滑出。 持针方法 1 右手固定针头,左手回抽法 。操作者右手持针筒,垂直或斜刺入针梗的 1/2,右手固定针头,左手拔注射器之针栓,边退边抽,直至有回血后固定针头,抽足所需血量。此法适用于垂直及斜角进针者。 2 左手固定针头,右手回抽法。操作者右手持针筒,针头朝下,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由上到下握于针筒的顶端,大拇指和食指则分别置于针栓顶端的内外面(大拇指方向朝上,与食指共同控制针栓向上移动),垂直进针,当针头斜面进入皮下后,即可一边缓慢进针,一边用大拇指和食指向上移动针栓,见回血后,停止进针,用左手固定针头,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继续向上移动针栓直至采血毕。此法适用于 垂直进针者 ,特别是需要再次复针者, 持针方法 注意事项 1 正确了解股静脉的解剖位置,根据患儿和病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穿刺点定位。 2 根据患儿皮下脂肪厚薄来确定进针深浅度,对于皮下脂肪薄者,针头进入 1/2或 2/3,厚者进入 3/4。 3 掌握适应症 新生儿首选股静脉采血,对 2岁以上的患儿,尽量在股静脉以外的其他部位采。 4 正确的体位及有效的肢体按压 是穿刺成功的基础 各种穿刺点定位都是在正确体位基础上进行的,若体位不正确,各种穿刺点定位已失去意义。股静脉采血时,患儿多不配合,若不能进行有效的肢体按压,采血技术再高,也难以成功。 注意事项 5 穿刺时注意事项 穿刺时要绝对避开股神经 ,否则易造成下肢运动障碍;若穿刺失败,复针后再失败,应换另一侧,不要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穿刺或左右摆动,以免造成血肿或较大范围的损伤;斜刺时向上刺入不可过深,以免伤及髋关节或腹腔内组织,穿刺时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面色、生命体征等变化,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注意事项 6 穿刺后时注意事项 穿刺后应按压穿刺点 3出血、凝血异常的患儿,按压时间延长 5压时切忌一压一松,按压力度要适宜,勿造成下肢青紫;穿刺后注意保护穿刺处,以防粪尿污染。 7 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腹股沟有伤口、糜烂或感染者不作此操作。 注意事项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选择标本容器,并计算所需采血量。同时抽几个项目的血标本,一般应 先注入血培养瓶,其次抗凝管,最后干燥管 ,动作需迅速准确, 采全血标本时,需注意抗凝;血液注入容器后,立即轻轻旋转摇动试管 8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不可用力摇晃,以免人为造成血球破坏而发生溶血。 注意事项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方法 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是当前临床上救治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心肺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高热、腹泻所致的酸碱平衡失调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检查项目 ,是作为明确诊断、供氧、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的有效依据和提高救治效果的重要环节 . 在新生儿中应用较多的是 桡动脉、股动脉和颞浅动脉 ,但由于桡动脉易于暴露 ,位置表浅 ,定位简单 ,采血方便 ,穿刺成功率高 ,穿刺后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的采血方法 ,因而在新生儿动脉采血中得到广泛应用 . 1、定义 经动脉内抽取血标本的技术即是动脉采血术。 2、目的 是做血液气体分析。以判断患者有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6/16/2017 血气穿刺技巧 (一)血气标本的采集部位 (二)血气标本的采血器具 (三)穿刺 (四)压迫 (五)并发症 (六)血气标本的处理 6/16/2017 桡动脉:该动脉位置浅表,虽肉眼不能看见,但较易触及其搏动,可正确定位,且与尺动脉间存在着交通支(桡动脉的掌浅支与尺动脉掌浅弓,尺动脉的掌深支与桡动脉形成掌深弓),动脉贴近桡骨,易于压迫止血。该动脉内侧为桡侧腕屈肌健,外侧为肱桡肌,没有神经与之毗邻,十分安全,是临床最常选用的动脉。 6/16/2017 足背动脉:该动脉特点与桡动脉相似,浅表、触摸易定位,与足底外侧动脉间存在足底动脉弓,易于止血,亦可选用。 6/16/2017 颞动脉:该动脉十分浅表,特别是在早产儿、新生儿其分支清析可见,它供应头面部软组织血液,侧枝循环丰富,周围无重要器官,下为颅骨,易于压迫止血。在耳屏前方的颧弓根部,易于触及,向上延伸为其顶支,向前发出颞支,新生儿多选择其分支穿刺,安全且成功率高。 6/16/2017 股动脉:该动脉粗大,在股三角区位置易暴露,在急诊采血时便于操作。但此处该动脉外侧为粗大的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易损伤股神经,且易误采静脉血。因位置较深,不易压迫止血而形成血肿,压迫过久又易形成血栓,很难建立侧枝循环,且新生儿的髋关节处软组织薄弱,垂直进针有刺入关节囊的危险,故应尽量不用。凝血机制障碍者为绝对禁用。 采血器具 包括细小针头或一次性使用的头皮针 , 连接肝素化干燥的注射器或毛细玻璃管。在国外已有专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设计的自动采血器。 血气肝素盐水的配制 肝素是唯一可用的抗凝剂, 要求每毫升生理盐水中应含肝素 1000U,每次只用 量的肝素盐水可影响检查结果 。 配制方法: 212500U) 穿刺 进针部位: 穿刺侧上肢外展 30掌向上,腕背屈 40面垫一海绵小枕,绷紧桡动脉以利穿刺。 新方法定位 根据手掌动脉图谱观察到桡动脉与食指的外侧缘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采用 食指解剖定位 进行桡动脉穿刺定位。 方法:将新生儿的右手指平伸于掌心,患儿的 食指外侧与掌横纹相交处作为穿刺点 。将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垫在新生儿右手腕部下方,使手指伸抑约 45 。拇指按住新生儿的掌心,绷紧皮肤,局部皮肤用安尔碘消毒以选好的穿刺点位中心,快速环形消毒,直径为 4毒后右手持针,进针角度以 15 左右为宜。持针头斜面全部进入皮肤以后,以 30 快速进针,见有动脉血冲出,左手拇指垫高针柄 1530 ,右手抽吸,左手固定腕部,抽出足量血后拔针,用无菌棉球按压 5分钟。 穿刺 穿刺针与皮肤夹角分别为桡动脉和足背动脉 45,股动脉 45 90(新生儿慎用 90),颞动脉15 . 穿刺 成功的标志是可见血液顺利流出,甚至能感觉到 头皮针 随动脉搏动而搏动。若穿刺针尾部仅见少许血迹,多为穿刺过深,针尖已横穿动脉,应匀速稍向外拔出,即有血液流出。小儿因血管较细,退出太快易退出血管外,太慢有时针头内血液可能凝固而堵塞,最终导致操作失败。 如穿刺针未见丝毫血迹,多未刺中血管,但儿科也有少数情况是已穿透血管,亦应匀速退出。如一直未见血迹,则未刺中,应仔细定位后再行穿刺。 压迫 拔针后应用无菌纱布或棉球压迫局部止血,压迫点应在穿刺 进 针点近侧端,以免发生皮下血肿。不同部位的动脉压迫的强弱及时间多不一致。成人股动脉 10分钟,桡动脉、足背动脉 5分钟,小儿一般为 3迫止血后仍出血不止者,应加压包扎至完全止血。 并发症 出血、巨大血肿、动脉痉挛 及 感染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亦可发生损伤神经以及周围组织的可能。 出血、巨大血肿 处理方法:亲自压、止血后的再次观察。口述“穿刺点已止血,穿刺肢体 30分钟内不用力”。当需要家长协助时指导家长按压的方法与时间。 动脉痉挛 处理方法 感染 处理方法 注意! 以下情况应予注意: 高凝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