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1页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2页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3页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词】新课程 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 培养【摘 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独立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一创新。 高度肯定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所共识。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所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才有可能对新的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比如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不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一般用法,不了解词类活用的特点,不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那么在学习中不要说提出什么问题,就连基本任务的学习也无法完成。可见问题意识的产生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平等中的首席官”的身份出现,努力营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宜过早评价,也不要急忙给出完整答案,要突出耐心和等待,最好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赏,即使是对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达到目的。实际上这些流于形式的、只求数量的所谓“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采取科学多样的教学方式,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式”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很有效的。因为这类教学方法一般是按照“问题一探究一新问题一再探究的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展开的。它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老师根据教学目标,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或明确探究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假设或方案,初步分析其可行性。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动脑动手,搜集和处理各种材料与信息,探讨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第三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思考、探究的成果,互相批判归纳合理成果。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自读课文,上课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就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赏析等方面提问、质疑,写在纸上,然后收上来进行归类、合并、筛选,挑出最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本课乃至本单元最需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讨论。比如有一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信陵君窃符救赵到底值不值得赞扬?”问题提出后,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于是在做了适当的准备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说:“不应该赞扬,反而要大大批评。因为信陵君的行为是自私的,为了顾及个人的亲情和成就自己的信意美名,竟然置对国君对国家的忠诚于不顾。而且,信陵君盗取国君兵符,矫旨夺取兵权,杀害高级将领,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实在是魏国的罪人!”有的说:“值得赞扬。信陵君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窃符救赵并无私心。因为他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明白赵国灭亡了,魏国也将随之灭亡。所以救赵就是自救,存赵就是存魏。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是真正的伟丈夫。”虽然观点大相径庭,但显示了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追求的就不是“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了,而是非常强调学生的主观参与,也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加强了。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