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骨髓炎课件_第1页
急慢性骨髓炎课件_第2页
急慢性骨髓炎课件_第3页
急慢性骨髓炎课件_第4页
急慢性骨髓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中医学院 张华 化脓性骨性髓炎 单病种教学 一、预习 二、问病史、体格检查。 三、集体讨论并提问。 四、形成初步诊断。 五、教师点评及讲解。 1.问病史 图片 讨论并提问 图片 1.腰椎间盘突出症类型有哪些?最常见的 是那种? 2.最有效的诊断是什么? 3.如何与单纯坐骨神经痛相鉴别。 教师点评及讲解 图片 讲解 一、骨骼形态、组织结构: 形态: 长骨、短骨、扁平骨、不 规则骨(含气骨) 组织结构: 骨质、骨髓、骨膜、软骨 长骨的构 造 二、定义: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所有骨的组成部份( 骨、骨膜、骨髓)受到细菌感染引起的 化脓性炎症。致病菌以金葡菌最多的 80%,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约占10% ,其它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均可引起骨髓炎。 三、感染途径: 根据发病的原因,其感染途径可分为3类 : 1、由血循环带入细菌:细菌从体内其它 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循环到达骨组织。 2、由外伤带入细菌:如开放性骨折感染 后所发生的骨髓炎。 3、由邻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到骨组织, 软组织感染,如指、趾端关节感染直接 蔓延至骨组织。 由血行带入细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由外伤带入细菌外伤性骨髓炎 由邻近组织感染组织直接蔓延直接蔓 延性骨髓炎 祖国医学把骨髓炎分为二类: 1、骨膜下脓肿形成未骨质破 坏的为附骨痈。 2、骨质已有破坏或死骨形成 或空腔的为附骨疽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见于小儿,2- 12岁约占80%,男女比4:1。长 管状骨最容易感染,尤以干骺端多 发,下肢多于上肢,这可能与负重 及易受损伤有关,下肢以股骨下端 、胫骨上端最多。 一、病因: 急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由某一部位病 灶的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常见的病 灶多位于体表,如疖、痈、毛囊炎,以 及扁桃体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但亦有少部份查不出具体病灶。 无论有无原发病灶,血液中进入化脓性细 菌是诱发骨髓炎先决条件,形成骨髓炎还 必须具备以下诱发因素: 1、机体抵抗力下降 影响抵抗力 的因素很多,体弱,免疫功能低下 ,久病不愈,营养不良,过度疲劳 ,着凉等因素。 2、局部抵抗力低下 创伤不是引起骨髓炎的直 接原因,但与发病有间接的关系,在临床上一 部分患者有外伤史,损伤后局部抵抗力降低, 出血、血肿,有利于细菌的繁殖。 3、细菌的毒力 细菌毒力大则发病重,如金葡 菌感染:来势猛,中毒症状严重。细菌毒力小 则发病轻。 4、原发感染病灶未及时控制 对原发病灶,如 疖、痈、毛囊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感染未 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 二、病理: 病变大多发生在长管状骨干骺端,因其 为终末动脉,血流较慢,细菌栓子容易 停留,细菌繁殖和局部骨组织的变态反 应引起一系列炎性病变,结果使骨组织 坏死,形成一个小的骨脓肿。如细菌的 毒力小,或者机体的抗力强,则骨脓肿 可局限化,形成局限性骨脓肿。一般病 灶继续扩大,波及更多的骨组织,甚至 蔓延整个骨干。 根据病理发展分为: (一)脓肿形成及感染蔓延途径: 向外发展:骨脓肿向外发展,突破干 骺端的密质骨达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 ,脓肿逐渐增大而压力增加时,感染即 由骨滋养孔系统侵入骨髓腔,也可以穿 破骨膜向软组织扩散。 直接进入骨髓腔:骨感染向骨髓腔的 方向蔓延,脓肿直接进入骨髓腔,骨髓 腔内脓液压力增高时又经过骨小管系统 向外蔓延到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 可以进入关节:小儿骨骺板是一道防线 ,进入关节机会少,成人缺乏此防线, 易并发化脓性关节炎。干骺端处于关节 囊内时感染很快入关节,如股骨上段骨 髓炎,多累及髋关节。有时骨膜下脓肿 可将骨膜附着部剥离,使感染进入关节 ,向骨骺板蔓延使骨骺分离。 (二)骨壳形成(包壳): 感染蔓延到骨膜下,形成脓肿,同时骨 膜剥离,由于反应形成新生骨,并逐渐 增厚,即形成骨壳。由于感染继续存在 ,骨壳本身亦遭破坏,故骨壳是不规则 的,常有许多穿孔称骨瘘孔。 (三)骨坏死、死骨形成: 当骨膜被脓肿剥离骨面时,该部骨质即 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而发生骨坏死 ;当骨的营养血管同时因感染而栓塞时 ,坏死更广泛。凡与周围组织未脱离者 为骨坏死,如炎症被控制,侧支循环建 立后有可能再生,如与周围组织游离者 为死骨,死骨块大小不等。 三、临床表现: 发病急,来势凶猛,感染症状重,中毒 症状明显,发烧寒战,温度急剧上升, 高达39-40,脉搏加速,大汗,全身 虚弱,白细胞增高可达3万以上,有明显 核左移,血培养阳性,患肢剧痛,肿胀 ,不敢活动,严重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根据病理过程分期,临床表现可以见 到: (1)、骨膜下脓肿前期 (2)、骨膜下脓肿形成期 (3)、骨膜下脓肿破裂期 (一)骨膜下脓肿前期 发病2-3日内,骨组织、骨髓腔内只有炎 性充血,肿胀或有极少量的脓血,未形 成脓肿,此阶段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患 肢局部肿胀不明显和压痛,局部皮温增 高,局限于病灶区。局部症状主要为剧 痛,活动障碍,在此期间如能确诊和及 时治疗,预后好。 (二)骨膜下脓肿形成期 发病3-4日后骨髓腔脓液增多,压力增大 ,可将骨膜掀起形成骨膜下脓肿。临床 上表现为肢体节段性肿胀,压痛明显, 穿刺可以在骨膜下抽出脓液,此阶段如 能及时治疗,预后仍较好。 (三)骨膜下脓肿破裂期 发病后7-12日,骨膜下由于积脓多,压 力大,骨膜腐蚀后破裂,脓液侵入到周 围软组织内,此时由于骨膜下减压而疼 痛反而减轻。但局部压痛加剧,肢体肿 胀,皮肤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有 波动感。此阶段,虽然切开引流仍难免 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的可能。 X线检查: 早期无骨质改变,一般在两周后才开始 显示病变,早期摄片可作对照。早期无 骨质改变的X线并不能排除骨髓炎,应以 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早期2-3周以后X 线表现为骨质疏松,骨纹理排列紊乱, 一般在干骺端处有一模糊区和明显的骨 膜反应,并可见到肿胀的软组织阴影。 数周后出现骨质破坏现象,X片上见到虫 蚀样破坏,呈筛孔状,时间较长的同时 有骨壳或死骨,或同时有硬化的死骨阴 影。 四、诊断 1、有局部感染病灶(疖、痈、扁桃炎等 )。 2、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如高烧,39- 40以上,脉搏加速,血象高,血沉增 高。 3、加上局部疼痛、压痛,患肢不敢活动 ,应考虑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可能。 或有外伤史而无骨折(X线),又有上述 症状亦考虑此病的可能。 局部穿刺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或作 涂片培养)。 早期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急性风湿热:全身感染症状及体征不 明显,有特征性的游走性关节肿胀,疼 痛,常伴心悸,心脏听诊可有杂音。 蜂窝组织炎:肿胀及压痛广泛,早期 局部症状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化脓性关节炎:全身症状相似,但肿 胀、疼痛局限于关节处,肌肉痉挛,患 肢屈曲,活动受限,早期X片关节间隙增 宽。 并发症: 急性期可并发败血症,脓毒血症,骨骺 分离,病理性骨折,化脓性关节炎,其 它部位的转移性脓肿,如肝、肺脓肿、 多发性软组织脓肿等。 五、治疗(强调早期治疗) (一)、抗菌素的应用 (二)、手术 (三)、全身支持疗法 (四)、局部制动 (五)、中医中药治疗 (一)抗菌素的运用 早期用药:一旦怀疑骨髓炎的可能, 立即运用。 大剂量用药:不能用常规剂量,PNC (可用1000万U) 联合用药:两种以上抗菌素联合青、 庆、红、或氯与庆等联合,一般静脉给 药,根据抗菌素的敏感程度,根据情况 合理调整。 停药时间:体温、血象正常后两周可考 虑停药。 (二)手术 急诊手术:如临床表现典型,或有急 性血源性骨髓炎可能性时,应立即施行 急诊手术。 早期手术:在用药后2-3日,疗效不明 显,中毒症状不减轻,反而有加剧趋势 者,应争取早期手术 手术目的、时机与方法: 目的:达到减压和引流,阻止感染扩散 蔓延波及更广泛的骨质。 方法:钻孔或用骨凿开窗放引流条24小 时拨出以后用棉纱条保持引流畅通;或 局部滴入抗菌素。 时机:病变停止,死骨完全游离,病变 严重者,骨包壳形成。 (三)全身支持疗法:(高热、 进食少、机体消耗大,病人虚弱 )。 可多次少量输血,大量VitC 静脉输入,高蛋 白饮食。 (四)局部制动 无论手术与非手术,应患肢制动:可用 石膏托或牵引。牵引可缓解肌肉痉挛, 减轻疼痛,防止畸形,预防脱位或病理 性骨折。 (五)中医中药治疗 急性期,热毒炽盛:高热、寒战,汗出 热不退,局部红肿热痛,倦怠、纳差、 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五味消毒饮,加活血通络的紫草、 当归、红花、川芎、丹参、土贝母除风 湿化脓毒。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 花地丁、紫背天葵。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山栀 子。 如脓已形成未破溃者,应以托法为主。 治法:托里透脓。 方药: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人参 、土炒白术、穿山甲、白芷、升麻、甘草节 、当归、生黄芪、皂角刺、青皮。 慢性期:急性期脓肿破溃已转入慢性期病人 低热,瘘道经久不愈,伤口常有分泌物,清 淡稀薄,少气乏力,纳差。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 第二节慢性骨髓炎 概述 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是整个骨组织的慢性化脓 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 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 愈,病程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第二节慢性骨髓炎 病因病理 病因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相同,绝大多数是由急性骨 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形成的,少数为开放性骨折合并 感染所致,从急性骨髓炎到慢性骨髓炎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 程,一般认为在发病4周后为慢性骨髓炎,急性炎症消退后 ,如有死骨、窦道、死腔存在者,即为慢性骨髓炎。从急性 骨髓炎到慢性骨髓炎,病理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由显著 的破坏为特征的急性期逐渐发展为以修复增生为主的慢性骨 髓炎。 病因病理 急性骨髓炎未能及时控制,形成脓肿、死骨和包壳骨。 脓肿穿破皮肤外溃后得以引流,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死 骨和包壳骨存在。 游离的死骨,相当于异物留存在病灶内,使病灶不能愈合 。小块死骨可自行排出或溶解吸收,大块死骨则需手术摘 除。死骨去除后,残留死腔,死腔内炎性肉芽组织、瘢痕 组织,脓液、脓毒藏匿于内,反复为害。同时,包壳骨不 断生长,亦可将存留的死骨包围起来,形成死骨外的包壳 或骨柩。骨柩内外的脓毒,可将包壳反复窜穿破坏,形成 多个骨瘘孔。同时由于局部长期缺乏血液供应及炎性刺激 ,导致骨质增生硬化,机体的抗菌能力和药力难于达到病 灶处,以致炎症经年累月不愈,甚至窦道附近皮肤在长期 炎性物刺激下,导致癌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 常见发病部位为胫骨、股骨、肱骨的干骺部及骨干。病人 多有消廋、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及精神抑郁、消沉等心理损 害表现。 患肢肌肉萎缩,邻近关节僵硬,肢体增粗变形,不规则, 可由过长、过短、弯曲等畸形。 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肤色黑暗、皮肤薄而易破,破后形成 溃疡,愈合缓慢。 瘢痕硬化,位于皮下的患骨易形成贴骨瘢痕。 病变部位常发现窦道口。 临床表现与诊断 2、 X线表现 病变范围较广泛,可累计骨端、骨干、甚至全骨。 病变部位骨密度增高,大量的骨膜成骨使骨皮质增厚,骨髓 腔变窄或消失。骨外形增粗,不规则或呈纺锤状。 在密度增高影像中可见单个或多个散在的骨质破坏区。 死骨在X线片上为密度增高的不规则片状阴影,边缘多为锯 齿状。周围有一密度较低的狭窄边界,代表周围的炎性肉芽组 织。 有病理性骨折或假关节形成。 病变侵犯骨骺时,破坏了正在发育的骨化中心,影响正常肢 体的发育而发生患肢短缩畸形的后遗症。 X线表现 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有残留的骨吸收 区或空洞,其中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第三节慢性骨髓炎 治疗 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病灶的彻底清除和通常的引流, 二是有效的提高局部病灶的抗生素浓度。 治疗上应达到三个目的 1缩短疗程。 2减少复发。 3尽可能保存功能。 第三节慢性骨髓炎 治疗 1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 2中医中药治疗。 3抗生素的应用: 全身用药 应用于慢性骨髓炎的急性发作期、术前的准备 和术后。主要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炎症的扩散及血行全身感 染。 局部用药:可使病灶内抗生素浓度比全身提高数倍,甚至 几十倍,从而提高疗效。分以下几种方式: 治疗 病灶清除后的抗生素溶液冲洗和一次性局部药物撒布; 病灶内留置药物链; 进行间歇性动脉或静脉加压灌注抗生素,提高局部抗生素 浓度; 闭合性持续冲洗-吸引疗法,冲洗溶液中溶入高浓度抗生素 ,可有效地作用于感染灶。 4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和引流:包括切除窦道、摘除死骨、搔扒病灶中 的脓液、炎性肉芽组织、坏死组织及死腔壁,并适当扩大骨 腔。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通过带血管蒂的或吻合血管的组织移 植治疗慢性骨髓炎,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有效的发 挥抗生素的杀菌作用。 治疗: 抗菌素的应用: 无全身症状可不用抗菌素,因病灶陈旧 ,大量瘢痕组织细菌繁殖慢,抗菌素难 以到达病灶,疗效亦差。在手术前,为 了防止局部感染扩散,在术前预防性使 用(短时间内)。 急性发作时可以运用。 手术 A、手术目的: 消除病灶 充填死腔 切除瘢痕 清除感染病灶。 B、手术时机: 病灶完全局限,病变已停止,死骨完全游离, 如果病变严重需要等骨包壳完全形成后。 方法: 死骨摘除术 死腔带蒂充填术 死腔植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