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ka诊疗方案课件_第1页
zika诊疗方案课件_第2页
zika诊疗方案课件_第3页
zika诊疗方案课件_第4页
zika诊疗方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 诊疗方案(2016版)解读 寨卡病毒历史 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 2006年以前,散发病例14例 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85例) 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有 散发病例报告 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告病 例约10,000例 最新疫情概况 发生本地流行的国家(地区):30个 美洲的24个国家(地区):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萨尔瓦多、 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法属圣马丁、巴拉圭、巴巴多斯、玻利维亚、马 提尼克、法属圭亚那、海地、苏里南、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拿马、波 多黎各、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库拉索岛、多米尼加、瓜德罗普、美属 维京群岛 非洲1个国家(地区):佛得角 大洋洲5个国家(地区):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新咯里多尼亚、斐 济、瓦努阿图 出现输入病例的国家(地区):16个 美洲2个:美国、加拿大 欧洲11个: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 典、英国、瑞士、奥地利 亚洲2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色列 大洋洲1个:澳大利亚 我国面临的风险 2月1日,WHO将本次寨卡病毒病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号召加强监测、诊断、蚊媒控制, 但不会出旅行限制建议。 我国存在输入病例 存在病例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 我国伊蚊分布广泛,具备暴发条件 冬春季节在我国扩散的风险极低,夏秋季节不排除在我 国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可能 寨卡病毒病 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出现 死亡。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寨卡病毒生物学特性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40-70nm 10794个核苷酸,3419个氨基 酸基因型:非洲型、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不耐酸、不 耐热。6030分钟、70%乙醇、1%次氯酸 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 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 Zika登革 乙脑 黄热 西尼罗 脑炎 初次感染 Zika 登革 乙脑 黄热 西尼罗 脑炎 再次感染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白纹伊纹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 两条纵形 白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l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及云南省等地区 l 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可能为3-12天 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丘疹)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手、 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 痒等。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临床表现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小头畸形的 新生儿头颅CT提示存在弥漫的脑组织钙化,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 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 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病毒RNA 。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 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 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有 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诊 断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 断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 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病毒、黄热 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 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发热:100%,起病急,寒战高热,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 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 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 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 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 色素沉着。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 血尿等。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 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临床表现 发热,可达39,持续35天。 皮疹,80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 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 。 关节疼痛,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 晨间较重。主要累及小关节, 结膜炎: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粘膜出血 鉴别诊断(西尼罗热) 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以库蚊为主。 约80的人没有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1/3以上的病人发热可达到38.3-40。伴有寒 战、周身不适、头痛、背痛、关节痛、肌肉痛。 常有颜面红晕、结膜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半数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 50%病人有肝脏肿大,10有脾脏肿大。 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严重的眼 痛、结膜水肿、充血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自限性,约一周恢复。 鉴别诊断(黄热病) 埃及伊蚊是黄热病传播媒介。 感染后出现临床疾病的约占5-20%,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黄疸和出血等:发热39-40,寒战 ,剧烈头痛、背痛、广泛性肌肉痛,结膜和面部充血,鼻出血和恶心呕 吐,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小便色深,可有蛋白尿。症状持 续3-5天。 约15-25%患者症状缓解 12-24h后,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 频繁呕吐,上腹痛,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倾向,瘀点,瘀斑,鼻 衄,粘膜,牙龈广泛性出血,甚至可以出现大出血,肾损害。持续3-8天 内后渐入恢复期。 治 疗 寨卡病毒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